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美科技产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科技文献为分析基础,从数量与质量方面比较了中美之间科技发展的差距。数量比较选择了
SCI、INSPEC、Ei Compendex三大数据库,而质量比较则是应用了SCI中的引文分析。根据作者以前对中国
科技产出的评估,该文选择了30个技术研究领域,全面考察了中国在物质科学、环境、工程和生命科学重点
发展方向上论文数量情况。
SCI数据显示在几乎所有的技术领域内,虽然中国在论文数量方面增幅很大,但美国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2002-2007)。到2007年,INSPEC数据表明,在大多数技术领域内,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赶上或超过了美国;
但在生物医学和部分环境科学领域,美国仍然保持着较大的领先优势。Ei Compendex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对
于大多数技术领域,到2007年中国的科技论文产量更大;而与日益增长的科研经费恰恰相反,美国发表论文的
数量似乎在2005年就已经到达了顶峰。如果不考虑生物医学领域,中国显然已经成为美国的强劲竞争对手。
为了对质量进行比较,该文对论文和引文数量进行了归一化处理,但仅限于纳米技术领域(1998-2003
年)。结果表明,虽然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在质量方面明显地领先中国(以及其他主要纳米技术研究国家),但
依然不能改表中国的论文质量持续提升的事实。中国目前已经达到可以与法国、意大利、日本和澳大利亚的
论文质量相提并论的地步。  相似文献   

2.
国际合作研究不仅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科研投资,而且能够产生具有轰动效应的创新型结果。由
于语言文化的相似性,英国与美国及欧洲国家有着较为广泛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是英国科学研究合作的
主体。随着科学研究及技术革新的发展更多地转向东方,以及中国和印度这两大科技力量的迅猛发展,英国
应该更加重视与这两个国家的合作。文章指出:应该就英国及其新伙伴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深
入理解中英两国间的合作并建立成功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热点论文”在科学界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名词。顾名思义,热点论文即为众人所关注的论文。这种关注
度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可以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量化和测试。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 Reuters)利
用SCI 数据,每两个月发布一次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热点论文(见《科学观察》各期)。根据
特约撰稿人对热点论文的分析,热点论文的确能够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性研究的动态。这里,我们以2003 -
2007 年中国科学家的SCI 论文为数据基础,分9 个领域统计了自发表以来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以展现颇具
显示度的中国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诺贝尔奖和7 项堪称“领域诺贝尔奖”的国际科学技术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 项
国际重要科学技术奖与诺贝尔奖有很密切的关系。美国在重要国际奖的获奖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日本
和俄罗斯的获奖数量呈上升趋势。尽管中国所获得的世界科学技术奖的数量微乎其微,其中的国际重要
奖项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数据表明,中国在1999~2003 年5 年中所获得的世界科学技术奖超过了
1984~1998 年15 年中的获奖总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5.
“热点论文”在科学界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名词。顾名思义,热点论文即为众人所关注的论文。这种关注度
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可以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量化和测试。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公司(Thomson Scientific)利
用SCI 数据,每两个月发布一次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热点论文(见《科学观察》各期)。根据
特约撰稿人对热点论文的分析,热点论文的确能够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性研究的动态。这里,我们以2002-2006
年中国科学家的SCI论文为数据基础,分9个领域统计了自发表以来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以展现颇具显示度
的中国科技成果。《科学观察》编辑部根据统计结果,特约请入围科学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了言简意赅的介
绍(见统计数据后的一组论文)。本期的热点论文涉及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生物学、医学等4 个领域。  相似文献   

