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进行筛查,了解ROP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对眼科门诊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筛查情况。 【结果】 共计筛查239例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现ROP患儿15例,发生率为6.28%。BW≤1 500 g、1 500 g2 000 g的ROP的发生率分别为20.59%、8.22%、1.52%,组间RO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05);胎龄≤31周、31<胎龄≤34周、胎龄>34周的ROP的发生率分别为29.17%、7.25%、2.06%,组间ROP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25.96,P<0.005)。分析显示ROP的发生与吸氧有一定的关系。 【结论】 筛查显示ROP的发生率为6.28%,不规范吸氧、出生体重低及胎龄小是ROP形成的相关因素,对于低胎龄或低体重的高危早产儿应定期进行眼底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东莞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并分析与ROP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10例(620只眼)早产儿和低体重儿ROP筛查资料进行分析。参照我国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将出生体重≤2 000 g或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确定为本次ROP筛查目标人群,根据筛查结果分为ROP组和无ROP组,对两组的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分娩方式、呼吸暂停、机械通气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接受眼底筛查的310例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检出ROP 36例,检出率为11.61%。ROP组的出生体重和胎龄均明显低于无ROP组(p<0.05);ROP组平均吸氧时间为(5.72±3.38)d,无ROP组平均吸氧时间为(3.88±2.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P组并发呼吸暂停和使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无ROP组(p<0.05)。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分娩方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及呼吸暂停均是影响ROP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及早期干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璟  李杨方  吴茜  许江涛  潘晓洁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031-1032,1034
[目的]探讨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及早期临床干预。[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检查前首先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对患儿进行双眼散瞳,15min1次,4次后瞳孔散大,并压迫泪囊,采用小儿开睑器将患儿眼睑分开。[结果]100例早产儿中有17例发生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占17.00%,男11例,女6例。其中ROPⅠ期9例,ROPⅡ期4例,ROPⅢ期1例,ROP达到Ⅲ期阈值并伴有附加病变而接受治疗者1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几率随着出生体重的下降逐渐升高,且与体重≤1000g早产儿相比,体重为1750~2500g早产儿ROP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几率随着孕周的缩短逐渐升高,且与孕周≤30周早产儿相比,孕周为34~36周早产儿ROP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氧浓度≤400ml/L早产儿相比,吸氧浓度﹥400ml/L早产儿ROP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氧时间≤3d早产儿相比,吸氧持续时间≥7d的早产儿ROP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体重越低,孕周越短的早产儿发生ROP的几率越大,且吸氧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也会促使早产儿ROP的发生,这将对早产儿的临床护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素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8):4405-4407
目的:调查该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并针对国内现有的ROP筛查标准进行对照,评估其在县市级医院的实用性。方法:统计2006年1月~2010年6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494例新生儿住院期间眼底筛查结果,并按该院的筛查标准与2004年卫生部制定的ROP筛查标准(体重<2 000 g,孕周<32周;高危因素早产儿可以到2 200 g、孕周<34周)、英国推荐的ROP筛查标准(体重≤1 500 g或孕周≤31周)和美国推荐的ROP筛查标准(体重≤1 500 g或孕周≤28周)对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接受筛查的494例患儿(早产儿464例,足月儿30例)中仅有7例早产儿发生ROP,30例足月儿中无1例发生ROP。结论:该院ROP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及国外的报道,其原因可能与该院现有的筛查标准相对较宽及该地区经济水平相对偏低等有关,将该院的筛查结果与国内现有的ROP筛查标准比较无一例遗漏,与英国及美国的ROP筛查标准比较均有2例ROP患儿被遗漏,有必要根据更多的流行病学结果,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ROP筛选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出生体重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 rematurity,ROP)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三级医院6所作为研究医院,设计ROP筛查临床调查表,选择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在调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结果:①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ROP发生率为12.70%,阈值病变发生率为3.56%。②出生体重1 000 g、1 000~1 249 g、1 250~1 499 g、1 500~1 749 g、1 750~2 000 g的患儿ROP发生率分别为25.00%、21.80%、14.20%、11.40%、7.40%。结论:三级医院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ROP发生率是12.70%,阈值病变发生率3.56%。随着体重的降低ROP的发生率升高,程度越严重,出生体重是ROP发生的重要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ROP的预防、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隆德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7周的早产儿或出生体重2 500 g的608例新生儿ROP筛查资料,记录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试管婴儿、贫血、黄疸、酸中毒、保温箱、多胎、低血糖血症、吸氧情况、呼吸机的应用、肺炎、输血史等临床资料,分析早产儿ROP的高危因素。结果 608例早产儿发生ROP 50例,发生率为8.22%,其中Ⅰ期32例、Ⅱ期16例、Ⅲ期1例、Ⅳ期1例、Ⅴ期0例。28例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手术成功,随访6个月,病情稳定。出生胎龄越小,ROP的检出率越高(χ~2=12.57,P0.05);出生体重越低,ROP的检出率越高(χ~2=17.82,P0.05);对早产儿ROP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试管婴儿、呼吸机的应用、输血是影响ROP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ROP的发生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试管婴儿、呼吸机的应用、输血等因素有关,加强对早产儿眼底筛查,在早期及时诊治,有利于病情的控制,降低失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出生胎龄与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6家三级医院作为调查医院,设计ROP筛查临床调查表,选择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在调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体重小于2000g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结果:2006~2007年ROP总筛查率为70.13%,ROP发生率为12.70%,阈值病变发生率3.56%。胎龄28周、28~29+6周、30~31+6周、32~33+6周、≥34周的患儿ROP发生率分别为:55.60%、20.40%、14.10%、10.60%、3.70%。结论:本调查显示三级医院ROP发生率为12.70%,阈值病变发生率为3.56%。随着胎龄的降低ROP的发生率升高,出生胎龄是RO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赵捷  连朝辉 《中国妇幼保健》2011,(19):2948-2949
