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脑外伤(TBI)中一种常见且危重的类型,此类型疾病从发现、命名至今,通过大量尸检病理学检查,其病理学改变特征已经较为明确。但从影像学角度对于此类疾病诊断及治疗标准的认识尚处于模糊状态,从而导致DAI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被低估。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本文将介绍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及其在DAI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以期待为临床医务人员对DAI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能在活体早期、无创地分别检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脑内代谢改变和神经纤维损伤情况。目前,DAI患者脑内的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和NAA/Cr肌醇(Cr)降低,胆碱峰(Cho)/Cr上升以及乳酸(Lac)的变化仍有争议。DAI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降低,早期FA值增高。而纤维跟踪技术(FT)可以显示白质纤维断裂。上述指标有助于判断DAI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猫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病理的对比研究,探讨DTI对急性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选取22只猫,其中10只用于常规MRI及DTI扫描,以最大角加速度(6.43±0.15)×105rad/s2制成急性DAI模型,连续观察DAI前及DAI后3h、6h、24h、48h、72h 6个时相点,另于上述相同6个相点,分别选取6只猫用于嗜伊红(HE)及嗜银染色、6只猫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常规MRI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2例、脑挫裂伤2例、脑室内出血1例、同时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裂伤2例、同时显示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内点状出血2例.DTI显示猫DAI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于48h达最低,72h轻度回升(但仍低于DAI前),各向异性(FA)值明显降低,72h达最低.HE、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显示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轴索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结论 DTI可以在活体水平无创的观察DAI后脑水肿及轴索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导致工作记忆障碍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分别对10例DAI患者(DAI组)和1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DTI检查,并对两组DTI图像的钩束、皮质脊髓束、胼胝体和扣带回感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进行比较分析。DAI后6个月对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行认知量表评估,并行对比分析;另外将DAI组FA值与其认知量表评分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AI患者4个感兴趣区的FA值显著降低(P<0.05),恢复期总体认知能力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工作记忆功能却显著降低(P<0.05)。DAI患者中的钩束和皮质脊髓束的FA值与工作记忆功能呈正相关(r分别为0.898和0.797,P<0.05);胼胝体和扣带回FA值与工作记忆功能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432和0.387,P>0.05)。结论 DTI技术可为DAI导致的工作记忆障碍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患者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恢复期时注意力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2例DAI患者(伤后4.1±1.7d)和1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及神经心理测评量表评估。使用感兴趣区域方法对两组DTI图像的下纵束、上纵束、胼胝体膝部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进行比较;分别对恢复期的DAI患者(20.9±7.3 M)与健康志愿者行认知量表评估,并对DAI组的FA值与神经心理测评量表的总分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AI患者全部感兴趣区的FA值显著降低(P<0.05)、注意力功能显著降低(P<0.05)。DAI患者中的上纵束和下纵束与注意力量表总分呈负性相关(P<0.05),胼胝体膝部和胼胝体压部与注意力量表总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利用DTI技术检测早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可以预测DAI患者在恢复期中的注意力功能障碍,为临床上DAI患者的认知障碍的诊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亚低温治疗弥散性轴索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10-2012-12因颅脑受伤,诊断为弥散性轴索损伤患者69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并于入院当天(治疗前)、2个月后分别复查头颅DTI影像,并统计2个月后患者的GOS评分.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2个月后复测FA值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2组患者GOS评分,亚低温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可清晰显示损伤的神经轴索,并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为弥散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敏感性,及探讨中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以定量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方法 选择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诊断为DAI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入院时行CT、MRI平扫及DTI扫描,观察比较3种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差异,并分析其中36例DAI患者中脑区FA值与入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CT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为70.48%,MRI平扫为82.86%,DTI为95.24%,3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DTI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最高.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中脑区FA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977,P=0.000). 