6.
阳宁晖 《科学观察》2006,1(3):10-19
该文根据ISI 2000?2004 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对数学期刊的分类,
以ISI 的Web of Science 中收录的数学交叉学科应用类期刊上的论文为数据来源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内
容包括数学交叉学科文献的分布特点、主要论文产出国家的文献数量分布与合作研究情况,以及热点问
题,从统计角度反映了2000?2004 年间数学交叉学科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高能物理学界的全球性合作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该领域发表的大部分科学研究成果是由不同
国家的科学家们合作撰写完成的。在这种合作情况下,要准确界定每个国家在高能物理科学研究中的贡
献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分析了2005年在高能物理领域同行评议期刊发表的合作科学论文,首次利用比例
分摊(pro rata)方法正确估计了各个国家和各个机构对高能物理科学论文所做的贡献;分析结果获得了
一些对高能物理学界的跨地域合作模式的有趣认识,并进一步分析了高能物理论文发表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科学合作中的“华人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8 个国家的合作论文分成五种类型,重点考察了中国在与8 个国家的合作中所呈现的“华人现
象”。分析表明,海外华人(包括短期在外的科研人员)在现阶段正在发挥桥梁作用,在中国国际合作中表
现得非常活跃。分析了导致“华人现象”的社会基础和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是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在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世界各
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导致各国对科学技术投入水平参差不齐,而这种差异又具体体现在各国对
科学进步与发展所做的不同程度的贡献。事实证明,对科学进步贡献越大的国家,科学技术对该国社会
经济发展的回馈也越大。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还表明,尽管全世界每年有大量的科学家发表了大量的科学
论文,但是,真正对科学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研究成果少之又少,真正在引领世界科学潮流的领衔
科学家也为数不多。为了观察世界各国对人类科学进步与发展所做的贡献程度,我们以世界1%的高被
引论文为数据基础,设计了科学贡献指数(简称为hc指数。h指代highly cited papers, c指代cited times)。用
hc指数分别对国家和中国科研机构进行了统计,用以测度和映射国家层面上和中国机构层面上的科学贡
献力。统计方法见本期《科学观察》封三。
科学鉴赏力是科学研究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重大科学发现或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就
必须具备科学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应该说好的科研选题离重大科学发
现或取得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仅一步之遥。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而成的热点论文(由汤姆森科技发布)
是全世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由科学共同体的共识性所形成的必然结果,是“无形学院”的有形标
志。热点论文之所以“热”,是因为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这些论文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体现
了国际同行的科学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其中也蕴藏着各种科学发现的机会。为此,我们用科学家关注
世界热点论文(引证热点论文的论文)以及他们的论文又被国际同行所关注(论文被引频次)的继承与被继
承关系,设计了科学鉴赏能力指数(简称为ch指数。c指代citing hot papers, h指代hot papers),用ch指数分
别对国家和中国科研机构进行了统计,用以测度和映射国家层面上和中国机构层面上的科学鉴赏能力以
及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
科学贡献指数(hc指数)和科学鉴赏力指数(ch指数)将观察的焦点聚集在为世界科学家所共同关注的
科学研究成果,其统计结果反映了国家与科研机构在世界主流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状态。
本期给出的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动植物学四个领域的hc指数和ch指数
是根据汤姆森科技2007年12月发布的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统计而成。  相似文献   

