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俯卧位下安全使用喉罩通气道进行全麻呼吸管理的方法。方法将49例俯卧位下胸、腰椎后路择期手术分为喉罩组(喉罩通气道,n=28)和经口插管组(气管插管,n=21)进行呼吸管理,比较插管(喉罩)前后、拔管(喉罩)即时循环改变以及体位改变对气道通气压力、气道密封压的影响;应用C臂机X线影像学技术比较体位改变对气管插管或喉罩通气道位置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插管(喉罩)前、后血压、心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口插管组拔管后即刻血压高于喉罩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口插管组面罩通气压力、插管后及俯卧位气道通气压力较喉罩组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喉罩组俯卧位气道密封压较仰卧位时明显升高[(23.8±2.6)cm H_2O vs.(22.4±2.38)cm H_2O],有统计学差异(P<0.05)。C臂机X线显示:俯卧位后,喉罩罩杯上极下移,但是喉罩罩杯下极无明显位移;俯卧位后,气管导管末端向气管远端(气管隆凸)移位。结论俯卧位下使用喉罩通气,只要管理得当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空置输液袋气囊在全麻后俯卧位手术中对头面部压疮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施行的全麻后俯卧位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先将空置1000ml百特袋消毒处理,然后分别先注入2/3满的气体形成气囊,实验组根据手术患者头面部的轮廓的大小来调节气囊大小。将一个气囊横着固定于马蹄形支架的上方,相当于病人俯卧位时前额的位置,另外两个分别固定于马蹄形支架的两侧,相当于病人俯卧时颧骨的位置。对照组用传统的马蹄形软垫固定于马蹄形支架上,直接将患者前额和颧骨直接固定在马蹄形软垫上。记录每组患者术中1小时、2小时、3小时皮肤红斑、压痕未消退,并计算出患者人次所占比例。结果:术术中1小时、2小时、3小时,实验组皮肤压痕消退发生率、皮肤红斑消退率。结论:输液袋自制气囊在全麻后俯卧位手术中对头面部压疮预防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简称全麻)喉罩通气在俯卧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95例全麻俯卧位下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按照气道管理方式不同分为喉罩通气组(L组)48例、气管插管通气组(T组)47例,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通气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L组苏醒...  相似文献   

4.
麻醉医生不论采用何种麻醉方法,在围手术期必须始终保持气道通畅和气体交换良好,为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借助各种麻醉器械施行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保持气道通畅。面罩由于有可引起误吸且不易被发现,麻醉气体渗漏量大,同时还束缚麻醉医师的双手等弊端,在临床应用中有较大的局限性。喉罩是介于气管内插管通气和面罩通气之间的声门上通气装置,比气管插管操作简便,对呼吸道的损伤、刺激小,并发症少,能维持有效、可靠的通气而逐渐推广。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我院骨科将喉罩用于骨科手术患者通气,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喉罩作为一种声门上气道工具,由于无法完全保障气道的安全,临床应用受到某些患者特殊情况、手术类型和体位的限制。气管导管一直作为这类特殊患者或者手术术中维持气道的首选方法,近年来,随着喉罩设计的改进与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选择喉罩代替气管导管用于非常规手术,有证据显示,只要谨慎选择患者和做好术中管理同样可以保障气道安全,并且更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和减少气道并发症。本文通过讨论喉罩在剖宫产、俯卧位、妇科腹腔镜和胸腔镜手术中应用的优缺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7.
