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聚醚醚酮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入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45例,术后定期随访颈椎X线片,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恢复以及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结果]随访6~12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术后6个月绝大多数病例获得满意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改善率45%~100%,平均84%。[结论]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弹性膜量小、x线透光等优点,有助于重建并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2.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0年报道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颈椎退行性变、肿瘤、创伤等。成为治疗颈椎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手术要求:(1)彻底减压;(2)牢固固定和骨性融合,防止颈椎不稳造成新的损害。但由此而出现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克服这种并发症,国内外学者不断寻找理想的融合材料和方法,既能实现植入后的即时稳定,又能促进融合并很好地重建并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1988年Bagby和Kuslich等将在兽用融合器基础上改良的BAK融合器用于人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增加了表面螺纹,材料用钛合金,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颈椎椎间融合器具有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提供初始力学稳定性、促进椎体间融合的特点,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广泛。该文对常用聚合物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不可降解的聚醚醚酮、聚酰胺、聚乙烯、聚丙烯酸酯椎间融合器以及可降解的聚乳酸、氨基酸共聚物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椎间融合器和颈椎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 对86例C3-4、C5-6或C6-7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C3-4椎间融合器和C5-6、C6-7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 术后进行6~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植骨愈合良好;症状明显改善者75例(占87%);无椎间融合器下沉、脱位,无钢板及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结论 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颈椎可获得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5.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6年11月-2007年6月,收治颈椎退行性疾患21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组件型ACIFC植骨、固定片锚定术,共植入ACIFC 28枚.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5~68岁,平均47.9岁.病程3 d~15年,中位时间2.3年.单节段颈椎病7例,双节段颈椎病3例,单节段下颈椎不稳2例.单节段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术后定期摄X线片,判定植骨融合情况并测量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变化,采用40分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的症状、体征及功能,根据曾岩等标准评价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8 h内发生As 1例,经对症治疗后按曾岩等标准评价已由差恢复为良.术中、术后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20.5个月,28个椎间盘均获融合.颈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平均26.2分,术后即刻平均30.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35.5分;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以上颈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67.4%.椎间高度:术前平均1.9 mm,术后即刻平均4.4mm,末次随访时平均4.3 mm,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未见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 结论 采用ACIFC行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治疗退行性颈椎疾患简便快捷、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在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术的29例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0~66岁(54.2±6.9岁);手术节段:C3/4 3例,C4/5 9例,C5/6 17例。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颈椎CT平扫数据导入Aquarius i Ntuition Viewer 4.4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测量层面,运用软件所带测量工具对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孔径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包括椎间孔上对角线、下对角线、高度和面积,对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上对角线、下对角线、高度和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同一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测量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统计。术前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椎间孔的上对角线和下对角线分别为5.55±0.81mm、5.64±1.00mm、5.48±0.95mm和6.11±0.99mm、5.91±1.02mm、6.07±1.02mm,术后分别5.49±0.92mm、5.73±0.94mm、5.45±0.81mm和6.04±1.06mm、6.06±0.96mm、6.01±1.01mm,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分别为8.70±1.08mm、9.60±0.98mm、9.20±1.0mm和0.35±0.08cm~2、0.41±0.12cm~2、0.36±0.09cm~2;术后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分别是9.35±1.02mm、9.02±1.15mm、8.62±1.08mm和0.38±0.08cm~2、0.39±0.12cm~2、0.34±0.09cm~2。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和面积较术前均显著性增大(P0.05),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面积较术前显著性减小(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可以增大手术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面积,减小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  相似文献   

7.
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颈椎退变性疾病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的外科治疗 ,现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上世纪 5 0年代Smith、Robinson[1]和Cloward[2 ] 开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以来 ,大量的颈椎病患者由此经典的手术方法而得益 ,但随全球开展此类手术病例数的增加 ,由此而出现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3 ] ,一般认为经典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不足在于 :融合材料的来源问题 ,取自体髂骨被认为是经典而理想的植骨来源 ,但髂骨供骨区的并发症至今仍困扰着脊柱外科医生[4] ,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替代材料存在融合率不足的弊端[5] ;…  相似文献   

8.
腰椎椎间融合器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它对腰椎椎体的融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外试验模型对不同种类融合器的稳定性、强度和抗疲劳特性进行的测评显示,部分学者认为融合器融合节段的稳定性与融合器制作材料和形状设计有关,有的学者则认为融合器外形对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影响不大,稳定性差异主要与椎体小关节破坏程度有关.对不同材料融合器的融合效果和组织相容性进行的活体动物实验评价结果表明,生物可吸收性材料制成的融合器的椎体融合率较高.该文还就前路、后路和经椎间孔入路行融合器椎间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 fusion cage,CFC)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随访96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外伤性颈椎不稳患者,总结CFC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结果:3例CFC的植入位置不当,7例患者产生并发症,包括颈椎的生理前凸减小或变直、CFC旋转、脱位、下沉、不融合。产生失误及并发症的原因有:手术操作不当、CFC自身设计不完善、融合节段过多等。结论:减少失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策是严格掌握CFC的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改进CFC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应用椎间融合器治疗下腰疾患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应用椎间融合器结合或不结合附加内固定方法治疗下腰椎疾患的效果。方法对 12 6例下腰椎疾患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单纯应用椎间融合器 6例 ,椎间融合器加内固定 12 0例。结果全部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 ,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平均随访 39.7个月 (2 4~ 6 0个月 ) ,2年以上随访临床疗效优良率均在 90 %以上。结论采用椎间融合器结合或不结合附加内固定方法 ,可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同时完成植骨融合 ,长期随访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1.
椎体间融合器置入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康复护理对椎体间融合器 (CIFC)置入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效果。方法将 82例病人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 ,对照组 4 0例 ,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 4 2例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术前进行耐受力训练 ,术后指导四肢功能锻炼。结果术后 2 4个月观察组JOA评分及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结论康复护理能提高CIFC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 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植人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3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置人的SOLIS位置良好,无移动及脱出迹象;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未见椎间高度丢失;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8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4分,术后平均14.9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13.
BAK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 B A K 技术在颈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1 例颈椎前路手术进行分析。其中 B A K 手术24 例, 常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17 例, 比较2 组手术前后的颈椎生理曲线、椎间高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及改善率。结果: B A K 手术组的颈椎生理曲线、椎间高度的改善优于常规手术组, 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出血量减少, 术后起床活动时间早; 对手术后的改善率2 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B A K 融合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前路植骨替代物。  相似文献   

