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军 《理论月刊》2009,(7):125-128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探讨女性问题、女性经验和女性书写为内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不仅描述女性的生活经历,还试图寻求一种包容两性的"有性"的文学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女性文学话语为切入点,力图拆解中国文学中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建立女性的话语体系.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及批评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2.
进入80、90年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和批评始终呈繁荣景象,为女性主义活动在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打下广泛、持久展开的基础.同时,有关女性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发展迅速,批评对象从文学到大众传媒的电影、电视、网络、广告、时尚杂志和美术、设计及城市建筑等等,已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开展女性文学文化研究具有极大现实意义,对女性学学科建设也将发挥有益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8月1日至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当代文学文摘卡>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女性文学与文化高级研讨班"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相似文献   

3.
怎样看待瞿秋白与“拉普”文艺思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拉普”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俄文简称,是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在苏联占统治地位的文学团体。它在倡导和建设无产阶级文学方面发挥过一定作用,但也犯了庸俗社会学、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左”倾错误,曾经给苏联的文艺运动带来严重损失。瞿秋白是我国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三十年代初,他曾致力于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书写在某种意义上既反映了传统的女性主义思想,表现生活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中母女两代人所受到的男权制的迫害,同时又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新面貌。作家们借助对两性之间从冲突走向融合过程的书写,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相处应具有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追求。本文从分析女性主义思潮的演变入手,探索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书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中国化,并在中国革命中得到了成功实践.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体三十年间,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成为执政党,但革命年代的斗争思维并未随之及时转换,起于革命需要的阶级斗争理论还在惯性地发挥作用,左右着整个国家的实践行动.而不为人知的是阶级斗争表象下掩盖的却是对大同社会的深情向往.  相似文献   

6.
李凤兰 《理论月刊》2006,(8):120-123
新时期女性文学在拆解了男性神话、颠覆了男权文化赋予女性的价值范式之后,女性写作如何建构新的价值体系,如何重建女性的精神家园?这是女性写作无法回避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图解析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家园构想,为处于现实困境中的女性寻找一条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7.
李嵘剑  孟庆娟 《前沿》2013,(22):159-160
20世纪的黑人女性文学经历了三次高潮.在此期间,对于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是其主要的创作主题.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以种族、性别、阶级及历史与文化压迫等为视角,对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及黑人女性身份进行了剖析,进一步论证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及第三世界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 三十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对自身价值功能的选择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性时刻。这一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封建主义试图通过“文以载道”重开历史倒车的逆流遭到了严重痛击,儿童文学的文学地位、现代精神与艺术个性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另一方面,左翼革命文艺则从阶  相似文献   

9.
(摘要)章叶频先生编印的《内蒙古西部地区三十年代文学作品选》一书,典型地再现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三十年代文学活动的历程,为内蒙古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丰富、补充了内蒙古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内容,事实上是填补了一个越来越鲜为人知的文化断层。《内蒙古西部地区三十年代文学作品选》(下称《作品选》)不仅选录了近百位诗人、作家和文学青年的三百余篇文章的作品,而且多侧面地展现了三十年代内蒙古西部地区文坛的整体面貌。《作品选》共收录了文学评论81篇,诗歌116篇,杂文、散文79篇,小说28篇,…  相似文献   

10.
邹群燕 《求索》2008,(12):191-192
萧红作为3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以描写女性形象著称,但女性形象的完整不可能缺少男性群像作为支撑。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市民知识分子三类,其中又以农民阶级最有代表意义。论文着重分析了文本中作为男权社会中心意识载体的这些男性形象的存在状态和写作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妇女解放”这个概念有特定含义,有针对性,不是“发展”这个概念所能代替。妇女解放可分为阶级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或彻底解放)三个阶段,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解放阶段。妇女发展属于人的发展的子系统,要从人的发展角度来思考妇女发展,确定促进妇女发展需要做的事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运动的任务,一是推进以男女平等为目标的妇女进一步解放,二是促进以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和主体发展为目标的妇女发展。前者是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实行长期的全面的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是邓小平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基本国策。中国“入世”是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 ,提高本国经济质量 ,促进本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提高本国竞争力 ,维护本国权益的极其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化的挑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 ,中国的城市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如何面对城市化的挑战 ,研究城市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今日中国(英文版)》2009,(4):F0002-F0002
China Southern Airlines operates the largest and most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irline fleet, as well as the most extensive domestic air network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审美主义思潮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悦笛 《思想战线》2001,27(6):55-58
"审美主义"是一种以审美活动取代其它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生命艺术化"是其思想核心,它要藉审美之途来安顿此岸的生存.从这种新的视角出发,审视中国美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断代史,立足于中西文化-美学比较角度,考察审美主义在中国的系统化形成,探寻审美主义在中国的接受机制、建构特质和发展理路,将会对理解整个20世纪中国美学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巴赫金有关理论对妇女研究的启发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巴赫金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历史文化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均有重大建树.西方女性主义者已注意到巴赫金对话、狂欢化、复调理论对性别研究的指导意义并运用到实践中.相比而言,国内有关巴赫金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领域,希望女性研究界能够在哲学、社会学层面上发现其理论中有关平等、对话等思想对女权主义、性别研究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从而丰富国内妇女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动力的理论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 ,对于我们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与时俱进的群众观 ,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18,(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文坛形成了大规模的争鸣,然而学界并没有从"争鸣"的角度对这段文学史给予足够的关注。笔者希望能够整合到目前关于"争鸣"的资源,返回到那一时期"争鸣"的场景中,从争鸣史的角度把它形成一个整体,给予全方位的考察。通过分析"争鸣"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成因,借助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与重要的有争议作品,将其纳入文学史的脉络,来探讨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争鸣。这样有利于呈现出七八十年代之交文学"争鸣"的完整的脉络,填补文学史中有关争鸣史的欠缺。  相似文献   

19.
日据时期台湾留日学生是一个资本总量雄厚的社会阶层,在1950年到1981年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参选积极,当选率也很高。日本政治文化通过他们影响了台湾的县市长选举。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主义构成当代台湾文化思潮的重要部分。20世纪50-60年代台湾知识界对存在主义的引进和研究存在三种取向:情感化认同、学理化辨析和意识形态化的改造。在60年代台湾文化场域中,存在主义进入台湾后与本土青年的世纪末情绪相结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亚文化思潮,与主流思想构成疏离甚至对恃的关系。存在主义与台湾现代派的生命体验和境遇认识相契合,为60年代台湾青年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境遇、建构自我认同的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