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副鼻窦16层螺旋CT扫描的技术优势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多层螺旋扫描机,对68例临床诊断鼻窦炎的病人行轴位螺旋扫描,准直0.75mm,床速5mm/cycle,重建薄层高分辨率图像系列,层厚1mm,间隔0.5mm,卷积核H70h very sharp。将图像系列载入3D卡,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行标准轴位、冠状位、矢状位2次图像重建,层厚1mm,间隔0.5mm,多方位观察鼻腔和鼻窦的细微结构,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果多平面2次重建图像具有高清晰各向同性,能清楚显示鼻腔、副鼻窦的细微结构(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基本CT改变)。结论16层螺旋CT各向同性的多平面二次图像重建技术为副鼻窦检查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螺旋CT仿真内窥镜下显示鼻腔及鼻窦解剖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在螺旋CT仿真内窥镜和常规冠状位扫描图像上的各解剖标志的显示特点。方法:经过螺旋CT冠状位扫描或轴位扫描的原始数据被传输到工作站上,然后利用NAVIGATOR软件行仿真内窥镜成像,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等解剖结构,测量必要的参数。结果:鼻甲、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等结构在仿真内窥镜下能更好地被显示,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价鼻腔及鼻窦形态和功能。结论:仿真内窥镜少评价鼻腔及鼻窦解决结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放射科或耳鼻咽喉科医师更好地认识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窦霉菌感染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14例霉菌性鼻窦炎的冠状位及轴位重建图像表现。结果:受累鼻窦腔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充填,病灶内密度不均,部分病灶内可见钙化,病灶内见气泡影,受累鼻窦骨质可见硬化、吸收及破坏。部分病例合并窦口鼻道复合体变窄、阻塞,并见多种变异。结论:鼻窦霉菌感染的主要特征是窦腔内软组织肿块,病灶内散在钙化及气泡影,窦壁骨质增厚或吸收。冠状位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基于冠状位螺旋CT而做的轴位重建能更好地弥补冠状位扫描的不足,两者结合对功能性内镜手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窦病变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上颌窦CT资料完整的100例患者的临床所见、CT扫描和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9%(89/100);C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6%(77/90)。冠状位鼻窦CT能较好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情况。结论:CT能显示病变程度、范围,显示鼻窦微细解剖结构,显示微细的骨性结构,显示病变所致骨质破坏程度及对周围组织侵犯情况,有助临床诊断及治疗。冠状位CT对鼻内窥镜帮助也大。但鼻窦CT对软组织结构成分分辨率低,应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儿童副鼻窦炎MSCT影像表现,并探讨MSCT在儿童副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临床确诊的副鼻窦炎患儿90例,包括临床表现,MSCT扫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患者均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6层螺旋CT扫描仪行副鼻窦横断位容积扫描并多平面重建。结果:90例副鼻窦炎患者中,83例累及上颌窦,66例累及筛窦,19例累及额窦,7例累及蝶窦,全副鼻窦炎4例;并发粘膜下囊肿5例,黏液囊肿1例,鼻息肉2例。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副鼻窦密度、粘膜情况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及变异,并为临床确诊、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解剖依据,是目前诊断儿童副鼻窦炎最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冠状图像在上颌窦及窦口复合体炎症诊断上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取107例上颌窦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炎症病人的轴位和冠状CT扫描图像,对所有图像进行阅片和对比。结果:CT冠状图像除显示副鼻窦腔炎症外,能很好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炎症改变,为临床提供全面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量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与上颌窦炎症自然口的面积,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 经过螺旋CT冠状位扫描或轴位扫描的原始数据被舆到工作站上,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等解剖结构,测量象素面积。测量某一线段在三维图像和维图像上的毫米象素比,计算出毫米面积。结果 鼻甲、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等结构在仿真内窥镜下能更好地被显示,正常组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均值为16.4mm^2,异常组面积均值为18.3mm^2。