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55号杨等8个黑杨派无性素生根性状的遗传变异的研究表明,美洲黑杨和欧症状杨无笥系在最早生根时间、先期根数和诱导根数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一根对的广义遗传力对水培后期变化不大,表明生根力对环境条件是不敏感的;而最早生根时间的广义遗传力较大,说明各无性系开始生根的时间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阜新市近年来出现的极端天气原因,阜新市的林木出现了大面积死亡,杨树尤为严重。针对杨树大面积死亡的现状,推广新的优良的杨树新品种势在必行,化石戈杨是阜新地区新选育出的杨树新品种,其抗寒、耐旱、速生的特性很适合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对55号杨等8个黑杨派无性系生根性状的遗传变异的研究表明,美洲黑杨和欧美杨无性系在最早生根时间、先期根数和诱导根数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生根对的广义遗传力对水培后期变化不大,表明生根力对环境条件是不敏感的;而最早生根时间的广义遗传力较大,说明各无性系开始生根的时间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4.
干旱地区退耕应以耐旱灌草为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环境建设是切入点。从西部地区的环境条件考虑,西部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多在350~550毫米,但年平均蒸发量高达2000~3000毫米,水缺乏现象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般情况,在没有地下水补给的条件下,很难生长乔木林,因此,在西部地区“林随水走”的说法是符合其自然规律的。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有过不少惨痛的教训。今天,国家在西部地区先后启动了“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目的是尽快恢复植被,改善生态条件,但如何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值得探讨的技…  相似文献   

5.
水分胁迫是制约林木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在深入研究林木耐旱机制的基础上培育抗旱林木是摆在当代林学家面前艰巨的任务。本文从林木对干旱胁迫信号传导,林木在干旱胁迫下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启动的防卫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洛阳牡丹主要栽培品种耐旱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洛阳牡丹主要栽培品种耐旱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牡丹叶片气孔对土壤水分亏损的反应较敏感。随着干旱程序的发展,气孔阻力增加,蒸滕速率下降,表现出耐旱特征。牡丹供试各品种相比,演化程度高的品种,其气孔阻力明显高于演化程度低的品种。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7.
以自然生长的国槐、加杨、银杏和黑松的离体枝叶为材料,利用连续激发式叶绿素荧光仪测定脱水过程中叶绿素快速荧光动力学曲线及相关参数的变化,以分析4种树木叶绿素荧光特性随体内水分状况的变化规律及其耐旱特点。结果表明:随着脱水的延续,4种树木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荧光参数Fv/Fm,Fv/Fo,PI等逐渐降低,说明PSⅡ的光化学效率、潜在活性和整个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效率等均随脱水而下降。以离体后脱水时间为横坐标,主要荧光参数Fv/Fm,Fv/Fo,PI等的下降表现为国槐最快、杨树次之、银杏较慢、黑松最慢,即4种树木抗脱水能力依次增强;但4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快速降低的RWC阈值分别为国槐10%~20%、杨树30%~40%、银杏40%~50%、黑松60%~70%,表现为光合系统对脱水的耐力依次降低。可见,国槐和杨树对脱水有较强的耐受力,但失水快、耗水多,难以适应缺水的环境;黑松抗脱水能力强、耗水少,但对体内水分亏缺的耐受力不强,可以适应半干旱和半湿润环境;银杏的适应性介于上述2类之间。  相似文献   

8.
杨树引种选育研究任兆元,傅国彬,宋海德(黑龙江省绥化林业试验站)杨树是黑龙江省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它适应性强、易于繁殖、用途广、轮伐期短、在经济上见效比较快,是解决木材短缺的重要树种之一。建国以来.我国从意大利引进的喜温湿的69杨、63杨、72...  相似文献   

