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40.5岁,发生部位为前颅窝、鞍区及斜坡。临床均诊断为其他肿瘤性病变。镜下见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结构,瘤细胞胞质丰富,并见双核。免疫表型:肿瘤细胞IDH1、D2-40、S-100、vimentin均(+),1例CD56灶状(+),CK、EMA、CD56和SOX10均(-),Ki-67增殖指数为1%~5%。结论颅内软骨肉瘤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其他良性或恶性病变,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需与脊索瘤、脑膜瘤、软骨瘤及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软组织恶性混合瘤/肌上皮癌(malignant mixed tumor/myopeithelia carcinoma, MM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原发于大腿的软组织MMTMC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5岁,3个月前发现右大腿后部占位,进行性增大。CT平扫+三维重建示:皮下不规则软组织肿瘤,大小5.4 cm×6.4 cm,边界尚清,无包膜,病灶密度不均。镜下肿瘤位于真皮深层,被纤维分隔成结节状,推挤式边界。主要呈两种组织形态:实性片状、微囊状上皮样区和结节状、岛状黏液软骨样区。瘤细胞主要呈上皮样、梭形细胞及黏液内漂浮的软骨样细胞构成。上皮样瘤细胞异型明显伴核偏位,呈浆样、横纹肌样,胞质嗜伊红或透亮,见大量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CK(AE1/AE3)和vimentin阳性,desmin、Calponin、GFAP、EMA、p63和S-100局灶阳性,INI1表达缺失。结论 MMTMC是一类罕见的软组织伴肌上皮分化恶性肿瘤,组织形态广泛,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当发生于成人四肢时,需与黏液纤维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等其他形态多样的软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inonasal teratocarcinosarcoma, SNT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SNT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8~69岁,平均47.3岁。10例患者肿块均位于鼻腔,多因鼻塞伴鼻出血、脓涕量增多伴嗅觉减退就诊。肿瘤大体多为碎组织,质嫩至质中;该肿瘤组织学形态多样,镜下可见胞质透明的鳞状细胞团、腺体及纤毛柱状上皮成分,部分腺上皮异型,梭形细胞间叶成分围绕未成熟的鳞状上皮及腺癌成分分布,部分病例可见分化不等的神经上皮细胞,肿瘤间质中可见软骨、骨样组织及平滑肌组织。不同胚层的组织免疫表型不同,鳞状上皮及腺上皮成分CK和EMA等上皮标志物阳性,间叶成分中vimentin阳性,分化成熟的神经组织对Syn、NSE、S-100蛋白表达敏感,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特别是小圆形细胞)中CD99呈弥漫阳性,且Syn、NSE局灶阳性;desmin均呈阴性,仅1例SMA呈阳性;10例Ki-67增殖指数40%~60%。随访时间为1~93个月,截止2019年11月,6例患者存活。结论 SNTCS属于罕见的具有高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肿瘤,其由3个胚层组成,多处取材制片以及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子宫颈Mullerian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子宫颈Mullerian腺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标记和分子遗传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子宫颈液基细胞学查见轻~中度异型性梭形细胞;组织学可见肿瘤由肉瘤细胞成分和增生的子宫颈良性腺体构成,浸润至宫颈深肌层。免疫表型:肉瘤细胞vimentin(+),CD10、CD34、CD99、DOG1、PR、ER局灶(+);Ki-67增殖指数约40%,p53(+,10%);CK、EMA仅腺上皮(+);S-100、actin、desmin、MyoD 1、CD117、BCL-2、CD56、CEA、p16、CD31、HMB-45均呈(-)。患者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未行放、化疗,随访2年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子宫颈Mullerian腺肉瘤具有良性苗勒管型上皮及肉瘤性间质成分,可根据细胞、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确诊,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或上皮和间叶混合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巢和输卵管原发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对2例分别原发于卵巢和输卵管的癌肉瘤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57岁,双侧卵巢均可见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由恶性的上皮和间叶成分构成。免疫表型:肿瘤上皮及间叶成分均表达CK和vimentin,不表达desmin、CD34和HCG。部分淋巴结可见转移瘤。例2,57岁,左侧输卵管腔内见一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由恶性的上皮和间叶成分共同构成。免疫表型:上皮成分表达CK和vimentin,间叶成分表达vim-entin,不表达CK。结论原发性卵巢和输卵管癌肉瘤少见。需与未成熟性畸胎瘤、分化差的癌、卵巢及输卵管肉瘤等鉴别。该肿瘤病程进展快,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喉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spindle cel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EBV、HPV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喉SCSCC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等,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以导流杂交法检测HPV,并选择3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4例喉SCSCC中12例有明确的鳞状细胞癌和肉瘤样成分(双相形态),2例仅有肉瘤样成分(单相形态)。