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临床的常见病,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优势和特色,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而证候是核心中的核心,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古今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德尔菲法研究的基础之上,先后3次组织专家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中医证候分型及证-症关系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了双相情感障碍中医辨证分型的专家共识标准.该标准将双相情感障碍的中医证候分为躁狂发作3个证候,抑郁发作5个证候,每个证候需满足主证4项加次证5项方可成立,同时对相关四诊信息进行量化处理,使研究工作能够进行统一和量化,以便在临床研究中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收集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156例,进行中医四诊检查,按症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4级,按照中医辨证标准记分。对采集的症状进行频数统计,对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候分为以下3类:肝郁痰凝型(38.6%):发作时喉中痰鸣、心烦、抑郁、口干、胁肋胀痛、善太息、恶心、口黏、身体困重、舌红、弦脉;精髓亏虚型(36.9%):头痛、烦躁、健忘、肢冷、动作迟钝、腰酸、形体痿软、尿频、虚脉;心脾两虚型(24.5%):失眠、神疲、乏力、易惊、畏寒、胆怯、舌淡、细脉。结论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较复杂,但以肝郁痰凝、精髓亏虚、心脾两虚证型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医证候类型的分布、构成比例和特征、临床症状,为建立双相情感障碍常见中医证候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对就诊于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的48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并采用杨氏躁狂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评估躁狂及抑郁状态。结果双相障碍躁狂发作(下称双相躁狂)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下称双相抑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类患者中医证型为痰火内扰证者人数最多。痰火内扰双相躁狂患者性兴趣、易激惹、语言速度及数量等项目得分最高,气滞血瘀双相躁狂患者思维形式障碍项目得分最高,肝胆湿热双相躁狂患者破坏攻击性项目得分最高;双相抑郁患者各证型抑郁情绪、躯体表现和认知行为障碍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火内扰是双相躁狂和双相抑郁的主要证型。痰火内扰、气滞血瘀、肝胆湿热双相躁狂患者都有其自身的表现症状;双相抑郁各证型患者抑郁情绪、躯体表现和认知行为障碍情况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女性更年期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方法:将108例首次发病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分为3组,其中≥45且65岁女性更年期抑郁障碍患者(随机选取)36例为女性更年期抑郁障碍组(以下简称为更年期组),45岁非更年期抑郁障碍女性患者(随机选取)36例为女性非更年期抑郁障碍组(以下简称对照Ⅰ组),≥45且65岁男性抑郁障碍患者(随机选取)36例为男性抑郁障碍组(以下简称为对照Ⅱ组)。均于初次就诊时检测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测验(EPQ)、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脑讯息搜索(SET)系统分析抑制性神经递质(INH)、五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兴奋性神经递质(EXC)。结果:⑴SCL-90中更年期组的焦虑分为(36.06±8.36)分,对照Ⅰ组为(42.03±15.44)分,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Ⅱ组为(48.08±9.85)分,2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更年期组精神病性评分为(26.13±13.94)分,对照Ⅰ组为(35.48±14.89)分,2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⑵更年期组的敌对评分为(36.12±8.37)分、恐惧评分为(34.01±17.08)分,对照Ⅱ组分别为(31.86±8.95)分、(42.92±20.12)分,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⑶更年期组SAS评分为(54.32±4.82)分,对照Ⅰ组为(56.81±3.78)分, 2组SA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Ⅱ组SAS评分为(58.45±7.18)分,与更年期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⑷更年期组说谎评分为(50.08±10.11)分,对照Ⅰ组为(45.87±7.52)分,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更年期组神经质评分为(52.89±6.52)分,对照Ⅱ组为(56.43±7.84)分,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⑸更年期组DA(31.65±9.36),对照Ⅰ组(27.24±7.04),2组D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更年期组ACH(25.97±8.05)、DA(31.65±9.36),对照Ⅱ组分别为(31.24±10.36)、(37.07±10.22),2组ACH、D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女性更年期抑郁障碍患者在SCL-90、EPQ、SAS、SET等方面有独特之处,多为肝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疗对于胃癌病人的中医证候的影响,为中医治疗胃癌化疗病人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的胃癌化疗住院病人70例,观察经过2个疗程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化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特点,并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加以评分及分类为单一证候,运用统计学分析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差异。结果:①化疗前胃癌病人以血虚、气虚、气滞和血瘀为主要表现,舌苔以舌淡苔薄及舌淡紫苔厚为主。②化疗后阴虚、脾虚和痰湿表现明显增加(P0.05),舌象转变为红舌厚腻苔为主(P0.05)。