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增加电脑CPU的内核电压要注意些什么 一般来说,适当提高CPU的内核电压可以增加高低电压的差值,提高信号的清晰度,从而使超频更易成功。但也要注意增加内核电压也会带来副作用:一是增加CPU的发热量。所以提高内核电压后一定要注意散热问题;二是过高的电压会造成CPU栅极氧化层击穿,严重的会导致CPU烧毁,  相似文献   

2.
炎炎夏日持续的高温,对机器能否稳定运行是个严峻的考验。由于外界环境温度高,笔者的电脑经常出现死机或蓝屏等故障。为了能使电脑稳定运行,我们必须得想点办法使CPU工作温度降低。笔者试验了不少散热方法,都感觉效果不够理想。有不少朋友都会想到通过更换较大的CPU散热风扇或调高原风扇的电压,利用增加的通风量来带走CPU散发出的热量。这些方法或许能使CPU工作环境有所改善,不过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例如增加风扇功率或换大风扇必然会增加噪声,另外这个时期机箱内温度本来就高,空气流通缓慢,显卡、硬盘、光驱以及电源等设备工作时都会产生不少热量,仅仅增加CPU散热风扇的功率恐怕也于事无补,就象在锅炉房内扇扇子,能凉快吗?  相似文献   

3.
对CPU施以“超频”大法,虽然可以有效提升CPU 的处理能力,然而在对CPU进行超频的时候,CPU的功率必然也会随之增加。并目,由于某些CPU先天体质不佳,还必须适当增加CPU核心电压才能超频成功。因此,大家一定非常想了解CPU在“超频”和“加压超频”之后, 其功率究竟增加了多少吧?即或是你没有超频, 但是了解一下自家CPU  相似文献   

4.
梦中笑 《大众硬件》2005,(1):119-119
对CPU施以“超频”大法,虽然可有效提升CPU的性能,但其功率必然也会随之增加。并且由于某些CPU先天体质不佳,还必须适当增加CPU核心电压才能超频成功。因此,大家一定非常想了解CPU在“超频”和“加压超频”后的功率究竟增加了多少吧?即或是没有超频,在CPU功耗和发热量巨大的今天,了解一下它的功耗,笔者认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对CPU施以“超频”大法,虽然可以有效提升CPU的处理能力,然而在对CPU进行超频的时候,CPU的功率必然也会随之增加。并且,由于某些CPU先天体质不佳,还必须适当增加CPU核心电压才能超频成功。因此,大家一定非常想了解CPU在“超频”和“加压超频”之后,其功率究竟增加了多少吧?即或是你没有超频,但是了解一下自家CPU的功耗,笔者认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包晓 《电脑自做》2003,(10):108-109
超频成功的办法之一是提高CPU的核心电压。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高手榜中榜的CPU超频记录.大多数CPU均不同程度的加压了。采用液氮等极端制冷方法进行超频的CPU,电压更是达到了2V以上的高电压。高电压带来的热量是巨大的。既然高电压带来高发热.那么反过来我们能不能通过降低电压来降低发热量呢?  相似文献   

7.
MOS管即MOSFET,中 文名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 效应晶体管,简称场效应管 或三极管。场效应管的主要 功能就是分压。主板的每个 重要部分,如:CPU、内存、 芯片组、Cache都有一个相对 应的MOS管供给其稳定的电压,MOS管本身有自己的额 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限制,长时间过高的电压会使MOS管 过热,很容易烧毁MOS管。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提高DSP、CPU、FPGA、ASIC处理能力的同时不显著增加功耗,通常采用双电压或三电压结构,芯片核心部分采用1.2V、1.5V或1.8V供电,I/O部分仍然使用3.3V以与周边的器件电平兼容。在CMOS芯片设计中,往往要求其中的一个电压比另一个先上电或两个电压同时加载、压差不超过PN结的正向压降,以防止CMOS器件出现晶闸管效应而损坏。采用线性稳压器件供电时,在输入电压开始上升时,输出电压也会随之上升,因此,很容易实现核电压和I/O电压同时上升。但是随着芯片工作频率的提高和晶体管数量的增多,功耗越来越大,电流要高达5A,LDO供电方…  相似文献   

9.
濮元恺 《大众硬件》2005,(12):71-72
四、加压超频与电子迁移 1.对加压超频的争议 加压超频是很常见的现象,增加了电压后的CPU能超 的频率的确更高。在一些论坛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因为 P=UI,所以加压后超频减小了电流,不容易引起电子迁 移,加压超频对CPU的损害要小。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单片机运行的可靠性,在片内增加掉电保护电路,可以检测电源电压的降低状况,并按规定的要求在电源电压降至下限阈值时启动内部复位产生器,从而复位CPU并保证使CPU处于复位状态直至电源电压恢复正常,重新正常上电复位开始正常工作。该CMOS掉电保护电路由取样电阻、1.2V参考电压源和CMOS电压比较器组成,并结合片内复位逻辑完成排电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1.
阿亮 《大众硬件》2004,(2):73-76
目前CPU的主频越来越高,发热量也随之骤然上升,制作工艺与封装技术的发展暂时还跟不上芯片集成度的提高速度。此外,很多CPU在超频后发热量会大大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散热措施,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CPU散热器的重要性非常突出。不过散热器市场非常混乱,不少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也存在不少误区。  相似文献   

