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切除功能区致痫灶的手术策略及术后疗效.方法 在唤醒麻醉下应用术中皮层电刺激确定语言功能区,根据功能区边界选择处理致痫灶.评价患者的功能结果及癫痫控制程度.结果 3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语言障碍,癫痫发作完全控制,符合Engel分级Ⅰ级.致痫灶全切2例,近全切+致痫皮层热灼1例.结论 借助唤醒麻醉进行术中皮质电刺激确定语言功能区准确、安全、可靠.唤醒麻醉下进行术中皮质电刺激结合影像学资料、借助颅内皮层电极的皮质电刺激进行功能区定位,能够最大可能地切除致痫灶而最小化功能区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纯脑皮层电凝热灼术治疗功能区癫痫的方法 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应用脑皮层电凝热灼术治疗的15例功能区癫痫患者,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 7例出现对侧肢体不同程度偏瘫,2例热灼颞叶及颞枕皮层患者无语言视力等功能缺失.术后无一例患者颅内出血及感染.Engel癫痫术后评分,其中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2例.结论 单纯低功率电凝热灼功能区致痫灶,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痫灶切除辅助脑皮层横行热灼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为了验证脑表浅层热灼治疗功能区癫痫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我们首次应用功能区痫灶切除后,并辅助功能区皮层痫灶双极电凝热灼治疗.方法难治性癫痫124例,颞叶癫痫75例(包括原发52例;继发23例),非颞叶癫痫48例及1例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者,以上病例均行病灶和痫灶切除.不能切除的功能区皮层痫灶行双极电凝脑表多处横行热灼.双极电凝输出功率为4μ,持续时间为1-2秒,脑表热灼间距为5mm.痫灶切除前后和功能区痫灶热灼前后均行皮层脑电监测.对术后早期和远期的表现进行了观察.结果功能区皮层热灼无SAH出现,脑软膜上血运不受热灼影响.病理证实浅表层(Ⅰ-Ⅱ)有不同程度的热凝损伤.其下Ⅲ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固缩,胶质增生不明显.而深部(Ⅳ-Ⅵ)神经元未受损.对64例术后病人随访6个月-3年,癫痫发作消失病人为51例;癫痫发作减少大于75%的病人为10例,癫痫发作减少大于50%的病人为4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位于功能区不能切除的痫灶,辅以脑表热灼的治疗方式,可大大提高手术疗效.热灼治疗,它的优点在于安全、易行及治疗效果好,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技术在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头皮脑电图及影像学等非侵袭性检查难以确定致痫灶或致痫灶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5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颅内电极埋置术,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确定致痫灶,并行脑皮层电刺激功能区测定,再次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术后致痫灶切除效果按Engel分级:I级32例,Ⅱ级13例,Ⅲ级5例,Ⅳ级1例。术后发生头皮愈合不良3例,延长住院时间后治愈。无脑脊液漏及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结论颅内电极监测可以精确定位致痫灶,皮层电刺激术对脑功能区定位可靠、方便,故对于采用非侵袭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或致痫灶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颅内电极监测结合皮层电刺激术可以提高其治愈率,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采用立体定向联合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神经电生理监测(IOM)治疗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性癫痫的手术方法及效果、并发症. 方法 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引起的癫痫患者15例,均在立体定向仪导向下,开放直视手术准确切除肿瘤,ECoG监测定位致痫灶,IOM判断致痫灶与功能区的重叠程度,分别采取切除术、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ST)或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处理致痫灶.总结分析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13例,次全切2例;瘤周致痫灶切除4例,瘤周致痫灶MST或/和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11例;术毕ECoG监测发现痫样放电消失、基本节律大致恢复正常6例,仍残留少量棘波6例,残存较多棘波且基本节律轻到中度异常3例;无严重永久性并发症;随访1~3年,肿瘤原位复发2例,Engel分级Ⅰ级10例,Ⅱ级3例,Ⅲ级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立体定向联合术中ECoG、IOM治疗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性癫痫,能够精准定位并切除肿瘤及处理致痫灶,避免损伤功能区,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的致病灶定位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视频脑电监测(VEEG)和CT/MR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定位致痫灶。