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1~2010年四川省孕产妇死亡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方银  赵梓伶  肖兵  熊庆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4965-4967
目的:了解四川省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和变化特征。方法:在全省监测点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2001~2010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差别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①2001~2010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66.52/10万下降到39.66/10万,下降幅度为40.38%;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80.46/10万下降到47.74/10万,下降幅度为40.67%;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由38.30/10万下降到22.49/10万,下降幅度为41.28%。②全省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的前5位分别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产褥感染、肝脏疾病。结论:2001~2010年四川省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城市和农村的产科出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长沙市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探讨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和变化特征,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长沙市10年间孕产妇死亡报告卡、死亡调查报告以及评审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 结果 2001-2010年长沙市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20.46/10万,呈下降趋势(P<0.01),农村下降趋势较城市明显.城市、农村孕产妇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52/10万与24.79/10万,城市显著低于农村(P<0.01).孕产妇死亡率随着住院分娩率的升高而下降.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为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羊水栓塞,第一位死因由产科出血变成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结论 加强孕产期保健管理,健全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高危妊娠管理,提高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孕产妇急救中心急救能力,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以下简称"降消")项目对贵州省项目地区孕产妇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贵州省项目县历年上报孕产妇死亡数及死亡报告卡资料,描述分析"降消"项目实施前后孕产妇死亡模式的变化。结果 (1)"降消"实施以来,项目县住院分娩率由1999年的17.08%增加到2014年的98.48%,孕产妇死亡率由144.79/10万降低到29.44/10万。(2)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在整个项目期间一直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2010年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0%以上后,孕产妇死亡原因发生重要变化:产后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降低,肝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居孕产妇前5位死亡原因;(3)产科出血死亡孕产妇死亡原因中,胎盘储留及宫缩乏力在整个项目周期中占产科出血病因构成比60%以上。2010年后因胎盘储留发生率下降,宫缩乏力超过胎盘储留成为引起产科出血死亡的主要原因。(4)2010-2014年住院分娩率97.56%,孕产妇总死亡率26.64/10万,家中分娩死亡率136.30/10万,住院分娩死亡率是14.69/10万。结论贵州省项目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从1999-2014年持续下降,产科出血和妊高征等可避免死因降低更明显。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住院分娩,因此应努力提高农村尤其是贵州省落后地区农村妇女的住院分娩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并分析2000~2010年潍坊市孕产妇死亡情况,探讨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变化趋势,寻求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途径。方法:根据潍坊市所辖县(市、区)妇幼保健院(站)上报的2000年1月~2010年12月孕产妇死亡原始记录及市级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情况,对孕产妇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0~2010年潍坊市出生活产数875 511例,死亡孕产妇123例,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4.05/10万。前5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21.10/10万,后6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8.66/10万,下降了12.44/10万,下降幅度明显。孕产妇前4位主要死亡原因分别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结论:降低潍坊市孕产妇死亡率的措施包括:加强基层医院产科质量建设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对高危妊娠的识别、处理水平及转诊及时率;提高孕产妇系统保健率,加强孕产妇高危专案管理;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孕产妇及家庭成员的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2000--2005年孕产妇死亡趋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00-2005年中国孕产妇死亡发生的主要特征、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方法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孕产妇死亡监测网内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 2000-2005年中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城市,边远地区高于内地、沿海;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由53.0/10万下降到47.6/10万,农村由67.2/10万下降到59.2/10万,城市由28.8/10万下降到27.6/10万,下降幅度分别为10.2%、11.9%和4.2%.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前3位死因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和羊水栓塞,2005年前3位是产科出血、心脏病和妊娠期高血压,但产科出血始终是第一死因,导致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胎盘滞留、宫缩乏力和子宫破裂.结论 2000-200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无趋势变化,主要死因是产科出血.降低农村及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提高诊治产科出血基本技能是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年)>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朱丽萍  秦敏  杜莉  张蕾  许厚琴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765-1767
