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直接观察与录像机监控相结合的方法,对笼养条件下松鼠夏季的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松鼠夏季的昼夜活动节律为典型的昼行性,松鼠的活动时间为5:00~22:00,有两个活动高峰期和一个亚高峰期,即6:00~8:00、10:00~12:00、17:30~19:30;雌兽的巢外活动、取食和饮水的时间量分别为(12 773.00±2 207.32)s、(6 928.59±1 314.21) s、(75.59±8.95)s;雄兽分别为(14 865.82±2 859.87)s、(9 006.18±1 888.51)s、(93.24±16.65)s;取食频次雌兽(77.82±18.90)次、雄兽(76.88±14.59)次;饮水频次雌兽(14.71±3.57)次、雄兽(20.00±2.76)次;出入巢频次雌兽(25.29±2.59)次、雄兽(34.94±3.09)次;雌雄同巢时间量为(27 681.18±2924.19)s.巢外活动、取食和饮水活动时间量,进出巢频次以及饮水频次雌雄差异均显著,但在取食频次上雌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北京动物园产两胎育成两仔北京动物园饲养的大熊猫近年种兽年龄偏高,?性种兽配种不佳.1990年中国动物园协会大熊猫繁殖技术委员会研究决定北京西安两动物园合作繁殖大熊猫,北京送雌兽到西安与正值壮年的雄兽"湾湾"配种.1991年初春,北京动物园的雌大熊猫"岱岱"远往西安与"湾湾"交配,140多天后于8月22日21时产1仔.产后"岱岱"顺利抱起幼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进行桑天牛成虫饲养,并对其取食、交配、产卵、刻槽等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桑天牛成虫在同一构树枝上取食时有部位选择行为,其先试探选择2~5个部位,选定后连续取食;雌虫的日取食量明显大于雄虫;成虫求偶交配行为分为求偶、抱对、交配、拆对等阶段;雌成虫刻槽产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可明显区分为位置选择、咬槽、产卵、封槽4个阶段。成虫取食高峰期为6:00—8:00,次高峰期为12:00—14:00,上午取食量占日取食量的一半以上;求偶时间可达78~148 s,平均约119.56 s;每次交配的持续时间为312~605 s,平均约445.62 s;雌成虫咬刻槽的时间为15~25 min,每产1粒卵的时间为3~5 min;桑天牛成虫在1 d内产卵最多的时间段是20:00—22:00,约占日产卵量的1/3;产卵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雌成虫交配后可持续产卵1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4.
2014-2015年利用视频监控法对保定市动物园5对笼养黑鹳(Ciconia nigra)的交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笼养黑鹳交尾最早开始于1月5日,最晚结束于4月24日.交尾持续日期平均为(14.60±2.967)d,一天中不同时段的交尾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交尾的高峰期出现在07:00时和日出后的1h内;交尾时雄鹳尾部偏向性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交尾的持续时间为11~24s,平均交尾持续时间为(15.07±2.560)s,主要集中在13s;交尾后的鸣叫时间为2~11s,主要集中在2~3s;交尾过程中雄鹳尾部下压1~6次,平均为(3.47±1.068)次,主要集中在3次.  相似文献   

5.
拟环纹豹蛛求偶和交配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室内求偶和交配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雄蛛第1对步足水平前伸高频颤动及雄蛛触肢“划浆”式动作是其典型求偶行为.雄蛛触肢上黑白相间的毛丛在求偶中可能具重要作用.第1对步足水平前伸,同时身体平卧地面为雌蛛典型性接受行为.拟环纹豹蛛交配成功率为74.23%,完整交配一次雄蛛左右触肢器分别插入1次,基血囊膨大多次.交配前求偶潜伏时间、求偶持续时间和交配持续时间平均分别为31s、4min32S和26min49S.拟环纹豹蛛雄蛛可进行多次交配,而雌蛛单次交配.雌蛛具同类相食习性,交配前和交配后雌蛛同类相食率依次为9.28%和16.18%.  相似文献   

