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重庆观音桥商圈发展过程的回顾和对目前发展瓶颈的剖析,探讨其未来包容性发展的空间策略,以达到商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最优,建构当代商圈的包容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合肥市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出现的城市商圈为对象进行研究,采用参与观察、历史资料查阅等方法,总结对比新老城市商圈在不同维度下的改变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趋势,寻找合肥市城市变迁对城市商圈空间分布及演变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鑫颖  王卉  王雷 《华中建筑》2022,40(5):84-88
合理高效的配置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点.目前我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明显,社区的区位、土地利用形态、社会属性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类居住空间的特点、社会属性以及与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关联.该文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利用POI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四类典型街道进行调研,研究公共服务设...  相似文献   

4.
5.
商业绅士化是指低端业态被更高端业态排斥和置换的现象。城市商圈的转型升级可能带来区域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重构,从而产生商业绅士化现象,在促进内城复兴的同时,也可能对周边社区居民产生排斥、置换等负面效应。国内缺乏针对这一现象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滨江道商圈为例,结合宏观与微观尺度的分析,探究商圈对商业绅士化的影响及可能对区域产生的负面效应。在宏观层面,针对整个中心城区,判定天津各级商圈对区域商业绅士化的辐射效应及空间差异;在微观层面,针对滨江道商圈,判定商圈内的商业绅士化格局及核心区对外围区造成的负面效应。研究发现:(1)仅有市级商圈对区域商业绅士化的影响显著,其周边区域商业绅士化程度随距商圈中心距离的增大而衰减;(2)滨江道商圈的商业绅士化程度由核心区向外围区逐渐减弱,且核心区的转型升级带动了外围区的商业绅士化发育,使得业态同质化现象显著,停车占道现象严重,居民出行路线呈现被滨江道步行街割裂的态势。滨江道商圈核心区域的持续转型升级造成了对商圈周边的辐射效应及商圈内外围居住区的溢出效应,带动了其商业绅士化的发展,其中城市增长同盟与新中产消费群体分别从供需两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破解土地空间资源难以为继的深层次矛盾,深圳市自2005年开始率先进入存量土地开发阶段,在全面盘活城市存量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市政供需失衡且改造空间有限的矛盾凸显.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到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扩容,已成为困扰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为破解空间紧约束下市政设施落地实施难题,文中系统探索了市政基础设施复合建设模式,并结合深圳市实际,总结提出了捆绑更新、附属建设、上盖复合和综合体的等多元立体空间复合建设路径,以实现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力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落地实施.希望借此文,能够为其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热潮,在梳理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选取广州珠江新城花城广场公建区、天津文化中心和太原长风文化岛为国内典型案例,运用对比分析法、空间句法等,从设施建设是否顺应城市文化发展的需求、空间上的集中是否对城市肌理与周边交通产生影响、规划设计是否考虑到了城市活力的营造以及后期运营是否能与大规模建设投入相平衡4个方面,对我国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空间绩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中座椅的人性化趋向角度,谈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如何综合考虑功能性、人文题材、公共性、环境观念,以及对公众的心理情感影响等要素,来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更多的人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李潇 《城市建筑》2022,(4):64-68,156
本文以海南省为例,基于多元人群需求分析,对公共文化设施配置展开研究.在总结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状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候鸟人群、旅游人群、高端度假区人群、少数民族人群、老龄化人群及其他本地居民的文化需求进行分析,从人群需求角度指出设施门类与未来发展需求不适应、设施配置与地区差异需求不关联、设施功能与实际使用需求不...  相似文献   