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仿真内镜测量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不但具有可行性,且对认识上颌窦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联合下鼻道进路手术治疗上领窦后鼻孔息肉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3例确诊为上领窦后鼻孔息肉的患者采用鼻内镜加下鼻道双径路手术治疗,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切除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临床症状消失,经鼻内镜或鼻窦CT检查,窦内黏膜正常,无复发病例,治愈率100%.结论 该术式手术时间短,易清除病变,既弥补了经鼻内镜上领窦手术的局限性,又可较好地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防止息肉复发,保留鼻腔、上领窦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鼻窦疾病患者拟手术区域测量所得数据对指导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sinus surgery,FESS)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1例临床诊断为鼻窦疾病患者,先经螺旋CT扫描,后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筛窦横径及鼻尖下缘至前颅窝底、中鼻甲基板、蝶窦前壁、视神经孔的距离,并发出诊断报告。回顾性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与FESS结果对照。结果:左、右侧筛窦横径及鼻尖下缘至前颅窝底、中鼻甲基板、蝶窦前壁、视神经孔的距离5组数值间没有显著性差异,95%可信区间分别为6.92~13.70、55.19~71.69、45.98~64.76、60.77~76.49、64.12~80.31mm,经与FESS结果进行对照显示出较高符合率。结论:螺旋CT对患有鼻窦疾病的患者拟手术区域术前测量是必要的,所得数据可为安全实施FESS手术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鼻息肉的CT表现特征及对鼻内窥镜手术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分析鼻息肉的CT特征,研究CT检查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0例鼻息肉病人术前均行轴位和冠状位CT扫描,分析图象,进行鼻窦镜手术。结果 鼻息肉在CT上表现为鼻腔息肉样肿块,常合并有阻塞性副鼻窦炎表现,冠状位扫描能清楚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鼻内窥镜手术操作顺利。结论 鼻息内在CT上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冠状位检查能提供与功能性鼻窦镜手术方位一致的解剖层面,能清楚显示鼻腔解剖结构和病变特点,对指导鼻窦镜手术的进路和防止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的重要性。方法:3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以冠状位鼻窦CT分析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分别予以矫正。结果: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包括鼻中隔高位偏曲(21.3%)、中鼻甲气化(18.5%)、反向弯曲(7%)、中鼻甲肥大(55.8%)、钩突气化(3.3%)、钩突偏移(9.7%)、钩突肥大(23.1%)、鼻丘过度气化(6.1%)、Haller气房(11%)。结论: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发病相关,鼻腔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是鼻内镜鼻窦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在鼻腔、鼻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上颌窦骨折38例,眶骨、筛窦骨折6例,下颌骨骨折4例,鼻骨骨折2例,额窦骨折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0例;鼻腔鼻窦肿瘤10例。所有骨折病例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重建出鼻腔窦骨壁表面情况,其余病例均用此法行空气表面投影法处理,重建出气道空腔表面情况,同时行仿真内窥镜成像和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图像分别与原始冠状或轴位图、纤维内窥镜所见及手术所见对照。结果:(1)38例上颌窦骨折情况骨表面重建图与原始冠状或轴位图显示一致,与手术所见相符。(2)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0例和鼻腔鼻窦肿瘤10例,空气表面投影法重建图像能清楚地显示含气腔和气道狭窄和堵塞情况,类似空气造影,所显示的病变范围大小与手术所见一致。(3)仿真内窥镜成像分别从前从后(足)端入路观察,可清楚地显示鼻腔内各结构及病变,与纤维内窥镜和手术所见描述基本一致。(4)多平面重建图像清晰,分辨率高,比冠状或轴位原始图,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等下解剖结构,肿瘤和鼻息肉的位置、形态、及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清楚。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鼻腔鼻窦病变准确,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立体感强,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手术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2000-10~2004-09我科采用鼻内镜电视监视下微型柯陆氏径路除上颌窦黏膜囊肿3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5~64(平均32)岁.左侧15例,右侧17例,双侧4例.囊肿位于内侧壁9例,外侧壁14例,底壁10例,前壁7例.本组术前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确定病变部位及范围,筛选本术式入选病例.要求患上颌窦口通畅, 窦口鼻道复合体无阻塞,无中鼻甲肥大等解剖异常,筛窦、上颌窦无炎症.术前常规全身检查及化验确定无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鼻部手术已广泛应用于鼻窦炎、鼻息肉、鼻腔肿瘤、鼻中隔偏曲及其他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异常等手术的治疗,既可使病变较彻底的清除,又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鼻内镜手术的成功与手术前后的护理有密切的关系。