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立颖 《江苏中医》2001,22(1):35-37
《金匮要略》注重脾胃疗法,书中对20余种病证采用补脾法治疗,其中有以补脾法为主者,也有以他法为主而配以补脾法者。根据补脾法的作用,将其分为6个方面:补脾以资化源,补脾以运水湿,补脾以摄血液,补脾温运中焦,补脾以固胎元,补脾以防传变。  相似文献   

2.
叶进 《国医论坛》2001,16(5):5-6
补脾药是一类十分重要而常用的药物 ,早在《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里就有不少记载。仲景承前人之宝贵经验 ,运用《本经》补脾药治疗多种杂病 ,其独到之处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颇多体现 ,本文就此作如下探讨。1 遵经不唯经《本经》记载有补中益脾 (包括温中 )功效的药物共 42味 ,即赤芝、黄芝、署豫、白莫、白蒿、地肤子、茜根、肉苁蓉、沙参、干姜、苦参、杜若、紫草、茅根、垣衣、旋覆花、百合、牡桂、杜仲、女贞实、栝楼、干漆、山茱萸、吴茱萸、秦椒、附子、蜀椒、牛髓、白胶 (鹿角胶 )、石蜜、巴戟天、樗鸡、大…  相似文献   

3.
从张仲景<金匮要略>第一条论述治未病的条文出发,讨论脾旺四季不受邪和该条所涉及的治疗脾胃病原则,以及治脾勿补的深层含义,从而加深了对经典著作经典条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补脾法,属中医八大治法之补法。医圣仲景十分崇尚补脾法,今不揣寡陋,略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补脾法的具体应用。一、用于虚劳仲景在治虚劳病所用方剂有八首,其中有五首方以甘温调补脾气。试举例如下:证候所见:“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病机为阴阳两虚之虚劳。治法为健运中气,调和阴阳。方用小建中汤,药用炙甘草、大枣、胶饴之甘建中  相似文献   

5.
2003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诊疗肝癌患者62例,发现其症状符合《金匮要略》“肝病传脾”规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患者均经病理细胞学检查确诊,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分肝脾同病、肝胃同病、脾胃同病三种类型进行归纳。1.2临床资料62例中,男42例,女2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试图揭示补脾泄肠法在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中的优势及机理。方法:对60例慢传输型便秘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大黄组和补脾泄肠组。疗程4周,观察起效时间,停药2周后的临床效果、排便间隔时间的变化。结果:大黄组和补脾泄肠组患者服药1d后即再现不同程度的排便,两组分别为51.8%和56.4%,治疗停药2周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3.34%和87.5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排便间隔时间分别从治疗前的(4.7±0.4)d和(4.3±0.6)d增加至治疗4周后的(2.2±0.3)d和(4.3±0.5)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见(P〈0.05)。停药2周后,两组的排便间隔时间分别为(2.5±0.3)d和(4.7±0.7)d,(P〈0.001)。结论:补脾泄肠法治疗虚秘型便秘的近期疗效与大黄相当,而远期疗效则胜于大黄。  相似文献   

8.
慢性咽炎主要指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急性咽炎迁延不愈所致[1].临床表现以咽喉干燥疼痛,多言后加重、咽部异物感、粘痰附着感、喜清嗓、咽痒咳嗽等多见.慢性咽炎属于中医的喉痹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 《五十二病方》 中就有描述[2].陈小宁教授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助组组长,江苏省名...  相似文献   

9.
顾护脾胃观念是张仲景的重要学术思想,而方药制剂及服法也是仲景方剂的独到之处,本文着重从<金匮要略>制剂及服法角度讨论了顾护脾胃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以资借鉴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症状,与中医脾肾亏虚所致症状表现极为相似,从脾肾的生理病理特征、病因病机的变化及防治方面论述,以改善亚健康状态、禀承中医学“治未病”的基本思想、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兆林  王春红 《河南中医》2010,30(3):220-221
《金匮要略》原书各篇均标明"病脉证治",示人以病与证相结合、脉与证须合参、辨证与论证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其论脉,主病有主脉,且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并运用趺阳病来判断病机及预后。其所论脉法,确有不少精辟之处。  相似文献   

