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低碳城市空间与规划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面对快速城市化、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城市空间重构,中国大城市亟需反思当前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与郊区化模式,并思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原则。本文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全面比较两种主要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分区制与单位制,力图从单位的视角给出低碳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另外,文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了目前中国城市郊区化模式及郊区空间组织方式。尝试提出转型期中国城市构建低碳城市的空间组织原则和发展战略,设想了可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城市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新审视中国城市单位社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低碳城市空间与规划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面对快速城市化、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城市空间重构,中国大城市亟需反思当前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与郊区化模式,并思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原则。本文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全面比较两种主要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分区制与单位制,力图从单位的视角给出低碳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另外,文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了目前中国城市郊区化模式及郊区空间组织方式。尝试提出转型期中国城市构建低碳城市的空间组织原则和发展战略,设想了可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城市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十多年来,法国逐步完成了城市规划体系的根本性改革,并将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作为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巴黎在其高密度城市中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所面临的挑战非同寻常,因而也具有着更宝贵的借鉴价值。在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巴黎首先充分挖掘了现有绿色空间资源以及计划增加的绿色空间资源。对于计划增加的绿色空间,除了通过传统绿化方式以外,还特别重视与交通基础设施及建筑结合等新方式。同时,面对当代城市问题,巴黎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确保和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和协调多样化的使用功能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最后,本文讨论了巴黎的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方法、组成以及与政策和城市规划对接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西雅图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为例,从概念、策略、结构和规划研究方法4个方面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UGI)进行分析,指出西雅图模式吸纳了马里兰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的精髓——内部连接的自然区域和开放空间网络,同时立足于城市既有结构和城市生活这2个不可忽略的方面,构建了一个鼓励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由五大交织的网络系统构成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5.
产业空间组织是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存量时代的未来企业发展及其布局引导应当打破传统的产业空间利用逻辑,积极关注小微尺度的产业空间组织。在此背景下,杭州以“新制造业计划”大力建设未来工厂,探索城市未来产业空间组织方案。结合杭州未来工厂认定细则,从“政企人”协同视角出发,构建面向未来工厂的产业空间微组织框架;梳理城市未来工厂的总体发展与分布格局,并以8个不同类型的未来工厂为实证案例,从小微尺度研判其周边产业空间微组织状态;总结形成面向未来工厂的产业空间微组织导向,并提出集约型商务模式、孵化型研制模式、复合型网链模式及工厂型智造模式等4种产业空间微组织模式,为推动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空间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城市规划已无法应对现今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绿色基础设施具有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完善的绿色基础设计体系构建是有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该文简要阐述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小型场地"三种要素构建合理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结构模式,重点评述了城市生态化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途径。以期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完备的、多层次的生态结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越来越严重,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很多城市频繁出现内涝问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能够提供高效的水量调节服务功能,因此,通过分析3个典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高效水调节服务模式,重点针对城市中的雨洪问题,阐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如何发挥水量调节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效水调节服务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模式的共性与差异。最后,得出提升城市水量调节服务能力的本质是基于城市自然生态过程的"低技术、低成本、低影响"绿色基础设施模式,转变对自然灾害的认知,秉承"与水共生"——适应和包容雨洪过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理念,以期为今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水量调节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立体城市是未来城市空间竖向发展的新趋势。从立体城市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立体城市的构建目标及特征,明确构建多模式绿色交通系统是立体城市集约低碳发展的要求。从慢行优先、公交导向、人车分流、动静分离、快捷换乘等方面探讨了立体城市多模式绿色交通系统构建策略,结合成都立体城市案例研究,提出了立体城市交通系统的构建模式建议包括合理转换内外交通衔接、优化交通系统基础设施设计、保障智能交通系统引入下的公共信息安全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万民  冯矛  李云燕  邓宇 《城市规划》2021,45(7):91-103
在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山地城市因其复杂的自然环境特征面临着生态系统衰退、人居环境恶化等危机.绿色基础设施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保障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自组织性、可持续性,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本文通过梳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发展历程,借鉴欧美战略规划案例,结合山地绿色生态空间的特征,构建包括风险评估、绿色空间网络构建、优先级评价、弹性管理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城绿色基础设施战略规划作为实践应用,构建"山-水-绿-文"复合要素的全域绿网,实现山地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风险把控、要素测控、空间管控,为探索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城镇化路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借助GIS数据分析模型,构建以生态服务为核心价值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客观评价方法。基于Birkeland的"提供生态服务的正开发"理论,提出绿色基础设施是一种能提供生态服务的有效途径。从绿色基础设施所能够提供的两大与植被有关的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的支持与碳调节出发,以上海临港新城为基地展开研究,创立易于操作、直观的生态服务效能评价的计算机方法技术,即GIS生态服务评价模型(GEEM),通过对十二大生态因子的研究,阐述生态服务效能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形态的耦合机理,对进一步优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形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 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 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 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 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 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 施用地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一、目标定位, 融合资源保护、生态服务、游憩休闲等复合目 标;二、现状分析,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 保护要素与空间格局;三、功能设置环节,因 地植入维护要素系统自然生态过程的游憩功 能;四、用地组织层面,带动游憩产业发展的 同时提升其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四大生态 功能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能够发挥出强大的集雨型功能。