现将我科2003-2006年1020例鼻内镜手术患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很多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窦口鼻道复合体 (OMC)解剖变异 ,作者观察了鼻中隔偏曲对其疗效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1998~ 2 0 0 0年 ,按 1997海口诊断标准[1] 诊断的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患者 2 16例 ,其中鼻中隔偏曲患者98例。将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者 4 5例作为A组 ;复查至 8周时行鼻中隔矫正术者 4 0例为B组 ;未行鼻中隔矫正术者 13例为C组。矫正术时术腔未行特殊处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附表。三组在性别、年龄及病例分型分期上经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研究鼻科病变在CT检查中应用盐酸萘唑啉(滴鼻净)的前后变化,以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106例术前鼻窦CT受检者,皆采用GE Hispeed CT/i扫描机进行薄层容积扫描,扫描体位为与听眦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的冠状位:对3例拟诊为肿瘤患者进行强化扫描;选取30例拟诊为慢性鼻窦炎患者同时进行盐酸萘唑啉试验。结果:螺旋CT对病变组的正确诊断率为96.2%(102/106),冠状位、MPR、SSD及CTVE对病变组窦鼻道复合体(OMC)区炎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5.9%(93/97)、96.9%(94/97)、67.0%(65,97)及71.1%(69/97);特异度分别为88.9%(8/9)、88.9%(8,9)、66.7%(6/9)及33.3%(3/9)。30例患者60侧鼻腔盐酸萘唑啉滴鼻后,32侧筛漏斗气道增宽,48侧窦口鼻道复合体区黏膜厚度变薄,45侧窦口潴留液减少。结论:CT扫描前进行盐酸萘唑啉滴鼻是一种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螺旋CT三维重建(3D)与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ting MPR)技术,对骨损伤进行多方位观察,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给临床手术提供方案。方法:对28例颅骨损伤、5例四肢骨损伤、2例锁骨损伤、10例髋关节损伤、5例踝关节损伤的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分别进行3D、MPR处理,并与CT轴位扫描、X线平片比较。结果:50例骨损伤患者均能较真实地反映损伤的范围、损伤的程度,尤其对复杂的解剖区域如髋关节和踝关节能显示X线平片所不及的细小的损伤。结论:3D以及MPR对骨损伤有极高的检出率和空间定位,使病变或解剖细节得以观察,给临床手术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MR迭代算法联合256层iCT低剂量扫描评估慢性鼻窦炎的可行性。 方法 对20例临床拟诊断为慢性鼻窦炎的患者先后分别行标准剂量和低剂量鼻窦CT检查。根据Dose Right指数和重建算法的不同分为;SD-FBP组、LD-IMR-L1组、LD-IMR-L2组及LD-IMR-L3组。记录不同扫描方案下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测量图像的客观噪声值,对图像噪声、伪影、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病变显示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四组图像的平均噪声值从小到大依次为:SD-FBP组、LD-IMR-L3组、LD-IMR-L2组、LD-IMR-L1组。LD-IMR-L3组与SD-FB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IMR-L2组、LD-IMR-L1组与SD-FB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IMR各组在伪影及病变的显示上的评分较SD-FBP组无明显区别,均满足了诊断需求; LD-IMR各组在解剖结构细节的显示上较SD-FBP组欠清晰,但评分均在3分以上,均能满足诊断的需求。低剂量组CTDIvol、DLP、ED较常规剂量组分别减少89.20%、89.37%和89.36%。 结论 IMR迭代重建低剂量鼻窦CT在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可满足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的显示及慢性鼻窦炎的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9.
赵永昌  张春明 《护理研究》2005,19(17):1565-1566
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日益成熟,鼻内镜应用范围拓展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整个领域,推动了学科整体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创立了内镜鼻窦手术,并提出了窦口鼻道复合体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奠定了功能性内镜鼻窦外科的理论基础[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功能性内镜鼻窦外科(FESS)由于其损伤小,恢复理想,成为目前治疗鼻息肉和鼻窦炎的一种新手段.先进的技术对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7月-2004年7月我科共行147例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均取得了明显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真菌球型上颌窦病变的发病原因、鼻内镜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均获临床治愈,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2年,复发2例.结论 鼻腔、鼻窦局部解剖异常是真菌球型上颌窦病变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