采用颞前叶及海马、杏仁核切除+广泛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25例;额叶癫痫+周围皮层低功率皮层热灼术5例,病灶及周围皮层切除+低功率皮层热灼术4例,行单侧病灶切除+胼胝体前部切开+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2例。结果经6个月至3年的随访,满意29例,显著改善5例,良好2例。结论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者,最可靠的治疗方法是致痫灶的切除,但对于全面性发作的病人,其致痫区往往比较广泛而无法切除,联合皮层热灼术可以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和改变发作形式,提高治疗效果。准确定位致病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对额叶癫痫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总结额叶癫痫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从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对我科40例额叶癫痫患者,采用颅内电极监测定位致痫灶和功能区,二次手术进行致痫灶处理。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到6年随访,对手术疗效进行改良ENGEL分级。结果本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最小为6岁,最大为50岁,平均24.1岁;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颅内电极植入,其中单侧28例,双侧12例。所有患者均通过颅内电极监测到致痫灶,其中16例致痫灶涉及功能区。对40例患者均行额叶致痫灶切除,并对5例行部分颞叶处理,9例行胼胝体切开,16例致痫灶涉及功能区者行皮层电热灼。电极植入术后,1例患者发生硬膜下血肿,约50ml,进行血肿清除后成功监测并进行致痫灶手术处理,1例致痫灶处理术后发生头皮延迟愈合,经清创术后1月愈合。对术后患者疗效行1年到6年时间随访,按照改良ENGEL分级显示I级23例,占57.5%;Ⅱ级7例,占17.5%;Ⅲ级8例,占20%;Ⅳ级2例,占5%;Ⅰ级和Ⅱ级患者占总体75%,说明手术疗效良好者占比例高。结论颅内电极对额叶癫痫致痫灶和功能区准确定位是额叶癫痫手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我科近年来治疗功能区肿瘤继发癫痫的治疗经验,探讨功能区肿瘤继发癫痫的外科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功能区肿瘤继发癫痫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术前均行系统癫痫外科评估。其中12例行颅内电极皮层电刺激功能区定位,根据肿瘤大小和脑电图所监测到的致痫区以及皮层电刺激所确定的功能范围制定手术切除范围,术后1例出现对侧手指轻瘫,1例出现一过性对侧肢体偏瘫,1例出现一过性失语,其余术后随访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未行颅内埋藏电极患者38例,综合运用MRI、术中皮层脑电监测和术中B超等多种方法来确认手术切除范围,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术后加重5例,7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轻瘫,2例出现对侧偏麻,4例出现一过性失语。全组术后癫痫无发作达到EngelⅠ级42例(84%)。结论功能区肿瘤继发癫痫的外科治疗要兼顾肿瘤的全切、致痫灶的切除以及功能区的保护。术者的经验和熟练的显微操作是基本前提,术前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结合术中皮层脑电及术中B超等方法对病灶,致痫区以及功能区进行定位,对保证手术效果起重要作用。颅内埋藏电极长程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并经皮层电刺激定位功能区,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致痫灶、功能区重叠程度及毗邻关系,从而为手术切除范围的界定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胼胝体切开联合皮层热灼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方法 82例难治性癫痫行胼胝体切开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纯胼胝体切开、33例行胼胝体切开 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31例行单侧致痫灶切除 胼胝体切开 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11例(13.4%)癫痫发作完全消失;41例(50%)癫痫发作次数显著减少;16例(19.5%)癫痫发作程度减轻;8例(9.8%)无明显改善;6例(7.3%)发作略有加重;无死亡病例.手术后疗效以Wilsion标准评判,优良率为83%.结论 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者,最可靠的治疗方法是致痫灶的切除,但对于全面性发作的病人,其致痫区往往比较广泛而无法切除,胼胝体切开可以阻断两侧半球间痫样放电的传播,联合皮层热灼术可以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和改变发作形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神经导航影像融合并结合皮层电刺激功能定位技术,初步实现三维可视化皮层功能拓扑定位,辅助累及皮层功能区致痫灶的手术,提高疗效.方法 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行双侧皮层电极埋藏覆盖中央区,术后予皮层脑电图监测,并实施皮层电刺激定位功能区.神经导航系统融合头颅MRI和CT影像,三维可视化拓扑定位皮层功能和致痫灶,第二次手术在导航辅助定位保护功能区的前提下,行致痫灶切除术,对累及功能区的病变实施皮层热灼术.结果 患者成功埋藏32导、24导及6导皮层电极各一枚覆盖中央区,皮层脑电图监测捕获临床发作4次,定位致痫灶;皮层电刺激确定功能区.神经导航影像融合建立覆盖皮层电极的三维大脑模型,还原电生理资料,实现拓扑定位.