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疾病监测》2014,(12):963-963
<正>世卫组织于8月24日收到刚果民主共和国通报,该国赤道省Jeera县发生一起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这次疫情共造成66例埃博拉病毒病病例,包括8位卫生保健工作者,疫情与殃及西非的疫情没有关联。到11月20日时,自最后一位病例在经两次检测呈阴性反应并出院后已经过去42天。按照世卫组织的建议,一旦在过去的42天内没有发现新发病例就可宣布某一国家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结束。42天属于埃博拉最长潜伏期(21天)的两倍。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于2015年3月20日至3月21日期间收治了1例埃博拉病毒病留观患者,这对于从未接触过埃博拉病毒病的医院及医务人员就如何实施隔离预防,杜绝医院感染和疫情扩散将面临重大考验。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埃博拉出血热(国际上已改称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病死率高。1976年埃博拉疫情首次出现在非洲扎伊尔埃博拉河流域,因而得名。此后主要在非洲流行,从1976年到2013年,全球共报告病例2357例,死亡1 548人。2013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以来,已经有数以万计人员染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4.
龚震宇 《疾病监测》2019,34(5):477-478
<正>2018年刚果民主共和国équateur省暴发埃博拉病毒病,并蔓延到省会姆班达卡的一个健康地区旺加塔。旺加塔座落在刚果河畔,可直达刚果共和国的金沙萨和基桑加尼。人们越来越担忧疫情进一步蔓延到其他省份和跨越国界传播的可能风险。刚果民主共和国对埃博拉病毒病的应对方案包括在入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很多医务人员对埃博拉病毒病并不熟悉,对其病原学、传染病学、临床诊疗以及预防控制等知识均不够了解,因此参加抗击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人员,包括医务人员均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属于重要培训内容。为做好埃博拉病毒病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行相关培训非常必要。经过培训探索和实践,对培训工作进行全程标准化管理,达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培训教材、培训课件、培训教具及培训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将防控埃  相似文献   

6.
《疾病监测》2014,(12):1002-1002
<正>世卫组织今天正式宣布,西班牙的埃博拉疫情已结束,同时祝贺该国为终止病毒传播所作的辛勤工作。2014年10月6日,西班牙国家参比实验室确认一名卫生保健工作者为埃博拉病毒病在非洲以外出现的首起人际间传播病例。这位卫生保健工作者是拉帕斯卡洛斯三世医院向一位9月22日从塞拉利昂运回的埃博拉病毒病病人提供医护的团队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高达90%,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埃博拉病毒于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中部的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首次发现~([1-2]),并在非洲中部各国形成地方流行。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爆发,是历史上最大的疫情,并影响到西非的多个国家。2018年5月,埃博拉疫情在刚果(金)再次爆发,截至2018年8月22日,刚果(金)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已导致102例感染,59例死亡~([3])。马尔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2019年10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预计10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9月继续上升,但规模可能低于前3年10月的平均水平。 国庆期间北京市需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诺如病毒病等肠道传染病,以及登革热、疟疾、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病等输入性传染病。 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地区处于登革热高发期,本地传播地区和病例可能将继续增多。流感目前处于低流行态势,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流感活动季节,建议各地提前做好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食物中毒10月将逐渐下降。 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仍将持续发生,但输入我国的风险低。 2019年我国公民在国庆假期旅行时,境内游需关注登革热、诺如病毒病、霍乱、季节性流感等传染病疫情以及食物中毒的风险,出境游需关注登革热、霍乱、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黄热病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疫情的风险。结论需要对国庆活动期间的公共卫生风险、登革热予以重点关注,对季节性流感、食物中毒、国庆假期旅行卫生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9.
为做好西非埃博拉病毒病输入疫情的监测,我国以早期发现输入病例为主要目的,采用较高灵敏度的病例定义,多部门共同协作,并随着疫情形势变化而调整策略。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需定期开展系统评价加以改进。实践证明我国开展的埃博拉病毒病监测能够满足预期目的,未来可考虑建立常态的由多部门共同协作的输入性传染病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埃博拉出血热(EBHF)又称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EBOV)引起的严重的、高病死率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自1976年首次发现EBOV以来,EBHF疫情在非洲多次流行。由于疫情发生地之一是在西非扎伊尔地区北部的埃博拉河附近的一个村庄,EBOV由此而命名。2014年2月EBHF肆虐西非,随之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声明,到2014年11月9日为止,全球EBOV感染人数为14 098人,其中死亡5 160人,此次暴发流行的规模和严重程度已经远超过在非洲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流行,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应该说源于人类对EBOV的未知,以及其传染性之强、致死率之高和目前仍没有发现对抗EBOV的特效药物等。  相似文献   

11.
12.
13.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调查肇庆市居民颈椎病发病情况及相关问题。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择该市区18~70岁居民5000人为研究对象 ,入户或至单位询问调查。结果 :该市居民颈椎病发病率为8.11% ,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逐渐增加。经多因素分析 :体位姿势不正确、情绪紧张、潮湿、疲劳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结论 :该病严重影响肇庆市居民的健康 ,做好防治应从早做起 ,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测四肢瘫患者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方法由1位评定者应用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对20例四肢瘫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后1周内再次对该患者进行评定;另1位评定者在第1位评定者初次评定后2 d内对该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第1位评定者两次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4(P<0.01);第1位评定者与第2位评定者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1(P<0.01)。结论四肢瘫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及观察者间信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病人延续性护理实施现状,探讨心力衰竭病人延续性护理方法及发展方向。[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14例心力衰竭病人的一般资料、自我护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文化程度、性别、职业、婚姻状态的病人生活质量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人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以家人照顾为主,自我护理状况不理想。[结论]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我国尚属初步实施阶段,临床医护工作者应积极倡导实施,鼓励家属参与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Dissection of living brain tissue for in vitro experiments requires the use of a rapid euthanasia method. However, the method must not subject animals to unnecessary pain and must be aesthetically acceptable to experimenters. The purposes of the current study were to assess the aesthetics of 6 euthanasia methods, measure the procedure duration, and evaluate brain for pathology after each procedure. We digitally recorded euthanasia of isoflurane-anesthetized rats by 6 physical methods: anesthetic overdose, cardiac exsanguination, decapitation, closed intrathoracic transection of the great vessels and heart, thoracic percussion, and thoracotomy with rupture of great vessels. Volunteer researchers and animal caretakers watched the video and completed an associated questionnaire. Anesthetic overdose and cardiac exsanguinations were rated most aesthetically pleasing, although these procedures took the longest to complete. In contrast, decapitation and thoracic percussion were the least aesthetically pleasing, but these methods were the quickest. No demographic factor was identified that could predict whether a given euthanasia procedure would be favored for aesthetic reasons, and participants provided a wide variety of rationales for the aesthetic ratings they assigned. Although all of these euthanasia methods meet the criteria of approved methods of euthanasia of anesthetized rats as defined by the AVMA, aesthetic fea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need for rapid euthanasia are both considerations in selecting a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