12.
陶思维 《电脑自做》2003,(12):101-101
冬天到了,气候干燥,人体以及一些电脑设备容易积聚大量的静电荷。CPU、内存以及其它一些带有IC集成块及敏感电子元件的硬件被静电放电损坏的事时有发生,那么CPU、内存究竟能耐受多高的静电电压呢?冬季在黑暗中脱毛衣或将手指靠近金属物体时会看到火花飞溅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静电放电  相似文献   

13.
CPU超频之后,散热是关键问题,一方面因为频率升高,散发更多热量,另一方面CPU超频后,系统往往不稳定,这时往往需要升高CPU电压,同样也增加了发热量。  相似文献   

14.
烧友语录     
体质——出售E6320一颗,体质良好,默认电压轻松上3.5GHz!原指身体的素质,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后被发烧友形容CPU超频性能,与原意不同,体质极差并不说明CPU性能不好或容易故障,仅仅说明CPU在超出额定频率后不稳定而已。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与网络》2012,(18):26-27
如今安装Win8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关于CPU过高这个问题相信以前不少朋友也遇到过,当CPU使用率过高的时候,由于CPU资源不足,往往很容易出现电脑卡或者无响应的等情况。那么针对CPU使用率高怎  相似文献   

16.
看到12期上《升级K6-2记》一文,觉得有些意见不一样,现在我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众所周知,提高CPU的核心电压,I/O电压超频可使CPU内部的电流强度提高,使信号更清晰、稳定,而使CPU在更高的频率上运行稳定。按道理,电压越低,超频成功  相似文献   

17.
天师 《大众硬件》2004,(9):125-126
炎炎夏日持续的高温,对机器能否稳定运行是个严峻的考验。由于外界环境温度高,笔者的电脑经常出现死机或蓝屏等故障,为了能使电脑稳定运行,我们必须得想点办法使CPU工作温度降低,笔者试验了不少散热方法,都感觉效果不够理想。有不少朋友都会想到通过更换较大的CPU散热风扇或  相似文献   

18.
超频是一种时尚的游戏,但如果处理不当,那就是在“玩火”。下面我们用实验方法验证CPU能耐多高的温度和电压。不言而喻,CPU是一个高价的零件,对电脑来说它就是头脑。许多人意识到这一点,对它的操作慎之又慎。但是CPU又是一个非常娇嫩的部件,对于超频和过热引起的损坏、安装CPU冷却器(散热片)时核心的破裂以及卸下CPU时产生的针脚弯曲和静电等等,虽然小心从事,但实际上仍可能引起故障。那么一个CPU能耐多高的温度和电压呢?故障是怎样引起的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下面我们针对实际故障用实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承启APOGEE9PJL采用了目前FSB800Pentium4CPU最佳平台之一的I865PE芯片组。作为一款支持高频P4的主板,9PJL APOGEE天极采用四项电源设计,透过CPU前端供电电路的杂讯滤除,为CPU提供了稳定的电源供应。9PJL拥有两组共四个DIMM插槽,并采用了比标准电压稍高的2.55V DDR供电电压,并为提高内存供电的稳定性,特别在每组内存槽旁边特别增加了一项电源,这可是很少见的精心设计了。另外,它的每组内存插槽均采用蓝黑两种颜色加以区分,便于用户识别。9PJL支持在BIOS设置AGP工作频率及电压,而且还可以通过承启的APOGEE超频软件,…  相似文献   

20.
PCM公司近期推出的无限系列Ultimate智能纯在线式网络保护UPS将网络技术与电力技术紧密结合,它采用了双CPU控制、超高频正弦脉宽调制(SPWM)、双逆变(DOUBLE INVERTER)等技术,具有全稳压稳频、绿色电源设计、智能化网络监控等特性。无限系列Ultimate UPS采用的双CPU控制使该机下仅体积小、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能更大幅度地增加可靠性;而且自动控制、监测UPS及负载状况的能力更强。它采用了超高频正弦脉宽调制和双逆变技术,彻底消除了来自电网输入的各类干扰影响,达到输出波形平滑无畸变,为负载提供高质量的电源输入。此外,它具有全稳压稳频、宽电压输入范围。在市电电压变动160V-276V之间可维持220V输出,非常适合低电压及电力下稳地区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