9例可见肉瘤样成分与鳞状细胞癌的过渡移形区。鳞状细胞癌区与肉瘤样区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同。EBER原位杂交及HPV导流检测结果均阴性。透射电镜下,3例肉瘤样区瘤细胞可见上皮分化特征。14例患者术后随访6~99个月,10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喉SCSCC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组织学以双相结构为特征,亦可表现为仅有肉瘤样成分的单相型形态。喉SCSCC与EBV、HPV感染无关,确诊需联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必要时可应用透射电镜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9年6月9例原发性颅底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大体及镜下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结果9例患者中6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47岁,中位年龄47岁。5例为WHOⅠ级肿瘤,4例为WHOⅡ级。镜下于软骨样或黏液样基质的背景中,见低-中等密度的肿瘤细胞呈结节状生长,细胞轻-中度异型,可见双核细胞,核分裂象罕见或偶见。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S-100蛋白、波形蛋白、SOX9、D2-40阳性,Brachyury、细胞角蛋白(C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K8/18阴性,Ki-67阳性指数低(1%~5%)。分子检测4例呈IDH1 R132C位点突变。术后4例辅助放疗,随访1~59个月,8例存活。结论颅底软骨肉瘤是罕见的软骨来源的恶性肿瘤,预后好,其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与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以及嗅神经母细胞瘤(ONB)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SNTCS与ONB的关系及其组织来源.方法 对7例SNTCS和34例ONB的临床病理情况及免疫表型进行了观察,并对照观察了1例未成熟型恶性畸胎瘤及1例妊娠8周胚胎组织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SNTCS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46岁.7例中3例为复发病例.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痛由多种组织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源自3个胚层,是畸胎瘤样成分和癌肉瘤的混合,畸胎瘤样成分包括外胚层幼稚的鳞状细胞巢,内胚层的腺体和管状结构、纤毛柱状上皮,中胚层的纤维细胞、软骨、骨样基质、横纹肌及平滑肌组织;癌成分主要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成分,肉瘤成分主要为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和纤维肉瘤成分,另外可见ONB成分、类癌及原始间叶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上皮及向上皮分化的组织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ONB成分不同程度地表达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D99、神经丝蛋白(NF)及嗜铬粒素A(CgA),S-100蛋白神经丝束阳性.真菊形团表达CKpan及EMA;梭形细胞成分表达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肌球蛋白、肌红蛋白.原始间叶组织表达波形蛋白.黏液样物质和糖原颗粒PAS阳性.7例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均为阴性.ONB 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8岁.形态学特征是:分叶状上皮团巢,血管襻网隔,小圆小梭形细胞,异向分化的腺样、鳞状上皮样细胞及横纹肌母细胞,菊形团,神经丝束,深染的细胞核,少、粉染或透明的胞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SE及CgA在小细胞100%表达,但在不同病例表达程度不同,S-100蛋白在神经丝处100%表达,CKpan在鳞状及腺样分化的细胞100%表达,肌红蛋白表达于横纹肌母细胞分化的细胞.未成熟型恶性畸胎瘤内可见原始神经组织,有神经管结构及大片的神经胶质细胞(GFAP阳性).未发现幼稚的非角化透明鳞状细胞巢.1例胚胎组织鼻腔、口腔可见衬覆非角化透明鳞状细胞.结论 SNTCS是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多数ONB为低级别的恶性肿瘤.SNTCS成分复杂,形态多样,取材不充分可能导致误诊.未发现SNTCS为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的证据,将SNTCS命名为鼻腔鼻窦畸胎样癌肉瘤可能更好,其组织发生可能为嗅/鼻腔鼻窦黏膜中的原始全能细胞,与ONB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观察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肉瘤样附壁结节主要由破骨样巨细胞、卵圆形的单核细胞以及多少不等的梭形细胞构成.可见核分裂象和病理性核分裂,部分区域细胞显示多形性,类似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但结节体积均较小且境界清楚,缺乏血管浸润.单核细胞和梭形细胞vimentin(+),desmin、CK(-);多核巨细胞CD68、vimentin(+),CK、desmin(-).结论 肉瘤样附壁结节是一种良性病变,卵巢黏液性肿瘤伴肉瘤样结节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黏液性肿瘤本身的性质.