9.
10.
自70年代中期以来,杨树在我省18个地、市、州先后共引进200余种.其中盆地区意大利杨引种是基本成功的.引种杨树加快了我省盆地绿化进程,丰富了树种资源和选种材料.在四川特有的植物地理条件下,众多杨树品种(系)在适应性(抗逆性)、生长量及形态特征上都反映了明显的差异.本文就我省各生态区适宜发展的杨树品种(系),造林地选择,集约栽培技术及杨树引种目标和利用途径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杨树杂交育种的发展和成就看我国杨树育种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综述了世界范围杨树杂交育种研究的成就,把杨树育种策略的发展划分为CS(杂交和选择,SCS(选择,杂交和选择),BSCS(育种,选择,杂交和选择)3个时期,这3个时期标志着育种程序和方法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同时概述了国际上杨树性状多层次贵传变异研究,重要育种目标性状遗传控制,育种目标和服务地区的多向性趋势,在把我国杨树育种40年的成就和研究水平与世界现有水平比较后,指出了今后应加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长江滩地立木腐朽杨树与正常杨树生长与材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晖  费本华  任海青  郝刚 《林业科学》2001,37(5):113-119,T002
本文对长江滩地意杨的生长和木材材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着重讨论长江滩地立木腐朽杨树与正常杨树在树高、胸径生长的差异,通过回归分析,给出了杨树胸径生长与年龄的回归方程。分析研究腐朽木和正常木在年轮宽度、含水率、木材密度、干缩率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扫描电镜观测腐朽木和正常木细胞壁层的差异和菌丝在木材细胞的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地势低是导致杨树立木腐朽的直接原因;腐朽对杨树的胸径生长和高生长及木材材性有显著影响;腐朽材内部生材含水率远低于正常材内部生材含水率,这是由于腐朽杨树内部导管比量明显比正常材低导致其输导水分功能减弱所致;而腐朽材的密度和干缩率均高于正常材;腐朽木中出现了具有应拉木特征的区域,菌丝入侵立木杨树主要通过夹皮裂隙,然后通过导管和木射线细胞向木纤维中扩散。  相似文献   

13.
施肥,是杨树丰产林集约栽培措施之一。山东的杨树丰产林立地条件复杂,不同类型土壤的养分含量差别较大,不同树种品种的需肥性也有所不同,而杨树丰产林施肥的方法,数量和肥料种类却未能随之变化,有的甚至盲目的认为施用量越多,效果会越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为此,我们从1982年开始,在省内杨树丰产林主要栽培区,进行了定位试验和调查研究。针对杨树丰产林需肥量、土壤养分状况,施肥效应和合理施肥指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杨树杂交育种是选育杨树新品种(系)的主要途径之一,除人工杂交育种外,天然杂交育种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为了获得更多的符合人们愿望和需要的新的优良品种,把杂交优势变为生产优势,我们从80年代开始了杨树天然杂种的选育工作,历时10余年,初步选出了一批符合不同用材目的的优良品种(系),这些优良品种(系)具有生长快、干形直、抗寒、抗病虫等特点,据测算,所选品种材积生长量比对照箭杆杨提高83%~234%,其中少先队1号、少先队2号优良无性系单位面积材积生长量比对照箭杆杨提高48.3%~119%。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林木良种繁育…  相似文献   

15.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耐旱景观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其原则广泛应用于干旱地区的景观营造并获得了巨大收益。文中介绍美国耐旱景观及其原则,解析耐旱景观的内涵,列举美国耐旱景观实践的具体做法,希望通过美国耐旱景观的实践能够让更多地区的景观建设获得启示并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6.
南方型杨树萌芽更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4年生Ⅰ-69杨萌芽林和植苗林的调查研究表明:用采伐Ⅰ-69杨树林留下的伐桩萌芽更新效果明显,萌芽林与植苗林各项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4年生萌芽林胸径、树高、蓄积量分别比植苗林增大18.2%、11.4%、35.7%。  相似文献   

17.
伐根嫁接在残次林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16年生小美旱杨伐桩嫁接中林46杨的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每个伐桩保留1株~3株苗木的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有显著差异,胸径和单株材积保留1株的最大,蓄积保留2株的最大。经方差分析,各研究性状的重复力在0.8以上,说明各性状差异受较强遗传控制。综合分析,小美旱杨伐桩嫁接中林46杨保留2株,其综合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8.
杨树菌根研究进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辉  唐明 《林业科学》1997,33(2):183-188
杨树菌根真菌资源丰富,有30种外生菌根真菌和5种VA菌根真菌可与其共生开成外生菌根和VA菌根,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与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菌根可以促进杨树苗木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苗木的生长量,增强其抗旱性,并且可以诱导杨树体内酚类物质代谢中酶类活性的提高,加速抗病性物质的合成,增强杨树抗溃疡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
河南杨树感染杨树溃疡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不同杨树品种间感染杨树溃疡病情况有明显差异,其中以三倍体毛白杨、小美旱杨最易感病;中林46杨、沙兰杨、毛白杨较抗病,同一杨树品种在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立地条件下种植,其感病情况有所差异,立地条件越好,感病指数越低。杨树不同生长龄级间抗病指数也有差异,1~2 a生幼树感染杨树溃疡病以后发病严重,同一品种,龄级越大,其抗病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