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李华  王艳  王毅  叶长芸 《疾病监测》2017,32(4):318-322
目的 初步探索农贸市场中蜚蠊李斯特菌的携带情况及农贸市场中食品李斯特菌污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0-12月从北京市某肉类(猪肉、羊肉、鸡肉)和水产品销售市场共采集147份蜚蠊样本进行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serotyping)、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 蜚蠊样本中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为58.06%(78/147),包括单增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威尔李斯特菌,其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率为17.68%(26/147),以水产品销售区域蜚蠊中分离率最高(18.18%)。血清型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4种血清型,分别为1/2c、1/2a、3a和1/2b,优势的血清型为1/b(34.60%)和1/2c(34.60%);PFGE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11种PFGE带型,优势的PT型为PT16(19.23%)和PT30(19.23%)。MLST分析将26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5种序列型,分别为ST87、ST9、ST121、ST155、ST35,优势的序列型为ST87(34.62%)。结论 农贸市场中蜚蠊能携带李斯特菌且不同食品销售市场中蜚蠊所携带的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型别不同,可能与不同食品类型携带的单增李斯特菌的型别不同而蜚蠊与食品间有交叉污染有关,因此蜚蠊可能成为农贸市场中传播单增李斯特菌并污染食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血清型、ST型单增李斯特菌动物源性食品分离株对苯扎氯铵抗性及携带耐消毒剂基因情况。方法采用多重PCR结合血清凝集法对单增李斯特菌动物源性食品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用平板法检测苯扎氯铵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使用PCR检测其耐消毒剂相关基因qacH、bcrABC、MdrL、emrE。结果58株单增李斯特菌动物源性食品分离株包含4种血清分型,以1/2a血清型为主;可分为2个谱系,10个克隆群(CC),ST9、ST8、ST87为主要序列型;8株菌株的苯扎氯铵MIC为15μg/mL,其中6株为1/2a血清型,5株序列型为ST8。48株菌株的苯扎氯铵MIC为10μg/mL。75.86%菌株携带MdrL基因,1.72%菌株携带qacH基因。未检出耐消毒剂基因bcrABC、emrE。结论单增李斯特菌动物源性食品分离株对苯扎氯铵的敏感性下降,其中血清型1/2a、序列型ST8的单增李斯特菌对苯扎氯铵的MIC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围产期李斯特菌感染6例的临床及其分子流行特征,为围产期李斯特菌感染的治疗、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李斯特菌母婴感染病例的临床信息,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6例孕妇出现发热、腹痛、胎动异常等症状;2例胎死宫内,4例新生儿出现胃肠炎、血流感染和脑膜炎等感染症状,其中1例新生儿出生2 d后死亡。6株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有3种血清型(4b、1/2b和1/2a)、4种ST型(ST1、ST2、ST5和ST91)和5种PT型(pulsotype)。毒力基因(plcB、actA、hly、iap、prfA、inlA)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6例围产期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症状较为严重,胎儿/新生儿预后差。分离的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以血清型4b型和ST2型为主,携带6个毒力基因,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4.
程晨  孔子艳  孙闯  马萍  姜飞  顾兵 《临床检验杂志》2020,38(10):779-783
摘要:目的?分析4株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18—2019年4株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分别用PCR和多重PCR方法进行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1)、inlA、inlB基因扩增和血清分型;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为1/2a-3a和1/2b-3b-7 2种血清型且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10种抗菌药物敏感;所有分离株均携带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1(prfA、actA、plcB、plcA、hly、hly2、mpl)和inlA、inlB基因;PFGE和MLST将4株菌分为4个不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和ST型,包括ST121、ST619、ST621以及1株新型ST1474。结论?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ST型菌株均为江苏地区首次检出,菌株的致病力与其携带的毒力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的致病因素进行调查和溯源分析。方法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患者、患者家庭食品、厨房用具等进行样本采集并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菌株分离鉴定。对分离菌株的6个毒力基因(prfA、plcB、hly、actA、iap、inlA)进行检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9份样本中共分离出6株单增李斯特菌,1株来自患者,2株来自厨房环境用具样本(冰箱冷藏室内壁涂抹1份和小号菜板涂抹1份),3株来自患者家庭中食物(分别是猪肝1份、甜玉米粒罐头1份和红焖牛肉罐头1份)。除冰箱冷藏室内壁涂抹和甜玉米粒罐头2个样本检出的菌株plcB毒力基因阴性外,另外5个毒力及其他菌株的所有毒力基因全部为阳性。分离菌株均为ST121型,PFGE带型100%一致。结论患者家庭厨房食用食物和环境皆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引起交叉感染,致使患者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Lm)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0-2016年12类食品中分离的22株Lm进行血清型、毒力基因、抗生素敏感性、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22株Lm分为5种血清型(以1/2c、3a血清型为主);19种毒力基因携带谱(T1~T19),毒力基因阳性数为6~12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出现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菌株;分为8个序列型(ST)(包括7个新型STA1~STA7),STA3为主要型别;分为17种PFGE带型,其相似系数为63.5%~100.0%,PTⅠ为主要PFGE带型。结论 昌平区食源性Lm以1/2c、3a血清型为主,STA3为主要型别,PTⅠ为主要PFGE带型,其毒力基因的携带具有差异性,出现对四环素、红霉素耐药株,为食源性Lm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玲  陈曦  罗丽娟  王艳  张洁  邹年莉  闫国栋  王红  李群 《疾病监测》2018,33(11):936-939
