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病原学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30例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原菌分析,观察不同病原菌感染治疗后效果。结果 30例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3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株,占51.35%,以大肠埃希菌(21.62%)、铜绿假单胞菌(16.22%)为主;革兰阳性菌14株,占37.8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6.22%)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50%)为主;真菌4株,占10.81%。在疗效上,革兰阴性菌治愈率为84.21%,革兰阳性菌治愈率为92.86%,真菌治愈率为100.00%,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疗效稍差,但和革兰阳性菌感染和真菌感染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腹膜透析病人常因换液体不当或操作过程中污染造成腹膜感染、出口感染等并发症[1]。更换腹透液时,需将连腹膜透析导管的延伸短管从衣服中移出,移去"Y"形主干接头上的防护罩,打开延伸短管上接头上的碘伏帽,将"Y"形管主干与延伸短管连接[2]。这一过程是换液操作中最初和最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彭翔  李军  彭佑铭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45-174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液(PDS)中不同浓度钙对体内腹膜间皮细胞(HPMCs)损伤,增殖及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规律性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30例,既往使用PD4(钙浓度1.25mmol/L)透析,作为对照组.改用标准钙透析液(钙浓度1.75 mmol/L)透析4用,每周末作为一个实验组.期间每周末检测腹透引流液中纤维连接蛋白(FN)、CAl25,LDH,同时测定血磷、钙、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换用标准钙透析液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腹透引流液中LDH水平随作用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P<0.01),第4用CAl25、FN浓度值明显降低(P<0.05),血钙浓度显著升高,磷、PTH浓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生理钙PDS与标准钙PDS相比,可抑制HPMCs增殖、损伤HPMCs及促进FN合成,能保护腹膜功能并一定程度延缓腹膜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65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中心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腹膜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腹膜透析中心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随访的181例CAPD患者中65例腹膜炎患者的相关因素。结果65例腹膜炎患者共发生腹膜炎98例次,腹膜炎平均发生率为0.24次/年。引起腹膜炎的相关因素有操作不规范、低蛋白血症及低钾血症。结论腹膜炎的发生与操作不规范、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密切关系。加强CAPD患者的培训及科学的膳食营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膜透析液标本病原菌种类与药敏试验结果,了解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方法 收集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1月~2016年3月肾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腹透液标本中分离培养阳性结果的病原菌种类与药敏试验结果。所有菌株均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并检测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中共包含菌株309株,其中非重复分离菌株206株。革兰阳性细菌174株(84.47%),革兰阴性细菌28株(13.59%),真菌4株(1.94%)。革兰阳性细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与链球菌属细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革兰阴性细菌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真菌均为念珠菌。分离菌株中革兰阳性细菌与革兰阴性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葡萄球菌仅对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大肠埃希菌仅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100%。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以革兰阳性细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分离菌株。多重耐药现象存在广泛,提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孙琤  张苗  钱敏  蒋春明 《临床荟萃》2003,18(23):1364-1365
腹膜透析 (peritoneal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病 (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有效方式之一。近年来 ,随着PD技术的进步和PD方案的完善 ,接受PD患者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而发生并发症的人数在逐渐减少 ,且并发症的构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笔者收集了近 2年来我科收治的PD再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当前PD并发症的改变。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我科收治的PD患者 2 1例 ,男 9例 ,女 12例 ,年龄 34~ 82岁 ,平均 (6 5 .7±17.3)岁。原发病为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 7例 ,糖尿病肾病 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原因,为腹膜炎的防治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53例次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腹膜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肠道因素、其他部位感染、环境不符合要求、操作不规范、个人卫生等。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常见的并发症,培养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重视患者肠道评估与调节以及再培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中心提高腹膜透析液致病菌培养阳性率的改良策略。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肾病科2007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466例次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2010年6月为界,以前为传统组采用传统的腹膜透析液细菌培养法,之后为改良组采用血培养方法进行腹膜透析液培养,比较2组近期抗生素使用史、腹膜透析液培养阳性率、腹膜炎发生率、致病菌的分布情况。结果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腹膜透析液培养阳性率高(81.5%比65.8%,P0.01),培养前抗生素使用史的比率低(7.76%比21.36%,P0.01),在传统组中,未使用抗生素亚组病原菌检出率优于总体检出率(75.00%比65.81%,P0.05)。2组腹膜炎致病菌排前3位的细菌均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结论采用血培养方法进行腹膜透析液培养可以大幅提高致病菌阳性率,培养前抗生素使用史对培养阳性率的影响相当关键。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540-3542
目的探讨低钙透析液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134例CA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观察组给予低钙透析液,对照组给予标准透析液,观察两组患者的1年和3年生存率,并对影响CAPD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得到高龄、糖尿病史、低血红蛋白、标准透析液是影响患者存活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低钙透析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应用价值较大,高龄、糖尿病及低血红蛋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龄患者首次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诊的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首次腹膜炎的诊治情况。按透析龄3年、5年为界,将所有首次PDAP分为长透析龄组(≥60月)、中透析龄组(36~59月)以及短透析龄组(<36月),对比不同透析龄患者首次PDAP的临床特征与治疗预后。结果 (1)近15年期间,166名患者发生了首次PDAP,其中男性83例(占50%),发病时年龄(63.33±12.14)岁,中位透析龄30(13,57)月。主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59例(35.5%)。(2)长透析龄组36例(占21.7%),发生首次腹膜炎时的中位透析龄79(68,102)月。随着透析龄延长,3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占比逐渐下降(62.1%、45.7%、30.6%,χ2=11.068,P=0.004),首次PDAP的治疗失败率、腹膜炎相关死亡率逐渐升高(χ2...  相似文献   

11.
