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好氧颗粒污泥对水中结晶紫的吸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印染废水色度高,脱色难度大的问题,该试验利用好氧颗粒污泥(AGS)对碱性染料结晶紫(CV)进行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pH、吸附剂投加量、初始CV浓度、温度和NaCl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吸附机制进行描述。pH为12、AGS投加量为2 g•L-1、温度为35℃时吸附效果最好,平衡吸附量(qe)与CV染料初始浓度呈正相关性,但与NaCl浓度呈负相关性。Freundlich较Langmuir等温线更适合描述试验数据。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Gibbs自由能(ΔG°<0),焓变(ΔH°>0),熵变(ΔS°>0)),且吸附亲合力较好。FTIR分析表明,AGS吸附剂上官能团在吸附CV染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试验表明AGS可以作为吸附剂以去除水中的CV染料。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EGSB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工艺,在SBR反应器中以葡萄糖为碳源,EGSB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好氧条件运行.观察污泥颗粒形态、结构变化,监测COD,TP,TN,SS,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研究发现此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起了一种载体作用.污泥浓度、粒径先降低后增加,沉降性能先降低后提高,45d后逐渐稳定.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与接种颗粒污泥相比在粒径、结构等方面有一定变化.稳定后的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COD去除率稳定在94%左右,TP去除率80%以上,TN去除率75%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EGSB厌氧颗粒污 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工艺, 在SBR反应器中以葡萄糖为碳源,EGSB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好氧条件运行.观察污泥颗粒形态、结构变化 ,监测COD,TP,TN,SS,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过程.研究发现此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起了一种载体作用.污泥浓度、粒径先 降低后增加,沉降性能先降低后提高,45?d后逐渐稳定.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与接种颗粒污泥相比在粒径、结构等方面有一定变化.稳定后 的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COD去除率稳定在94%左右,TP去除率80%以上,TN去除率75%以上.  相似文献   

4.
好氧颗粒污泥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膜工艺,也是一种生物自固定过程。沉淀性能良好,具有高的容积负荷和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微生物相丰富,因此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对有机碳、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很高。颗粒污泥的形状、尺寸、空隙率、密度等由污水的组成和操作参数决定。低水力停留时间,高的H/D比值和较高的流体剪切力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探究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汽车涂装废水的机理,利用好氧颗粒污泥的降解特性得到最佳处理工艺和有机物去除效果,本试验采用动态吸附和静态吸附的方式分别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特性、吸附类型及温度和pH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初期吸附现象,30 min内COD被快速去除,去除率达到66.62%,180 min后基本趋近于平稳,COD去除率为80.61%。在温度为35℃、pH为7.0时,吸附吸附量最大,且过程是一个以物理吸附、生物吸附、化学吸附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6.
用好氧颗粒污泥(AGS)和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AGSMBR)两种体系处理实际小区污水,对其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当进水CODcr浓度为300~500mg/L,TN浓度为40~50mg/L时.AGS系统和AGSMBR系统出水的CODCr,TN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40.0mg/L、11.4mg/L和20.0mg/L、8.9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0.0%,77.7%和95.0%,82.7%.结果表明:两者对小区污水CODCr和TN的去除均取得很好的效果,而AGSMBR出水水质略好.好氧颗粒污泥能减缓膜污染,但对膜组件的作用并不明显.对于小区污水处理而言,AGS系统比AGSMBR系统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好氧颗粒污泥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膜工艺,也是一种生物自固定过程.沉淀性能良好,具有高的容积负荷和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微生物相丰富,因此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对有机碳、氮和磷的去除效率很高.颗粒污泥的形状、尺寸、空隙率、密度等由污水的组成和操作参数决定.低水力停留时间,高的H/D比值和较高的流体剪切力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实验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对其各项理化性质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优良的沉降性能,其它各项理化性质也均优于普通活性污泥;其形成是各影响因素共同选择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乙醇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其基质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模拟废水在体外曝气循环式SBR内培养好氧颗粒污泥以研究其特性及其表观基质降解动力学.反应器启动后第8d,系统内观察到平均粒径约为0.3mm的初始颗粒污泥,随着有机负荷逐步提高到4.0gCOD/(L.d),好氧颗粒污泥逐渐成熟,其粒径范围为0.7~1.6mm,沉降速率为16.9~32.4m/h.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的比耗氧速率(SOUR)达到了31.24mgO2/(gMLSS.h),是活性污泥的1.5倍.此外,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相应的最大表观降解速率k和表观半速率常数Ks分别为5.91d-1和1 990.15mg/L.  相似文献   

