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CT扫描图像和三维重建软件,重建羊腰椎L1-L4的三维实体模型,建立包括椎体、椎间盘和韧带的有限元模型,数值计算得到椎体,椎间盘和韧带的应力分布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施加单一牵引载荷和侧向弯曲载荷时,考虑间盘与韧带时腰椎的位移场与未考虑间盘与韧带时腰椎的位移场有明显的区别,对椎体的等效应力影响较小.文中结果表明,椎间盘与韧带明显影响腰椎变形的,研究腰椎变形需要考虑椎间盘与韧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 X线平片椎体关节面硬化凹陷的病理改变及临床 X线意义。提高 X线平片对腰椎间盘病变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1 5 0例摄有腰椎 X线平片与 CT、MRI分析 ,其中 CT对照分析 1 5 0例 ,MRI对照分析 5 0例 ,观察腰椎椎体关节面硬化凹陷的改变 ,测量凹陷最低点后移位置。结果 :1 5 0例有关节面硬化凹陷的患者中 ,L3- L4有 1 1例 ,占总数的 7.33% ;L4一 L5有 98例 ,占总数的 65 .33% ;L5 - S1有 41例 ,占总数的 2 7.33%。通过 CT、MRI发现 ,椎间盘突出有 1 38例 ,占总数的 92 % ,两者之间差异甚小。结论 :腰椎关节面硬化凹陷对 X线平片诊断椎间盘病变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人体L4/L5段腰椎关节椎间盘多孔弹性有限元模型,并在持续压缩和间歇性压缩载荷作用情况下进行仿真分析,并且将其与相同工况下退化的椎间盘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样状态的椎间盘由于间歇时间的存在,盘的变形和有效应力都相对减小,而孔压值增大.退化的椎间盘由于盘的刚度增加,盘高度和初始孔隙率减小等原因,导致其孔压值和有效应力的变化速度都要比健康的椎间盘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访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对颈椎活动与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18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和混合型)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置入Bryan人工颈椎间盘,进行定期随访,根据手术前后颈椎的动力位X线片分析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并结合病人神经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效果优9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手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2分,术后平均为15.5分;手术节段前屈后伸术前运动范围12.80±5.70,术后11.20±5.40;邻近间隙术前屈伸运动范围11.90±5.80,术后11.40±4.90。术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既可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又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巴马猪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方法 巴马小型猪6头,每组3头,分别为对照组(Con组),造模组(Mod组)。Con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Mod组在C形臂X光引导下确定猪L2-3、L3-4、L4-5、L5-6椎间隙,用1%的利多卡因进行浸润麻醉,用16G的引导针沿定位点穿刺椎间盘。穿透纤维环后侧后,呈放散状将椎间盘进行针刺破坏,每个间盘进行6次穿刺,每个角度间隔30度,分别于实验前及实验后1个月对巴马猪腰椎间盘行放射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Con组椎间盘未见明显变化, Mod组行MRI检查,发现进行穿刺的椎间盘出现间隙变窄,椎间盘后突,硬膜囊受压,髓核信号缺失,纤维环变形等改变,按照Pfirrmann分级标准,处理后的椎间盘在Ⅲ~Ⅳ级;病理组织学观察,与Con组比较,Mod组的椎间盘髓核呈白色胶冻状,穿刺部位椎间盘厚度下降,髓核发暗、含量减少,通道周围组织广泛硬化,纤维环结构粗糙。结论 C形臂X光定位下通过针刺破坏巴马小猪纤维环及椎间盘的方法,可以获得一种可靠的椎间盘退行病变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采用选取10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8只,雌雄不限,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和手术组。正常组不做处理,手术组术前于麻醉下行X线片,术中暴露椎间盘(L3-4、L4-5、L5-6),16G针纤维环穿刺抽吸髓核,术后4、8周X线片检查后收集椎间盘标本,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染色观察椎间盘退变。结果显示,X线片显示正常组椎间隙无明显改变,手术组4周、8周椎间隙狭窄,椎体前缘终板处变尖、毛糙,终板钙化,骨赘形成。手术组与正常组%DHI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染色:正常组椎间盘结构完整,髓核与纤维环界限明显,排列整齐;术后4周髓核细胞明显减少,髓核与纤维环组织界限欠清晰,纤维环层状排列不整齐,术后8周髓核被纤维软骨组织替代,蛋白多糖含量明显减少。由此可知,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法成功的建立了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相似文献   

