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拱高变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7我院收治的行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27例54眼的临床资料,术后1、12mo通过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拱高,并分析角膜白到白距离(WTW)、ICL长度、ICL度数、等效球镜度对拱高变化的影响。

结果:本组患者ICL植入术后12mo拱高显著低于术后1mo(509.47±163.82μm vs 582.45±173.18μm,t=2.099,P<0.05)。ICL长度、ICL度数及术前等效球镜度均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术后拱高的独立因素(P<0.05); ICL长度、术前WTW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拱高变化量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高度近视行ICL植入术后12mo内拱高呈降低趋势,ICL长度及术前WTW对拱高变化量存在显著影响,ICL长度、ICL度数及术前等效球镜度对拱高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 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79眼已行ICL或TICL( toric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近视矫正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观察1d~2a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拱高、晶状体和眼底情况等。

结果:所有术眼术后裸眼视力(4.89±0.17)较前(3.49±0.24)显著提高。末次随访, 术后UCVA高于术前BCVA有72眼(91%),所有患者手术前后BCVA无下降。等效球镜:术前-12.14±4.14D,末次随访-0.43±0.90D。术后1d眼压(14.82±3.46mmHg)与术前(15.59±2.66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眼压(15.77±2.36mmHg)与术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a拱高(481±219μm)和术后2a的拱高(475±196μm)与术后6mo拱高(502±225μm)相比有所降低。术后6mo,1、2a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略有降低,角膜内皮丢失率分别为5.9%、6.7%、8.2%。术后随访,有2眼出现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经相应处理后,视力无明显影响,尚未发现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超高度近视疗效好且稳定,术后安全性高。通过术前的精确检查和测算、术中的精细操作及术后的严密观察随访可以有效防治并发症。术后出现的拱高下降的情况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远期效应。  相似文献   


3.
汪静  杨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3):547-549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4-06/2015-06经我院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患者34例68眼,均给予ICL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屈光度、视力恢复情况、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压情况。

结果:术后1、3、6mo,1、2a的等效球镜屈光度、中央前房深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2a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压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1、2a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中央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采用ICL植入术进行治疗,能够改善等效球镜屈光度和中央前房深度,提高裸眼视力,同时对患者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效果维持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TICL V4c)植入术后拱高的早期变化趋势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10/2021-03于兰州华厦眼科医院接受ICL/TICL V4c植入术患者49例98眼。收集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度数(SE)、眼压、眼轴、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中央角膜厚度、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角膜白到白直径(WTW)、平均角膜曲率K1、K2,术中植入的ICL尺寸,术后1、3d,1wk,1mo用AS-OCT测量患者拱高(vault)。按术后1mo拱高值大小分为低拱高组(<250μm)12眼、正常拱高组(250~750μm)62眼、高拱高组(>750μm)24眼,分析影响术后拱高的因素。

结果:术后1、3d,1wk,1mo平均拱高值分别为591.05±293.44、599.62±309.78、592.22±301.49和586.69±285.63μm。术后1mo不同拱高间WTW、ACA、ACV、ACD、ICL尺寸、LT有差异(均P<0.05)。术后1mo拱高的回归方程=-3142.19+388.25×WTW+10.40×ACA-301.63×LT,R、R2、调整R2分别为0.674、0.454、0.436。WTW对术后1mo拱高影响最大(β=0.47,P<0.001),其次为LT(β=-0.34,P<0.001)和ACA(β=0.17,P=0.047)。

结论:WTW、ACA、LT是影响和预测ICL/TICL V4c植入术后1mo拱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无黏弹剂微切口中心孔型植入式透镜(ICL)V4c植入术后拱高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11/2018-02于我院行无黏弹剂微切口ICL V4c植入术的近视患者70例137眼,按照术后拱高的大小分为低拱高组(100μm<拱高≤250μm,37眼)、中拱高组(250μm<拱高≤750μm,69眼)、高拱高组(750μm<拱高≤900μm,31眼)。术后随访1a,观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房参数的变化。

结果:术后1wk,三组患者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前房角角度均较术前减小(P<0.05)。三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术后1wk, 3mo, 1a低拱高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约为1.2%、1.5%、1.7%,中拱高组分别约为0.5%、0.7%、1.0%,高拱高组分别约为1.1%、1.3%、1.4%。