蔡珺  周少丽  沈宁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6):2506-2507
目的:观察间歇正压(IPPV)通气下Proseal喉罩用于侧卧位手术的安全与有效性。方法:选择侧卧位经皮肾镜手术病人30例,ASAⅠ~Ⅱ级,用丙泊酚、芬太尼及维库溴铵静脉诱导,用专用引导器引导方法插入喉罩,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观察指标:平卧位正压通气30min(Ta),侧卧后30min(Tb)、60min(Tc),术毕(Td)的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VT)、气道峰压(Pmax)、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平卧位和侧卧位的气道密封压(PTOP)。结果:平卧位P(TOP)为(31.5±1.3)cmH2O,侧卧位PTOP为(29.6±1.5)cmH2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卧后各时间点的MV和VT与侧卧前比较都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毕(Td)与侧卧后30min(Tb)的MV和V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侧卧后各时间点的Pmax与侧卧前比较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侧卧后各时间点间的Pmax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侧卧后各时间点间的PETCO2及PaCO2及各时间点与侧卧前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充气喉罩自主通气吸入七氟烷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年龄32~79岁,体重41~85kg,ASAⅠ或Ⅱ级择期全麻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患者,随机分为置入不充气喉罩组(L组)和气管内插管组(E组)各30例。麻醉诱导:E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异丙酚1.5mg/kg、维库溴铵0.1mg/kg以及瑞芬太尼1.5μg/kg。待下颌松弛后进行气管插管。L组应用循环呼吸回路诱导,使回路内充满7%七氟烷气体,吸入7%~8%的七氟烷,并向输液器莫非式滴管内加入瑞芬太尼1.5μg/kg。下颌松弛后置入喉罩。麻醉维持:E组静脉常规给药,L组以吸入七氟烷为主。观察并记录围麻醉期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情况。每组随机选择10例患者于不同时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肾上腺素(N)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浆N、NE的浓度在诱导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在气管插管和拔出气管导管时HR、SBP、DBP和血浆N、NE的浓度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5),较L组间也明显升高(P<0.05)。L组各时点HR、SBP、DBP和血浆N、NE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E组躁动、呛咳、声音嘶哑较L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不充气喉罩自主通气吸入七氟烷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麻醉效果确切,苏醒迅速安全,比气管插管麻醉应激反应轻,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神经外科俯卧位手术压疮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素琴  张艳  张珣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104-105,119
目的:对发生压疮患者进行原因分析,降低压疮发生率。方法:对2007年6~12月神经外科俯卧位手术发生压疮的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患者发生压疮与自身因素、手术时间因素及麻醉、压力、潮湿、急诊及医务人员等因素相关。结论:手术科室与手术室共同协作,严格制定手术患者预防压疮的流程,可降低神经外科俯卧位手术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毛雅芬  孙晓 《护理研究》2013,27(13):1270-1274
[目的]比较分析45°半坐卧位与抬高床头<30°(包括平卧位)、俯卧位与平卧位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性。[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在国内外数据库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式或固定效应模式分析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对连续性变量资料采用标准化均值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抬高床头<30°相比,45°半坐卧位可有效地降低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VAP发生率,对于其他结局指标,虽然45°半坐卧位倾向于有更好的临床转归,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俯卧位与平卧位在5个结局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5°半坐卧位可有效地降低符合临床标准VAP的发生率,在ICU死亡数、住ICU平均天数、机械通气时间指标方面,还需进一步收集资料进行临床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测量血压时,袖带放置位置对肱动脉血压值的影响。方法对207例住院患者进行血压观察,同一患者分别依次采用: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标准测量法),下缘位于肘窝部(实验测量法1),下缘位于肘窝下1cm(实验测量法2),下缘位于肘窝下2cm(实验测量法3)4种方法测量血压,对标准测量法和另外3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测量法1所测得的血压值与标准测量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测量法2和3两种方法所测得的血压值与标准测量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袖带下缘位于肘窝部进行测量,所测得的血压值与标准测量方法比较影响不大,临床可采用,但袖带放置位置过低,测得的血压值将会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监测气管导管气囊压力,观察不同因素作用下气囊压力的动态变化;探讨气管导管气囊渗漏的机制并指导防渗漏发生。 方法(1)使用压力传感器连接气囊和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气囊压力的波形变化,并观察呼吸、吸痰、咳嗽、上调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等情况下气囊压力的变化。(2)将不同型号气管导管插入模拟气管(注射器)内,气囊注气至压力为25~30 cmH2O(1 cmH2O=0.098 kPa);注入含有亚甲基蓝的0.9%NaCl稀释液模拟气囊上分泌物,探讨气管导管气囊渗漏的机制,指导气囊防渗漏的发生。 结果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随呼吸呈现周期性变化,与平静呼吸时气囊压力相比,吸痰、咳嗽时气囊压力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5±2.72)mmHg vs(20.32±2.08)mmHg,t=0.14,P<0.01;(28.68±2.93)mmHg vs (20.32±2.08)mmHg,t=0.03,P<0.01;1 mmHg=0.133 kPa];PEEP增加2 cmH2O以上时,气囊压力升高至(24.12±2.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P<0.01);气囊压力不足时,压力波形呈一直线。体外渗漏模拟试验显示,与7号气管导管相比,8号气管导管气囊外径相对气管内径偏大气囊渗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外径相对气管内径偏小时,气囊上方分泌物沿气囊与气管间隙呈袖套状渗漏。气管导管呈30°~45°倾斜位时,需注意气囊上导管外壁引流管口水平面以下分泌物潴留及渗漏。 结论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呈现动态变化,需个体化设置并动态监测、实时调整气囊压力。选择与气管相匹配的气管导管型号可降低气囊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后取仰卧位和俯卧位与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将8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组各42例,记录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俯卧位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明显快于仰卧位组,并发症少于仰卧位组(P<0.05)。结论:喂食后取俯卧位安全简便,可防止生理性体重下降并维持正常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4.