目的:寻找影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的相关因素,总结推广有效的保障母婴安全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市近5年孕产妇死亡的所有个案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上海市活产数从2005年的125 130例上升到2009年的187 335例,增加了49.71%,外来流动孕产妇活产数比例从2005年的51.12%上升到2009年的54.8%。②5年中孕产妇死亡134例,死亡率16.28/10万(134/823 144);其中本地户籍者死亡25例,死亡率为7.10/10万;外地户籍者死亡109例,死亡率为23.15/10万。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25.57/10万降至2009年的9.61/10万,下降62.42%,其中外来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8.46/10万下降到2009年的11.69/10万,下降75.88%。③5年中孕产妇主要死因顺位为:产科出血(21.6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90%)、心脏疾病(11.19%)、肝脏疾病(7.46%)、羊水栓塞(7.46%)。上海本市户籍者主要死因顺位分别为:产科出血(20.00%)、肝脏疾病(16.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2.00%)、心脏疾病(8.00%)和脑血管意外(6.00%);外地户籍孕产妇死因顺位依次为:产科出血(22.0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93%)、心脏疾病(11.93%)、羊水栓塞(8.26%)和子宫破裂(6.42%)。④5年中直接产科原因死亡者66例(49.25%),构成比从2005年的61.11%下降到2009年的27.78%。⑤在2004~2007年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来保障母婴安全,使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出血死亡专率从2005年的6.39/10万下降到2009年的1.08/10万。外来孕产妇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死亡率分别从12.51/10万和4.69/10万下降到0.97/10万和1.95/10万。外来孕产妇产科出血、异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死亡率从前5年的21.85/10万、4.37/10万和6.87/10万下降到到后5年的5.47/10万、0.68/10万和2.96/10万。结论:近5年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率(尤其是外来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提示了一系列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张乔英  安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896-4898
目的:分析平凉市孕产妇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总结分析该地区2005~2010年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年报表、漏报调查、个案分析及孕产妇死亡评审资料。结果:平凉市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胎盘滞留、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005~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56.08/10万,2010年最低为37.35/10万。77例死亡孕产妇中可避免死亡55例,占71.43%,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9例,占11.69%。结论:死亡率有很大下降空间。通过发展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医院管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严肃认真开展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实施综合措施,保证产科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8.
刘婧  袁月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782-2783
目的:了解该市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和变化特征。方法:在鞍山地区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1994~2003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差别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①10年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998年前5年到1999年后5年,鞍山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由36.47/10万下降至15.64/10万,下降幅度为57.12%。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6.71/10万下降至9.66/10万,下降幅度为63.83%;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41.37/10万下降至17.85/10万,下降幅度为56.85%。②全市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的前3位分别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城市和农村的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略有差异。③1994~2003年鞍山地区和农村的产科出血死亡率无明显下降。其他原因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1994~2003年鞍山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10年间鞍山地区和农村产科出血死亡率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近年来赣州市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赣州市2005~2008年113例孕产妇的死亡原因作调查分析。结果2005~2008年,各年度孕产妇死亡率依次是35.04/10万、30.00/10万、26.27/10万、20.36/10万;导致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占35.40%)、羊水栓塞(占23.8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13.27%);97.3%的死亡病例发生在农村;77.9%死亡病人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结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受教育程度低,居住环境偏僻,基层产科技术弱是影响赣州市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梁宏焕  覃清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037-5040
目的:了解玉林市孕产妇死亡情况,为制定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要求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每年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死亡评审,对2005~2010年孕产妇死亡报告卡、调查资料、评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0年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19.41/10万,2007年最低,为13.26/10万,2005年最高,为35.09/10万。2005~2007年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2008年死亡率开始上升,2010年有所下降。结论:从死因构成看,产科出血导致的死亡居于第1位,占31.67%。6年孕产妇死亡原因排位前3位分别是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内科合并症。应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武汉市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提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武汉市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1~2010年武汉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5.91/10万,10年间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因前4位分别为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可避免死亡主要与个人家庭知识、技能、态度及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和管理等有关。结论:武汉市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还要加强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强化健康教育、推行孕产妇保健顾问制、切实落实农村孕妇住院分娩补助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宁乡县1981~2005年的孕产妇死亡资料,分析宁乡县孕产妇死亡水平及死因变化规律,为提高宁乡县的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更好的制订孕产妇死亡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收集宁乡县1981~2005年240例死亡孕产妇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死亡调查报告及妇幼卫生年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结果:1981~2005年宁乡县活产数367 260例,孕产妇死亡240例,孕产妇死亡率为65.35/10万,呈逐渐下降趋势。前3位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直接产科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88.8%。每个阶段产科出血都是第1位死因。孕产妇死亡地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家中、途中分娩死亡的人数比重逐阶段减少,在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院住院分娩死亡逐渐占据最大比重。采取阴道助产技术的死亡人数逐阶段减少,剖宫产导致的死亡比例在总死亡数中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孕产妇死亡多集中在产后24 h内。死亡孕产妇的围产儿发生死亡危险性较高。结论:①25年宁乡县的孕产妇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②孕产妇前3位的死亡原因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与全国孕产妇死因顺位一致。产科出血所占比例逐阶段下降,但均是第1位死因。③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性措施。当前,孕产妇死亡地点发生了转移,孕产妇分娩方式发生了变化,流动人口死亡构成比增加。  相似文献   

13.