脉象在化疗前后以细脉为多见,化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病人经过化疗后血瘀和气滞表现减少,但阴虚、脾虚和痰湿表现明显增加,根据临床观察的结果提示对于胃癌化疗后患者中医治疗上应该将养阴及健脾化湿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患者中医证候及体质的分布及相关性。方法:利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患者健康问卷(PHQ-15),结合问诊收集符合MADD诊断患者61例,通过《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与《抑郁症证候诊断量表》判定中医体质及证候,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MADD患者分布最多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证(55.7%)、痰浊内阻证(37.7%)及心肝火旺证(27.9%);60岁以上人群,肝郁脾虚证较其他年龄组有差异、肝肾阴虚证得分与45岁以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DD患者体质与证型无明显正相关,而气虚质与肝肾阴虚证、阳虚质与心肝火旺证负相关。结论:MADD主要证型分布与抑郁症大致相似,老年人中肝郁脾虚证分布较其他年龄段显著偏低,考虑与老年生理变化影响病机演变相关;MADD患者证候与体质无明显的正相关,临床辨病辨体辨证可能需区分。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临床变化规律。方法采取奥正南和希罗达联合用药,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和舌部,并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患者化疗前后,仅阳虚患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单一证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的舌色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除点刺舌无明显差异外,舌形中呈胖且大、瘦且小、裂纹舌和齿痕舌的舌形较化疗前有显著增多(P0.05),而瘀斑舌则有所减少(P0.05),舌苔厚薄比较中,少苔、稍厚苔和厚苔情况在化疗后均有明显增加(P0.05),薄苔则比化疗前减少(P0.05);化疗后脉象中细脉的呈现例数比化疗前增多(P0.05);化疗前后的中医的单一证候评分比较中,化疗后评分低于化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胃癌患者进行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临床观察可以为中医干预治疗胃癌患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及临床相关情况,为今后辨证论治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择慢性脑缺血患者259例,将临床证候归纳为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肾虚证5个基本证候进行中医积分评定,同时对基础疾病、年龄、病程进行相应分析。结果慢性脑缺血患者60岁以上居多,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者,气虚证、血瘀证和肾虚证占的比率越高,气虚证和肾虚证患者年龄、病程均长于其他证候患者;气虚证多见于冠心病患者,血瘀证多见于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痰浊证多见于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肝阳证多见于高血压病患者,肾虚证虽以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为主,但均见于各种基础疾病患者;慢性脑缺血证候分布频率以气虚证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肾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慢性脑缺血可出现2种证候、3种证候、4种证候及4种以上证候等多种类型,其中2种证候组合最多131例(50.57%),3种组合97例(37.46%),4种组合27例(10.43%),4种以上组合仅4例(1.54%)。结论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肾虚证5种证候基本概括了慢性脑缺血患者的证候,以气虚证、肾虚证、痰浊证为多见,并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中医证候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09年12月就诊的FD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体检的健康患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FD组进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并分析不同证型证候积分与HAMA、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FD组HAMD评分为(4.97±4.88)分,HAMA评分为(7.70±4.47)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6±3.62,3.49±3.65);FD中医证型为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及湿热滞胃证,其中肝气郁结证患者HAMD积分和HAMA积分均高于其它各证型(P<0.01),并且证候积分与HAMD评分(r=0.663)、HAMA评分(r=0.587)呈正相关。结论 FD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倾向,其中肝气郁结证症状轻重与抑郁、焦虑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病特点,分析中医证候的临床特征,研究其医学价值,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卒中患者90例,对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抑郁状态的评定,根据结果将其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历程、家庭关系、并发症等方面的资料,依照中医上对抑郁的判定标准进行症状、舌苔等测定,分析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结果:90例卒中患者中有36例患者卒中后处于抑郁状态,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年龄、患病历程、家庭关系等方面的资料与抑郁没有直接关系,神经功能、情绪、并发疾病等是影响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因素。36例抑郁患者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结为肝郁、肾亏气虚、气虚、血淤积、心脾虚弱等,说明抑郁状态与心、肝、脾、肾联系紧密。结论:对于卒中后抑郁患者,需要加强与患者间的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通过中医证候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抑郁进行有效判别。  相似文献   

15.