6.
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日活动节律、集群模式以及季节变迁对其活动节律的影响.共获得216个有效样本,共观察到白鹇216群次,计271只次.结果表明:白鹇的主要行为类型有警戒、觅食、梳理、育幼和移动.其中警戒和移动是白鹇的主要行为,分别占其总行为的46.18%和40.63%,依次是觅食占10.82%、育幼占1.58%、梳理占0.79%.白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觅食和梳理行为有2个高峰期,育幼只有1个高峰,警戒和移动行为没有显著的时间波动.在不同的季节,白鹇的5种行为中只有警戒行为具有显著的节律性.白鹇的集群大小为1~6只,平均1.37±0.74只,其集群类型包括单雄、单雌、雄-雄、雌-雌、雄-雌和母-子6种类型,以单雄群为主(占52.2%),单雌群次之(占35.2%),然后依次是雄-雌群(占6.0%)、雌-雌群(占3.9%)、母-子群(占2.3%)和雄-雄群(占0.4%).白鹇多以单只型为主.在春季期间开始出现了母-子群,冬季期间单雄集群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
<正> 1985年9月我们从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临床医学研究中心(C.R.C.)引进Lewis种鼠6只(1雄5雌),至3月龄交配时采用雄鼠与雌鼠轮流交配法交配,但无雌鼠受孕。我们试将该5只Lewis雌鼠与DA大鼠雄鼠交配全部受孕,但从交配至受孕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地比DA鼠雌雄交配要长。该结果说明我们引进的Lewis种鼠的雄鼠无致孕能力、雌鼠亦生育能力低下。为了使引进的Lewis大鼠能在我国引种繁殖成功,我们试用维生素E及麦芽对Lewis大鼠进行治疗,具体的给药方法如下: 维生素E: 剂量:50mg/日/只给药途径及方法:口服,将大鼠颈背部用左手握紧,右手将药丸送入口中。麦芽: 剂量:30g/日/只  相似文献   

8.
将无交配经历的40~80日龄雌、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配对,分别共居1、3和5 d,然后分离1 d后通过观察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和配偶鼠气味的行为反应,探究了共居时间对雄性布氏田鼠配偶气味识别和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对前雄鼠对两陌生雌鼠气味选择无显著性差异;不论共居1、3还是5 d,分离1 d后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和配偶鼠气味的选择和探究都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基本得出:共居5 d内,雄鼠对配偶气味信号的记忆不能维持1 d时间;但雄鼠对陌生雌鼠的探究多于对配偶鼠,虽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却也符合布氏田鼠一雄多雌婚配制度的特征.雄鼠对配偶气味建立熟悉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中,皮下给予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对SD 大鼠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量建立阳性模型,积累实验室背景数据。方法取7 ~ 8 周龄健康SD 大鼠176 只,雌雄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 Veh) 、环磷酰胺低( L: 10 mg·kg - 1 ) 、中( M: 20 mg·kg - 1 ) 、高( H: 40 mg·kg - 1 ) 剂量组,每组44 只,雌性各半。雄鼠于交配前28 d 开始给药,每周一次,给药期持续整个交配期直至处死; 雌鼠于交配前14 d 开始给药,交配前每周1 次,交配成功后第0 天给药1 次,总共给药3 次。雄鼠及未交配成功雌鼠于交配结束后处死剖检,雌鼠于受孕后第15 d 剖检,统计各剂量组雄鼠生育率; 雌鼠性周期、妊娠率; 孕鼠死亡率和死胎率。结果环磷酰胺低、中、高各剂量组对SD 大鼠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均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且随给药剂量增加,毒性作用增强。结论皮下给予SD 大鼠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高剂量组对大鼠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的毒性影响较为明显,故选择此剂量作为本实验室的阳性模型。  相似文献   

10.
1992年,我国动物园和保护区饲养站,共有10只雌性大熊猫产仔,共产13仔.到12月15日尚存活11仔,这是历年来最佳繁殖成绩.繁殖胎数及产仔总数虽然低于1986年的12胎17仔,但育活数量却高于1986年的9仔(国内8仔,国外1仔).幼仔成活率为83%以上,打破大熊猫繁殖史上的最高记录.1992年侨居国外各动物园的大熊猫,没有配种、繁殖的报告.重庆动物园育成1仔重庆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新星"3月8日发情求偶达到高潮,与上海动物园雄兽"川川"自然交配3次.经过近130天的妊娠期,于7月18日产下  相似文献   