12.
侯中伟 《河南中医》2009,29(12):1241-1243
通过对《辅行诀》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针灸条文比较,可知:第一,二者编写体倒和结构相似,均为方剂为主,参以针灸条文。为辅行诀针灸条文源自《汤液经法》提供了有力证据。第二,《辅行诀》中针灸条文的行文风格早于仲景所述,尤其是从其所载腧穴特点来看,《辅行诀》中针灸条文当早于仲景,腧穴内涵尚处在形成变化过程中。第三,仲景针灸学术思想较《辅行诀》针灸内容不仅面面相契,而且从各角度都有继承发展。第四,仲景又将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发展。由上述进行推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必然受到《汤液经法》针灸内容的影响。《伤寒杂病论》中针灸条文较《辅行决》而言,体现了由粗到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浅探《金匮要略》之胸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晓妍  张明雪 《河南中医》2009,29(12):1145-1148
胸痹是指胸中痞塞不通,引起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的病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首创胸痹的辨证论治,并确定其病机为阳微阴弦,提出温补阳气、温阳兼利小便、化痰祛浊等基本祛邪方法来治疗胸痹。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散结、调畅情志、滋养心肝、益气养阴、益气活血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系统梳理后世对《金匮要略》转胞证治的不同观点,认为“转胞”的“胞”当作广义理解;结合现代医学,认为临床上许多病症如妊娠合并肾盂积水等皆可从转胞论治;进一步从内治、外治等方面对转胞证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杨金萍 《中医教育》2008,27(2):26-28
《金匮方论衍义》对《金匮要略》的注释发微有许多独到之处:“以经释经”,藉《内经》《伤寒论》发阐《金匮要略》;注重对仲景脉象的阐释发挥;注重病证辨证,强调病因与体质因素;方论阐发,精见独到。由于此书为注释《金匮要略》第一家,故对后世《金匮要略》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巴建全  王伟 《河南中医》2007,27(12):3-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并长期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纵观全书,里面既包含了作者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又体现着具体思维方法,试作探讨如下。1比较法比较法即辨别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这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逻辑规律和各种科学方法的前提[1]。《金匮》普遍采用比较的方法对医学理论和诊疗实践进行阐述。如《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2]本条…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它与<伤寒论>原为一书,合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晋代王叔和将伤寒部分单行编纂整理后,<金匮要略>始另列问世.<金匮要略>是一部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治疗杂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金匮要略>共22篇,包括所论疾病40余种,所载方剂248首(其中4首方剂只有方名而没有列药味),主要以脏腑经络为基本论点,采用了病与证相结合并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的辨证方法.该书对后世内科杂证、外科杂证、妇科杂证,以及皮肤科杂证等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上述各科的逐渐独立与完善具有重大影响,可谓开中医临床各科论治之先河.本文谨就<金匮要略>运用方剂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国权 《河南中医》2012,32(5):529-531
厚朴七物汤证主证为发热10日左右出现腹满,此为外邪由太阳内传阳明.此证中“脉浮数”主表证,“饮食如故”并非指饮食正常,而指饮食与往常一样,方中用大黄是取其通腑泄热之力.从本证的治疗可以看出,《金匮要略》中所论杂病多系外邪入侵所致,有表证或外邪者服药后并非皆有汗出,服药后有汗出者并非皆有表证,对表里同病的治疗既有先表后里者,也有先里后表者,更有表里双解者.  相似文献   

19.
湿病的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之形成,外湿为主因;湿病的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的治法,以微汗为妙。《金匮》于湿病,辨证准确,遣方灵活,用药精炼。其间理法畅晓,宜忌森严。  相似文献   

20.
张甦颖 《河南中医》2009,29(7):625-626
仲景论述湿病,有湿痹、风湿、湿家、寒湿等不同称谓。湿痹,即湿邪痹阻之意;风湿含义有二:一指病因,二指证候名称;湿家指素患湿病之人,重浊粘滞之湿邪痹阻筋脉关节日久,必见身体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或持续不已;寒湿,亦湿痹证型之一,乃寒与湿相合,流注关节,痹阻气血而致。称谓不同,含义有别,不可不辨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