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合并有房室结双径路(AVNDP)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术式的选择。方法对6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进行电生理检查,观察PSVT发作时传导的顺序,然后进行消融治疗。结果640例PSVT中检出AVRT AVNDP 68例,检出率为10.625%; 8例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对此类患者进行慢径消融治疗。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AVRT合并AVNDP者阻断房室旁道是消融成功的关键。房室旁道作为旁观者时也应作房室旁道消融。如仅有AH跳跃但无心动过速者,无需接受房室结改良。  相似文献   

2.
王林宇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3):1732-173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大多数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的形态正常、RR间期规则的快速心律。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折返,可发生在窦房结、房室结与心房,分别称为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此外,还可利用隐匿房室旁路。在全部室上速的病例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约占病例总数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3.
自1991年10月~1993年9月,我们对房室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13例(共424条旁路,显性241条,隐匿性188条)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2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RFCA)。  相似文献   

4.
采用射频消融(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21,其中旁道(AP)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3例(左侧显性AP6例,左侧隐匿性AP4例,右侧显性AP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例.13例AVRT患者的15条AP均被阻断;8例AVNRT患者阻断慢径7例、快径1 例.21例SVT患者均获首次消融成功,无明显并发症,成功率为100%,随诊2~15个月无SVT复发.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术治疗窄QRS波心动过速6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68例窄QRS波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疗效。方法房室结双径路通过中下位能量递增消融法改良房室结慢径;左房室旁路消融二尖瓣心室侧,右房室旁路消融三尖瓣心房侧。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0例,房室结改良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38例,其中左侧旁路32例,右侧旁路6例,消融成功37例,成功率97.3%,1例复发,复发率为1.5%。结论RFCA治疗窄QRS波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食管与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检查对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诊断及分型的准确性。方法对192例SVT患者的食管电生理检查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2种电生理检查对房室结双径路(DAVNP)、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常见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左侧房室旁道(LAP)、右侧房室旁道(RAP)的诊断率相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食管电生理检查对间隔旁道(SAP)参与的AVRT与房性心动过速(AT)的诊断率较心内电生理检查低(P<0.05)。结论食管电生理对常见SVT的诊断及分型与心内电生理有相似的价值,且具有无创、简便、费用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动过速时右心室起搏诊断间隔快旁道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与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心动过速时右室快速起搏方法(即心动过速时,以短于心动过速周长20ms起搏右室心尖部)将142例患者分别诊断为74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68例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并观察体表QRS的变化及相应的心房激动时限变化。结果:心动过速时右室快速起搏,74例AVNRT患者出现融合波时,心房激动均未被影响;68例间隔隐匿性AVRT患者均在最后1—3个心室融合波时心房提前激动。结论:快速右室心尖部起搏在诊断间隔隐匿性AVRT的敏感性、特异性极高,均达100%,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蚀术(RFCA)是近年来临床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新技术,但在儿科报道不多。现将我科1992年3月~1995年7月应用RFCA治疗小儿阵发性空上性心动过速(PSVT)30例报道如下。1资料及方法本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14岁(平均10岁),均有SVT发作史,病程4月~11年,曾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欠佳或不能长期坚持眼药。临床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儿行食道心房调博均可诱发SVT,并初步诊断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6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4例。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常规放置电…  相似文献   

9.
1快速性心律失常 1.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室率突然增快,一般在150~220次/分,包括房性和房室结性。临床常见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相似文献   

10.
在异位兴奋点自律性增多或发生连续折返激动时,产生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早搏,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tachycardia,PSVT),PSVT中90%以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他PSVT还有窦性和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等,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由房室交界区存在传导速度快慢不同的双径路形成连续的折返激动所致,少数患者可由心脏疾病或药物等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由房室结区(正路)和房室旁路组成的环路发生连续的折返激动所致.  相似文献   