11.
动物在繁殖期间随自身繁殖价值的变化而调整择偶行为,从而导致它们择偶行为的多样性.本文研究具交配经验的雄性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在Y型水迷宫中对不同婚配状态的潜在配偶的择偶行为.结果表明:雄虾在原配一侧的总访问时间和平均访问时间极显著大于在处女虾一侧(P0.005);访问原配的次数与处女虾相比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双侧检验P=0.086),但倾向性还是偏向原配(单侧检验P=0.043).当原配不在时,雄虾随机选择潜在配偶;面对都具备交配经验的原配和非处女虾,雄虾也随机选择配偶.这说明雄虾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潜在配偶的婚配状态,推测雄虾可能通过配偶保卫策略确保父权;但雄虾的忠诚度可能会因原配的存在与否而及时改变.因此,雄虾能根据自身的婚配状态以及获取配偶的成本来调整择偶行为.  相似文献   

12.
雄番鸭与雌麻鸭人工授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雄番鸭与雌麻鸭人工授精的研究.实验证明: 以台鸭诱情, 用手指按摩雄鸭泄殖腔口,刺激其翻出阴茎,用搪瓷杯承接射出的精液,经稀释液稀释后,用特制的输精器,辅以食指定位法授精。这种授精方法简便准确,适于养鸭专业户的推广使用。番鸭精子在麻鸭输卵管中存活1~3天时,卵子受精能力较强,受精率为57~63%。从第四天开始下降到44%左右。实验表明,为维持较高的受精率,每三天输精一次较为合适。在雄鸭不足的情况下,亦可四天输精一次,受精率仍能维持在58%左右。通过人工授精,一只雄番鸭每日采精一次能够配种8~15只母麻鸭(可间隔3~4天授精一次)。而人工辅助配种,一只雄番鸭每日只能配一只雌麻鸭(一般间隔5日重行交配)。两者相比较,人工授精效果比人工辅助交配高5~9倍,不但节省配种的雄番鸭数目,而且缩短配种操作时间,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榆斑蛾Illiberis ulmivora Graeser(Lepidoptera:Zygaeoidae)成虫的生殖生理活动进行了研究,观察了成虫的求偶、交配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行为。并对雌蛾性信息的粗提物和薄层板分离馏分进行了林间诱蛾试验,表明均有明显的诱雄蛾活性。  相似文献   

14.
观察和记录了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在圈养条件下求偶、交配和产卵的过程,并就鲨鱼的交配和生殖行为进行了讨论.条纹斑竹鲨的求偶和交配过程可以分为游弋、雄性鳍脚弯曲、雌雄交配和雄性鳍脚抽离4部分.游弋在整个过程中占的时间最长,雌、雄鱼在确认交配信息后,雄鱼鳍脚发生弯曲;随后不久,进行交配;交配完毕后,雄鱼鳍脚便抽离雌鱼泄殖腔.条纹斑竹鲨产卵时,雌鱼腹部持续地磨擦或挤压水池中的水管和木桩等物体从而加快排卵的速度.卵鞘从体内排出后,雌鱼用口叼住卵鞘绕着水管、树桩和石头等来回游动,利用角丝将卵鞘牢牢地缠绕在这些产卵基质上.雌鱼产卵的时间并不固定,大多数发生在夜间,偶尔在白天也可以看到新产出的卵.产出的卵多数是成对的,偶尔只有1个.雌鱼产卵时间持续约60 d,每7~9 d产卵一次,在一个生殖季节内,每尾条纹斑竹鲨产卵约11个(圈养亲鱼的雌雄比例是2∶1).  相似文献   

15.
<正>1 材料和方法 该试验选用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纯种昆明小鼠和全价颗粒饲料。纯净水为武汉市顶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娃哈哈纯净水。昆明种鼠于1998年5月20日购回,饲养至70日龄后交配生产。哺乳18天后断奶并从中选出体重11克的雌、雄小鼠各20只作为F_1代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雌、雄各10只。一组采用普通饮水(自来水),另一组采用纯净水饮用,两组采食、饮水不限。生长期每周称重一次,取平均值,第五周后不再称重。F_1代生长至75日龄时采用1:1方式交配、生产。生产后记录其产仔数,窝重,离乳重(均取平均值)。从F_1代个体中再选出雌、雄小鼠各20只作为F_2代,试验方  相似文献   

16.
在(27&#177;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2L:12D条件下研究了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成虫的羽化、交配行为.结果表明:羽化全天可见,92%于暗期羽化.羽化高峰期在21:00~22:00之间,雄虫羽化率为22.12%,雌虫的为12.91%.成虫交配主要集中在羽化后的1~4 d,在羽化后的第2天交配率达到最大值.交配时间发生在1:00~9:00之间,5:00~6:00之间交配率最大为37.14%.  相似文献   

