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leflunomide)对狼疮小鼠体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取MRL/Lpr系狼疮小鼠1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来氟米特组、醋酸泼尼松组,对其进行药物干预,8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组织CD4^+CD25^+Treg数量变化,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脾组织Foxp3 mRNA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来氟米特组、醋酸泼尼松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体内CD4^+CD25^+Treg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及Foxp3 mRNA的表达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来氟米特组增加较为显著。结论:来氟米特及醋酸泼尼松均能提高狼疮鼠体内CD4^+CD25^+Treg细胞水平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 mRNA表达水平。推测其缓解SLE发展的机制之一可能是促进了具有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殖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25名健康人群,采血并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Th17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的表达差异。同时,采用Spearman检验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为(2.10±0.87)%,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为(7.10±2.32)%,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为(3.38±1.68)%,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为(11.78±5.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40和4.162,P值均〈0.01)。原发性肝癌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与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较高,二者呈正相关。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促进Th17细胞分化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和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CD127^-调节性T细胞(CD4^+CD127^- Treg)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3例尿毒症患者(尿毒症组)、13例肾移植受者(肾移植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CD4^+CD127^- Treg和CD4^+CD25^+CD127^- 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尿毒症组和肾移植组CD4^+细胞中CD4^+CD127^- Treg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肾移植组CD4^+CD25^+CD127^- Treg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外周血CD4^+CD127^- Treg数量降低,免疫功能紊乱。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CD127^- Treg和CD4^+CD25^+CD127^-Treg数量降低,免疫反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肾移植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结果①慢性肾衰竭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排斥组移植后1、2、4、8周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移植前(P〈0.01)。③急性排斥组排斥反应主要发生在术后第7~21d,其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同期的非排斥组(P〈0.01)。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测定可以作为肾移植患者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胰头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及其在手术前、后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胰头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同时监测CD4^+/CD8^+比值,并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胰头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D4^+CD25^+和CD4+CD25highTreg所占比例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术后则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以术后第3天下降最明显(P〈0.01,P〈0.05);胰头癌患者术后CA19-9水平低于术前,以术后第14天下降明显(P〈0.05)。CD4+CD25highTreg与CA19-9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胰头癌患者术前CD4^+/CD8^+比值比正常对照组低(P〈0.05),手术后进一步降低,于手术后第7天达最低(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能有助于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恢复,胰头癌患者围手术期可作为免疫干预的重要窗口期,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免疫干预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37(IL-37)在健康人外周血 CD4+CD25+调节性 T细胞(Treg)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磁性分离法分离人外周血 CD4+CD25+Treg,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其分离纯度,观察刺激剂组(每1×105个 CD4+CD25+Treg细胞加入20μl Dynabeads(R) Human Treg Expander)、非刺激剂组、空白对照组(单纯10%FCS-RPMI 1640培养)CD4+CD25+Treg细胞增殖活性及其差异。分别采用 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技术检测 IL-37的表达水平与定位改变。结果:MACS分离人外周血 CD4+CD25+Treg 细胞纯度为93%,台盼蓝染色细胞活性为98%。与非刺激剂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刺激剂组 CD4+CD25+Treg 增殖活性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非刺激剂组与空白对照组其增殖活性差异无显著性。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正常CD4+CD25+Treg细胞表达 IL-37,在刺激剂作用下随作用时间延长 IL-37表达量增加。免疫荧光显微镜和免疫荧光共聚焦图像显示,刺激72 h后 IL-37在 CD4+CD25+Treg细胞内明显表达,并且在细胞质中表达丰富,近胞膜处表达密度较高。结论:IL-37在健康人外周血 CD4+CD25+Treg 细胞中表达,当受到有效刺激后 IL-37表达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7.
