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评价5种供试杀虫剂拌种处理对棉花苗蚜防效和棉花苗期的安全性,以获得拌种处理防效优于吡虫啉的替代药剂。【方法】测定棉籽7 d室内发芽势和14 d田间出苗率,评价供试杀虫剂在供试剂量下(4.20 g/kg种子)对棉花出苗和苗期生长的安全性。田间拌种处理,评价5种杀虫剂对棉花苗蚜的防控效果和持效期,并与常规药剂喷雾防治棉花苗蚜进行比较,评价2种方法对防控棉花苗蚜的效果。【结果】5种杀虫剂拌种处理均与空白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棉花出苗和苗期生长安全;在棉花播种后至25 d内,各供试杀虫剂均能有效控制棉花苗蚜种群,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播种后32 d各药剂处理防效均开始快速下降,其中50%吡蚜酮WG和20%噻虫胺CF防效最高,但仅为59.43%和55.52%。播种后39d仅20%噻虫胺CF防效为51.09%,其余处理百株蚜量接近或者高于空白对照;5%啶虫脒EC和10%吡虫啉WP对棉花苗蚜喷雾防控作用仅可维持3 d左右,至药后7 d,需继续采用药剂喷雾处理。【结论】与喷雾处理相比,拌种处理可以更长效的保护棉花,以更好的减少苗蚜的危害。5种杀虫剂拌种处理中,20%噻虫胺CF和50%吡蚜酮WG拌种防治棉花苗蚜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2.
5月份是麦蚜发生危害高峰期,6月份为棉花苗蚜发生危害高峰期,因此抓住麦蚜和棉花苗蚜危害盛期进行有效防治是确保小麦和棉花丰产丰收的关键。2006年暖冬气候有利于麦蚜越冬,预计2007年小麦蚜虫为中等偏重发生,最佳防治适期为5月20日前后。棉花苗蚜近几年发生偏重,预计棉花苗蚜2007年中等程度发生,最佳防治适期为6月上旬。因此广大农民朋友要充分认识到麦蚜和棉花苗期蚜虫危害的严重性,抓住有利时机及早防治。小麦蚜虫和棉花苗蚜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种子处理对麦蚜的防控效果,2015~2017年使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小麦进行拌种,比较了药剂拌种与常规喷雾对麦蚜防治效果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小麦生长中后期,常规喷雾区的麦蚜量达到防治指标(百株虫量800头)时开始进行防治,此时,拌种处理区的百株蚜量仅为18.0头,防治效果为98.00%;喷雾防治14 d后,拌种处理的防效为98.82%,虽然显著低下常规喷雾处理,但也达到了较高水平。2017年小麦生长中后期,常规喷雾区的麦蚜量达到防治指标时,拌种处理区的百株蚜量为143.0头,防治效果为83.47%;喷雾防治20 d后,拌种处理的防效为98.20%,与常规喷雾处理差异不明显。拌种处理还可以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产量分别较常规喷雾和空白对照增加7.8%和19.1%。拌种处理的小麦净收益为16 675.2元/hm2,分别较常规喷雾和空白对照提高了1 128.3和2 471.4元/hm2。使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安全省工、持效期长,对麦蚜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小麦全生育期蚜量均未达到防治指标,后期无需进行药剂喷雾防治,且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池栽与田间试验表明,灭虫精0.5g/亩有效剂量就能有效地控制棉花苗蚜、伏蚜的危害,是一种新型的超高效低毒杀虫剂,优于目前使用的甲胺磷、久效磷、功夫菊酯等常规药剂。  相似文献   

5.
以绿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药剂处理对绿豆产量性状及绿豆象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辛硫膦乳油种子处理+喷雾、敌敌畏乳剂种子处理+喷雾、马拉硫磷乳油种子处理+喷雾3种混合药剂处理下的绿豆产量均较高;2)这3种混合药剂处理对田间绿豆象的平均防治效果均达到60%上,此为绿豆象的田间防治技术创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各棉区病虫危害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切实做好2016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降低化学农药用量,提高棉花种植效益,特制定本方案。防治措施:1.播种期预防苗病、苗蚜、棉叶螨、棉盲蝽、枯萎病、黄萎病等。一是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和包衣棉种,做好种子药剂处理。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种子处理剂与枯草芽孢杆菌等杀菌剂混合再包衣,预防棉盲蝽、棉蚜、苗病、黄萎病。二是选择避风向阳、地势较高、排水方  相似文献   