三种腹膜透析方式的优劣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找寻更安全,有效的透析方式,方法;对三种腹膜透析(腹透)方式(O型管组,瓶装组,国产袋装组)病人的腹膜炎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腹膜为数发生率O型管组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而生活质量则明显高于其它其它两组(P〈0.05)。结论:O型管组能显著减少腹膜炎,提高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培养阴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CN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CNP患者的病史、化验室指标、病原菌、治疗方式及转归,并与同期收治的革兰氏阳性(G)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进行分组比较。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血清不同致病菌PDAP患者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的疗效、近期抗生素使用史及合并症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结果56例PDAP中CNP组21例,G球菌组24例,G杆菌组11例;CNP组有较高的近期抗生素使用史(23.8%);3组患者在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2486.9±2576.4)×106/L,(3017.5±1979.4)×106/L,(2526.7±509.7)×106/L,F=0.185,P>0.05]、近期抗生素使用率(23.5%,4.2%,9.0%, χ2=4.48,P>0.05)、合并出口/皮下隧道感染(4.8%,4.2%,0%,χ2=0.5,P>0.05)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红蛋白(78.2±11.9)g/L最低,与G球菌组(89.5±16.5)g/L(LSD-t=11.26,P<0.05)及G杆菌组(89.1±15.8)g/L(LSD-t=10.95,P<0.05)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P组血白蛋白(25.1±4.1)g/L最低,与G球菌组(31.5±7.5)g/L(LSD-t=6.32,P<0.05)及G杆菌组(32.5±6.7)g/L(LSD-t=7.31,P<0.05)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方面,CNP组患者有较低的完全治愈率(66.7%),较高的拔管率(9.5%)、复发率(23.8%),但3组间初始应答率(81%,87.5%,90.9%,χ2=1.68,P>0.05)、完全治愈率(66.7%,75.0%,81.8%,χ2=1.12,P>0.05)、拔管率(9.5%,4.2%,0%,χ2=1.4,P>0.05)、复发率(23.8%,8.3%,0%,χ2=4.4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培养阴性腹膜炎的产生与近期抗生素使用无关,其有较重的营养不良;且完全治愈率低,拔管率及复发率均较高,提示其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腹膜透析患者水盐清除与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水盐清除量和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将我院170例腹膜透析水肿程度不同的患者,分为3组:①无水肿组(n=65);②轻度水肿组(n=80);③中度水肿组(n=25)。测定患者的总液体和钠的清除,以及测定患者的细胞外液(ECW)、细胞内液(ICW)、总体液量(TBW)、及相关资料。结果3组患者水盐的排出和血压有统计学差异:水肿程度越重的患者,其总液体的清除和总钠的清除量越多,血压越高ICW和TBW越高。结论本研究提示腹膜透析患者更多的水盐清除并不说明更好的血压控制,控制腹膜透析透析患者水盐摄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规范化分阶段培训方式对腹膜透析患者进行培训,对减少腹膜炎发生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在我中心行腹膜透析治疗的80例患者,其中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收治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培训前),未进行规范化分阶段培训;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的40例患者为试验组(培训),采用术前理论培训6学时,术后理论、操作培训18~20学时及门诊、电话、家访三阶段规范化培训。观察两组患者腹膜炎发生情况。结果实施规范化分阶段培训组腹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腹膜炎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分阶段培训的方法可以降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周君 《中国血液净化》2011,10(2):77-79,104
目的 了解复发性、再发性和重现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探索3种类型腹膜炎发生的致病菌、临床疗效及转归的异同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海口市人民医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116例,分为复发组、再发组、重现组和单发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状况、致病菌和临床疗效及转归.结果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明显较其他3组轻.复发性和重现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而再发性腹膜炎为革兰阴性菌为主.再发组患者分别与复发组、重现组和单发组比较,治疗的初次应答率(分别为66.67%、88.37%、80.65%和86.67%)和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1.67%、62.79%、67.74%和73.33%)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死亡率明显增高(分别为16.67%、6.98%、9.68%和6.67%).结论复发性、再发性和重现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存在差异,且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和转归.