10.
文中的高技术指标(High Tech Indicators,HTI)为佐治亚理工大学发布的沿用多年的指标。数据对
比的时间段分别为1993年、1996年、1999年、2002/3年和2007年。论文给出了33个国家(地区)当前的竞争
力指标——技术排名(Technological Standing, TS), 同时提供了四个表征未来竞争力前景的主要指标——国家
发展取向指标(National Orientation, NO)、社会经济基础指标(Socio-Economic Infrastructure, SE)、技术基础指
标(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I)与生产能力指标(Productive Capacity, PC)。论文无意在高技术指标的结果上
多加笔墨,但是也的确注意到,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占据了技术排名的首位。这一结果反映了高技术指标的特
点,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过去15年的惊人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1.
科学引文索引扩展数据库(ScI—Expanded)网络版表明,美国仍旧是科技界的霸主。最近,其论文份额的下滑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崛起。2006年,中国在此数据库中的论文总量紧随美国,牢牢占据第二的位置。引文方面,美国的竞争优势有所削弱,而欧盟却因为数据库的扩大获益匪浅。即使这样,美国依然在高被引论文和引文/论文比方面位列第一,并且在战略优先领域如纳米技术方面远超欧盟。在纳米技术领域,中国在论文数量及被引频次总量方面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国。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valuates trends in quality of nanotechnology and nanoscience papers produced by author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The metric used to gauge quality is ratio of highly cited nanotechnology papers to total nanotechnology papers produced in sequential time frames. The USA is both the most prolific nanotechnology publishing country and most represented country on highly cited nanotechnology papers (both in absolute numbers of highly cited papers and highly cited papers relative to total publications) over the 1998-2003 time frame, based on the SCl/SSCl databases. Some of the smaller hi-tech countries have relatively high ratios (-2) of highly cited papers to total publications (e.g. Denmark, Netherlands, Switzerland). Countries that have exhibited rapid growth in SCl/SSCl nanotechnology paper p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e.g. PRC, South Korea) had ratios an order of magnitude less than that of the USA for 1998, but by 2003 had increased to about 20% that of the USA (-2.5). PRC and South Korea have climbed in the publications rankings from 6th and 9th in 1998, respectively, to 2nd and 6th in 2005, respectively. PRC's ratio monotonically increased from 0.16 to 0.45 over the 1998-2003 period, and South Korea's ratio increased from 0.11 to about 0.6 over that same period, indicating their paper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citations proportionately. Thus, under rapid growth conditions, PRC and South Korea have been able to increase their share of participation in highly cited papers. As of 2003, PRC and South Korea have ratios comparable to nations like Japan, France, Italy, and Australia but not yet approaching those of the highly cited countries. None of the top ten publications producing institutions are from the USA, while all of the top ten highly cited publications producers are from the USA. Over the 1998-2003 time period, the top six total publications producing institutions (globally) remained the same, wi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hich consists  相似文献   

13.
夏芸  张晓  张徐璞 《科学观察》2014,9(2):53-62
以国际核信息系统(INIS)作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955-2012年间发表的后处理技术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国家、机构及时间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世界后处理技术主要分布于美、日、法、德、英、印、俄7个国家,其中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印度巴巴原子研究中心具有很强的研究实力。依据齐普夫定律.获得89个后处理技术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这些高频词揭示了后处理技术研究热点,即对PUREX流程进一步改进的水法流程和以高温化学流程、电解精炼、电冶金为主的干法流程。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语言全球化。造成语言全球化的变量有五个,即语言数量、人口流动、外语学习和旅游、网络语言、国际科学出版物。由于英美文化的强势地位,英语已成为全球通用语。其成因有地缘—历史和社会—文化渊源的,因素更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需要。正是这些历史的、语言求同的、全球化步伐加快的、话语强势等诸多方面原因的综合合力使得英语在世界的传播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5.
《科学观察》2014,9(2):18-42
该报告对2001–2010年中国与世界化学科学的WoS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从学科规模、研究质量、重要成果、国际合作、学科布局等维度展开,旨在对中国和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的研究实力进行比较,分析与揭示中国化学科学发展态势和国际竞争力,为科研管理部门制定化学科学发展战略以及相关学科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is special issue of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arose from a symposium entitled “Abrupt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Arid Asia——History and Mechanisms” (RACHAD 2001) held at Lanzhou University in October 2001. This international event was attended by over 70 scientists from Australia, China, Germany, India, Mongolia, Russia, the UK and the USA. More than fifty papers were given over a three-day period on all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s and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Asia’s drylands. Most of the papers presented in the symposium are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INQUA working group called “Rapid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Central-Asia’s Drylands” (RACHAD).......  相似文献   

17.
This special issue of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arose from a symposium entitled 揂brupt EnvironmentalChanges in Arid Asia——History and Mechanisms?RACHAD 2001) held at Lanzhou University in October 2001. This international event was attended by over 70 scientists from Australia, China, Germany, India,Mongolia, Russia, the UK and the USA. More than fifty papers were given over a three-day period on all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s and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Asia抯 drylands.…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语言全球化。造成语言全球化的变量有五个,即语言数量、人口流动、外语学习和旅游、网络语言、国际科学出版物。由于英美文化的强势地位,英语已成为全球通用语。其成因有地缘—历史和社会—文化渊源的,因素更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需要。正是这些历史的、语言求同的、全球化步伐加快的、话语强势等诸多方面原因的综合合力使得英语在世界的传播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