17.
引入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对山羊的行为特征进行监测,按照三种不同的记录间隔时间(1 s、2 s、3 s)分批次获取山羊的三轴加速度数据。同时,利用全程的视频监控结合动作发生的时间分析山羊的3种典型日常行为。试验结果显示:1 s和2 s的记录间隔时间对山羊行为模型的分类精度分别为87.75%和86.73%,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3 s的记录间隔时间相比较前两种记录间隔显著性差异明显(P0.05),且分类精度明显下降为74.32%。总体来说,在不影响分类模型精度的前提下,记录间隔时间可延长至2 s,这样既可以减少数据样本量与数据处理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为干预对动物正常行为的应激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青钱柳为典型的雌雄异型异熟树种,包括雌花先熟个体(雌先型,PG)和雄花先熟个体(雄先型, PA)两种交配型。同一交配型内雌雄花期错开而交配型间雌雄花同步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可能对青钱柳种子产量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解青钱柳群体的交配系统,对江苏溧阳陶峰和安徽红琊山林场的7年生青钱柳人工林群体进行了连续2 a花期物候学观测,包括林分中交配型的比例、不同交配型的雌雄开花顺序、开花持续时间及花期相遇特点。结果表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青钱柳花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有一定波动; 雌、雄花期持续时间分别为9~19 d(最长21 d)和2~9 d。在人工林幼龄群体中,开花植株有2类共5种表现型,其中两性植株包括雌先型(PG)、雄先型(PA)和同步型(SC),单性植株包括雌株(F)和雄株(M); 观察发现幼林群体中雌株居多,两性植株比例较小。2015年溧阳陶峰青钱柳人工林中开花率达到73.2%,两性植株占28.8%,PA和PG比例1:1.2; 而红琊山林场的开花率仅为38.6%,其中16.7%为两性植株,PG比例较高。连续2 a的定株观察还表明:开花表现型的变化主要为单性植株转变为两性植株; PA和PG表达稳定,极少发生逆转; 两性植株中,有52.2%的植株上雌、雄花期完全错开,而47.8%的植株上雌、雄花花期有部分(少量全部)重叠。相关分析表明,开花状况与母树胸高断面积显著相关,显著性大小顺序为雌先型﹥雄先型﹥雄株﹥雌株﹥未开花植株。多重比较表明:两性植株的平均胸高断面积与单性植株、未开花植株差异显著; 开花植株中雌先型、雄先型和雄株平均胸高断面积差异不显著,但三者与雌株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推测青钱柳开花与否和开花表现型明显受植株营养积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乙酰氨基己酸锌的一般生殖毒性。方法:采用Ⅰ段生殖毒性试验。设高剂量3.0mg?kg、中剂量1.5mg?kg、低剂量1.0mg?kg及溶剂(空白)对照组,对SD雌、雄性大鼠进行灌服给药。雄鼠交配前连续给药63天,交配过程中继续给药至剖检(约两周);雌鼠交配前连续给药14天,交配后(以孕0天开始计算)继续给药至妊娠8天,对照组灌服溶剂0.5%甲基纤维素。结果:表明乙酰氨基己酸锌各剂量对大鼠的体重和部分脏器有影响,表现为高剂组对雄性大鼠体重增长有所抑制,但未对交配率、生育率有影响,也未对生殖器脏器重量增加抑制;乙酰氨基己酸锌剂量组对雄大鼠心脏、肝脏增长有所抑制;乙酰氨己酸锌低剂组对雄大鼠肝脏增长有所抑制;但对食量、饮水量、交配率、生育率,孕鼠生育率、黄体数、着床数、活胎、死胎数及胎鼠体重、外观、内脏组织、骨骼等各指标均无影响。结论:受试剂量下,该药对雄鼠具有一般生殖毒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褐飞虱交配次数和性选择的生殖行为特征,构建了褐飞虱生物型1和生物型Y的近交系,筛选了在不同近交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9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用于亲子鉴定.在雌虫交配次数试验中,观察并分子鉴定到23头成功交配的雌虫,其中19头雌虫一生仅进行1次交配,4头雌虫一生进行了2次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