熟悉肉瘤样附壁结节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可避免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子宫阔韧带ETT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月经紊乱半年入院,B超提示盆腔包块,手术标本见肿块位于子宫左侧阔韧带。组织学表现为典型的上皮样瘤细胞巢、地图样坏死、血管瘤细胞套样结构及膨胀性生长方式。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CK、CK18、p63、CD10呈弥漫强阳性表达,EMA、HCG、PLAP、PR、E-cad呈局灶阳性,α-inhibin、HPL、ER、desmin、SMA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20%。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ET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中间滋养细胞肿瘤,可发生于子宫阔韧带,具有独特的生长方式及组织学、免疫学表现,尚需与绒毛膜癌、上皮样平滑肌肉瘤、角化型鳞状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间叶软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及病理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间叶软骨肉瘤1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病理鉴别诊断.结果 10例间叶软骨肉瘤平均年龄28.4岁,男女比8 : 2.发病部位分别为股骨(2例)、肱骨(2例)、椎管内(2例)、椎骨(1例)、髂骨(1例)、大腿软组织(1例)、臀部软组织(1例).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改变,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伴钙化.组织学由高度富于细胞的幼稚间叶小细胞和相对良性的软骨成分相结合,两种成分的分界十分清楚,比例不确定.术前单点穿刺活检漏诊、误诊率高.结论 间叶软骨肉瘤为软骨肉瘤的少见特殊类型,具有与普通软骨肉瘤和小细胞性骨肉瘤不同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阴茎假血管肉瘤样鳞状细胞癌(SCC)的诊断、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观察1例阴茎原发假血管肉瘤样鳞状细胞癌,并复习文献。结果镜下可见显著的棘细胞松解,肿瘤由排列呈腔隙状、网状结构的长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大多红染,局部区域弥漫出血坏死。免疫表型:CK、Vim阳性,CD34、CD31、SMA、FⅧRAg阴性。网状纤维染色不显示血管外形。结论假血管肉瘤样SCC是一种罕见的易与敌国管肉瘤混淆的特殊形态的SCC.需与血管肉瘤、癌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涎腺肌上皮瘤主要发生在腮腺、上腭处,瘤细胞呈梭形、浆细胞样、上皮样、透明细胞样,细胞无明显异型,呈岛、片、网状结构分布,瘤细胞间可见均质红染的玻璃样物或大量黏液成分,免疫表型:CK5/6、S-100、p63、SMA、calponin。结论涎腺肌上皮瘤是少见肿瘤,细胞类型多,排列方式以片状为主,很少见到管腔样结构,确诊主要依靠其细胞形态以及排列方式,需与肌上皮癌、多形性腺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生去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生去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生去分化脂肪肉瘤界限清楚,由硬化性脂肪肉瘤、脑膜上皮样漩涡状、骨化生和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等成分构成,脑膜上皮样漩涡状成分由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呈漩涡状排列构成,与其它成分界限清楚。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MDM2、CDK4、p16、CD10和CD56均呈弥漫强阳性;CK、EMA、CD34、Caldesmon、PGP9.5和PR均呈阴性;S-100、Ki-67和p53在不同成分中表达不一致。遗传学检测显示MDM2扩增。结论伴脑膜上皮样漩涡和骨化生去分化脂肪肉瘤属于罕见的去分化脂肪肉瘤,脑膜上皮样漩涡状成分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与其它脂肪肉瘤成分大致相同,提示漩涡状结构为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去分化成分,结合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可与其它具有漩涡状结构的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一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按2003年WHO宫颈肿瘤分类标准观察5例宫颈鳞状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宫颈活组织和手术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的检测。结果: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肉眼子宫颈肥大、呈颗粒状、息肉样或菜花样新生物(4/5)。显微镜下未见明显挖空细胞,呈移行或鳞状细胞样分化,部分似有腺细胞样分化。组织形态学:肿瘤由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构成,乳头由多层异型鳞状及移行细胞样上皮覆盖。2例非浸润性,2例乳头间质浸润,1例子宫颈壁浸润;免疫组化显示P16和细胞角蛋(cytokeratin,CK)19和CK5/6均强阳性,CK7阳性强弱不等,1例CK20上皮表层灶状阳性,余为阴性;4例高危型HPV检测阳性。结论:鳞状移行细胞癌是兼有鳞状-移行细胞形态和一定腺样分化的非腺性乳头状鳞状细胞癌,它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具有向乳头间质和宫颈壁浸润、复发及转移的特点。