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41例正常人、42例高血压、49例冠心病和31例脑梗死患者的胸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测量胸主动脉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胸主动脉内径扩大,IMT增厚;胸主动脉继样斑块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组>冠心病组>高血压病组;胸主动脉粥样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3.27%,特异性为97.56%。结论:胸主动脉内径扩大、IMT增厚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血管重构现象;胸主动脉粥样斑块是预测冠心病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对30例高血压患者、30例冠心病患者、3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cy进行了检测,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均高于冠心病组及高血压组(P〈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亦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杨彤  李凡 《中国厂矿医学》2006,19(3):268-269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已经确认了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仍有相当比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并无上述危险因素,提示可能存在其他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子。然而,微生物的感染特别是肺炎衣原体(Cpn)感染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对Cpn感染在血清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动物模型、发病机制及抗生素治疗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B超探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超探查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8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30例,检出率为35.7%,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病史越长,检出率越高。提示B超检查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临床判断高血压病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高血压极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包括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如脑卒中、血管性痴呆、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餐后高血糖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系。方法:将130例以餐后高血糖为主而诊断糖耐量减退(IGT)的患者与80例空腹血糖升高为主诊断糖耐量减退(IGT)的患者作动脉粥样硬化危害因素方面的比较观察,结果:发现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糖耐量减退(IGT)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危害因素明显高于以空腹血糖升高为认诊断糖耐量减退(IGT)的患者,结论:餐后高血压糖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增加有关,餐后高血糖状态在心血管疾病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了解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干预研究。方法对1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有斑块者随机分成降压、降压 降脂两组,6个月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结果(1)高血压合并症越多,斑块检出率越高,斑块严重程度分级越高;(2)6个月后降压 降脂组较单纯降压组颈动脉斑块有明显回退(P<0.05)。结论(1)颈动脉可作为一个良好的体表窗口,反映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2)他汀类降脂药对稳定、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付传娣 《新疆医学》2010,40(6):71-73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关系密切,将血脂控制在合适的水平,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旨在探讨高血压患者高甘油三酯水平对肱动脉内皮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心动图对35例冠心病患者和18例非冠心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研究对象都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厚,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时尤其明显;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IMT、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靠指标,颈动脉超声检测在观察冠心病患者AS病变情况方面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小永  张戈  孙林 《医学综述》2009,15(9):1361-1364
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大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的成分如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是冠心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每一个成分都可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本文就代谢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如何有效预防冠心病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冠心病的发病涉及多种因素,主要分不可逆转因素和可逆转因素,前者主要包括遗传、年龄和性别因素;后者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和心理精神因素等.因为冠心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及时检出并纠正可逆致病因素,可有效预防和延缓临床冠心病的发生.冠心病的预防根据是否已经发展成冠心病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含义及内容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一级预防带有人群防治的特点,二级预防更多地带有临床治疗特点. 1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对有发病危险但还没有患冠心病的人群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目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明确的危险因素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不合理的饮食等.在我国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吸烟是导致冠心病最重要的三种危险因素,最近发现几种新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高半胱氨酸血症及凝血因子Ⅰ升高,这些新的危险因素的致病地位尚待进一步明确.对于患有上述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经常体检,如果发现血压、血脂或血糖高于正常,应首先去医院检查是否已患有冠心病,如果还无冠心病的任何证据,亦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超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秀  周长钰 《医学综述》2008,14(6):947-949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城乡居民主要死因,故早期发现、干预刻不容缓。高分辨力B型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能够无创性地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密切相关,且超声具有方便、安全、低廉的优越性。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定,可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检测、评估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胡安梅 《疑难病杂志》2010,9(6):475-477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是一科慢性进展性、炎性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以无症状的过程开始于生命的早期,最终导致临床明显的冠心病,是单一原因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且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年龄有变小趋势。  相似文献   

14.
脑动脉粥硬化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介入治疗的基础,也是预防介入后再狭窄的保证。同时,对于不能介入治疗或不必介入治疗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药物治疗显得更为重要。药物治疗包括三大类治疗方法:(1)寻找和去除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控制,(2)针对脑血管粥样硬化本身的治疗:主要是使用PAS三联的鸡尾淄疗法,指丙丁酚(Probucol)、抗血小板药物(Anti-platelete)和他汀类药物(Statins);  相似文献   

15.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又称高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叶酸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着许多生化反应。1996年McCully提出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omocysteimia)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有关。此后有大量研究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冠心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将HCY与冠心病血管病变的关系综述如下。一、同型半脱氨酸(HCY)的代谢人体内HCY作为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来源为蛋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7.
郭海龙 《吉林医学》2010,(30):5401-5402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越多,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就越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越高,很容易造成患上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 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因病理学改变规律。方法病人分为糖尿病组11例,高血压组24例,脑梗塞组6例,颈性眩晕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18例,冠心病组5例和其他组6例。病变分为类脂质沉积、软斑、硬斑和复合斑。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类脂质沉积共32例,疾病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其中男性20例(62.5%),女性12例(37.5%)。糖尿病组平均年龄67.7岁,颈动脉均有不同类型的粥样硬化斑块;高血压组平均年龄64.25岁,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37.5%;脑梗塞组的平均年龄为68.2岁,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占66.6%;颈性眩晕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组的平均年龄为62.3岁,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22.2%;冠心病组平均年龄68.2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达80%;各病例组年龄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最高,依次是冠心病、脑梗塞、高血压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低血流剪切力和高牵张应力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周围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忙乱变,它是由相同的病理过程引起,涉及不同血管床的系统性疾病,并存在较多的无症状患者。对外周动脉疾病的研究有利于早期发现和防治冠心病。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