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涛  李定君  徐宏  周增俊  李政  吴小明  邹林波  陈晨 《海南医学》2013,24(24):3644-364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CV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81例TBI和216例SAH患者,应用CT、CTA及TCD等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并筛选出存在CVS者,对TCD发现的CVS患者按血管痉挛程度(VmMCA值)分为轻、中、重三组。每天1次行TCD监测。比较两组CVS发生率、开始时间、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结果 381例TBI患者中共发生CVS 210例,发生率为55.12%;CVS发生在伤后2~3 d,持续10~14 d。而216例SAH患者CVS发生151例,发生率为69.91%,发生时间在发病后3~7 d,持续14~21 d。两组CVS发生率、发病高峰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对CVS能准确进行临床诊断;创伤性脑损伤所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但发生时间早,发生程度轻,持续时间短,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表现与预后关系的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2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于颈内动脉(I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进行平均脑血流速度检查。结果:40例患者存在CVS,CVS组患者的MCA血流速度受伤后进行性升高,3~5天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与非CV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痉挛指数变化情况与MCA血流速度发展情况相符,CVS组患者的ICA血流速度低于非CVS组,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血管痉挛是创伤性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检查可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时期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及尼莫地平的疗效。方法 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和非尼莫地平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在发病后72 h及1,2,3,4周各进行TCD血流速度检测。并设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SAH发病后72 h及1,2,3,4周血流速度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47%,57%,20%,4%,尼莫地平治疗组第2周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低于非治疗组。结论 SAH后TCD的动态检测能及时发现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帮助临床医生调节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方法将同是基底池部位的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出血原因分为外伤组及动脉瘤组,对比其CT的Fisher分级、入院GCS评分及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结果两组出血部位一致,出血量相似,但是血管痉挛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表明二者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对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原发病因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可再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方法 对泰安市中心医院2005年1月以来我科收治的96例SAH病人均于3天内行DSA后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于<7 d、8~15 d、>15 d等不同的时间进行的TCD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个病人在经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最快时行DSA检查,对二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VS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发病即进行性升高,经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120诊断为CVS,与DSA检查诊断为CVS相符性很高,达95%.结论 TCD检测与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且能无创、实时评价SAH后CVS的动态血流速度变化,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Doppler,TCD)利用低频脉冲超声和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血流信号已被广泛地应用推广 ,有人称该项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脑血流动力学领域起到里程碑作用。TCD检测颅内血流的速度是众所周知的 ,但TCD速度频谱的形态同样包含丰富的临床意义。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病程中可突然加重、治疗时间长等特点。作者利用TCD技术对 3 3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检测 ,观察患者的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研究其与病程长短的关系 ,并分析脑动脉血流的动态变化 ,及时发现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及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脑池局部给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脑池局部给药组和静脉给药组,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测两种给药方式治疗脑血管痉挛后脑血流速度的变化,评价脑池局部给药的疗效.结果 脑池局部给药组手术后7 d内脑血流速度与术前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且全身血压没有受到影响.静脉给药组术后3 d内脑血流速度比术前加快,4 d以后脑血流速度逐渐恢复正常.静脉给药组术后发生了低血压反应.结论 尼莫地平脑池内给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优于静脉给药,且没有全身低血压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经颅多普勒改变及防治措施。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结合临床表现评价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 6例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5例经尼莫通及腰大池引流治疗后好转,1例死亡。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对发现脑血管痉挛有重要价值;尼莫通及腰大池引流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尼膜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4月至2007年11月收治轻中度蛛网膜下腔出血66例,分为尼膜地平口服组36例与尼膜地平静脉滴注组30例,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SAH患者脑动脉的收缩峰速度,观察两组CVS发生情况。结果尼膜地平口服组与尼膜地平静脉滴注组用药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口服尼膜地平、静脉滴注尼膜地平对SAH后CVS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唐德萍  赵玮琳 《广西医学》2001,23(4):784-78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观察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变化,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总异常率为81.3%(26/32),真正查到病因12例(37.5%),其中脑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5例,脑动脉狭窄3例,脑血管痉挛8例,脑血流病理性增高6例。结论:TC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病因诊断及脑血管痉挛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无创、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个用来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诊断准确率的综合性血管痉挛预测指数(VPI)。方法选取71例确诊为aSA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后72h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获得颅内大脑中动脉流速(MCAV)、颈内动脉血流速度、Lindegaard率、颅内血管痉挛指数(V1);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WBC计数、治疗方法(弹簧圈栓塞、外科夹闭或保守治疗),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症状性CVS发生。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管痉挛的预测模型,建立回归方程,得出VPI。结果21例(29.6%)发生CVS。MCAV〉120cm/s,CVS的诊断准确率为80.3%。Lindegaard率〉3.0时.CVS的诊断准确率为81.7%。VI〉35时,CVS的诊断准确率为84.5%。以CTFisher分级、MCAV、Vl为危险因素得出的VPI诊断CVS准确率为94.4%。结论VPI与以往单独的预测因素比较,能显著提高诊断CVS的准确率.可作为临床医师用来评估aSAH之后患者发生CVS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4.
重型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TCD、CT及临床表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发展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关系。方法 对30例重型脑外伤住院病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8」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Fisher改良分级评估SAH程度,并于入院24h后,第3d、5d、7d、10d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CA)颅外段血流速度检测。结果 13例病人为CVS,其中轻度6例,中度5例,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多见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其患病率高达70%,其中17%~40%将并发神经功能障碍[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血管痉挛和SAH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大为降低.但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准确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明确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将SAH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可能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蛛血)致脑血管痉挛会发生偏瘫、肢瘫、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引起脑梗塞和死亡,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极为重要。本文分析了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者的临床特点,并对尼莫地平的疗效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2年3月~2000年8月,本院收治蛛血患者中发生脑血管痉挛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8~61岁(平均394岁),经头颅CT扫描诊断15例,腰穿脑脊液检查诊断6例。脑血管痉挛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其中15例复查CT未见颅内血肿、脑实质出血或脑梗塞。21例中无1例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挫裂,细小血管损伤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伴有颅骨骨折。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2006年1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2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均经CT扫描、脑脊液及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有 4 0 %~ 80 %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 (CVS)轻者导致脑供血不足 ,严重者会发生脑梗死甚至死亡等并发症 ,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目前 ,对其治疗的方法很多。我们复习有关文献 ,就近年来有关CVS处理方法综述如下。1 脑脊液 (CSF)引流和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t PA)注入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就有学者对SAH患者进行CSF持续引流防治CVS。引流目的是 :①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性CSF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②降低颅内压 (ICP) ,以减少因ICP增高而引起加剧的脑循环不足 ;③改善…  相似文献   

20.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深入研究SAH后CVS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42只大鼠随机分 :A组 :正常对照组 ;B组 :注射 0 9%氯化钠对照组 ;C组 :采用 0 1、0 2、0 3、0 4、0 5ml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枕大池制作CVS模型。观察大鼠的存活、临床表现、血压、血气分析、rCBF测定及病理学检查等。结果 :B组大鼠均存活 ,临床表现典型及和病理学改变轻微 ,与A组差异不明显。C4 :大鼠均存活 ,但反应迟钝 ,自洁性差 ,血压短暂升高 ,rCBF下降明显 ,持续时间长 ;颅底出血 ,颅底动脉管壁破坏、层次结构消失 ,与B组差别显著。C1~ 3组大鼠死亡率高。C5组大鼠临床表现肌病理改变不明显。结论 :注射 0 2ml时 ,大鼠存活率高 ,临床表现典型 ,rCBF降低和病理改变明显 ,而且与慢性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相一致 ,是最理想的CVS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