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足三里、三阴交培土法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合穴.合穴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腧穴.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交会穴,具有健脾、益肾、疏肝、理血之功.足三里、三阴交二穴配伍应用,功效独特,擅于健脾理胃、补益后天,可用于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笔者也常用足三里、三阴交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收效甚好.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最常见的腹部术后并发症。"肚腹三里留"为"四总穴歌"之一,首见于明代朱权《乾坤生意》。其理论认为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善治肚腹诸疾。现代医家运用足三里穴位治疗手法众多,主要包括针刺、电针、灸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敷贴、中频透药等,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操作便捷等优势。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基于"肚腹三里留"理论,从足三里穴的认识、治疗手法、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足三里穴治疗胃肠功能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经行口糜案     
《内经》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分别为胃、大肠、小肠之合穴,隶属于胃,为多血多气之经;其上、下巨虚又为冲脉之下输,而冲脉又为血海,古贤又谓肝藏血为血室,经行上冲热邪,加之肾经虚火,其上冲炎上至口腔,以致患者满口溃疡糜烂,造成口腔开合不利。治疗清热为先,滋阴稍后。此案虽所用腧穴多处肘膝以下,然一一中的,加之医患密切配合,故疗效可观。  相似文献   

4.
先父单乐贤生前系江西名老中医 ,南昌市针灸界老前辈 ,行医教学四十余年 ,临床疗效卓著 ,如桴应鼓 ,今整理补充他的遗著 ,以飧读者。“六合穴”始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胃合于三里 ,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 ,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 ,三焦合入于委阳 ,膀胱合入于委中 ,胆合入于阳陵泉。它是古人经验的总结。为什么有的分布在本经范围 ,有的超出了经脉界线呢 ?先父认为 :足三里可达胃腑 ,故胃合足三里 ;委中可达膀胱 ,故膀胱合委中 ;阳陵泉可达胆腑 ,故胆合阳陵泉 ;而与内腑直接发生关系的 ,大肠要通过胃经上巨虚 ,小肠要通过胃经下巨虚 ,三…  相似文献   

5.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对胃腑有直接作用。早在金元时代,李东垣就提倡“以胃合三里穴推而扬之,以伸元气”,认为刺激足三里穴具有补益脾胃元气之功,故足三里历来就被推崇为健脾补虚培元之要穴。本文主要研究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面积的影响,以探讨经脉与脏腑的相关特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观察对象为本院健康职工及学生180人,其中男性142人,女性38人,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6组,即A组(四白、内庭)、B组(头维、冲阳)、C组(天枢、上巨虚)、D组(髀关、足三里)、E组(伏兔、梁丘)、F组(四白下1cm、足三里下2cm)。每组15人,分别于不同实…  相似文献   

6.
浅谈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中指)。足三里穴因其作用特殊、应用广泛而备受历代医家青睐。作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能调和气血,具有补虚强壮的功能。能够防治很多疾病,可以说,从头到足都在足三里穴的主治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正>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称为四总穴是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由于这四穴在治疗疾病方面范围较广,能治疗全身性疾病.现将其功用论述如下: 一、足三里:又名下陵、鬼邪、下三里. 1.五俞穴:足三里是胃经之合穴,属土.胃经亦属土,因此为土中之土穴,土生万物,故有统治脾胃一切疾病的作用. 2.下合穴:足三里属六阳经下合穴之一.在其下有上巨虚,是大肠经下合穴,下巨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证治     
董德懋(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实则阳明胃,虚则太阴脾”,胃脘痛常分虚证与实证。实性胃脘痛常可选用中脘、足三里、合谷,或内关、公孙。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胃经的交会穴,同时中脘又位于胃部,  相似文献   

9.
胃经五输穴是不仅可以用于病位表浅的外经病变治疗,亦可用于深居于内的脏腑疾患的治疗,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分别从胃经五输穴"井、荥、输、经、合"暨"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5个位出发,分析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以期整合胃经五输穴的应用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利用不同针刺方法针刺中脘、足三里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胃电描记曲线(以上简称胃电)影响的观察,探讨"合募配穴法"针法治疗胃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组、电针组、平补平泻针刺组.治疗组取胃经募穴中脘与下合穴足三里,利用BL-410生物机能测定系统观察治疗前后大鼠胃电的最大值、最小值和二者差值(简称峰峰值)、最大上升速度、最大下降速度、频率、活动指数、反应面积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电针组、平补平泻法针刺组的胃电频率、活动指数和反应面积三项指标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平补平泻针刺组的活动指数与电针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针刺方法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提示胃经中脘加足三里的"合募配穴法"对胃腑疾病能起到治疗作用,并且电针在某些方面效果优于平补平泻针刺法.  相似文献   

