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设计了自蔓延光固化树脂体系,并以此为基体制备了UV光固化碳纤维布增强的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组成树脂的自蔓延光固化行为。结果表明,光引发剂和热引发剂相互配合使用可以实现环氧树脂的自蔓延光固化,其中热引发剂可以是自由基也可以是阳离子引发剂,阳离子引发剂比自由基引发剂更容易诱发自蔓延固化。以自蔓延光固化树脂为基体制备的碳纤维布增强的复合材料可以实现快速光固化,其固化过程是树脂的二维平面自蔓延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聚合引发剂TX23替代EHP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试用,介绍了Tx23和EHP引发剂的性能和分解原理,对使用TX23和EHP引发剂生产的树脂的质量、加工性能、母液水等性能进行了对比,找出优缺点,进而拓宽PVC树脂聚合使用的引发剂种类,提高了PVC树脂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董劲  陈志明  刘晓东 《应用化工》2007,36(4):370-372
介绍了一种聚氨酯-聚醚-丙烯酸酯型亲水铝箔涂料的制备方法,研究了引发剂的选择和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考察了内交联剂以及聚氨酯-聚醚树脂与丙烯酸树脂的配比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聚氨酯-聚醚树脂的制备中,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用二乙烯苯作内交联剂,在丙烯酸树脂的制备中,引发剂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0%,聚氨酯-聚醚树脂与丙烯酸树脂的质量比为15∶1,制备的树脂转化率高,涂料亲水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4.
分别使用BPO和TBPB作为引发剂,引发丙烯酸酯单体聚合反应制备了丙烯酸酯树脂,详细研究了使用2种不同引发剂引发对树脂黏度、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和分布的影响.分别用2种树脂配漆,在马口铁板上喷涂制板,干燥后测试漆膜的光泽、附着力、柔韧性和耐冲击性等机械性能,并把用2种树脂制备好的马口铁漆板放入QUV紫外光老化机中,测试紫外光照射对漆膜颜色和光泽随时间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用液体引发剂TBPB代替固体引发剂BPO,树脂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更窄,漆膜的耐候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5.
超高固体分羟基丙烯酸树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军 《涂料工业》2000,30(12):8-10
以带羟基的功能引发剂合成了固体分高达85%的羟基丙烯酸树脂。合成时只需控制反应温度、引发剂加量两个参数,大大简化了高固体分树脂的合成工艺。讨论了引发剂加量、反应温度、溶剂等因素对树脂性能的影响。以该方法制备的高固体分树脂配制的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综合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优化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得到一系列阳离子和自由基混杂体系光固化树脂,并用旋转流变仪和SLA型3D打印机进行长波紫外光固化和3D打印成型。结果表明:与芳基鎓盐类阳离子光引发剂PAG202相比,芳茂铁盐类阳离子光引发剂261具有长波紫外光固化的适应性,而光敏增感剂PAS-50对光引发剂261敏化显著,在长波紫外光下光引发剂261/PAS-50体系能快速引发树脂固化。最佳配方时,固化树脂的弯曲模量高于国内外同类树脂的,且具有较低的固化收缩率。  相似文献   

7.
在涂料用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中,通过研究不同引发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树脂产物的影响,以及不同溶剂对树脂的溶解性能,为生产实践中设计和控制树脂粘度寻找了一些方法,也为制作某些特性树脂而选用合成工艺、引发剂和溶剂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靖志国 《广东化工》2009,36(4):87-89
文章从悬浮聚合引发剂的选择、分析,介绍了105m3聚合釜使用国产TX23/TX36复合引发剂替代EHP单一引发剂生产PVCSG-7型树脂的情况。采用国产复合引发剂不但解决了悬浮聚合反应后期的超温超压现象,还提高了聚合釜的生产能力,降低了树脂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王雨康 《聚氯乙烯》2004,(4):36-36,50
天津化工厂在生产PVC—SG7、SG8等高型号树脂时,用BNP与TMHP过氧化物复合体系代替ABVN氮类化合物引发剂。介绍了过氧化物引发剂及偶氮类引发剂的特性,指出过氧化物引发剂在氯乙烯中溶解性较好,可降低PVC树脂的“鱼眼”数,缩短反应周期,且该体系无毒,可用于生产环保型医药级PVC塑料制品。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釜连续聚合装置,开展连续本体ABS树脂研究。根据产品动力学参数,选定了3种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分析了产品在反应釜内的半衰期、分解曲线、残留物含量以及对本体ABS树脂性能的影响规律。从反应平稳控制、SAN的接枝效率、引发剂对基体树脂的强度、ABS冲击强度、耐热性的影响等方面对不同引发剂作出评价筛选。  相似文献   