167例高度近视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167例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年龄分为10~29岁组,30~49岁组,50~69岁组和70~89岁组,所有患者填写中医证候量化表及CRF表,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患者年龄与中医症状积分有相关性,随着年龄增加,中医症状逐渐加重。结论高度近视患者中医证候演变具有一定规律,10~29岁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的症状,30~49岁组,50~69岁组和70~89岁组患者随年龄增加在气阴两虚症状存在的同时肝肾亏虚的症状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6.
17.
178例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以指导临床辨证.方法在小汤山SARS定点医院观察总结了178例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并进行归纳、总结出恢复期证候特点以指导临床辨证.结果 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夹湿夹热.舌脉体现为气虚湿阻,夹热夹瘀.恢复期患者以肺脾气虚、余邪未尽,夹湿夹热为病机特征.主症表现为乏力、咳嗽、气短、汗出、食欲不振、尿黄、口渴不欲饮,部分患者伴有低热.舌象以淡黯舌、黯红舌,白腻苔、黄腻苔多见.结论热毒、湿浊是SARS的主要发病因素.从症状舌脉观察,伤阴症状不典型,而气虚症状多见.气虚运化无力,湿热瘀滞,故舌象可见瘀点瘀斑,提示瘀也是恢复期的重要病理因素.故恢复期治疗一方面益气扶正,一方面注意余邪未尽,湿热瘀滞,治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并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162例As患者设为AS组,另取54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临床评价,分析中医证候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结果:2组SAS、SD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SAS加SDS总分等于80分为界,将AS组分成焦虑抑郁亚组与非焦虑抑郁亚组,单一瘀血痹阻证和兼杂瘀血痹阻证在焦虑抑郁亚组比例明显较大。结论: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单一瘀血痹阻或兼杂瘀血痹阻的患者焦虑抑郁倾向较高。  相似文献   

19.
刘红亮  张琳琪 《河南中医》2020,40(5):807-810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内容较多,除了对中医证候概念标准化分类外,在临床实验室指标、临床证候分型、证候分布规律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有效的研究工作,并且使用数学、蛋白组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开展了全面详实的研究工作,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学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为了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尝试将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创新、发展、科学、规范的思维方法。使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更加详尽、真实、可信,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中医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充分发挥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脂血症住院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高脂血症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调研,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自拟《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收集316例高脂血症住院患者的血脂分类、分级,合并症,以及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6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单证辨证以肝气郁证最为多见(66.46%)。肝郁脾虚证(35.44%)、肝肾阴虚证(16.77%)、脾肾阳虚证(13.61%)、痰瘀内阻证(13.29%)、阴虚阳亢证(9.18%)是高脂血症5个常见中医复合证型。肝郁脾虚证在所有类型、程度的高脂血症中均占有最高构成比。对高脂血症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型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型最多见(108/316,34.18%),其次为混合型高脂血症(81/316,25.63%),总计混合型占59.81%(189/316),高于总胆固醇(TC)增高型(16.77%)和甘油三酯(TG)增高型(23.42%)。结论肝郁脾虚证可能是影响高脂血症脂质代谢的核心证型。高脂血症临床以混合型高脂血症多见,临床用药需兼具降TC、TG和升高HDL-C 3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