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和眼外肌的功能状况,对47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其中40例(85.1%)眼位为正位,7例(14.9%)眼位较前好转.30例(63.8%)代偿头位消失,8例(17.0%)代偿头位减轻.治愈30例(63.8%),好转17例(36.2%),总有效率100%.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方式的选择按照减弱直接拮抗肌及配偶肌,加强麻痹肌原则进行.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0引言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临床特征是患眼上斜视和代偿头位。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我院眼肌科自1999-03/2005-08共收治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16例,其中对48例原在位垂直斜度15Δ~25Δ的患者,我们手术行患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8例患者,男32例,女16例,年龄23~1.5岁;48例患者41例有代偿头位,表现患眼上斜视,头向健侧倾斜。术前常规检查视力、屈光状态及眼底,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分别检查远近斜视角,对于能合作的患者用同视机测定双眼视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3.
下斜肌徙后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0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儿童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产伤或其它先天性因素造成的,主要病变是上斜肌麻痹引起的斜颈、脊柱及面部畸形,对儿童心身发育造成一定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0例30只眼,其中合并内斜7例,外斜4例,年龄3~26a,平均11.5a。所有病例行手术治疗,术前行同视机、三棱镜结合交替遮盖查斜视角,并行Bielschowsky头位试验、Park三步法检查、Hess屏检查及代偿头位检查。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结膜下麻醉,做“L”形结膜瓣,固…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术式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上斜肌为眼球旋转垂直运动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受累肌。有时是单眼,但两眼上斜肌同时受累者亦较常见。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常表现为垂直性斜视和代偿性头位。因此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目标,主要在于矫正斜视,使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融合功能,消除代偿性头位。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加强麻痹肌即上斜肌折叠术,二是下斜肌减弱术。从1908年Posey首先采用下斜肌减弱术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人们不但对下斜肌的解剖及其病理生理有了很深的了解,而且采用了先进的影像技术〔1〕和计算机模拟演示的方法〔2〕,从动态上对下斜肌有了更深的认识。下斜肌减弱术有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切除术、下斜肌边缘切开术,下斜肌后徙术及下斜肌前转位术。所以对各类下斜肌手术评价是很有必要的,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邓大明  陈国策 《眼科学报》1995,11(4):227-229
目的:临床上上斜肌麻痹最常见,本文分析上斜肌麻痹代偿头位的原因、机理和规律。方法:所有病例行常规眼科检查、眼肌检查,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以及同视机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结果:本文报告上斜肌麻痹代偿头位的发生率为40.7%,并且与发病的年龄及病程长短相关。有代偿头位者基本具有双眼视觉功能。无代偿头位者丧失双眼视觉功能。结论:上斜肌麻痹是否出现代偿头位取决于:(1)双眼视觉功能。(2)发病年龄。(3)病程长短。本文结果表明发病年龄较大(>3岁)且病程短、有Ⅰ度以上双眼视功能者容易出现代偿头位。发病年龄小(<3岁),无代偿头位者,均已丧失双眼视觉功能。因此应重视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恢复双眼视觉功能的训练和治疗。眼科学报 1995;11:227—229。  相似文献   

6.
上斜肌麻痹不同术式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180例上斜肌麻痹手术患者3~12岁儿童占73.33%。手术方法:斜视角在5~20△之间单纯下斜肌部分切除;斜视角>25△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对侧下直肌后徙或下斜肌部分切除+同侧上直肌后徙;伴有水平斜视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水平斜视矫正。结果:全愈147例占79.46%,其中以单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效果最好,全愈为92.54%。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式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5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手术方式和疗效作回顾分析.结果55例中总有效48例(87.3%),术后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35例(83.3%).术后出现Brown综合征2例.结论下斜肌断腱术与下斜肌后徙术具有同样的矫正效果.上斜>30△可采用下斜肌转位术.对于合并有水平斜视的患者,同时采用下斜肌减弱手术和水平斜视矫正术,可以减少手术的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及适应症.方法 本研究回顾分析30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手术方式和术后效果.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及患眼外旋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下斜肌前转位术,或联合上直肌或下直肌手术.结果 治愈25例,治愈率83.3%;好转5例,好转率16.7%.结论 根据...  相似文献   