Xia TL  Liu T  Wu ZQ  Zhang HB  Yang M  Liu SY  He ZB  Li LY 《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17(10):888-893
目的: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GF-β1及COX-2的表达,初步探讨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在前列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TGF-β1和COX-2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后(其中前列腺癌局限组11例,非局限组19例)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外周血清中TGF-β1和COX-2的表达。对前列腺癌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另对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与TGF-β1及COX-2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上述指标在前列腺癌患者局限组和非局限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18.32±7.49)%,高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7.77±1.86)%(P〈0.05)。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其比值为(17.34±5.87)%,较治疗前稍减低,但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ELISA检测外周血清中TGF-β1和COX-2显示,前列腺癌组分别为(215.97±55.16)ng/ml和(6.88±5.14)ng/ml,对照组分别为(149.75±47.11)ng/ml和(5.65±2.69)ng/ml;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清中TGF-β1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P〈0.05),COX-2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前列腺癌患者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血清中TGF-β1和COX-2的表达无显著相关。前列腺癌局限组和非局限组外周血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GF-β1及COX-2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其增殖机制与血清中TGF-β1和COX-2的表达无关,可能与肿瘤本身及肿瘤局部微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检测的意义。 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74例乳腺癌患者与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百分比,分析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 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者[(9.15± 2.24)% vs.(2.29±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以及HER-2、pS2、nm23的表达有关(均P<0.05),而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Ki-67表达无关(均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数、pTNM分期、HER-2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3,r=0.333,r=0.919,r=0.604,均P<0.05)而与pS2、nm23表达呈负相关(r=-0.229,r=-0.401,均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升高,并与与乳腺癌的进展、转移密切相关,对其检测可能有助于患者预后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数量的变化,探讨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大肠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reg细胞数目,比较Treg细胞百分比变化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Treg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15±8)%,与健康对照组(6.0±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A正常的结直肠癌患者Treg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13±4)%,与CEA升高的结直肠癌患者Treg细胞(17±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ke's C和D期的结直肠癌患者Treg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19±6)%,与A期和B期Treg细胞百分比(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GF-131含量(1.2±0.4)ng/L,与Treg细胞数目呈正相关(r=0.253,P〈0.05)。结论Treg细胞在大肠癌患者中比例升高,可能是产生肿瘤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Treg细胞增加可作为大肠癌患者肿瘤进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51例结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及CD25进行了检测。结果(1)结肠癌组CD4^+CD25^+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25^+细胞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结肠癌组手术后患者CD4^+CD25^+、CD4^-CD25^+细胞与手术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3)结肠癌组淋巴结转移患者CD4^+CD25^+细胞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01)。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可以反映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存在抑制状态,且可能与肿瘤的免疫耐受有关,并可反映肿瘤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与关节置换假体植入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及同期无假体植入的关节镜手术患者分为两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前及术后3 d外周血Treg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关节置换组术前外周血中Treg的水平为(2.99±1.33),术后为(4.66±1.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假体植入组术前为(3.36±1.61),术后为(3.47±1.8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关节置换组与非假体植入组对比,两组间Treg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假体植入体内可使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关节置换假体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与单纯组织感染时的免疫反应不同,T细胞能否成为假体感染的病情进展及疗效评估的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索静脉曲张(VC)不育症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2例VC不育症患者(VC组)作为研究对象,以30例非VC且正常生育者为对照(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水平,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检测精液参数。结果:VC组的精子浓度、活率及活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精子畸形率及A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Ⅲ度VC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总CD4+T细胞所占比例低于正常生育组(P0.05)。AsAb阳性VC组的精子活率、精子活力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总CD4+T细胞比例均低于AsAb阴性VC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AsAb的存在与Treg/CD4+T比例、精子活率及精子活力负相关(r=-0.245,P0.05;r=-0.314,P0.05;r=-0.263,P0.05)。结论: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降低,且AsAb阳性组患者更低,这群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可能是导致精索静脉曲张免疫性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在反复自然流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原因不明的反复自然流产妇女(URSA组)和20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25+Tr的比例。