目的: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04年7月~2006年6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胎龄<34周或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同时对其全身情况进行记录,分析ROP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在符合ROP筛查标准并完成筛查的334例中,ROP患儿94例,占28.1%。94例ROP患儿中,达到阈值病变的需要进行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的26例,占筛查患儿的7.8%。ROP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重越低、出生孕周越小ROP发生率越高,需要接受治疗的ROP也越多。结论:该医院ROP总体发生率较高,出生体重低和胎龄小是RO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NICU抢救存活600例早产儿行ROP筛查,其中对胎龄≤34周及出生体重≤1500g高危儿40例的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0例早产儿筛查出7例ROP(1.167%),均在出生胎龄≤34周及出生体重≤1500g40例早产儿(17.5%)中,通过对该组高危儿妊娠、分娩、治疗各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吸氧时间、浓度、呼吸暂停发作频率、固尔苏使用与ROP发病有明显关系(P〈0.05)。结论预防早产、对早产儿规范用氧和及时筛查,是预防ROP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双胎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650例双胎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出生体重分为1 500 g、1 500~2 500 g、≥2 500 g三组,按胎龄分为≤32周、32~≤34周、34~≤37周三组,比较分析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双胎早产儿的并发症、结局与其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双胎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5.5%,早产儿并发症主要发生于胎龄≤32周和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以感染(8.9%)、颅内出血(5.2%)、血糖异常(4.8%)、高胆红素血症(4.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2.9%)为主。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双胎早产儿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下降。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越高。34周后及出生体重≥2500 g者并发症及死亡率均维持在低水平。应加强双胎孕妇产前管理,减少早产尤其是32周以前早产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或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入院体温的分布情况及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入院低体温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聊城市人民医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500 g)和/或胎龄<32周早产儿共2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体温分为正常体温组(入院体温为36.5℃~37.5℃)122例、轻度低体温组(入院体温为36.0℃~36.4℃)98例、中度低体温组(入院体温为32.0℃~35.9℃)27例,记录三组病例的入院体温、一般资料及围生期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或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入院体温波动于34.8℃~38.0℃,平均体温(36.37±0.44)℃。单因素分析及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中度低体温组胎龄、剖宫产比例小于正常体温组(H=12.316、χ2=7.739,P<0.05),出生时气管插管的比例大于正常体温组(χ2=22.907, P<0.05);中度低体温组和轻度低体温组出生体重小于正常体温组(H=26.060,P<0.05),5 min Apgar评分≤7分及窒息复苏的比例大于正常体温组(χ2= 27.594、23.879,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OR=0.997, 95%CI:0.996~0.999)、多胎(OR=2.279, 95%CI:1.106~4.694)和窒息复苏(OR=3.265, 95%CI:1.209~8.819)为低体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或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出生体重、多胎和窒息复苏是导致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方案降低其入院低体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患儿母亲孕产期因素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情况的相关性,以期为R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眼科门诊完成RetCam 3眼底检查的早产儿,记录早产儿眼底检查结果,同时收集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及其母亲孕期资料(孕期年龄、胎次、妊娠期相关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956例早产儿中筛查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54例,检出率为18.10%。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有胎龄<28周(OR=21.649,95%CI:18.485~24.327)、低出生体重(<1 000 g)(OR=13.013,95%CI:10.861~16.233)、母亲孕期胎儿窘迫(OR=2.328,95%CI:1.269~3.156)、患有妊娠期高血压(OR=2.121,95%CI:1.072~3.571)、妊娠期糖尿病(OR=1.995,95%CI:1.008~2.929)。而孕期年龄、胎次及孕妇有无贫血与ROP的发生与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的出生胎龄<28周、低出生体重(<1 000 g)、母亲孕期胎儿窘迫、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产儿早产原因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提出预防早产的措施,并为早产儿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及产科出生的共计439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大小将其分为28-31^+6孕周组(60例)和32-36+6孕周组(379例);按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出生体质量〈1 500g组(51例)和出生体质量≥1 500g组(388例)。