9.
上斜肌麻痹的手术选择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各种手术方法治疗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14年间用17种手术方法治疗193例,对其中183例进行平均37月的随访.结果183例225次手术,平均每例1.23次.代偿头位、上斜肌迟动、Ⅴ型斜视的消除和减轻分别为103/110(例,93.6%)、158/165(眼,95.8%)、73/76(例,96.1%).手术前后检查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情况分别为(例/例,%)81/135(60.0),112/138(81.2);46/119(38.1),92/114(80.7);21/111(21.6),67/105(63.8);14/109(12.8),44/115(38.3);P均<0.001.治愈76例,好转9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4.0%.结论上斜肌麻痹临床表现复杂,没有固定的手术模式,需灵活选择符合具体病情的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10.
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麻痹的手术治疗临床探讨及疗效的观察。方法:对5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采取了各种检查,如同视机、三棱镜加遮盖、Parks三步法及代偿头位的试验,确诊无误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下斜肌后徒前转位手术治疗。结果:随访结果,治愈25例(48.07%),改善23例(44.23%),失败4例(7.7%)。总有效率(92.3%);代偿头位术前38例,术后消失32例(84.2%)。结论: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主要目的是矫正斜视,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融合功能,消除代偿头位,并认为下斜肌后徒前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也是近年来人们对该手术方式疗效评价较高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早期手术治疗年龄。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7mo~7岁21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接受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7mo~7岁21例患儿垂直斜视及伴水平斜视和V型斜视术后均获矫正,20例代偿头位完全改善,1例部分改善,术后1wk内头位完全矫正率2岁以下为91%(10/11),2岁以上40%(4/10)。21例Bielschowsky歪头试验全部阴性,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1岁内患儿有代偿头位,垂直斜视,且Bielschowsky歪头试验阳性,全身状况良好者,可即行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12.
上斜肌麻痹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上斜肌麻痹手术76例(78眼),并对术式选择进行了探讨。其中先天性53例、后天性23例。行下斜肌减弱术56眼,其中联合健眼下直肌或患眼上直肌后徙术34眼;上斜肌前部前徙术15眼;健眼下直肌后徙术3眼;患眼上直肌后徙术4眼。治愈61眼(78.2%)。提出有下斜肌功能过强的先天性麻痹首选下斜肌减弱术,以外旋转偏斜为主的后天性麻痹首选患眼上斜肌前部前徙术。二种方法均需酌情联合健眼下直肌或患眼上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我院近 3年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 1 43例 ,根据患眼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下斜肌徙后术、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前转位术 ,以及联合对侧眼下直肌或患眼上直肌手术。结果  1 43例患者术后随访 1~ 3 6个月 ,治愈 1 0 7例 ,占 74 83 % ;好转 2 9例 ,占 2 0 2 8% ;无效 7例 ,占 4 89%。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术式选择按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 ,加强麻痹肌及间接拮抗肌原则进行。手术根据患眼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下斜肌徙后术、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前转位术 ,以及联合对侧眼下直肌或患眼上直肌手术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术后随眼位矫正和视功能恢复 ,代偿头位逐渐好转或消失 ,年龄越小 ,恢复越快。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上斜肌麻痹的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对316例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几种不同手术方式治愈率分别为90.48%,80.65%,47.37%,33.3%,84%和81.7%.结论斜视≤10.的患者,行单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效果最好;斜视>10°的患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对侧眼下直肌徙后术效果较好;上斜肌麻痹伴有内、外斜患者1次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内、外斜矫正效果亦较好.  相似文献   

15.
0引言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垂直斜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及儿童早期,常单侧发病占70.6%,双眼占29.4%。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或主诉是上斜视或代偿头位引起的斜颈、脊柱及面部畸形。本病的手术方法有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上斜肌麻痹195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各种手术方法治疗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  1 4年间用 1 7种手术方法治疗上斜肌麻痹 1 95例 ,对其中 1 85例进行平均 3 7个月的随访。结果  1 85例行 2 2 7次手术 ,平均每例 1 2 3次。代偿头位、V型斜视的消除和减轻情况分别为 :1 0 3例 /1 1 0例 (93 6% )、 73例 /76例(96 1 % ) ;上斜肌力弱的功能恢复和改善 :1 5 8眼 /1 65眼 (95 8% )。治愈 76例 ,好转 98例 ,无效1 1例。总有效率 94 0 %。结论 上斜肌麻痹临床表现复杂 ,需选择符合具体病情的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下斜肌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头位变化、下斜肌亢进程度。结果:患者26例垂直偏斜角为15△~25△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全部治愈,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25△的患者行双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残余部分双下斜肌功能亢进,欠矫度为7.8△,行二期双下直肌后徙术后,垂直斜视好转,代偿头位明显改善。1例伴外斜视患者同时行水平肌手术后出现眼球外展轻度受限,能过中线。结论:对伴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矫正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双眼不等量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3例,其中16例行患眼下斜肌后徙术,4例行患眼下斜肌后徙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3例患眼下斜肌后徙联合上直肌后徙术.结果术后15例治愈,7例改善.治愈率65.22%,改善率30.43%,总有效率为95.66%.结论术前准确地多次测量斜视角,术中根据眼外肌和节制韧带的解剖结构适当修正手术方案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多由出生时的创伤或婴幼儿期疾病所致。临床表现主要是上斜视及代偿头位引起的斜颈,面部不对称及背柱畸形,对儿童身心生长发育不利。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17岁,平均10.5岁,均是在出生3个月后被发现眼球运动不协调及斜颈。术前所有患者行角膜映光法,三棱镜中和测定斜视角,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功能,对能合作的患者行同视机,Hess屏及Parks三步法检查。在所查病例中,17例均有下斜肌功能过强,向侧方注视时内转眼伴有…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选择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科1989年8月 ̄1998年8月间收治的34例单眼上斜肌麻痹和双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对手术失败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34例上斜肌麻痹患者原在位生趣斜视矫正27例,伴水平斜视及V型斜视者均获得矫正。结论 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首选减拮抗肌下斜肌或同时弱拮抗肌下斜肌和配偶肌下直肌,儿童下斜肌减弱术应首选下斜肌后行徒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