结果:URSA组外周血中CD4+CD25brightTr百分率[(1.98±0.9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21±1.25)%,P<0.05],而2组间CD4+CD25+总百分率、CD4+CD25dim细胞百分率以及CD4+CD25bright/CD4+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URSA的发生可能与患者CD4+CD25brightTr比例下降有关,CD4+CD25brightTr在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 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组)脾切除术前1d、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w/-Treg含量,分析Treg的变化对全身免疫系统造成的影响.组问比较采用t检验,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组患者术前和对照组受试者CD4+ CD25+ CD127low/-Treg比例分别为5.1%±3.5%和1.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3,P<0.05).门静脉高压症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CD4+CD25+ CD127low/-Treg比例分别为9.2%±2.7%、5.6%±1.7%、2.5%±2.1%,其中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14,P<0.05);而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4,P>0.05).结论 脾切除术后短期Treg水平明显升高,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从Treg方面表明脾切除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型H1N1流感(甲流)危重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危重症甲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8例甲流危重症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WBC进行检测,并用流式细胞术对其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患病初WBC正常者5例,降低者3例,以L降低为主,最低达0.60×109/L。病程中8例患者WBC和N均明显升高,WBC最高达36.42×109/L,N最高达33.27×109/L;甲流危重症患者CD3+(55.13±16.16)%、CD4+(27.25±9.5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B细胞(CD19)、NK(CD16+CD56+)细胞、CD8+及CD4/CD8比例较健康对照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1.81±1.25)%稍低于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8例甲流危重症中有6例孕妇,1例死亡患者的CD4+CD25highCD127LowT细胞含量为本研究中最高。结论甲流危重症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数量显著降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4/CD8下降,提示细胞免疫异常可能在甲流危重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检测可作为监测甲流患者免疫功能的指标,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的比例(Treg%)变化.并探讨它和患者细胞免疫紊乱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ICU病房的脓毒症患者为病例组(n=27).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n=40)。将脓毒症患者根据28天预后分为死亡组(n=8)和存活组(n=19)。监测APACHEⅡ评分.Treg%、CD3%,CD4/CD8.Ag—NORs数量(IS%)等。以上指标各组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病例组Treg%明显升高.CD3%,CD4/CD8、IS%明显下降.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行相关分析发现脓毒症患者的Treg%和CD4/CD8,IS%呈负相关,分别有r=-0.484(P〈0.01)及r=-0.588(P〈0.01)。同样发现.死亡组和存活组相比.前者Treg%明显升高(P〈0.001),CD3%、CD4/CD8、JS%明显下降(分别有P〈0.001、P〈0.05.P〈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就有CD4+CD25+Treg的明显升高.并发生细胞免疫紊乱,因CD3%、CD4/CD8.IS%明显下降.升高的CD4+CD25+Treg通过一定途径参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155对调节性T细胞(Treg)的两种亚型诱导性Treg(iTreg)和天然性Treg(nTreg)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获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磁性细胞分选法分别获取幼稚T细胞和nTreg。培养阶段将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幼稚T细胞加入白细胞介素-2培养)、iTreg组(幼稚T细胞加入白细胞介素-2和转化生长因子-β培养)和nTreg组(nTreg加入白细胞介素-2培养)。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未处理亚组、scramble亚组和miRNA-155拮抗剂亚组(每亚组3个孔)。采用低密度芯片分析方法检测3组中的未处理亚组细胞中miRNA-155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中各亚组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25、Foxp3、CD127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中各亚组细胞的CD4+CD25+Foxp3+SOCS1+Treg比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中各亚组细胞的Treg抑制功能。结果与对照组和iTreg组比较,nTreg组细胞的miRNA-15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和iTreg组比较,nTreg组的SOCS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加入miRNA-155拮抗剂后并未导致Foxp3、CD127和CD25等Treg重要表面标志物发生明显的变化。与对照组和iTreg组比较,nTreg组的SOCS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Treg组中的未处理亚组细胞miRNA-155表达水平较低,而拮抗剂抑制其表达之后(miRNA-155拮抗剂亚组),能够使其SOCS1表达升高。iTreg组中,与未处理亚组比较,miRNA-155拮抗剂亚组的Treg抑制功能在1∶8、1∶16、1∶32的比例时,显示出了更强的抑制功能(均为P0.05)。结论体外拮抗miRNA-155对nTreg的抑制功能无明显影响,但是能够增加iTreg的SOCS1表达水平和体外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86例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病理的特点及相互联系,认识膜性肾病的发病和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数量的检测,了解Treg在IMN患者外周血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IM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病理确诊为膜性肾病患者86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选择2007年~2008年IMN患者10例,随机选取与IMN患者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例,检测所有对象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结果:(1)86例膜性肾病患者,其中IMN68例,占80%,4例患者随访后确诊为恶性肿瘤;继发性膜性肾病18例(其中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5例,狼疮性肾炎4例,移植肾肾小球肾炎1例),占20%。(2)IMN免疫荧光以IgG沉积为主,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C1q沉积较IMN多(P〈0.05),并均存在HBsAg沉积,与IMN相比狼疮性肾炎C1q沉积明显增多,C4也多于IMN(P〈0.05)。(3)病理分期分布特点:Ⅱ期膜性肾病多见。(4)IMN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7.46±0.94)%,正常对照组为(6.54±1.0)%。结论:(1)根据病因分为IMN及继发性膜性肾病两种,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中老年多发,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根据病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临床表现均以肾病综合征表现为主;IMN发病率明显大于继发性膜性肾病。(2)免疫荧光检查:IMN以IgG及C3沉积为主,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均存在乙肝表面抗原,狼疮性肾炎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C1q沉积较特发性膜性肾病明显增多(P〈0.05)。(3)IMN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较正常人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