结论:无黏弹剂微切口ICL V4c植入术后早期拱高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短期观察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 ICL V4c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收集植入ICL V4c的超高度近视患者78例100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近视屈光度数为-11.25~-20.00(-13.25±2.05)D,术前裸眼视力<0.10,术前和术后1mo对患者进行视力及屈光状态、对比敏感度及波前像差检查。

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7者97眼(97%),≥1.0者37眼(37%)。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者90眼(90%)。术后1mo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mo患者总的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二次彗差及二次球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2眼自身晶状体混浊; 2眼眼压增高; 3眼出现角膜反应; 1眼出现夜间眩光和光晕,术后6mo上述症状基本稳定或消失。

结论:短期内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 V4c术后视觉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技巧在中央孔型ICL V4c植入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

方法:对2015-09/2016-08在我院行ICL V4c植入术的近视患者72例141眼采用改良手术技巧,包括2.8mm透明角膜单切口、ICL植入前免前房黏弹剂等。监测术后6h内眼内压,术后随访2a观察视力、屈光度、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透明角膜2.8mm单切口植入中央孔型ICL V4c,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术后6h内有一定的高眼压发生率,尤其是术后2h眼内压最高,95.7%的术眼眼内压能够在术后6h恢复到正常范围,且术后2a内眼内压平稳。术后6mo,1、2a本组患者累积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4.70%、7.59%、9.63%。术后2a随访期间无晶状体混浊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中央孔型ICL V4c植入术中采用的改良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低度近视患者植入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01/2017-06在我院接受ICL V4c植入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术后1wk,1mo,1a进行随访,观察UCVA、BCVA、SE、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拱高、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UCVA、BCVA均较术前提高(P<0.01),术后1mo与术后1a UCVA无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UCVA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BCVA两两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SE均较术前降低(P<0.01),术后1wk平均SE接近0D。术后1a手术安全指数为1.05±0.14,手术有效性为1.07±0.14。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眼压均无差异(P>0.05)。术后1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无差异(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未见白内障、青光眼、角膜内皮失代偿等。术后满意度为100%。

结论:ICL V4c植入术是治疗中低度近视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术后1mo后视力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前房角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高度近视患者150例300眼,均行ICL V4c植入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d,1、3、6mo,1a的视力、眼压、拱高及前房角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1d,1、3、6mo,1a,裸眼视力(UCVA)恢复情况较术前显著提高(F=98.2,P<0.01); 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鼻侧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SSA比较均有差异(F=108.256、112.342、164.856、316.549、115.338,均P<0.01); 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颞侧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SSA比较均有差异(F=102.68、548.47、93.37、316.549、117.698,均P<0.01); 两侧术后1d,1、3mo各房角参数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3、6mo,1a各房角参数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

结论:ICL V4c植入术后1d,1、3、6mo,1a水平方向各房角参数较术前变小,3mo后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植入带中心孔的植入式collamer晶状体(ICL V4c)后眼前节参数的早期结果。

方法:纳入2019-02/2022-09在我院行ICL V4c植入术且随访1 a的高度近视患者82例160眼,其中男42例82眼,女40例78眼,年龄26.0±4.6(21-37)岁。术前检测患者的眼前节一般特征:球镜度数、平均角膜水平曲率、水平角膜直径(WTW)和轴向长度(AL); 术前,术后1 d,1 wk,1、3、6 mo测量患者的眼内压(IOP)、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前房深度(C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ACA); 术后1 d,1 wk,1、6 mo,1 a测量患者ICL V4c光学区后表面中心到晶状体前表面的距离(拱高)。

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球镜度数为-7.56±2.55 D,平均角膜水平曲率为42.89±1.47 D,WTW为11.64±0.37 mm,AL为26.64±0.93 mm。眼压基线为15.97±2.13 mmHg,ICL V4c植入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相比无差异(F=0.875,P=0.504); ECD基线为2989.30±140.78 cell/mm2,ICL V4c植入后6 mo的ECD与术前相比无差异(t=1.475,P=0.142); CACD基线为3.19±0.21 mm,ACV基线为210.30±27.7 mm3,术后各时间点CACD、ACV均显著低于术前(F=111.10、288.38,均P<0.001); ACA基线为35.44°±11.27°,ICL V4c植入后各时间点ACA显著低于术前(F=21.23,P<0.001)。术后1 d拱高为665.32±184.03 μm,术后1 wk,1、6 mo,1 a与术后1 d相比,拱高继续显著减少(F=52.10,P<0.001),但在术后6 mo,1 a时保持稳定,与1 mo时相比均无差异(P>0.05)。