7.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的新技术,而适应症的选择是应用该技术的关键。本文通过121例CT图像观察和治疗结果分析,认为单纯椎间盘突出和膨出合并相应临床症状者为该技术的绝对适应症;上述合并轻度椎体退行变者为相对适应症;而对伴有骨性椎管、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突出或膨出椎间盘有钙化、积气,游离椎间盘碎片一项者,即视为禁忌症。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基于中国人骨骼特征的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关键尺寸设计及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假体型号选择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颈椎间盘尺寸测量方法,利用正常中国人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数据,测量1 600例中国人颈椎C23、C34、C45、C56、C67全5个颈椎间盘的6项尺寸参数(前高、中高、后高、椎间角、矢径、横径),统计分析中国人颈椎间盘尺寸特点。结果显示:正常中国人颈椎间盘高度随年龄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年龄组39~48岁存在极大值。颈椎间盘节段自上而下,6项尺寸参数值均相应增大,且除椎间角呈指数规律变化外,其他各参数均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同时,女性颈椎间盘各项尺寸约为男性相应尺寸90%。  相似文献   

9.
中国汉族成人颅骨CR片性别判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汉族成人颅骨正侧位CR(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片的量化特征,为利用颅骨进行性别鉴定提供一种简便易行准确的方法,进而为准确查找尸源、缩小侦查范围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对112对18~32岁汉族成人颅骨正侧位CR片进行分析,经SPSS统计软件分别对不同的测量人员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对各项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剔除了重复测量结果不稳定的指标,保留测量结果相对稳定、男女性别差异大的指标,建立了4对判别方程,提出了利用汉族成人颅骨CR片进行性别判定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吸收材料在治疗四肢非负重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四肢骨骨折患者103例,按照病情需要及人院顺序将103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金属材料内固定治疗(51例),另一组使用可吸收材料进行固定治疗(52例),随访6-20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x射线片、骨性愈合情况及变态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03例患者全部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并且术后的X射线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示两组治疗的效果基本一致,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可吸收材料治疗组无变态反应发生,金属材料治疗组有6例发生变态反应,并且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可吸收材料可以取代金属材料治疗四肢非负重骨骨折,可吸收材料可以被人体吸收,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了由金属引起的组织刺激,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了二次手术去除固定材料的痛苦,大大降低了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一定程度上减少的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有限元法评估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效果.基于CT图像数据建立腰椎L2~L5节段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2种手术模型.对有限元模型施加模拟生理载荷,计算两种手术模型各节段椎间活动度和小关节接触应力.仿真结果表明:相比椎间融合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在手术节段产生了明显的运动保留功能,但置换节段在后伸和侧弯工况下活动度比正常腰椎增大40.9%和43.1%,易引起手术节段的轻度失稳;人工间盘置换术改善了上下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受力状态,但置换节段在扭转工况下会引发较高的小关节接触应力.  相似文献   

12.