目的 调查自贡市1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所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检测新生儿血液样本、产妇阴道及外阴拭子样本中的单增李斯特菌,采集该新生儿家庭住所的食品及环境样本、住所附近农贸市场的食品样本,检测样本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同时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对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并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研究菌株的同源性。 结果 从新生儿及其母亲样品中分离到7株单增李斯特菌、居住地附近的农贸市场凉拌熟食摊中分离到1株,8株菌株的血清型均为1/2b,ST型均为ST87型,PFGE带型相似度100%。 感染母亲与市场中污染凉拌熟肉的单增李斯特菌来自同一污染源,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由母婴垂直传播导致。 结论 凉拌熟肉制品很可能是孕产妇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需要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中重点监测。 围产期妇女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筛查应作为产妇产检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与其他血清型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以了解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菌株的环境适应能力。方法 采用96孔培养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温度、不同培养基、不同pH值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与其他血清型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 在25 ℃、TSB、10%TSB和pH 7~8条件下,1/2c血清型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其他血清型菌株(P0.05)。结论 在室温、富营养/低营养条件、中性略偏碱性环境中单增李斯特菌1/2c血清型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其他血清型菌株,提示可能是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1/2 c血清型菌株分离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为该菌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妊娠期妇女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特点及该菌的病原学分型和毒力因子分析,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菌感染的认识及关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存在产前发热史的妊娠期妇女,留取脐带血样及胎盘拭子送检细菌培养,并同时送检胎盘病理;将所培养出的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分子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以及毒力因子检测。结果该院共产婴儿26 744名,其中9例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患儿,检出率为0.34‰。9例中7例为早产儿,占1 586名早产儿的4.4‰;另1例流产死婴儿。小儿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经宫内和出生后抗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所获细菌的血清学分型均为1/2b型,PFGE带型均不相同,MLST分型不尽相同。10例胎盘病理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结论本研究从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PFGE分型及MLST分型,进一步印证了新生儿与母亲的感染菌株均是同一克隆,为母婴垂直传播。并且通过对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毒力因子的分析,明确菌株致病性强弱,以期指导临床用药力度,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了解浙江部分地区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衢州、绍兴5个地区2010~2012年临床分离的沙门菌94株,对其进行血清分型、K-B纸片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用二重PCR法检测毒力岛基因invA和毒力质粒基因spvB,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用多位点序列分型软件Dna SP version 5.0对7个管家基因进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结果:94株沙门菌共测出18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29株(30.9%),鼠伤寒沙门菌27株(28.7%),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0株(10.6%),纽波特沙门菌和伊鲁慕沙门菌各5株(5.3%),猪霍乱沙门菌4株(4.3%),伤寒沙门菌和婴儿沙门菌各2株(2.1%),其余10种血清型均各分离到1株。94株沙门菌耐药率最高的为氨苄西林47株(50.0%),耐药率最低的为头孢吡肟1株(1.1%);非耐药菌株占所有菌株的46.8%(44/94)。毒力岛基因invA和毒力质粒基因spvB阳性率分别为97.9%(92/94)和45.7%(43/94)。94株沙门菌经MLST分析分为24种ST型,以ST11型菌株最多,占29.8%(28/94);上报网站http://mlst.ucc.ie/mlst/新ST型5型,分别为ST1746、ST1747、ST1748、ST1749和ST1750。 结论:浙江5个地区临床分离的沙门菌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质粒毒力基因spvB在这两种主要血清型中有较多的分布。94株沙门菌的耐药情况尚好,非耐药株数量接近半数。血清分型与多位点序列分型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霍哲  张晓嫒  徐俊  曹玮 《疾病监测》2021,36(3):270-275
  目的  研究北京市西城区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的血清学分型和分子特征。  方法  对2015 —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40株Lm临床分离株进行多重PCR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结果  40例病例中,14例患者为妊娠感染相关病例,其中7例为新生儿感染,均治愈,无死亡病例。 非妊娠感染相关病例中3例死亡。 40株Lm共分为3种血清群,其中1/2a,3a为优势血清型。 40株菌株分为26个型别,GX6A16.BJ0003型别为优势带型(9株)。 GX6A16.BJ0003型别自2015 — 2019年连续5年均有检出,并存在2例死亡病例。 GX6A16.BJ0014型别的2例病例均为妊娠感染相关病例。 40株菌株被分为13个序列类型(STs),最常见的为ST8、ST87、ST5。  结论  2015 —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源性Lm以1/2a,3a为主要血清群,GX6A16.BJ0003型别和ST8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源性Lm主要PFGE型别和MLST型别,存在同一克隆的菌株持续流行情况,应提高对高危型别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农村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分布、致病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该菌污染生活饮用水而引起介水传染病暴发及流行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GB/T 8538-2008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并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结果 36株铜绿假单胞菌多分离于出厂水(27株),对哌拉西林(PI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阿米卡星(AN)、庆大霉素(GM)、妥布霉素(TM)、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EV)12种抗生素完全敏感。