鳞状移行细胞癌需与宫颈其他乳头状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Brenner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良性Brenner瘤、1例交界性Brenner瘤、4例恶性Brenner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良性Brenner瘤特征是移行细胞型细胞组成的实性或囊性细胞巢,位于纤维瘤样间质内,囊腔内衬移行细胞型细胞、纤毛细胞、黏液细胞、立方细胞或扁平细胞,细胞无异型,细胞核卵圆形,核仁小而明显,部分有明显核沟。1例交界性Brenner瘤与良性Brenner瘤形态相近,但上皮细胞增殖程度超过良性Brenner瘤,细胞巢大小不一,层次增多,细胞轻度异型,但无间质浸润。4例恶性Brenner瘤有明显的间质浸润,并可见良性或交界性Brenner瘤成分。肿瘤细胞明显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易见,其中1例肿瘤累及输卵管和大网膜。免疫表型:14例肿瘤中CK7、p63均呈阳性,GATA-3阳性但部分低分化肿瘤区域失表达,CK20、Pax-8、WT-1均呈阴性,但黏液上皮化生区CK20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恶性浸润区为20%~70%,交界性为3%,良性3%。结论卵巢Brenner肿瘤属于少见的卵巢上皮源性肿瘤,确诊需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异型程度和有无间质浸润是良恶性Brenner瘤的鉴别关键。诊断恶性Brenner瘤必须有良性或交界性Brenner成分,与卵巢其他肿瘤的鉴别需结合临床病史、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7.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肾肿瘤2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肾肿瘤(RT-OG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观察2例RT-OGC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肾盂移行细胞乳头状癌型1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与移行细胞癌相连接;肾肉瘤样癌型1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在肉瘤样成分周围分布或与肉瘤样成分混杂。免疫表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CD68、Vim、αl-ACT均阳性,CK、EMA均阴性。结论 RT-OGC是少见的肾恶性上皮性肿瘤的一个亚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起源于间叶组织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机体对肿瘤的反应,其组织形态要与癌肉瘤和骨巨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改变,行免疫组化和NGS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9例,男女比为2.11∶1。首次发病年龄8~68岁,平均35.39岁。19例(67.86%)为经典型(远端型)上皮样肉瘤,9例(32.14%)为近端型(大细胞型)上皮样肉瘤。镜下经典型上皮样肉瘤由上皮样和梭形细胞片状、巢状分布,中央常伴坏死或玻璃样变性的胶原;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由大的上皮样细胞结节状分布,细胞核仁明显,异型性明显。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EMA、CK(AE1/AE3)、CAM5.2、vimentin、SMARCA4(BRG1),不表达HMB-45和CK5/6,Ki-67增殖指数为15%~80%。SMARCB1(INI1)缺失率为96.43%,其中1例经典型上皮样肉瘤NGS检测显示SMARCB1基因拷贝数缺失(CN:1.0894)。结论 上皮样肉瘤是一组具有极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的肿瘤,预后较差,且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表型与其他肿瘤有重叠,易误诊为其他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运用HE染色、镜检及免疫组化染色对3例AME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形态特征是由肌上皮围绕腺上皮构成的管腔所形成的双层套管结构.2种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呈巢团状.肿块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表达结果具有双相性,腺上皮表达CK8、CK18、EMA等,肌上皮表达SMA、S-100、p63等.肿瘤细胞ER、PR、Her-2阴性,CK5/6和(或)EGFR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具有基底样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结论 恶性AME十分罕见,应与乳腺肌上皮癌、化生癌、肉瘤等多种肿瘤相鉴别,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强调诊断标准并探讨病因机制。方法分析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其免疫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的病例1为良性的肉瘤样附壁结节,以两种细胞成分为主:其一为纤维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部分细胞形态较一致、温和,部分细胞出现高度的核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另一种细胞为散在分布的破骨样巨细胞,常围绕于小的出血腔隙周围。病变中见出血坏死区,并伴明显的炎症反应背景;病例2为恶性的肉瘤性附壁结节,其组织学形态与肉瘤样附壁结节极其相似,但体积大,并出现血管浸润。该2例中的单核细胞表达vimentin,灶性表达AE1/AE3,多核巨细胞表达CD68为主。病例3为恶性的化生性癌性附壁结节,其中的瘤细胞为化生性或低分化癌成分,以表达上皮性标记如AE1/AE3和CK7为主,同时也表达vimentin。结论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为罕见的伴发病变或肿瘤,具有广泛的病理形态图像谱,不同类型的卵巢黏液性肿瘤中附壁结节有完全不同的预后及治疗原则,正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