以迁安市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为研究对象,以汇水区划分、空间布局策略、径流控制级别、径流控制功能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田野调查和教学研讨等研究方法,梳理了京津冀地区由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主要载体的集雨型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归纳了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对绿地系统集雨功能的补充作用;结合专家访谈和课堂授课反馈信息,总结出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误区与偏差。以此来探讨符合京津冀地区城市实际情况的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策略,为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The evolution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GI) planning has varied dramatically between nations. Although a grounded set of principles are recognized globally, there is increasing variance in how these are implemented at a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level. To investigate this the following paper presents an evaluation of how green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planned for in England and Germany illustrating how national policy structures facilitate variance in application. Adopting an evaluative framework link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GI, its development and monitoring/feedback the paper questions the impacts on delivery of intersecting factors including terminology,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ity on effective GI investment. This process reviews how changing policy structures have influenced the framing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policy, and subsequent impact this has on the delivery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5)
Green infrastructure(GI) is ecological supporting syste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Suzhou Dushu Lake Higher Education District is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Dushu Lake Higher Education District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structure of GI in Suzhou Dushu Lake Higher Education District i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from hubs, links and sit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5.
张炜   《风景园林》2017,24(2):101-108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提供着雨洪管理、空气净化、气候调节、能耗节约、提供生态栖息地以及文化功能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近年来,在美国国家环保局、美国风景园林基金会等相关组织机构的倡导下,生态系统服务监测和评估被结合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之中。本文分析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和评估方法,并归纳了现今美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方式,包括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依据、为项目认证提供评价标准、以及为项目建设提供收益分析3种类型。最后,本文探讨了对我国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启发,包括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和实践的结合,重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及完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绩效监测体系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童世伟  王力 《城市建筑》2014,(11):29-29
基于西北半干旱地区城市或傍山依河、或依交通要道等的城市布局特点,在水资源作为主导限制因子的条件下,老城区城市用地紧张,绿色空间较少,城市基础设施多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城市新区建设时,以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先行,以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作为城市绿地建设的生态途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识别生态源地、合理构建绿色基础设施(GI)网 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措 施。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以大庆市主城区为例,通过景观指 数法与风险“源(source)-汇(sink)”法的协同使用,识别出 大同区、红岗区、龙凤区、让胡路区和萨尔图区的区域生态源 地。基于多层级网络构建原则,使用最小成本路径(LCP)方法 生成城市生态廊道,整合多级廊道的空间结构,优化大庆市主 城区的GI网络布局。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化源地筛选耦合多层 级网络构建的研  相似文献   

18.
Urbanization pose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ecosystems globally. In the Greater Montreal Area (GMA), a major North American urban area where green infrastructure (GI) implementation is in its early stage, there are challenges in maintaining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due to urban expansion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response, stakeholders in the GMA are trying to further integrate the GI concept into planning practices and have participated in focus groups to discuss various approaches to implementing the GI concept. This paper addresses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obstacles related to natural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the GMA. We discuss the way in which participants perceive the prospect of the GI concept to influence discourse and policy about environmental planning. We found plural perspectives on GI yet there was a broad consensus regarding problems in bringing planning tools in line with socio-ecological processe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novel contribution by showing how the concept of GI informs narratives about metropolitan gree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he narratives of most research participants emphasised: 1) that efforts to protect and enhance the urban ecosystem should be approached within a coherent social and ecological framework at the scale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and 2) that GI planning needed to rely on collaborative and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to enhance ecosystem services at all scales of the GMA.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空气调节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城市高密度开发的用地模式下,依靠城市内部的有限绿地很难达到空气净化的自平衡。城市周边的绿地、水体等绿色基础设施在提供清洁空气、消解空气污染物、调节城市气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从调节城市空气质量的视角切入,以哈尔滨为研究案例,以Arc GIS为数据分析平台,提出市域尺度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识别的方法:1)空间单元识别:以局地环流理论为依据,根据地表覆盖与植被类型数据,识别出绿色基础设施的3类空间单元;2)城市风场分析:通过对一年四季典型月份的气象统计和基于风环境模拟软件CALMET的风场模拟,得到哈尔滨的典型月份风环境图;3)空间体系表达:根据城市风环境图,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在调节城市空气中发挥的作用,得到GI的空气调节空间分布体系。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制订区域生态绿地保护策略的依据,并在城市风环境分析、城市风道规划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   总被引:96,自引:5,他引:96  
俞孔坚  李迪华  潮洛蒙 《规划师》2001,17(6):9-13,17
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无汽车绿色通道;开放专用绿地;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等十大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