人工气道套囊压力调整频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并评价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的调整频率,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临床护理中每日交接班时(8:00、16:00和22:30),先记录平静状态下的人工气道套囊压力,并再将气囊压力调整至30 cmH2O.体外模拟实验:用50 ml注射器模拟气道,将气管插管插入其中并调整套囊压力为30 cmH2O,静置每4 h测量套囊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俯卧位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方法选择NICU收治的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早产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俯卧组和仰卧组各40例,两组均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和氨茶碱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俯卧组在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中总有效率为97.5%,仰卧组8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 ;P<0.01)±俯卧组的PaO2和PaO2/FiO2分别为(77.24±9.56),(171.25±31.13)mmHg,均高于仰卧组的(67.52±8.61),(143.26±26.3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6,2.14;P<0.05)±俯卧组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氨茶碱使用时间分别为(3.65±2.01),(28.25±3.98),(10.82±9.08)d;均低于仰卧组的(4.83±3.51),(30.14±12.61),(12.2±9.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23,1.96,2.37;P<0.05)。结论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早产儿采取俯卧位时,可改善氧合、提高PaO2和氧合指数,并可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缩短上机和使用氨茶碱时间,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需要,减少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俯卧位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俯卧位在早产儿喂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儿科重症监护室2006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早产儿喂奶后给予俯卧位,对照组早产儿即喂奶后给予仰卧位,均采用雀巢公司生产的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监测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和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减少,体重增长合理,而且呼吸暂停及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早产儿(P〈0.05)。结论早产儿喂养后取俯卧位不仅能改善早产儿消化功能,维持正常体重增长,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吸氧最佳体位,减少吸氧时间。方法选择需要行暖箱内吸氧的早产儿50例,按先后次序分组,单数纳入俯卧位组,双数纳入平卧位组。采用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及心电监护仪监测吸氧前经皮血氧饱和度( TcSpO2)、经皮氧分压( TcPaO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HR,吸氧后1 h的TcPaO2、TcPaCO2、HR及TcSpO2稳定在88%~93%需要的时间。并对两组TcPaO2、TcPaCO2、氧合指数( PaO2/FiO2)、HR的变化及TcSpO2稳定在88%~93%需要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吸氧前两组早产儿TcSpO2、TcPaO2、TcPaCO2、HR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氧1 h后TcSpO2稳定在88%~93%需要的时间俯卧位组(92.3±177;3.2) min、平卧位组(97.3±177;5.5) min;TcPaO2俯卧位组(65.2±177;11.6) mmHg、平卧位组(55.5±177;9.7) mmHg;TcPaCO2俯卧位组(36.7±177;4.2)mmHg、平卧位组(33.1±177;3.5)mmHg;HR俯卧位组(120±177;9)次/min、平卧位组(132±177;10)次/min;PaO2/FiO2俯卧位组(179.3±177;10.4)、平卧位组(170.5±177;9.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7,3.01,3.88,4.40,3.18;P<0.01)。结论俯卧位吸氧能显著改善早产儿氧合状态,从而实现早日停氧。  相似文献   

18.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检测和定时放气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是否需定时放气.方法对55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采用德国产VBM专用气囊测压表检测注气后2 h、4 h、6 h气囊压力变化;用一次性注射器回抽法,检测注气后2 h、4 h、6 h气囊余气量变化.结果注气后2 h压力和余气量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气后4 h、6 h压力和余气量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气后4 h压力开始降低,余气量逐渐减少,主张注气后4 h需检查气囊,补充气量,而不应放气,以发挥气囊的最佳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通气改善机械通气患儿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265例机械通气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32例与对照组133例,观察组采取侧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交替翻身方法(每2小时翻身一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交替方法。观察两组患儿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与观察组患儿俯卧位前后pH值、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6.7%,对照组为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0,P=0.007);观察组病死率为6.1%,对照组为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7,P=0.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7.55±1.87),(13.57±1.87),(16.98±1.92) d,对照组依次为(13.20±4.10),(19.19±4.12),(23.05±4.4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406,14.293,14.459;P<0.01)。观察组患儿俯卧位前后pH值、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如PaCO2、PaO2、与SpO2均较俯卧位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37,12.673,17.664,13.816;P<0.05)。结论俯卧位可有效改善机械通气患儿血氧饱和度,降低VAP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进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侧卧位通气和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体位通气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将ICU2005年收治的23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侧卧位通气(15例)和俯卧住通气(8例),监测仰卧位时,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的呼吸循环指标,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改变后1、2、4h及转复为仰卧住后1h,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氧舍指数均较仰卧位时升高(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气道峰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仰卧位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氧分压升高10mmHg为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侧卧位组73.3%,俯卧位组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ARDS机械通气治疗手段,侧卧位通气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有效率接近。但侧卧位实施更容易,护理更方便。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