回顾性分析其早产原因,并比较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下并发症发生率及不同胎龄早产儿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孕母既往终止妊娠术史、胎膜早破及不明原因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分别为44.6%,44.2%及21.0%(同1例早产儿可能存在2种或2种以上原因,如双胎合并胎膜早破)。28-31^+6孕周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32-36^+6孕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P〈0.05);出生体质量〈1 500g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出生体质量≥1 500g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P〈0.05)。早产儿并发症主要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酸中毒、低钙血症、呼吸暂停及新生儿硬肿症等。28-31^+6孕周早产儿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酸中毒、新生儿贫血为主,32-36^+6孕周早产儿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酸中毒为主。28-31^+6孕周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32-36+6孕周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母既往终止妊娠术史及胎膜早破易导致早产。对胎龄〈32孕周及出生体质量〈1 500g早产儿更应密切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救治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IVH)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6例早产儿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57.1%(72/126),其中重度PIVH发生率29.2%(21/72)。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1和9.78,均P<0.05)。与无PIVH组相比,PIVH组患儿在宫内窘迫(20例vs 1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vs 7例)、血小板减少(12例vs 4例)、生后感染(23例vs 11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0、5.62、11.23、13.40,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2w、窒息、机械通气、血小板减少、生后感染是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程度、机械通气、宫内窘迫、血小板减少和生后感染等因素相关;加强产前监护、提高产科技术,综合防治可减少PIVH发生,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15例胎龄≤34周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EUGR分为发育迟缓组与发育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 迟缓组的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时胎龄(<28周)、出生头围(≤33 cm)、体重下降时间(>6 d)、母体妊娠高血压构成比以及最低体重、出院时体重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迟缓组的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微量喂养持续时间、败血症构成比、呼吸窘迫综合征构成比、喂养不耐受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 500 g(OR=1.719, 95%CI:1.115~2.652)、出生时胎龄<28周(OR=1.587, 95%CI:1.052~2.396)、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17 d(OR=1.835, 95%CI:1.144~2.943)是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胎龄≤34周早产儿EUGR的影响因素为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胎龄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应尽早采取营养支持,降低EUGR风险。  相似文献   

16.
刘恒  崔新华  姜海涛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568-5570
目的:调查研究连云港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2月连云港市的34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不同产前和产后因素项目者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产前项目中,孕周<31周者ROP发生率高于其他孕周者,产妇存在妊娠并发症者ROP发生率高于无妊娠并发症者,存在宫内窘迫者高于无宫内窘迫者。产后项目中,新生儿体重<1 500 g者发生率高于其他早产儿,存在贫血者高于其他无贫血者,窒息者高于无窒息者,吸氧时间>20天者高于其他早产儿,存在感染者高于无感染者,P值均<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连云港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包括产前和产后两个阶段的多个评估项目,应给予这些方面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湖州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及预后,以便早发现ROP患儿的高危因素,从中筛出严重ROP患儿使其得到及时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 000 g及34~37周合并有吸氧、窒息、宫内感染等高危因素的早产患儿784例,采用Ret Cam Ⅲ对眼底进行筛查。结果 78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病率为11.23%,发生ROP患儿手术率13.48%。ROP的发病率与出生体重(F=58.78,P<0.01)、出生胎龄(F=24.05,P<0.01)及出生8周后体重增长率缓慢有关(F=3.605,P<0.05)。严重ROP因素分析显示出生孕周与出生体重以及连续7 d以上的吸氧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体重增长率缓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P的发病率与出生体重、胎龄、长期吸氧及出生后体重增长缓慢有关,预后与出生后体重增长缓慢无关。应在眼科筛查中密切注意患儿全身的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产儿早期血清蛋白生化指标在评价早产儿营养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择早产儿263例,将其中全部适于胎龄(AGA)早产儿(207例)分为28周≤GA≤34周组及34周<GA<37周组;将263例28周≤GA≤34周及34周<GA<37周两组早产儿分别分为小于胎龄(SGA)及AGA进行比较;根据出生体重分为≤2 000 g组,>2 000 g组。所有早产儿于出生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水平,并计算血清前白蛋白质量(SPMPA),统计所有早产儿住院时间。结果 小胎龄组SPMPA、ALB、GLO明显低于大胎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胎龄组PA亦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000 g组SPMPA、ALB显著低于>2 000 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及GLO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SPMPA均明显低于AGA(P<0.05);胎龄越小、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且SGA住院时间明显增加(P<0.05);SPMPA与出生体重呈明显正相关(r=0.540,P<0.05)。结论 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血清前白蛋白质量、白蛋白水平越低;SPMPA是评价早产儿成熟度及营养状况最敏感的指标,还可作为区分SGA和AGA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