10.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城市发展环境,塑造城市空间特色、城市形象等被众多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项重要战略工具,也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试从分析城市空间特色的整体性、审美观、公共性和独特性四个基本属性人手,认识城市空间特色,并构建城市空间特色的多元要豪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发挥城市设计作为技术方法和制度手段的双重效用,塑造城市空间特色,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防护距离是市政设施整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市政设施的防护距离是进行设施整合的前提.从设施防护距离的概念出发,剖析了防护距离的实质;通过分析常见市政设施的防护距离设置要求以及规划建设要点,针对典型整合案例进行总结,探讨了市政设施同质化整合、市政设施异质化整合、市政设施与公共空间整合以及市政设施与建筑物整合等几种整合模式,提出市政公用设施整合途径和规划指引模式,同时指出市政设施整合仍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既有城市工业区普遍存在空间利用混乱、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运用城市网络分析法,选取Reach、Straightness、冗余指标、寻找客流量与客流中间性五种量化指标,对顺德陈大滘既有城市工业区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配套设施、慢行系统、公共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优化选址及调整规模的配套设施改造策略;整体保留与局部修补相结合,构建立体慢行网络系统,协同提升慢行网络密度与设施数量的慢行系统改造策略;构建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生态步行廊道,结合路权改造与设施完善优化沿街空间,塑造多层级特色生态景观节点的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嘉欣  朱玮 《城市规划》2022,(12):75-86
在包容性城市的理念下,城乡规划须兼顾孤独症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促进其融入社会。基于孤独症家庭调查及专家机构访谈,认识孤独症人群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行为和需求特征,制定设施配置指标,并应用于上海某区。研究发现:孤独症人群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干预训练、家长培训和心理咨询、日间照料/喘息服务、亲子活动、就业过渡、全日养护,但大部分目前仍十分稀缺;孤独症人群友好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宜与现状设施结合,从既有公共设施指标中,调配约5%的设施面积开放给孤独症人群可大大改善现状,设施布局模式亦能与区县—街镇—社区三级配置有较好的契合;在适当的管理调整下,利用城市存量公共设施可满足大部分孤独症人群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背景下,标准化配置的社区养老设施往往忽略了供需的精准匹配。立足于供需视角,聚焦不同人群特征对需求进行差异化探讨,运用安德森模型和Kano模型展开调研,判断被测群体需求层次和需求程度,通过需求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和基于需求层次的聚类分析划分人群特征,提取典型群体,分析需求情况。结果表明,人群特征差异和功能空间差异均对需求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分别建立了整体人群和典型人群功能空间配置模型,提出功能独立型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模式,给出了一套可精准识别需求并合理配置功能空间的方法,为未来社区养老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徐家汇广场和五角场环岛地区,是上海目前最具代表性的Sub-CBD商圈,在十余载建设之后,前者成为上海运营最成功的商圈;而后者最具发展潜力。文章以当下上海商业大环境为背景,从商业市场的角度,探讨这两大商圈面临新一轮建设热潮时,业态演进的可能趋势,以及相应的空间转型途径,为大型城市方兴未艾的Sub—CBD商圈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广泛普及和深刻认同,与当前城市建设安全事故的频发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1]、云技术[2]、VR/AR[3]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各行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生产组织在线协同成为常态,质量、进度等管理工具普遍实现了BIM化[4],而安全管理则依然存在管理理念落后、工具落后的现象。本文提出城市空间设施建设概念,并研究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管理大数据库,融合安全管理风险理论、大数据理论、平台理论等,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空间设施建设安全风险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空间设施建设安全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支撑城市建设安全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7.
空间自相关是研究要素数值关系及其空间关系的有效方法,以此为技术支撑,从可达性、设施质量、人口分布密度、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四个维度构建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公平性的评价体系。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研究范围,分析义务教育设施可达性和教育质量配置水平的差异化特征,然后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Geo-Da平台分别把人口分布密度与义务教育设施密度、教育质量和房价相结合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判断甘井子区的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公平性是否存在差异,并基于公平评价总结出义务教育设施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旸  刘复友 《规划师》2021,37(3):28-34
健康和安全是人的初级需求,也是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建设中需坚守的底线.构建城市健康安全单元、完善健康安全设施配套并优化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应对风险能力的关键举措.文章针对此问题开展研究,首先,提出以三级生活圈为基础构建多层级健康安全单元体系;其次,在梳理、整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包括城市绿地、体育设施、医疗设施、应...  相似文献   

19.
对于地下空间的消极认知已经严重影响到空间利用与活动展开。以重庆市商圈地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地下空间认知过程发生的规律与机制,探析导致商圈地下公共空间出现消极认知的现实问题、原因,归纳出“从意象到意愿”的认知环境优化原则、策略、方法。旨在为城市商圈地下空间环境更新提供系统性思路与方法,促进城市商圈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城市商业空间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商业空间转型升级,新兴商业空间不断涌现。文章从消费目的与消费模式差异出发,实现对体验型商业设施与零售型商业设施的分类,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基于核密度分析对体验型商业设施与零售型商业设施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研究表明:零售型商业设施整体低密度均质分布,于少数地段点状或条带式高密度集聚分布,呈现出扁平化等级结构特征;体验型商业设施则分布更为均衡,呈现出多层级化结构特征。最后文章剖析了这一特征的深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