结论 DTI不仅在诊断DAI敏感性方面优于CT和MRI平扫,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颅脑高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高级别胶质瘤13例,均作了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以及DTI,经计算机后处理获得平均弥散系数图(MD图)及部分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测定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FA值,分析比较上述4个区MD值、FA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分别为0.976±0.171×10^-9mm^2/s、1.92±0.515×10^-9mm^2/s、1.414±0.288×10^-9mm^2/s、0.723±0.0525×10^-9mm^2/s,上述4个区域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FA值分别为0.137±0.056、0.0824±0.061、0.148±0.09、0.522±0.073,囊变坏死区、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而囊变坏死区、肿瘤实质区及瘤周水肿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TIMD值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FA值可区分肿瘤区与正常白质区,但不易区分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与瘤周水肿区。  相似文献   

9.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疾病,早期具有可逆性。近年来弥散张量成像(DTI)以其定量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表明,MCI患者海马、穹隆、扣带回和胼胝体的DTI指标变化明显,可用于MCI的早期识别和病情评估及预测,且多个指标联用可能增加其准确性。MCI患者DTI表现与认知功能的下降程度具有相关性,尤其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较为确定。MCI亚型中,遗忘型MCI (aMCI)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风险更高,其部分各向异性(FA)值越低、平均弥散度(ADC)值越高预示着转化为AD的可能性越大;DTI技术对AD与MCI患者脑白质的差异较为灵敏,AD的脑白质病变范围更广、程度更重。但目前关于DTI在MCI中的应用尚存在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MCI)脑白质损伤情况。方法:对21例AD患者、15例MCI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脑部DTI扫描后,测量双脑区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A)且进行比较。结果:AD患者额叶、顶叶、颞叶和胼胝体的FA值与MCI组和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MCI患者仅颞叶和胼胝体的FA值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AD患者与MCI患者存在脑白质结构的差异,DTI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MCI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在磁共振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水分子的弥散来成像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定量观察活体组织的弥散特征,了解组织纤维的走行方向和完整性,为临床提供组织早期病变的微观结构和微观动力学信息;是无创性检查深部组织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脑白质病变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轻度脑外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 TBI)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36例m TBI患者(患者组)36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进行全脑DTI扫描和认知功能测查,采用基于体素的全脑分析法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全脑白质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像;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FA值的差异;提取患者组差异脑区FA值,与P300波幅、潜伏期,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DRS)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y scale,HAMA)评分,年龄及受教育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FA降低的脑区分布在右额内侧回,双侧中央后回、左楔前叶,左后扣带回和右颞上回(P<0.01,FDR校正);未发现有FA增高的脑区。Pearson相关分析未发现各异常脑区FA值与患者各临床特征因子存在相关(P>0.05)。结论 m TBI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和多个脑区白质微细结构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近年来在常规MRI技术和弥散加权(DWI)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MRI技术,是一种能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走向的无创成像方法[1~3]。1DTI的基本原理弥散是指水分子的随机运动,即布朗运动。在这一运动模式中,水分子在各个方面所受的弥散阻力相等,称为各向同性弥散。在脑组织中,由于神经纤维束的限制,水分子更倾向于沿着脑白质走行的方向进行弥散,称为各向异性弥散。由于各向异性的存在,弥散需要用张量描述。在DWI中,仅在1个或3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梯度磁场,因此只有表观弥散系数(ADC)1个标量值用于描述弥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RAS)弥散张量成像(DTI)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最近3年的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为研究对象,在颅脑创伤后的3周和5周行DTI和纤维示踪成像(DTT)检查。种子兴趣区为中脑和桥脑被盖区,目标兴趣区为丘脑板内核。分析ARAS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率(MD)、纤维束量(TV),及其变异和病人颅脑创伤3月后意识状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FA、MD、TV和预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周时上行网状激动系统FA、MD和3月时的预后之间无相关性,TV和3月时的预后有统计学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 89,P 0. 001)。5周时,FA、TV和3月时的预后呈正相关性(P 0. 001),3周至5周间FA的变异与3月时的GCS评分和GOS评分呈正相关(P 0. 005,P 0. 05),TV变异和3月时GCS评分和GOS评分呈正相关(P 0. 001)。结论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3月后的意识状态和DTI所模拟颅脑损伤后5周时ARAS的FA、MD、TV及动态变化有相关性。亚急性期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纤维束的改变可以间接反映患者意识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5.