11.
聚氯乙烯-g-聚苯乙烯新型吸油树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聚氯乙烯与铜试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反应合成了分子链上带有多个引发基团的聚氯乙烯大分子引发剂,用此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单体进行接枝聚合反应合成了聚氯乙烯接枝聚苯乙烯新型吸油树脂。重点考察了接枝聚合反应时间和后处理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吸油树脂对氯仿等含氯有机溶剂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氧化还原引发剂(NH4)2S2O8和N aHSO3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法合成了丙烯酸钠—丙烯酰胺—疏水单体共聚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聚合浓度、单体含量及引发剂用量等对共聚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实验证明该高吸水聚合物耐盐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单体结构、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所制树脂可以吸收自身重量19.2倍的甲苯、13.6倍的煤油、5.4倍的机油。  相似文献   

14.
以无水乙醇和异丙醇为溶剂,过氧化2-乙基己基碳酸叔丁酯为引发剂,使用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等单体合成了一种醇溶性丙烯酸树脂。主要考察了丙烯酸羟乙酯的添加量对合成树脂醇溶性的影响,引发剂用量和保温时间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以及引发剂用量对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合成的树脂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塑料助剂》2003,(1):31-31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开发成功高效无毒聚氯乙烯(PVC)树脂专用引发剂,取代传统有毒引发剂,在小试研究中成功制备出高聚合度管件专用PVC树脂。通过用无毒过氧化物引发剂取代日本进口的偶氮二异庚腈引发剂使树脂性能超过进口产品,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热性能。其制品也具有强度较高、外观良好的特点,是管件专用材料的一个系列新产品。管件专用PVC树脂,是市场有待开发的产品。传统的后加工厂家一般采用低聚合度树脂替代制备PVC管件,从而导致产品性能与管件专用料存在一定的差距。氯碱公司专用树脂开发成功,有效地解决了…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引发剂的使用及开发方向,并对引发剂的选择及其对树脂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乳液聚合,以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树脂。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对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造纸黑液、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原料,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木质素接枝共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对树脂进行了初步表征,测定了树脂的吸水性能;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单体配比、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最佳合成条件为:NAM:NAA=0.2,AA中和度为60%,引发剂用量为0.1%,聚合温度为70℃,此时树脂对去离子水的吸水倍率为730g·g-1。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一种合成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新型工艺——加压反应工艺,通过试验证明了采用加压反应工艺制备树脂较常压工艺粘度低很多,文中还探讨了引发剂种类、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黏度的影响,得出玻璃化温度越低树脂黏度越小,采用TBPO/DBPO复配的引发剂不仅树脂黏度较低,残留单体少而且反应釜压力最低,是一种理想的引发剂组合。文中还考察了反应温度的影响,数据表明反应温度越高,树脂黏度越低,但反应温度压力越大,考虑到反应釜压力及生产安全,确定理想反应温度为160℃。  相似文献   

20.
水性丙烯酸酯汽车涂料树脂的制备与粘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用于配制水性汽车罩光清漆的丙烯酸酯涂料树脂,研究了丙烯酸单体、含芳香酯基团单体、引发剂、链转移剂和聚合温度对树脂水溶性和粘度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树脂的结构。结果表明,增加丙烯酸单体的用量会提高丙烯酸酯树脂的水溶性和粘度,而增加含芳香酯基团的甲基丙烯酸苄酯(BNMA)单体、引发剂和链转移剂的用量和提高聚合温度可降低树脂的粘度。该树脂与氨基树脂(HMMM)固化剂配制的漆膜性能优良,可以用作汽车原厂漆(O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