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是一个更为关注原文特色的功能翻译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坚持译文目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原文分析对选择适合翻译策略的作用.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外宣英译,译者可以在对原文功能与译文目的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外宣英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翻译主体研究大都集中于译者主体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读者主体性问题并从读者对译者在翻译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运用的制约以及读者对译文文本主观能动的解读等方面来探讨了读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黎 《科技信息》2012,(13):246-247
首先作者简单介绍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译者的翻译目的,源文本的文本类型,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译者的文化态度和源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等等,最后得出结论:译者选择某种翻译策略是建立在一个或者是同时多个因素的基础上的,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征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47-1151
近些年,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典籍的外译研究颇多,但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中国典籍外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并树立积极、全面的中国形象,因此对典籍原文本、译者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重要元素的选择都应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为根本。  相似文献   

5.
从多维度解读了译者主体性,认为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而翻译研究中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基于对实际译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析了译者主体与原文主体、译者主体与目的语读者主体、译者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郭瑞娟 《科技信息》2006,(11):146-147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个案研究表明翻译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文化态度、翻译动机、翻译准则等主观因素将影响译本及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影响林语堂英文创作、翻译策略的选择因素和林语堂作品大受美国人欢迎的原因,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了林语堂在海外30多年里的翻译、编译、用英文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发现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受个人喜好、赞助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性活动。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关注译品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文本和适当的翻译策略是译作能得以被接受和文化能得到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译者从译前准备到翻译活动结束一直受到源语以及译语文化规范的制约。文章从预规范、元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针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文本选择、文化取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其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是国内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论域。一般来说,译者的“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并且译者发挥主体性存在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有新的内涵,即确立“生态人”的身份认同,自觉遵守“译者责任”伦理观的规范和约束,进而通过“译有所为”产出翻译价值,树立“尚生”的生态翻译价值观,发扬翻译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0.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是一个更为关注原文特色的功能翻译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坚持译文目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原文分析对选择适合翻译策略的作用。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外宣英译,译者可以在对原文功能与译文目的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外宣英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原语中心论的影响下,追求完全与原文“对等”的译本的极端客观主义思想长期占据翻译理论话语的中心位置。因此,误译常常被一概斥为“劣译”,成为译者受到责难的原因。随着国内翻译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译者主体性成为译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误译,特别是译者有意的翻译策略导致的反映文化因素的误译也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出现的部分文化误译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将文本类型分成“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并针对其交际功能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通过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探究其与翻译目的、翻译标准及翻译策略之间的紧密联系,并结合旅游文本英译例文,论证文本功能对翻译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层层面面,如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所选用的翻译策略等。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当时的内忧外患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使他们意识到文学也可以承载政治使命与科学启蒙职责。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在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都明显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康英 《科技信息》2013,(2):228-228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目的论改变了众多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即由原来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向注重文本以外的文化因素和更加注重功能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注重翻译的交际性与目的文本的交际性。本文基于目的论来探讨在翻译散文和政论文体过程中,译者所选择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安德勒.列费维尔和苏珊.巴斯奈特将翻译纳入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下研究,他们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及译入语读者之间存在共谋。共谋的翻译主体包含译者中心主体和作者及读者两个边缘主体,三者谋而契合,三位一体。且中心主体和边缘主体就客体诸因素谋求翻译的最佳契合点并主导翻译。  相似文献   

17.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对象及范围,译者的主体性也引起重视。本文通过文学翻译来探讨译者在文本选择,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重译存在诸多问题,以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The Great Garsby几个中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受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规范翻译市场,繁荣文学重译,不仅要倡导超越创新,更要加强翻译规划,引导翻译事业走健康向上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翻译这一术语得以重新改写与界定。将译者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下,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译者从文本的择取到文本的理解都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翻译动机到翻译成品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下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和操纵。因此,只有当译者在认同主流文化趋向的前提下,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显彰。  相似文献   

20.
廖杨佳 《科技信息》2013,(24):188-188,190
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用典是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和常见手法。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自身的翻译理念与翻译目的。本文将译者的翻译取向归于忠实向,功能向和美学向三大类,并尝试对各类意向指导下的具体译例分别展开讨论,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典故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以探讨古诗词中典故英译的各种策略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