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对11例经临床证实的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1)11例T1WI序列均显示脑沟变浅,脑回粗大,脑室变窄;(2)全部病例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区及胼胝体上显示斑点状、小片状异常信号,呈等或短T1、短T2信号,周围显示水肿带,边缘模糊;(3)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上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区及胼胝体上显示更多的斑点状低信号周围显示水肿带;(4)7例显示小脑幕下疝。结论磁共振成像对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准确可靠,临床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的轻度认知障碍(PD-MCI)与各脑白质分区微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帕金森病(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认知正常组(PD-CogNL)和轻度认知障碍组(PD-MCI组)各20例,另选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其认知功能;DTI检查测定脑部50个脑白质分区的微观结构改变。对三组研究对象的MoCA量表得分及其中7个认知阈检查分别进行方差分析,测定50个的分数各向异性(fFA)值,三组之间FA值行方差分析。最后,将PD-MCI组的MoCA量表评分与选定的23个脑区的FA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在认知阈检查发现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FA值统计中结果为除穹窿、右皮质脊髓束、左皮质脊髓束、左上放射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脑白质分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分区,在PD-CogNL组和PD-MCI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得出23个脑白质分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D-MCI组内将上述脑区的FA值和MoCA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左扣带(海马)、左穹窿/终纹、右上额枕束、左下额枕束、左钩束和MoCA得分具有相关性且r为正数,P0.05。结论PD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程度与患者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左扣带(海马)、左穹窿/终纹、右上额枕束、左下额枕束、左钩束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这些部位改变可能与PD-MCI患者的认知改变相关,且为进一步研究PD-MCI的病理基础及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手术仍是脑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如何在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神经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肿瘤浸润生长及占位效应可导致脑功能区变形及重建,单纯解剖学定位不能满足对神经功能保护的要求。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脑功能定位成为可能,特别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可以对脑白质纤维束走形进行示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脑膜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iemens Sonata 1.5T型磁共振扫描仪对其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比较良性脑膜瘤、恶性脑膜瘤内不同部位及组间相应部位ADC值、FA值。结果Ⅰ级脑膜瘤患者中脑膜上皮细胞型10例,纤维型7例,沙粒体型2例,过渡型3例,微囊型1例,化生型1例,血管瘤型1例;良性脑膜瘤瘤周水肿ADC值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白质,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脑膜瘤瘤周白质FA值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其中瘤周白质FA值与肿瘤实质FA值比较和瘤周白质FA值与瘤周水肿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脑膜瘤与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及瘤周白质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用于诊断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在区别脑膜瘤的具体部位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病程5年以上高血压病患者的脑内代谢物、脑部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以例早期发现亚临床脑细胞损害.方法 本研究分为病例组(高血压病12例)及对照组(17例健康体检者),检查一般项目(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神经功能相关量表评分),行头颅MRI、DWI、MRS、DTI检查,测定脑部背侧丘脑、扣带回后部、侧脑室后角NAA/Cr、Cho/Cr、NAA/Cho的比值及内囊后肢、放射冠区FA值.结果 (1)病例组NAA/Cr在背侧丘脑、扣带回后部、侧脑室后角均低于对照组(分别t=-2.405、-3.710、-2.068,P<0.05);NAA/Cho在扣带回后部、侧脑室后角均低于对照组(分别t=-4.347、3.578,P<0.01);Cho/Cr在扣带回后部高于对照组(t=2.965,P<0.01);(2)FA值在内囊后肢、放射冠区都明显低于对照组(t=-2.543、P<0.05;t=-3.394、P<0.01).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代谢异常且病程5年以上者脑细胞代谢功能及神经纤维微结构已有损害,MRS、DTI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亚临床脑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代谢综合征(MS)患者脑细胞代谢及神经纤维微结构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分为MS组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62.60±6.74)岁。对照组17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2例;年龄50~69岁,平均年龄(58.41±5.52)岁。均予以一般项目及头颅MRI、磁共振波谱(MRS)及MR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分析两组N-乙酰天冬氨酸(NAA)、乙酰胆碱(Cho)、肌酸(Cr)及部分各向异性(FA)值检查结果。结果 MS组NAA/Cr、NAA/Cho明显降低,Cho/Cr明显升高;FA值明显降低;NAA/Cr与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相关,FA值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肥胖相关;NAA/Cr、NAA/Cho与MS病程年限相关(均P<0.05)。结论病程5年以上的MS患者脑细胞代谢及神经纤维微结构已有损害,其程度与代谢异常程度及病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