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东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山东省统计年鉴(2004)》的数据为依据。对山东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863544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O.618651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44893hm^2,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远远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表明山东省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的理论与方法,对汾河上游流域1987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亏损、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生态压力指数测算模型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及生态安全度变化预测模型.测算结果表明:1)本地区生态承载力呈减少趋势;2)生态足迹均呈现增加趋势;3)1987-2007年生态压力指数从0.77增长为1.64,增长幅度为0.87,增长幅度较大;4)汾河上游流域已经超载,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3.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笔者利用生态足迹算法对江西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人均生态赤字为0.3888hm^2.由此分析了该省面临的严峻生态形势,并对缓解生态赤字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连市城市生产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大连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并预测了大连市2015年的人均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以此反映大连市生产生活消费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由此对土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研究表明:大连市生态足迹需求对本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不构成明显威胁,对大连市以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预警的作用,它有助于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措施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根据嘉陵江流域2002年的统计数据,对嘉陵江流域200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2001年总生态足迹高达64654135hm^2,人均生态足迹为1.4395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98hm^2,仅相当于入均生态足迹的43.06%,入均生态赤字0.8197hm^2.嘉陵江流域属于全球尺度可持续而地方尺度不可持续的发展类型,应从减少人均生态足迹、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控制人口三方面入手,减小生态赤字,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以山西省2003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山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2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3.14hm^2,而人均生态承栽力仅为0.87hm^2,则人均生态赤字2.27hm^2,表明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生态足迹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Wackem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对江苏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从宏观上度量了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生态安全受到胁迫,生态赤字高达2.2713hm2/人.  相似文献   

8.
铁岭市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分析了1995~2004年铁岭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表明近十年铁岭市平均生态足迹2.07 hm2/cap,平均生态承载力1.22 hm2/cap,平均赤字0.851 hm2/cap,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在铁岭市生态足迹构成中,能源足迹比例最大,十年来能源足迹占总足迹的比例一直在60%左右,2003年高达63%,最低的年份是1999年,为59%;耕地足迹次于能源足迹,大约在26%~31%之间;接下来依次是建筑用地、牧草地、水域和林地足迹.通过对铁岭市生态足迹强度和生态效率情况的分析,对铁岭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理论与江苏生态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足迹理论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从而成为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理论之一.江苏省正在大力实施可持续笈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加深了对全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识,从而对生态省建设有若干启示,包括提高生态承载力;控制人口增长、提倡绿色生产与消费,尽可能减少生态足迹;追求集约型城市化,建设生态城市;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10.
陈余珍  聂华 《科技信息》2010,(9):171-172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2000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判断福建省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性。结果显示,福建省的生态供需不平衡,各年的生态赤字分别为0.859061hm^2/cap、0.931544hm^2/cap、1.347875hm^2/cap、1.472446hm^2/cap和1.570878hm^2/cap。说明福建省近十年的发展超过了生态承载力,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科技兴农,降低能耗,提高生态承载力.减少赤宇。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徐州市1995~2010年生态足迹进行核算,通过分析各类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995~2002年,徐州市生态足迹缓慢增长,2002~2010年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生态赤字与生态承载力倍数由1995年的1.739增加大2010年的4.971;从生态足迹的结构分析,对徐州市生态足迹贡献最大的是化石燃料地;十五年来,徐州市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不断缩小,说明经济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但资源利用效率仍不高.最后对徐州市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将其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并以苏州为案例,计算分析了其1993年~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测算了其历年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结果表明:苏州十年的人均生产性生态赤字均小于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4 hm2,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则均大于0.4 hm2,其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全球不可持续型,且生态效率逐年提高;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逐年上升,增加生态足迹多样性是增强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及采用的发展能力测算方法可较准确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量研究干旱区典型绿洲乌苏市生态足迹演变及可持续发展进程。方法采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模型方法。结果乌苏市从1990年到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少,该地区13a间人均生态足迹供需经历了盈余、赤字、逐年恶化的变化;资源利用效益、生态足迹多样性、发展能力等稳步提高;当前乌苏市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结论乌苏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动态变化在西北干旱区较为典型,西北干旱区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多年以来,基本经历了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却不断减少、人均生态足迹供需由盈余到出现赤字且逐年恶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法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方法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指标定量分析城市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可以为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确凿可信的依据。通过生态足迹指标,分析了传统线性经济的不足,阐明了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并以辽宁省铁岭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法进行了分析,反映了该市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重点。对我国其它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度量及其预测--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量度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该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西2002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广西人均占用生态足迹为1.3369hm^2,扣除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人均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为0.3901hm^2,人均生态赤字0.9468hm^2.将生态足迹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耦合,构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按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状态,对广西2003-202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状况进行模拟预测.广西生态足迹处于强势增长时期,到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将会达到2.139hm^2,而当年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预测值为0.4322hm^2,人均生态赤字增加至1.7068hm^2,生态经济系统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利用自然的程度。以苏州市2008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William Rees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法对苏州市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对苏州市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市人均生态赤字为4.541 2 hm2,远远超出了目前的生态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2008年的研究结果与199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苏州市的生态足迹虽然有不断增大的趋势,但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却有所下降,表明苏州市的资源利用率正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前沿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本文介绍了Wackemagel M等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生态足迹法,并运用此方法计算和分析了贵州省2001年的生态足迹.其生态足迹由三个部分组成:1)生物资源;2)能源消费;3)贸易调整.按照这种方法计算,贵州省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49525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153433hm^2.反映出目前贵州的生产、生活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提高贵州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最后还讨论了方法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云南省1992—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云南省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2)生态赤字存在,说明云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看,林地和水域表现为生态盈余,而能源用地、耕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表现为生态赤字.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未来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的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2000-2009年沈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定量分析了10年来沈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发展趋势、组成结构,评价了可持续消费的状态,探讨沈阳实现可持续消费的对策,为今后城市居民转变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消费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沈阳市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3826 hm2/人增至1.8729 hm2/人,增长36.46%,其中化石能源用地增长尤为显著,增长354.82%.认为沈阳市10年来一直是生态赤字,且赤字的增幅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