手术成功实施病灶切除,术后无发作情况,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使作为脑-机接口的脑皮层电极技术与影像学技术相结合,将皮层电极的空间位置,精确融合在基于头颅MRI建立的大脑皮层解剖模型上,还原皮层脑电图和皮层电刺激结果,实现三维可视化拓扑定位,对于累及功能区致痫灶的神经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神经导航结合术中皮质电极描记,微创治疗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所致的难治性癫痫。方法 26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常规使用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长程视频脑电图(digital video signal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磁共振波谱分析(MR Spectroscopy,MRS)等检查,如病灶位于功能区则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术中通过神经导航确定的病灶与ECoG确定的致痫灶位置及范围进行对比,了解两者的吻合程度及差异,综合分析后精确并标记出癫痫波的起源位置和范围,将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病灶和周边的致痫皮质切除;如致痫灶位于功能区或附近,在保留功能区皮质的基础上,给予低功率皮质热灼。结果术后病理结果:26例患者病理标本符合FCD。术后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根据Engel术后效果分级进行评估,Ⅰ级23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神经导航结合术中皮质电极描记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的难治性癫痫手术中,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少的优点,在切除致痫灶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在伴继发性癫疒间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脑运动皮质区附近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fMRI了解相应脑功能区皮质和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和分布;术中在切除肿瘤前后行ECoG检测,确定致疒间灶的位置,指导肿瘤及致疒间灶的切除。结果手运动功能区受肿瘤推挤而出现功能转移或重组9例,行肿瘤全切除;功能区局部重叠2例,行肿瘤次全切除;大部分重叠2例,行肿瘤部分切除。ECoG确定的致疒间灶距肿瘤2 cm以内9例,3~5 cm 2例,与肿瘤重叠2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失语1例,一过性偏瘫2例。结论fMRI能准确显示运动皮质中枢位置,对脑肿瘤术前手术方案制定和手术时减少重要功能区损伤具有重要意义。ECoG确定致疒间灶大多距肿瘤2 cm以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下开放式手术联合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治疗颅内钙化灶性癫痫的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及效果。方法 21例颅内单发钙化灶引起的癫痫患者(其中主要功能区钙化灶9例),在立体定向仪导向下,开放直视手术,ECoG监测钙化灶周围皮层脑电活动情况,切除钙化灶后再次ECoG监测,确定致痫灶的范围及处理方式。结果所有钙化灶均被顺利切除。钙化灶区域ECoG监测无明显异常5例,表现为阵发性与动脉搏动相一致的单发性棘慢复合波发放9例,表现为明显癫痫样放电7例。单纯钙化灶切除术14例,钙化灶+周边增生组织+致痫皮层切除术4例,钙化灶切除+功能区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3例。术后ECoG监测发现异常放电消失11例,仍残存轻中度痫样放电5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8年,EngelⅠ级16例,EngelⅡ级5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ECoG监测是立体定向下手术治疗颅内钙化灶性癫痫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够指导术中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切除钙化灶,妥善处理致痫灶,避免过多损伤脑皮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全麻唤醒状态下精确定位切除额叶功能区致痫灶的方法,为外伤性迟发性癫痫的微侵袭外科手术提供经验.方法 对8例明确由额叶功能区病灶引起的外伤性迟发性癫痫病人进行气管(或喉罩)插管、全麻下神经导航解剖定位开颅,术中麻醉唤醒,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脑电图及皮质电刺激等方法进行额叶运动区和(或)语言区定位,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前提下切除致痫灶,然后在全麻下关颅.结果 8例病人均顺利经过气管(或喉罩)插管下全麻-术中唤醒-再全麻手术过程,唤醒后额叶功能区均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得到精确定位,额叶致痫灶得到最大程度切除,无明显的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外伤性癫痫得以治愈或显著改善.无手术并发症,病人术后无痛苦回忆.结论 全麻唤醒状态下进行皮质脑电图及皮质电刺激定位额叶功能区手术有助于安全准确地切除致痫灶,提高外伤性迟发性癫痫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央区纵裂癫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癫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进行评估,包括临床表现、MRI、视频脑电图(VEEG)、加密电极、埋藏电极和(或)皮质脑电图(ECoG)、脑磁图(MEG)检查,确诊为中央区纵裂癫。通过皮质电刺激、立体定向引导、术中唤醒等方法,明确致灶、功能区的范围及相互位置关系,在皮质脑电图监测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致灶。结果病变手术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均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无麻醉意外发生。