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木材是最古老、用途最多的建筑材料之一。木结构并非新鲜事物,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保留着使用木材建造房屋的传统。很多古建筑,如木塔、庙宇、宫殿等都是采用了木结构建造,它们有上千年的历史,技术精湛,一直留传至今。传统木结构建筑曾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并在建筑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巍峨雄伟的紫禁城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  相似文献   

2.
一、调查目的四川芦山县420地震发生后,国内众多媒体刊登了"四川雅安地震灾区砖木结构房屋大量坍塌"等相关报道。由于大家不了解灾区民居的建筑习惯,不清楚灾区砖木结构的施工细节,因此形成了一种认识性误区,即"木房子不抗震,容易塌"。其实木结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抗震建筑的典范。随着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木结构又被大家再次认识。当前,我国正努力  相似文献   

3.
桂林传统建筑所采用的房屋木结构形式主要有插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以及硬山搁檩式砖木结构这三种,其构筑技术地域性特色突出。  相似文献   

4.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我国在建国后木结构发展停滞的原因,介绍了我国目前木结构建筑市场和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指出了木结构建筑是古代建筑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
我国木结构建筑是绚烂历史文明的重要连接部分,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施工技术的总结和传统木结构建筑施展阐发文化的传承,承担了重要的文化社会地位,木结构建筑更是建筑历史上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木结构建筑在感觉层面上具有功能齐全、心口如一、心旷神怡的特点,我们更应该从建筑角度上解释木结构建筑即在现在这个满目钢筋水泥的社会视界中,今世木结构建筑维护着自身的优越位置、保持自然且敢于承担生态责任和追求建筑本身的精神层面,与其源于自然界且与自然界共生长的材料物质特征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审美视野,更融合了科技发展的成果,在未雕琢纷纭复杂的建筑语境中源于传统和自然的境界中,在现在大力发展的木结构建筑取得了灵魂的美和创造了一个新的机会为中国木结构建筑开启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国外发展木结构建筑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质量》2017,(6):16-20
现代木结构建筑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总结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情况,介绍日本、加拿大、芬兰3个国家发展木结构建筑的经验,并对下一步我国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木结构建筑的发展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发展,不断有着风格和工艺上的进步。本文撰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木结构建筑特点和构造的探讨,以加深人们对木结构建筑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苏州为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在古城区有为数众多的木结构房屋.近年,虽经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砖木结构房屋越来越少,但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更有许多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建筑.如虎丘、四大名园、明清古建筑群等等.如何尽量减缓自然损坏,长期保存这些本结构建筑,是许多学者都在研究的.木结构建筑的安全鉴定是其中有待研究的课题之一.1 鉴别房屋木构件腐烂的几种方法(着重注意区分木材初期腐烂还是霉、变色菌的寄生)变色菌并不分解木材物质本身,或仅轻微损害木材,它们从边材细胞中得到养分,基本上不破坏细胞壁,因而木材强度的损失较少;腐朽真菌在木材中由菌丝分泌酵素,破坏细胞壁,造成木结构强度下降,是引起木材腐烂的真正原因,故应尽早发现腐朽真菌,采取措施,阻止真菌的进一步繁殖.  相似文献   

9.
木结构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采用砖木材料及木构架承重体系。现代木结构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但在欧美发达国家却方兴未艾。该文对现代木结构发展与我国传统建筑传承进行协同分析,阐述了可持续的木材原料是木作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传统建筑与现代木结构技术融合是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方向,现代木结构与传统建筑协同发展是木作工匠技术传承的保障,并就我国木结构建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何敏娟  何桂荣  梁峰  李征 《建筑结构》2019,49(19):83-90
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中国林木曾一度因过度采伐而资源紧缺,国家不得不限制木材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以致于木结构建筑基本停滞20余年。近几十年,现代木结构作为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和低碳建筑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很多国家鼓励使用,形成了以轻型木结构、胶合木结构和木混合结构为代表的多种结构形式。近年我国也愈来愈重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现代木结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阐述了近20年中国木结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期业内更多、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木结构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多高层木结构建筑防火要求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培芳  彭磊  倪照鹏 《建筑技术》2020,51(3):275-278
近年来,随着装配式木结构和木结构混合结构建造技术的发展,新的工程木产品的出现,使木结构建筑逐步往高层发展,高层木结构建筑不断涌现。我国规范允许木结构建筑层数不应超过5层。介绍国内外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应用现状,对比国内外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防火要求,可供我国多高层木结构建筑防火规定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颖  梅诗意 《建筑技术》2020,51(3):260-263
我国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化水平是决定我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的影响因素之一。为填补我国木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的研究空白,探析我国木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的建设,介绍木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的基本定义和意义,对比其与混凝土结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的异同点,并分析木结构建筑碳排放数据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仍占有较大的份额,但通常都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本文分析木结构建筑火灾的起因,从木材的阻燃处理、表面防护、结构设计等方面介绍解决木结构建筑防火的技术措施,并提出外部灭火救援的相关管理措施,以期减少木结构建筑火灾发生的频率及其所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4.
重庆忠县石宝寨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其独特的非独立式木结构技艺而备受称赞。石宝寨是我国现存最高和层数最多的非独立式木结构建筑,是我国木构建筑发展的重要补充和佐证。从石宝寨的结构特点和木结构技艺着手,深入分析石宝寨结构中的“非独立式木结构”,即特立独行的唯一傍崖式建筑,提出与石宝寨与时俱进的保护规划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木结构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传承形式。现代木结构作为装配式建筑形式之一,在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历史,主要形成了以轻型木结构、胶合木结构和木混合结构为代表的结构形式,而近年来现代木结构在我国科研与应用领域也得到广泛关注。对我国现代木结构研究开展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主要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现代木结构的研究进展,即材料性能及加工、构件性能及创新、连接性能与进展、体系研究与开发、防火研究及需求。通过对我国现代木结构材料、构件、连接及体系等研究工作的全面梳理,分析了我国现代木结构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指出原材料可持续利用、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关键技术创新与研究、设计理论与规范体系完善等研究趋势,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将有助于推动相关工程应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该文简单介绍了木结构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及目前国内外对于木结构建筑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木结构建筑的优势所在,同时结合国情说明了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巨大潜力并提出了一些木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历史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历史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获得了历史木结构建筑在抗震和消震方面的有利构造;然后提出了在对其进行抗震评估时应重点勘查的部位,并结合实例分析对历史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评估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总结了历史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为...  相似文献   

18.
木结构是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结构形式 ,新版《建筑施工手册》在木结构材料、木材的处理 ,木工机具、木屋盖系统、胶合木结构、木隔断等方面补充了内容 ,并对木装修进行了重点增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众多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中,木结构建筑是发展时间最长的建筑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历史辉煌灿烂,其色彩应用种类丰富.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用色源于对木材的保护和装饰,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木结构建筑逐渐体现出“低调素雅”和“丰富多彩”两种截然不同的主体色彩.在历史悠久和幅员辽阔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用色体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差异.进行这些研究对于古建筑保护和仿古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绿色、环保的木结构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介绍了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木结构建筑的重要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木结构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认为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