11.
用食管心房调搏及多导联同步记录技术,对207例预激综合征及其心律失常进行电生理检查。伴发心律失常者171例,占82.6%。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占所有心律失常的80.4%,心房颤动13.1%,其他6.5%。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占本院同期室上速的56.5%,远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4.4%)多见。左侧隐性旁路在室上速中占27.9%,在无预激征表现的室上速中则占39.1%,均居首位。上述情况反映国人室上速的构成的可能与西方国家不同,这些特点提示射频消蚀术在我国预激征心动过速的治疗中可能有更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运用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对疑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70例患者进行复制。方法:经行S1、S2或S1、S2、S3程扫刺激后,复制出室上速62例人次,复制率8857%,再行食道心房标测。结果:根据折返部位分类,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占549%,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正传型占419%,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占16%,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占16%。结论:通过食道心房调搏、标测检查能明确室上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RFCA 法治疗17例SVT儿童(年龄≤14岁),男10例,女7例;年龄8-14岁,均为药物预防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而又反复发作者。结果17例患者中,房室结双经路(AVNRT)4例、右侧房室旁路(RAP)7例、左侧房室旁路(LAP)5例,房性心动过速(AT)1例。消融成功15例,1例RAP患儿消融失败,1例AT患儿未作消融术,1例His旁旁路患儿术后2个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术后随访6-48个月,所有患儿均无SVT发作,未发生消融相关并发症。结论RFCA是治疗儿童顽固性S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旁道(AP)传导性质对心动过速发作特征的影响:方法 113例AVR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前行电生理刺激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行电生理检查。结果 113例中显性AP15例,98例均为隐匿性AP,发现AP逆传不应期越短,AVRT越易诱发,心动过速的频率也越快,持续时间越长久;而不应期越长,心动过速越难诱发,持续时间短暂;诱发AVRT时,诱发窗口的AP逆传周期与随后发作的心动过速周期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房室结的正向传导不应期与AP的逆传不应期差距大时,AVRT易被诱发反之不易诱发。结论 对少数AVRT有心动过速症状而无EKG发作证据或有EKG发作证据但RFCA前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的患者须持续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才能排除AP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荣炎  吴桥  汪慧敏 《安徽医学》2010,31(4):348-349
目的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的电生理机制特点,以及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SVT患者102例,均予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PSVT类型及消融的靶点后行RFCA术。结果102例患者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5例,占44.1%;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7例,占55.9%,其中显性预激综合征15例。术后复发3例,发生永久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无因并发症而死亡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根治PS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者的熟练程度、消融靶点的位置、患者的配合等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杨芳  李莉  黄捷英 《北京医学》1999,21(4):203-205
通过58例食管心房调博(TEAP)与心腔内电生理检查(IEPS)的对比研究,评价TEAP对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诊断价值及TEAP各电生理参数的可靠性。TEAP诱发的49例SVT中,TEAP与IEPS的诊断完全符合。房室传导系统的2:1阻滞点、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APERP)、SVT诱发带等在TEAP和IEPS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TEAP在了解房室传导系统的前传功能、筛选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类型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其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对2000年12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65例儿童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RFCA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心动过速患儿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5例,房性心动过速4例(其中1例合并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8例。RFCA治疗总成功率为92.3%(60/65),其中左侧房室旁道及AVNRT患者成功率最高,分别为100%与96%。2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经用激素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无血管损伤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48个月,3例复发(占4.6%),均再次手术获得成功。结论 AVRT和AVNRT是儿童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类型,用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报道15例复杂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其中双旁道9例,单旁道并慢快型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并慢快/快慢型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结果:共计消融旁道24条和房室结慢径6例,总成功率100%,随访6-48月无复发,无房室阻滞及其他并发症。结果表明:采用恰当的方法消融复杂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49例行RF-CA患者资料,其中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左室特发性室速、房速患者。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48例,成功率为98.8%;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7例,成功率为97.8%;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共11例,全部成功;房速3例,2例成功,1例行房室结改良术。结论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