7.
4种杀虫剂对核桃黑斑蚜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核桃黑斑蚜Chromaphis juglandico1a(Kaltenbach)是新疆南疆核桃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常造成核桃叶片失绿焦枯,严重时核桃仁干缩,出仁率下降20;以上.通过防治核桃黑斑蚜的药效试验,筛选商效、低毒的化学药剂,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核桃黑斑蚜的目的.[方法]选择4种药剂,采用喷雾的方法对核桃黑斑蚜进行防治试验.[结果]25;吡蚜酮悬浮剂3 000,2 500,2 000倍处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处理、20;啶虫咪可湿性粉剂3000倍处理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处理对核桃黑斑蚜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核桃树安全.[结论]防治核桃黑斑蚜,可选用试验筛选出的以上4种药剂,同时注意合理轮换用药,以减少核桃黑斑蚜的抗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8.
该技术体系包括3部分内容:1)棉花苗蚜特定时间生命表及其应用系统;内含小苗期和大苗期2个特定时间生命表,可根据生命表中的生命期望值(EX)大于1来确定防治关键期,用它指导防治苗蚜,可减少用药1~3次;2)棉花苗蚜为害程度与产量损失优化模型系统。即卷叶株率(x)与产量损失(y)的优化模型:小苗期y(1~3真叶期)=-0.3890+0.3886X,大苗期为(y)(4~8真叶期)=9.5662+0.2307x,其小苗期和大苗期经济允许为害损失水平分别为4.13%和15.9%.3)其卷叶株率(y)与百株蚜量(x)的回归预测式为:小苗期为y(1~3真叶期)=4.2384+0.0351X,大苗期为y(4~8真叶期)=18.6326+0.0069X.因此,在中低产棉区,棉花苗蚜小苗期的防治指标为卷叶株率11.67%或百株蚜量212头,大苗期苗蚜防治指标为卷叶株率27.46%或百株蚜量1460头。  相似文献   

9.
4种杀虫剂对小麦长管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对小麦长管蚜有较好防效的高效新型杀虫剂及合理使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对麦长管蚜进行防治.[结果]药后7 d,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2.5,30和45 ga.i./hm2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6.15;、99.76;和99.39;,防效与对照药剂相当;25;毗蚜酮悬浮剂60,90和120 ga.i./hm2三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6.26;、97.83;和95.35;,防效略高于对照药剂.10;烯啶虫胺水剂22.5,30和45 ga.i./hm2三处理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62.50;、48.07;和79.51;,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效,各试验药剂处理对小麦安全,无药害.[结论]防治麦长管蚜可用:20;吮虫眯可湿性粉剂22.5-30 ga.i./hm2、25;吡蚜酮悬浮剂60-90 ga.i./hm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 ga.i./hm2,加水喷雾防治,对麦长管蚜均表现了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河南省开封市丰田化工厂提供的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药剂对苗蚜、穗蚜防效较好,药效持久,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建议在播种前种子包衣,商品用量为100~150 g/100 kg种子。  相似文献   