再发性腹膜炎具有治疗初次应答率低、拔管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糖尿病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与非糖尿病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膜透析置管并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发生第1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时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结果非糖尿病患者108例,其中33例至少发生过1次腹膜炎,占30.8%;糖尿病患者共30例,14例至少发生过1次腹膜炎,占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患者置管时平均年龄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3.21±11.75)岁和(48.36±15.3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血浆白蛋白(ALB)、血浆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GB)、血钾(K+)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所占比例较非糖尿病组增高,且糖尿病组拔管率及死亡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较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更容易发生腹膜炎,且常合并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良、贫血、全身炎症等表现;两组致病菌仍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但糖尿病组患者透析液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比例增高,拔管及死亡率相对增加,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腹膜透析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腹膜透析患者66例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发生腹膜炎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从30.0%下降到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6, P<0.01)。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品管圈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找出和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和效果评价等,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揭示腹膜透析(PD)患者透析流出液中T淋巴细胞随PD时间延长的改变轨迹,探究其与PD相关腹膜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对笔者前期研究获取的10例PD患者(短期PD组6例,长期PD组4例)透析流出液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进行细胞分类,提取出T淋巴细胞的数据进行2组间的差异分析、通路富集分析;同时收集23例患者PD治疗前及开始后随访的血常规数据,比较PD开始前后免疫细胞组成的差异。结果 PD患者透析流出液中T淋巴细胞在免疫细胞总数中的占比随PD时间延长增加(P < 0.05)。差异分析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其他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在长期PD组的腹腔T淋巴细胞中富集。与开始透析前全血细胞计数结果比较,短期及长期PD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均升高,但在比例上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 长期PD治疗导致的腹膜纤维化与T淋巴细胞密切相关,PD流出液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可能是腹腔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容量控制对于腹膜透析至关重要.腹膜平衡实验(peritoneal equilibration test,PET)可以评估腹膜小分子溶质转动功能,对优化腹膜透析存腹时间提供依据,但是不能预测腹膜液体转运功能.所以,本研究使用计算机拟合对不同超滤功能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液体转运功能进行评估.方法 纳入研究患者包括每天使用3~4袋2.5%葡萄糖透析液者(为腹膜超滤功能差组)和使用3~4袋1.5%葡萄糖透析液者(为腹膜功能好组),两组患者在上述透析处方下都能达到足够的液体清除.所有入组的患者都要求详细记录自己每天的腹膜透析换液情况,以评估腹膜液体转运功能.结果 本研究包括了17名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其中9名为超滤功能差组,8名为超滤功能好组.与超滤功能好组相比,超滤功能差组的患者每天更多的处于高葡萄糖(P<0.01)环境中,透析液/血浆肌酐比值(D/Pcre)更高(P<0.05),有更高的腹膜液体吸收率(Ke)(P<0.01). 结论 与超滤功能好的患者相比超滤功能差的患者的腹膜小分子溶质转运率更高,更为重要的是,超滤能力差的患者腹膜液体吸收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78例腹膜透析患者换液操作考核情况,探讨换液操作考核成绩与透析龄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对腹透患者或照顾者进行换液操作考核,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8例患者考核总平均分(79.15±14.87),合格率为42.3%,其中紫外线照射、桌面和地面的消毒、洗手及戴口罩等操作前准备步骤合格率低;透析龄≤12月与透析龄>12个月患者进行比较,两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5,P<0.01);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及考核总分与透析龄之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 应加强透析患者,尤其是透析龄较长的患者再教育与培训,预防因操作引起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