11.
胶原酶Ⅳ预处理对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胃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穴位注药后初始药效发生中传递药物信息的物质基础.方法: 应用胶原酶Ⅳ在足三里穴上方6mm同经(足阳明胃经)上预处理,30min后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观察给药后庆大霉素对胃电的影响,并与等量胶原酶Ⅳ在足三里穴上方6mm经旁(足阳明胃经旁开4mm)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足三里穴上方同经预处理组相比较.结果: 胶原酶Ⅳ足三里穴上方同经上预处理能完全阻断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的初始抑制胃电的作用,而足阳明胃经旁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预处理组无此阻断作用.结论: 庆大霉素足三里注射可明显抑制胃电活动.胶原Ⅳ在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后初始药效中具有传递药物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胶原酶IV预处理对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胃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穴位注药后初始药效发生中传递药物物信息的物质基础。方法:应用胶原酶IV在足三里穴上方6mm同经(足阳明胃经)上预处理,30min后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观察给药后庆大霉素对胃电的影响,并与等量胶原酶IV在足三里穴上方6mm经旁(足阳明胃经旁开4mm)预处理组和生理盐水足三里穴上方同经预处理组相比较。结果:胶原酶IV足三里穴上方同经上预处理能完全阻断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的初始抑制胃电的作用,而足阳明胃经旁预处理和生理盐水预处理组无此阻断作用。结论:庆大霉素足三里注射可明显抑制胃电活动。胶原IV在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后初始药效中具有传递药物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腹部术后患者多因手术刺激、麻醉、禁食、卧床及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引起胃肠功能抑制[1],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从而出现肠功能失调及暂时性麻痹[2]。而胃肠蠕动提前恢复,可减少肠粘连、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术后愈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可行气导滞、健脾和胃、温通经脉,从而促进胃肠蠕动[3]。临床已应用多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也较多。本文通过研究2003~2013年文献,对足三里应用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  相似文献   

14.
足三里的应用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下膈,属胃……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可见胃经与消化系统存在密切的联系。足三里是该经的重要穴位,因此在临床上将其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在镇痛的临床应用上又有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足三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穴位的定位、层次结构、基本作用原理,以及有关治疗胃肠道疾病和镇痛的作用基础等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合穴,是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古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人体几百个穴位中,把有广泛治疗作用的足三里、合谷、委中、列缺并称人身四大要穴。足三里与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手针左侧足阳明胃经小腿区段对胃及循经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实验动物为昆明种小白鼠。分针刺左侧胃经组、同体对侧对照组(右侧)和配对异体对照组(左侧胃经)。对每条经又分足三里区段、天枢区段和人迎区段。结果表明手针足阳明胃经小腿区段不但能够引起局部的足三里区段血管通透性增加,而且还能引起离针刺部位较远的天枢区段血管通透性增加。在沿经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同时,胃组织的血管通透性确减低  相似文献   

17.
洪全彪 《四川中医》1999,17(2):52-53
足三里是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常作为主要穴位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笔者在临证实践和学习前人著述中,对足三里这一要穴的功效有如下认识,现总结如下。1调理胃肠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是治疗肠胃疾病的主要脑穴。四总穴"肚腹三里留"之首穴。《灵枢·邪气脏腑病邪篇》指出:"胃病者,腹胀,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凡脾胃疾病,如食滞、血瘀、湿热、肠痈、胃痛呕吐食少等,不论寒热虚实,均可取三里或外或灸,疗效显著。(杂病穴法歌)曰:"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所以足三里…  相似文献   

18.
<正>上巨虚出自《灵枢·本输》,是针灸临床常用穴位,其别名有巨虚、上廉、巨虚上廉。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的下合穴,其位置在小腿外侧,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6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具有通降肠腑、理气和胃之功。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上巨虚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现报导如下,敬请读者指正。1临床研究临床上,下合穴常用来治疗腑病,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所以临床以治疗与大肠有关的疾病为主,如痢疾、便秘等。而且,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其经脉循行从头面经胸(过乳房)、腹、下肢前外侧至足,故临床上常以上巨虚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面瘫、乳疾、胃等各种疾病。1.1痢疾王氏采用针刺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87例。方法: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用  相似文献   

19.
足三里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属于四总穴之一,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它位于膝关节髌骨下,髌骨韧带外侧凹陷中,即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古今大量的养生和针灸临床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预防治疗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被称为"第一保健要穴".  相似文献   

20.
正雨水节气后,地湿之气渐升,早晨时有露、霜出现。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按照中医养生学理论,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同时,养生专家建议,雨水节气常做3种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养脾胃揉"足三里"常按揉足三里穴,可以起到补虚、养脾胃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强壮身心的大穴。中医学认为,按摩足三里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