结论:ICL V4c在术后1 a的随访中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植入后早期眼前节参数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长期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试验研究。选取2013-01/2014-12于成都爱尔眼科医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4,ICL)植入手术患者64例10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wk,1、3、6、12mo及术后每年随访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数、眼压、拱高、角膜内皮计数、眼轴以及手术安全性、有效性等,所有患者随访至2019-12均完成术后5a或以上的末次随访。结果:术前BCVA(LogMAR)为-0.08(0,-0.08),术后1a裸眼视力为0(-0.076,0),末次随访裸眼视力0.096(0,0.221),较术后1a,末次随访裸眼视力有所下降,这种视力改变主要与眼轴较术前有明显增长有关。BCVA在术后1a及末次随访结束较术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的手术安全指数平均为1.19±0.24,有效指数为1.00±0.29。散光晶状体在眼内长期稳定性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旋转等。拱高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术后1a内,其后变化缓慢。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中2眼分别于术后3、5a出现晶状体前囊下混浊,无青光眼、色素播散等并发症出现。结论:ICL植入术矫正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给出术后不同时间点拱高的预测方程。方法 分析2020年8月至11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拟行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32例63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记录患者的前房角度、前房深度、前房容积、角膜厚度、白到白间距(WTW)、睫状沟直径(STS)、术前等效球镜度和自然晶状体厚度,同时记录术中植入的ICL尺寸,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患眼术后1 d、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拱高,分析上述观察指标对于术后拱高的影响。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去除存在共性的变量,筛选出独立因素。以独立因素作为自变量,ICL术后拱高作为因变量,分析各因素对于ICL术后拱高的影响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研究入组患者年龄为(26.59±5.73)岁,术后1个月拱高显著低于术后1 d,术后6个月拱高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拱高显著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房深度和自然晶状体厚度均是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术后拱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拱高与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和ICL尺寸均呈正相关,与自然晶状体厚度呈负相关(均为P<0.05)。影响高度近视患者 ICL 植入术后1 d、1个月、6个月、12个月拱高的回归方程分别为:术后1 d拱高(μm)=258.226-435.606×自然晶状体厚度(mm)+291.971×前房深度(mm)+75.134×ICL尺寸(mm)+0.166×前房容积(mm3);术后1个月拱高(μm)=545.797-391.858×自然晶状体状厚度(mm)+221.224×前房深度(mm)+44.786×ICL尺寸(mm)+0.505×前房容积(mm3);术后6个月拱高(μm)=208.770-287.950×自然晶状体厚度(mm)+254.127×前房深度(mm)+30.280×ICL尺寸(mm)+0.619×前房容积(mm3);术后12个月拱高(μm)=0.999-251.694×自然晶状体厚度(mm)+250.972×前房深度(mm)+36.120×ICL尺寸(mm)+0.599×前房容积(mm3)。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行ICL植入术后12个月内拱高呈降低趋势,前房深度、前房容积、ICL尺寸、自然晶状体厚度均是影响术后拱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眼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27例52眼,用对比敏感度测试仪分别测试术前及术后1wk最佳矫正视力下的对比敏感度值。测试分为明视、明视眩光、暗视、暗视眩光四种模式,每种模式测试1.5,3,6,12,18c/deg五个空间频率。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ICL植入术后1wk裸眼视力4.8558±0.6960,术后1mo裸眼视力4.9519±0.1513,术后3mo裸眼视力4.8865±0.5929。术后1wk;1,3mo裸眼视力较术前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明视、暗视、明视眩光、暗视眩光四种模式下空间频率为1.5,3,6,12,18c/deg对比敏感度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植入ICL后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明显提高,视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Ⅱ(OQAS Ⅱ)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12/2018-1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26例52眼,所有患者均行ICL植入术。随访获取所有患者术前BCVA以及术前和术后1wk,1、3mo的UCVA、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SR)和100%、20%及9%的模拟对比度视力(Predicted VA)等一系列参数。

结果:与术前BCVA相比,术后1wk,1、3mo UCVA情况均优于术前且日渐改善(P<0.01)。与术前OSI、MTF、SR和Predicted VA 100%、20%及9%相比,术后1wk,1、3mo情况均好转(P<0.01)。