14.
单枚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索以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1997年7月~2000年8月,我们收治了各类腰椎滑脱症65例患者(男32例,女33例.年龄28~58岁,平均43岁).其中,峡部型滑脱症(Ⅰ~Ⅱ°)26例,退行性滑脱症25例,腰椎后路减压术后滑脱症7例,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5例,外伤性滑脱症2例.均有一年以上的下腰痛和/或下肢根性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在减压的基础上行病变节段的单枚螺纹式椎间融合器(BAK)的后斜向植入并附加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65例中有59例平均随访达18月,皆达到临床融合.临床效果评价优42例,良14例,无改善3例,差0例.患者主观评定满意41例,基本满意15例,可3例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及椎弓根螺钉松动,患者主观满意率93%.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并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适用于滑脱程度严重、滑脱倾向大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各种腰椎滑脱症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with the BAK-Cage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Summary BAK-C is a new autostabilizing interbody cage which is implanted during an anterior cervical procedure to provide stability to the motion segment and allow fusion to occur. Special intrumentation is provided with a bone collecting reamer. The system utilizes surgical site bone graft as the osteo-inductive material within the implant. Biomechanical testing indicates improved stability and animal studies show good fusion. The basic principle is distraction-compression using the tension forces of the annulus fibrosus. Operative material concerns a two years experience with 80 patients (101 levels), 72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8 with myelopathy. Clinical evaluation is assessed on a ten point analogue pain scale for neck and arm/shoulder pain, with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includes dynamic X-rays, myelo-CT and MRI. Patients are re-evaluated at 1, 6,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for neck and radicular pain is excellent, but neurological recovery for radiculopathy and myelopathy is quite different. Radiological results are also good with (except one case) no instability, no cage migration, no kyphosis, no pseudarthrosis. Bone fusion is assessed at 6 and 12 months. Complications are few with proper technique, mainly correct distraction, symmetrical endplate drilling and lateral X-ray control. Only one patient needed an early re-operation with additional miniplate fixation. Immediate stability with good clinical response and no graft morbidity are the advantages of this implant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cervical interbody grafting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6.
颈前路Interfix与Syncage-C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体颈前柱高度、生理曲度及融合时间。方法采用Interfix及Syncage-C两种颈椎椎间融合器行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后椎体间融合141例,其中Interfix38例,Syncage-C103例。术后摄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稳定性、颈前柱高度、生理曲度,以及融合时间。结果随访6~12个月,手术节段稳定,两种椎间融合器骨融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颈前柱高度,除单节段外,多节段Interfix与Syncage-C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yncage-C在术后颈前柱高度恢复及恢复生理曲度等方面均优于Interfix。  相似文献   

17.
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严重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及不稳的脊髓型颈椎患者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并进行分析,方法:对7例哈 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及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或颈椎 切除减压术,然后前路行颈椎间盘,骨赘切除减压颈椎螺旋融合器植入术,术后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标准17分法进行测评,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7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感觉改善和四肢肌力提高,其中2例大小便障碍者括约肌功能恢复,脊髓功能的平均改善率为76.2%,结论:本手术方法减压彻底,具有安全性,颈椎螺旋融合器的应用解决了颈椎间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1997年4月~1998年4月间,以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BAK)行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PLIF)治疗8例轻度L_5/S_1峡部型滑脱症病人。患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下腰痛,伴有一侧(5例)或双侧(3例)的下肢疼痛。术前侧位X线片显示腰5椎体轻度向前滑脱(15%~30%滑移程度),且该椎间隙高度较邻近之正常间隙降低30%以上;斜位片示峡部裂隙6例(其中1例为单侧)、峡部细长2例。双侧症状者行后前向双枚BAK椎间融合器PLIF。术后平均随访12月,皆达到临床融合。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患者主观满意率100%。作者认为,BAK椎间融合器植入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保证可靠的融合,且无需应用附加内固定,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轻度腰椎峡部型滑脱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颈椎融合术导致颈椎退变加重的根本原因,以提高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对实施颈椎融合术的7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6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归纳出影响颈椎融合术治疗效果的根本原因。结果显示:7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有33例发生颈椎退变明显加重,其中4例再次发生颈椎间盘突出症;6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后有8例出现颈椎退变加重。作者认为:融合术前,融合节段上下端颈椎已有的退变是导致术后退变加重的根本原因,手术治疗时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应用新型合成韧带施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对照实验的方法,确定一种新型合成韧带在颈椎间隔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2只成年羊随机分为2组各接受单纯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保术或加合成韧带固定术,术后拍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2周时杀死动物,取颈椎标本分别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韧带组融合率为83%,对照组为67%,生物力学测试表有韧带组在伸展运动上有明显高的稳定性,屈曲运动的稳定性无差异。组织学分析表明2组动物的融合部位均为纤维组织、软骨及少量的骨组织、且之间无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有融合应用新型合成韧带可以提高融合率和颈椎伸方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颈椎前路固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