1996-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Zhou YY  Zhu J  Wang YP  Dai L  Li XH  Li MR  Li Q  Liang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0):934-939
目的 了解1996-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和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地区的差异变化。方法 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网的数据,1996-2005年覆盖了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6个监测区(县),2006年后扩大至336个区(县),统计1996-2010年全国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下降幅度和年平均下降速率。应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及Poisson检验,对1996-2010年的孕产妇死亡率、死因构成及地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从1996年的64.7/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0.0/10万,下降53.2%;2010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高于城市(29.7/10万),西部(46.1/10万)高于中部(29.1/10万)及东部地区(17.8/10万)。东、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7.76%、57.02%和66.27%。地区间差异在逐渐减少,2006-2010年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为城市的1.82倍,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3.0倍。产科出血死亡的构成比从1996年的47.9%下降到2010年的27.8%,但仍是导致全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结论 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地区间孕产妇死亡率仍存在差异,但差异逐年减小,农村和西部地区仍是孕产妇死亡干预的重点;产科出血仍是各地区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河南省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1996~2008年25个孕产妇死亡监测点的资料。结果:13年河南省分娩活产总数2 183 132例,孕产妇死亡共计1 077例,死亡率为49.33/10万。其中城市死亡125例,死亡率为24.19/10万;农村死亡952例,死亡率为57.13/10万。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22.16/10万,与2000年孕产妇死亡率54.53/10万相比下降了59.23%。孕产妇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肝脏疾病。其中城市孕产妇的死因前5位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肺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农村孕产妇的死因前5位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肺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评审结果为可避免死亡807例,占74.93%;不可避免死亡270例,占25.07%。结论:河南省孕产妇死亡因素与孕产妇保健服务情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收入低、文化水平低、保健服务差孕产妇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5.
737例孕产妇死亡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湖北省孕产妇死亡状况、孕产妇死亡率、主要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98~2001年各市、县(区)妇幼保健机构上报的737份孕产妇死亡个案卡、相关的个案调查报告以及全省孕产妇死亡监测报表进行分析。结果:4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48.76/10万。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高征、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其中产科出血占54.3%。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计划内比计划外直接产科原因死亡的几率小,孕产妇从分娩到死亡时间越短越是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旧法接生、生育次数多、接生人员技术水平差、怀孕次数多、人流引产次数多、居住在边远贫困地区、分娩地点医疗水平差、经济水平差、年龄大都是直接产科原因死亡的促进因素。737例死亡孕产妇做过产前检查的占76.0%,产检次数大于5次的只有22%。分娩地点与死亡地点在家中或转诊途中的分别为40.4%、41.7%,非医务人员接生的占20.5%。结论:湖北省孕产妇死亡率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主要死因为产科出血、妊高征、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和数量,加强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和危急重症的救治,可进一步降低湖北省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朝阳区孕产妇死亡因素,为制订提高孕产妇保健管理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朝阳区2001~2006年孕产妇管理和孕产妇死亡进行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6年内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为16.13/10万,前3位死因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脑出血、异位妊娠;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4/10万,前3位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塞。结论:提高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质量和数量,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危重症抢救,可进一步降低朝阳区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云南省孕产妇死亡原因及制约死亡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常规报表及监测资料对云南省1992~2010年的孕产妇死亡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2~2010年的19年间云南省孕产妇死亡率有明显下降,由1995年的149.6/10万下降至2010年的37.3/10万,下降75.1%;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农村约为城市的6.6倍,内地县市和边境县市分别是城市的6.1倍和9.8倍,内地县市和边境县市死亡率明显较高,且下降速度较慢;死因顺位依次为:产科出血、合并内科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是云南省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占产科出血的77.3%;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偏低及县乡两级产科人员知识技能不足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加大县乡产科能力建设力度,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及完善流动孕产妇医疗保障体系,确保流动孕产妇异地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住院分娩补助等惠民政策,妥善解决边境地区跨国婚姻的孕产妇保健等是进一步降低云南省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安庆市2001~2006年孕产妇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孕产妇死亡资料分析,寻求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 对安庆市2001~2006年度死亡孕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安庆市2001~2006年度产妇总数为322 350人,孕产妇死亡123例,平均死亡率为38.16/10万,低于WHO报道的发展中国家水平(χ2=0.67,P>0.05).孕产妇死亡的前两位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结论 建立健全孕产妇紧急救治网络,加强产科技术人员技术培训,扩大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