结论:ICL植入术能够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提高裸眼视力。通过OQAS Ⅱ分析,ICL植入术后OSI比术前减小,术后的MTF、SR和Predicted VA 100%、20%及9%比术前均有提高,高度近视患者视觉质量得到良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矫正晶状体(ICL)植入术是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之一,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不同的是,该术式保留了角膜与晶状体像差固有的匹配关系,但术后视觉质量是患者和医师较为关注的问题。目的探讨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42例84眼行ICL植入术,于术后1d、1个月和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以及调节力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试验设计。本组患者术前视力均〈0.3,术后各随访时问点裸眼视力和BCVA均〉0.3,明显好于术前。术后各时间点间视力增加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0,P〉0.05)。本组患者术前平均等效球径屈光度为(-15.384-1.03)D,术后1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55±0.06)D,术后1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22±0.09)D,术后6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68±0.06)D,各时间点比较等效球镜屈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59.90,P〈0.01);术眼术前平均波前总像差为11.00±0.25,术后6个月平均总像差为2.21±0.56,其中术前和术后6个月高阶像差分别为0.43±0.05和0.47±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P=0.10)。明视和暗视状态下术后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均有增高,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屈光度〈-16D组术眼调节力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前:2.75±1.20,术后1个月:5.75±1.44;术后6个月:6.00±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97.70,P〈0.05);而屈光度〉-16D组手术前后调节力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7,P〉0.05)。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后患者的视觉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SMILE手术与V4c 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于我院行SMILE手术38例76眼及V4c ICL植入术32例64眼的高度近视患者,并按手术方式分为SMILE手术组及V4c ICL植入术组。术前,术后1wk,1、3、6mo时分别测量所有术眼的屈光度、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同时使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 Ⅱ)获得术眼的客观散射指数(OSI)值、斯特列尔比(SR)和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

结果:在术后所有随访点,SMILE手术组和V4c ICL植入术组的等效球镜(SE)、UCVA和BCVA均无差异。术后1wk,1mo时,两组患者术后OSI值与术前相比均升高(P<0.01),术后3、6mo时两组OSI值恢复至术前水平且组间无差异。术后1wk两组患者MTF截止频率与术前相比下降(P<0.01),至术后1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且所有时间点组间均无差异(P>0.05)。

结论:SMILE手术及V4c ICL植入术均能获得很好的术后视力及理想的客观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o evaluate contrast sensitivity after 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PIOL) implantation for the correction of high myopia. METHODS: Twenty eyes of ten patients had a 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Staar ICL) implanted to correct high myopia. Mean preoperative myopia was -14.10+/-2.70 D. Follow-up was 24 months for all patients. Contrast sensitivity was tested with best 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 preoperatively and 3, 6, 12, 18, and 24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Contrast sensitivity increased after surgery in all spatial frequencies. Normal values were achieved for low and intermediate spatial frequencies (3 and 6 c/deg). However, in spite of the improvement, values were still below normal for high spatial frequencies (12 and 18 c/deg). Whe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examination was not considered,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ntrast sensitivity values at different postoperative periods. CONCLUSION: Contrast sensitivity increased after 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Staar ICL) in all spatial frequencies when compared to preoperative contrast sensitivity (best spectacle-corrected).  相似文献   

18.
宋蔚  赵帅  郅瑛  程丽娜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9):1712-1714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矫治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TICL)植入术对近视散光患者视力、轴稳定性及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6/2015-07我院就诊的行TICL术的屈光不正患者72例90眼,术前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术后1wk,3、6mo通过裂隙灯测量TICL散光轴位,术后6mo调查问卷研究患者视觉功能满意度.结果:术后1wk,3、6mo时UCVA和BCVA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wk,3、6mo的屈光度和散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3、6mo各频率段的对比敏感度均高于术前(P<0.05);TICL轴位的变化较小,术前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大于98%.结论:TICL植入术治疗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与FS-LASIK术治疗中高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6/12分别行ICL植入术和FS-LASIK术的近视患者58例116眼(ICL组)和48例96眼(FS-LASIK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屈光度、视力和视觉质量情况。

结果:术后3mo,ICL组患者球镜度数高于FS-LASIK组(0.19±0.22D vs 0.09±0.29D,P<0.05),但两组患者视力、柱镜度数和等效球镜度数无差异(均P>0.05); ICL组患者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SI)和OV9%均明显优于FS-LASIK组,而SR较FS-LASIK组降低,且与术前相比,ICL组患者MTF cut off明显增高,SR、OSI值降低,FS-LASIK组患者SR值降低(均P<0.05)。

结论:ICL植入和FS-LASIK术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和屈光度,对于中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术可提供相对较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