为考虑腰椎间盘流固耦合作用,基于Biot理论建立了正常人体腰椎间盘L3~L4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椎间盘在不同轴向压缩载荷及复合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得到了椎间盘不同部分的压力、应力分布规律和比较曲线。结果表明:轴向正压时,外层纤维环压力约为内层的15%,外层最大应力约为髓核应力的4.3倍;椎间盘各部分所受压力随载荷增大近似线性增加,且增加的速率基本相同;应力随载荷增加而增大的速率不同,外层纤维环应力增加最为明显。轴向压缩与扭转载荷组合作用时,纤维环整体应力水平最大,最容易被破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微血管形成在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病理表现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8例行单节段腰椎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中切取患处组织,冷冻切片后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Weidner微血管计数法统计微血管密度.根据是否有微血管分为有微血管组、无微血管组,比较微血管形成的可能影响因素,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25例患者椎间盘内存在明显微血管形成,组织切片中存在典型的条形管腔结构,血管内皮细胞核有明显蓝染,微血管形成率为52.08%,MVD值平均为11.9±2.5.有微血管组椎间盘钙化率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有微血管组JOA评分明显低于无微血管组,腰椎疼痛VAS评分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盘疝出程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椎间盘钙化、腰椎疼痛VAS评分与退变椎间盘内微血管形成有明显相关性(OR值分别8.992,7.359,P值均0.05).结论椎间盘退变伴随着微血管形成,椎间盘钙化、腰椎疼痛VAS评分与退变腰椎间盘微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 对200例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行回顾。非手术治疗132例,采用卧床骨盆牵引加药物治疗,辅以理疗等。手术治疗68例,采取开窗、半椎板切除、对年龄较大、考虑有椎管狭窄或中央型腰间盘突出较大者采用全椎板切除。结果 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者97例,占74%。手术治疗组全部达到优良标准。结论 非手术治疗是腰间盘突出症的最基本治疗方法,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在手术治疗时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尽量选择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的心理状况.方法:对门诊治疗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蒙医传统治疗后对躯体症状复发的、恐惧心理、焦虑、抑郁以及对药物依从性的情况采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对照测查.结果:病人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病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应付能力差.结论:慢性疾病的反复发作及长期服药对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观察腰痛贴膏对家兔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手术方法将圆形滤纸片放于家兔骶神 经根腋窝部,造成家兔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观察腰痛贴膏对家兔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的影响。结果 腰痛贴膏 各给药组兔的全瘫恢复、痛觉恢复、触觉恢复均比模型组提前,恢复比例比模型组高,以腰痛贴膏高剂量组恢复最 好,从全瘫到半瘫,半瘫到恢复的阳性率均达 90% 以上; 腰痛贴膏中、高剂量组滤纸片重量明显减小,血液流变学全 血黏度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腰痛贴膏能减轻神经干水肿、充血、变性及异物肉芽肿的形 成,具有促进神经纤维恢复、神经干的传导和改善模型兔瘫痪下肢尽快恢复的作用; 同时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 流量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 1994年元月至 2 0 0 0年元月 ,对 70 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三维电脑牵引 ,一次牵引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者 598例 ,占 58% ;二次牵引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92例 ,占 13% ,总有效率占 98.4 % 此牵引 ,符合人体生理力学原理 ,见效快 ,疗效肯定 ,安全可靠 ,无副作用及任何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对河北师范大学校医院1992-1995年6月收治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用硬膜外麻醉下手法按摩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治愈率为93.6%,显效率为97.8%,此疗法操作简单,效果好且见效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外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复合液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所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均用强的松龙、维生素B12、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注入硬膜外腔.每7天注射一次,三次为一疗程,观察疗效.结果:平均改善指数为0.669,改善率为88.9%,单节L4-5,或L5S1均改善指数为0.725,改善率为90.1%.多节L3-4、L4-5或L4-5、L5S1平均改善指数为0.614,改善率87.3%.统计处理单节段和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硬膜外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复合液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是较安全、简单、无须住院,且经济、疗效可靠的非手术疗法之一.无论轻重和病程长短均可施治,其疗效不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与一般手术的不同点,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通过对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总结出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患者除进行骨科术后的一般护理外,还应注意加强护理观察、心理护理、疼痛的护理、卧床护理以及更为重要的功能锻炼.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各项并发症均治愈,均已恢复工作,腰痛不再复发.仅1例诉偶轻度腰痛,但不影响工作.结论:结合临床实际工作,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护理及指导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