10.
以醋酸盐做碳源的人工配水为原水,在常温条件下采用连续流式运行的ABR-CSTR反应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通过逐步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和提升进水负荷的方法,在114 d内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运行高效而稳定,在沉淀时间为0.5 h,有机负荷与氨氮容积负荷均为2.4 kg/(m3·d)条件下,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达90%以上,具有明显的去碳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试验表明:以二次成核说作为理论支持,通过提高COD负荷和逐渐减少污泥沉降时间所造成选择压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所形成的颗粒结构密实,沉降性能好,生物活性高,外表呈橙黄色,粒径在0.5-1 mm,SVI为40 mL/g,MLSS为7 037 mg/L。该SBR系统对COD、氨氮的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对TP的去除率也达到80%,具有良好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引入驯化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及好氧颗粒污泥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中总污泥浓度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好氧颗粒污泥浓度却降低,絮状污泥浓度呈稳步增加趋势.反应器内好氧颗粒污泥趋于小粒径化,由初始的3 mm降至2 mm,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恶化.污泥混合液中存在高浓度的胞外多聚物和溶解性有机物,且随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溶解性有机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胞外多聚物相同.通过电镜观察,好氧颗粒污泥外部为好氧区,内部为厌氧区,表面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内部以长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13.
内循环好氧颗粒污泥床硝化反应器氮亏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内循环好氧颗粒污泥床硝化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氮素物料衡算提供依据 ,针对氮亏损进行了理论分析 ,并指出氨逃逸是导致氮亏损的原因 ,而反应器中的氨氮浓度C0 、温度t和pH值是影响氨逃逸的因素。基于双膜理论和热力学原理 ,构建了氨逃逸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试验测定模型参数KNH3=0 .6 92L/h ,采用模型计算的氮亏损量与反应器实际运行过程中实测的氮亏损量吻合良好 ,平均相对误差仅为 6 .6 1% ,表明所建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的氮亏损。进一步对影响氨逃逸的因素进行了参数灵敏度分析 ,结果表明 ,pH值对氨逃逸速率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4.
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通过逐步缩短沉降时间的方法,在SBAR中成功地培养出了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的SVI为19.97mL/g,粒径在0.45~2.0mm之间,平均沉降速率为45.62m/h,SOUR为47.68g/kg·h,均优于普通絮状污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颗粒污泥表面粗糙,轮廓清晰,分布着一些沟壑和微小孔道,微生物以杆菌和球菌为主。研究表明,该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具有良好的去除COD和NH4^+-N的能力,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98%以上,对TP的去除率也达到了60%左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不同容积负荷下(0.47kgCOD/(m3·d)、1.68kgCOD/(m3·d)、3.36kgCOD/(m3·d))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性质以及对于生活污水中的COD及氮的去除效果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扫描电镜的观察,可以将此好氧颗粒污泥看成是以丝状菌为骨架,胞外聚合物为"粘合剂"的微生物聚集体.  相似文献   

16.
The isothermal absorption properties and kinetic model of Cr(VI) and Cr(III) onto ettringit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batch adsorption method. IR analysis was used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and mechanism of the adsorption of chromium ions with different valence st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of Cr(III) onto ettringite at 20 ℃ agrees with Langmuir's isothermal model. The ion binding st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Cr(VI). While the adsorption of Cr(VI) onto ettringite agrees with Freundlich's isothermal model, the D-R model fits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two types of valence Cr(R20.994).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Cr(III) onto ettringite is mainly by chemical adsorption an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Cr(VI) onto ettringite is mainly by physical adsorption. Dynamic model fitting and model paramete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of Cr(III) onto ettringite agrees with the pseudo second order kinetics model given by Lagergren. The formation of chemical bonds i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the fast adsorption. Cr(VI) adsorption is mainly dominated by liquid film diffusion, and the adsorption rate is much slower than that of Cr(III) adsorption.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中溶解氧(DO)质量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系统处理人工模拟城市污水效果的影响.通过改变曝气量,控制SBR反应器中DO的质量浓度:3 mg/L≤ρ(DO)<4 mg/L、2 mg/L≤ρ(DO)<3 mg/L和1 mg/L≤ρ(DO)<2 mg/L,对出水中的COD、NH+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