术后病理结果为:胶质增生1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Ⅱa1例、Ⅱb2例,脂肪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随访6例,时间13~23个月,根据Engel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结论中央区纵裂癫表现特异,确诊后在精确定位致灶、功能区情况下,选择手术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与脑功能区定位技术在功能区起始的难治性癫疒间手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难治性癫疒间的临床资料,头皮视频脑电图长程监测均考虑致疒间灶可能累及功能区,故行颅内电极置入术,再行皮质电极视频脑电图长程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以判断致疒间皮质,并采用皮质电刺激行脑功能区定位,在指导术中尽可能切除致疒间皮质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脑功能。结果癫疒间发作起始区切除2例,癫疒间起始区部分切除加周围皮质热灼5例。随访6个月~1年,术后运动及语言功能均保护良好6例,对侧肢体出现短暂运动障碍后恢复1例。结论颅内电极埋藏与脑功能区定位技术是功能区难治性癫疒间手术必要评估手段,有助于术前明确脑功能区和皮质放电区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导设计手术方式,最大限度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在语言功能区相关癫癎灶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涉及语言功能区的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在颅内电极监测确定癫癎灶位置之后,应用皮质电刺激技术确定语言功能区位置,二者结合制定手术方案后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11例癫癎起始区与癫癎灶部分重叠,32例皮质电极癫癎起始区与语言功能区邻近(0-1.5 cm),23例皮质电极癫癎起始区与语言功能区相近(1.6-3.0 cm)。行前颞叶与内侧结构切除术33例,额叶癫癎灶切除术15例,多脑叶切除术16例,选择性海马切除术2例。术后5例病人出现短暂语言功能障碍,均于3个月内恢复。术后随访时间1.5~8年,术后EngelⅠ级46例(70%),EngelⅡ级8例(12%),EngelⅢ级7例(11%),EngelⅣ级5例(7%)。结论颅内电极置入后的皮质脑电图监测及皮质电刺激语言功能区的定位为癫外科精确切除癫癎灶同时保护语言功能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8.
Refractory seizures a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and can contribute to developmental delay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Surgical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seizure burden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and refractory epilepsy, thereby improving cognitive function, behavior, and quality of life. However, the risks of surgery are usually considered unacceptable when the epileptogenic focus lies over dominant hemisphere eloquent cortex or is multilobar. Multistage invasive monitoring can provide detailed data regarding the location and number of ictal foci and functional extraoperative mapping can precisely delineate the boundaries of eloquent areas of the brain. If independent ictal onsets are demonstrated, a staged surgical approach can allow a more aggressive yet safe procedure in selected patients. A combination of staged resection and multiple subpial transections may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treat epileptogenic foci located over eloquent cortex. Bilateral staged resections can be used when independent bihemispheric foci are present in patients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wo cases, one of which (case 2) was previously reported, on successful multistage surgical treatment of epileptogenic foci located over an eloquent cortex or in both hemispheres in children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This case is represented since there is additional follow-up available and the prior report was to a neurosurgical audience. This multistage approach permitted resection of epileptogenic foci that would traditionally have been considered inoper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