36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有4种毒力基因谱(T1~T4),T1型(lasI、lasR、rhlI、rhlR、toxA、plcH、rhlAB、lasB)为主要毒力基因谱(25株,69.44%)。36株菌有11个PFGE型别,其中0003、0010为本地区优势PFGE型别。结论 昌平区农村生活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于出厂水,无耐药性,主要PFGE型别为0003和0010,主要毒力基因谱为T1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一起食物中毒检出的3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以明确其传染源。 方法 参照 WS 271-2007等标准,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生化和血清学鉴定、KP试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PFGE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 软件对PFGE 分型图谱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17份样品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可分3个型别,以O3:K6为优势血清型,占70.59%,O2:K3和 O2:K28 两血清型所占比例不一。PFGE分子分型,按100%相似度可分6个基因型别,XC12001型为优势型别,占58.82%, XC12002~XC12006型所占比例不一,聚类分析显示XC12001和XC12002型、XC12004和XC12005型相似度较高。17株副溶血性弧菌药敏结果基本一致,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率高达100%。10株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只携带tdh毒力基因,其余菌株tdh、trh1、trh2毒力基因全部阴性。 结论 此起食物中毒是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不同克隆群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所致,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耐药性和分子分型等,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参照WS 271-2007进行副溶血弧菌的检测和分离,并应用微量肉汤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并对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2016-2020年采集腹泻患者肛拭子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腹泻就诊患者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分离株的特征。 方法 eae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阳性的菌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EPEC诊断血清分型、bfpA基因PCR扩增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 结果 20株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126血清群;4株儿童腹泻患者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26血清群。儿童与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bfpA基因均为阴性。23株EPEC菌株的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聚类图显示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 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以非典型为主,单纯通过血清群来诊断EPEC的方法,将会造成极大的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4年广州市某工厂发生的一起非O1/O139群霍乱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耐药特性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分离到的6株非O1/O139群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性实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6株分离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为非O1/O139群。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6株分离株均对氨苄西林、头孢克肟、头孢拉定、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和多粘菌素B耐药,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呋喃唑酮、四环素、吡哌酸、红霉素和氯霉素敏感。毒力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携带毒力表达调控基因(toxR)和溶血素基因(hlyA),未检出霍乱肠毒素基因(ctxA)、毒力协同调节菌毛基因(tcpA)和肠毒素基因(ST);5株病例分离株和1株冷柜内壁分离株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消化后的PFGE图谱为同一型别。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原体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的遗传特征,菌株出现了多重耐药,提示应加强该类菌株的监测,防止大范围扩散或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018年浙江省余姚市发生的一起因食用被伊桑吉沙门菌污染的烤鸭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了解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及药敏特征。方法使用国家标准对可疑食品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对收集的沙门菌进行系统生化和血清型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组测序(WGS)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分析,通过查阅患者就诊记录和回访进行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调查。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为一起因食用被伊桑吉沙门菌污染的烤鸭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分离到3株伊桑吉沙门菌,均为单耐药株(耐复方新诺明)。 3株菌PFGE带型完全一致,均为ST216型,全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wgMLST)分析发现2株患者分离株存在1个差异等位基因,但均携带126种已知毒力基因和1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6)-Iaa。结论此次事件为一起因食用被ST216型伊桑吉沙门菌污染的烤鸭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余姚市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