11.
鉴于常规喷施农药防控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效果差且持效期短,本试验通过设置0.1%阿维菌素RG定点喷雾和挂罐诱杀、诱蝇酮+80%敌敌畏EC挂罐诱杀和1.8%阿维菌素EC常规喷雾4个处理进行苦瓜瓜实蝇田间药效试验,评估药剂及其处理方式对瓜实蝇的防治效果,以提供该虫田间有效防控措施。结果表明:定点喷雾诱杀和挂罐诱杀持效性好,且防治时间越长药效越好。挂罐诱杀更具有明显的便捷性、安全性和灵活性。0.1%阿维菌素RG推荐使用浓度为90 m L/667 m2,定点喷雾诱杀喷10个点或挂罐诱杀挂10个诱集器,其防效均达80%以上。悬挂性诱罐时,每个诱芯滴1 m L诱蝇酮和1 m L80%敌敌畏EC,每667 m2挂4个诱集器,其防效也能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一种氨基酸有机肥对稻米生产中有机磷农药的降解效率。在水稻抽穗前5天以喷施较高剂量有机磷农药为对照,以联合喷施一种氨基酸有机肥为处理,分析稻米中农残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该氨基酸有机肥对三唑磷、毒死蜱、氧乐果、甲胺磷等有较好的降解作用,在15-30 d 降解效果较好,降解效率为11.2%-94.7%,对水胺硫磷降解效果不明显。该氨基酸有机肥能够有效促进稻米中有机磷农残降解,肥效合一,可应用于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3.
张健夫  赵忠伟  李维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04-17906
[目的]探讨龙胆草斑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方法]分别试验不同用药时期、遮阴方式、栽植密度以及清理田园卫生等方法,对龙胆草斑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土壤、种苗消毒及苗期用药,防治效果为79.6%;遮阴栽培及与玉米间作可减轻发病,防治效果分别为57.1%和35.8%;清理田园卫生并施药及清理田园卫生可延迟发病4~9 d;栽植密度为200株/m2时,防病效果达42.7%。[结论]单靠药剂较难取得理想防治效果,采用土壤消毒、种苗消毒、清理田园卫生、遮阴栽培及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麦茎基腐病田间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小麦茎基腐病化学防治药剂和使用方法,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和富平县进行田间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2%苯醚·咯·噻虫嗪、3%苯醚甲环唑、50%甲基硫菌灵拌种处理及70%甲基硫菌灵、20%氰烯·己唑醇田间喷雾对小麦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无不良影响。在药效上,12%苯醚·咯·噻虫嗪、3%苯醚甲环唑和50%甲基硫菌灵3种药剂拌种均能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并降低田间白穗率,其中,12%苯醚·咯·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也能有效地降低田间白穗率。此外,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结合越冬期和返青期田间喷施杀菌剂对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更好,可大大降低田间白穗率,其中喷施20%氰烯·己唑醇的防效好于70%甲基硫菌灵。由此可见,在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上,宜采取药剂拌种结合早期田间喷雾的防治方式,这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生产防控中减少用药次数而降低农药污染,同时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株链霉菌对黄瓜白粉病及黄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链霉菌防治黄瓜白粉病以及对黄瓜植株生长的温室试验表明,3株链霉菌M63、S15和S93对黄瓜白粉病具有保护性防治作用,与对照相比,浸种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2.7%、40.3%和56.8%,清水对照的防效为0,M63和S93的防效显著优于S15(P=0.05),3株链霉菌在不同时间间隔的防效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且随着叶面喷施后与接种白粉菌时间间隔的缩短,防效有增高趋势,而喷施特谱唑则表现了相反的趋势;3株链霉菌叶面喷施的防效差异不大,M63的防治效果较稳定;3株链霉菌浸种结合预防性叶面喷施的防病效果和变化趋势与单独叶面喷施链霉菌的防效相似。链霉菌对黄瓜白粉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研究还发现,M63和S93浸种处理显著地增加株高,相反S15显著降低了株高。3株链霉菌均显著地增加黄瓜植株的叶片数。总之,链霉菌M63的防效优于S15和S93,是一株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6.
吡虫啉农药不同浓度和施用时间对枸杞多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合理使用吡虫啉农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0%WP吡虫啉不同浓度和喷药时间对枸杞多糖的影响,药剂浓度和喷药时间分别设置5个处理,药制浓度以清水为对照,3次重复:[结果]吡虫啉的不同浓度和喷药时间对枸杞多糖含量有显著的影响.药后1、7、14d的多糖含量有依次增加的趋势.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枸杞多糖有增加的趋势,稀释到2400倍液时枸杞多糖含量下降,但都高于清水对照,1200倍液和1800倍液的枸杞多糖含量较高:中午13:30喷药,枸杞多糖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喷药时间,上午8:30、11:00和下午18:30喷药的枸杞多糖含量差别不大.[结论]吡虫啉10%WP的喷药时间应选择上午8:30~11:00或下午16:00~18:30,药剂量应选择推荐剂量和1800倍液的剂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利用RNAi技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流行,改变当前水稻一旦染毒就无药可治的现状。【方法】采用浸种与喷雾技术使生物疫苗进入稻株体内,通过稻株体内RSV带毒情况和疫苗残留情况室内检测以及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的田间调查,确定生物疫苗对RSV表达以及条纹叶枯病的控制效果。【结果】在疫苗中添加1.0 ‰的B渗透剂是浸种的最适浓度,添加5.0‰的A渗透剂是喷雾的最适浓度;稻株体内疫苗检出率的比例与RSV的降解呈现一致性;浸种处理后疫苗在稻株体内能维持30 d以上,喷雾处理后的残留期为10—20 d。2种处理方式对条纹叶枯病的控制效果均超过了70%。【结论】生物疫苗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农药用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农药喷洒机在精确性、效率以及喷洒均匀性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甘蔗病虫害智能诊断的立体化精准农药喷洒机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克服了传统喷洒设备在农药喷洒过程中无法精确识别和定位甘蔗病害区域以及喷洒均匀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甘蔗叶片的病害种类、病情程度和位置信息,并借助立体化精准农药喷洒机实现智能化调整喷洒剂量,以确保精准且均匀地喷洒农药。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农药利用率和作物防治效果,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的安全性以及对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2007-2008年在河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对该制剂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药种比1∶50~70)对玉米无不良影响;在防治地下害虫方面,该药剂在药种比为1∶50和1∶60时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9.85%和71.57%,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拌种、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为60.08%,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在防治丝黑穗病方面,该药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为81.06%,略高于对照药剂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包衣,显著高于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药种比为1∶60时防效为72.65%,介于两个对照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为60.95%,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因此,该种衣剂的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0~1∶60拌种包衣.  相似文献   

20.
针对农户施用农药效率不高,过度施药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究农户高效喷雾技术采纳意愿的心理归因。结果表明:1)高效农药喷雾技术得到了大部分农户的认可,有62.3%的农户表示愿意采纳该技术,其他农户持观望或否定态度;成本偏高和扩散渠道不畅是影响农户采纳该技术的主要障碍。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均正向影响农户采纳意愿,即农户对高效农药喷雾技术的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越强、知觉行为控制越充分,农户对技术的采纳意愿越强;影响程度依次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3)不同群体的农户对高效农药喷雾技术采纳意愿的心理归因具有差异,老年群体、小规模种植群体和不认可技术补贴群体的技术采纳意愿较低。老年群体的采纳意愿更易受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小规模家庭种植群体的采纳意愿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者的影响;不认可技术补贴群体的采纳意愿主要受行为态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