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祚时 《中国钨业》1998,(6):36-38,46
分析了振动强度、给矿量、矿浆浓度等参数对振动磨机磨矿效果的影响,得出适当加大振动强度可使产品更细。适当增加矿浆浓度和物料充填率可使磨矿更为经济。同时也指出大磨机相对小磨机有更好的能量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郑旭  刘洋 《云南冶金》2013,(3):12-16
通过对半自磨机给料粒度合理搭配;调整半自磨机钢球尺寸;调整半自磨钢球补加量来控制磨机合适的充填率;格子衬板改造;排矿直线筛筛孔改造;半自磨机给矿自动化控制等改变了半自磨工艺,提高了处理量并降低了半自磨机的钢耗和电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给矿皮带称所得量为依据,在磨机不同运行情况下通过调整磨机补加水流量、流量控制阀开度、磨矿浓度来调整半自磨机补加水量。实践证明,该套操作方法能够完全满足半自磨机磨矿浓度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某选矿厂半自磨工艺智能磨矿系统生产实践为基础,总结分析了智能磨矿系统半自磨机重要控制参数的影响和运行情况。通过分析生产实践数据发现,智能磨矿系统的关键控制参数为半自磨机转速、给矿粒度、半自磨机磨矿浓度。半自磨机转速对智能磨矿系统的控制最敏感,调节效果最显著,可快速调整磨矿系统运行状态;给矿粒度次之,能起到短时调节作用;半自磨机磨矿浓度敏感性最弱,可实现微调。通过上述关键参数的协同控制,能实现磨矿系统处理能力最大化,产品粒度可调可控。  相似文献   

5.
磨矿流程是选矿生产中一道重要生产工序,其受来料矿石性质、磨机衬板损耗、钢球与给水大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同时磨矿产品粒度、浓度对后续浮选流程具有重大影响。城门山铜矿磨矿流程历经多次技术升级改造,已具备了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给矿、给水等稳定控制。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陆续进行多项技术改造,采用变频技术控制磨机,安装新型仪表等多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磨矿流程的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凤凰山铜矿在球磨机磨矿系统中,利用国产微机开发出了PCMS-87微机控制系统,对球磨机进行了定值给矿、调值给矿、磨矿浓度、螺旋分级机溢流矿浆粒度和浓度的控制,实现了在磨矿产品粒度稳定的情况下,能自适应矿石性质的变化,使磨机运行在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7.
《稀土》2018,(6)
针对白云鄂博矿矿物组分相互嵌布、共生关系密切、分离难的问题,分别采用球磨机和高压水射流磨机对原矿进行粉碎性破碎,并重点对比了矿物中铁与稀土在两种磨机作用下的分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给矿粒度0~5 mm,水射流对稀土矿物分别进行2次、5次粉碎击打,与球磨6 min、12 min得到的细粒级产率大体相同。并且水射流粉碎白云鄂博矿的分离效果优于球磨。混合击打和分级击打均表明第2次的粉碎分离效果最明显,并确定出了后续选择性分离研究的击打方式为分级击打。  相似文献   

8.
球(棒)磨机的发展已有一百来年的历史,但结构变化不大,主要只是在球(棒)磨机的部件结构上进行改进,以使球(棒)磨机的性能更完善,结构更合理,部件寿命更长,能耗更低,成本更节省。一、球磨机球磨机的产品粒度,在开路时,一般为0.589~0.045毫米,闭路时,粒度可小至0.037毫米。球磨机的最大给矿粒度根据物料的硬度而不同,硬矿石的最大给矿粒度为80%  相似文献   

9.
针对金矿选厂的磨矿流程的磨矿效率低、磨矿功耗大等问题进行技术分析,根据现有磨矿设备的规格及对磨矿产物细度的要求,综合现有生产工艺、矿石性质、选矿技术和磨矿设备等因素,运用JKSimMet软件进行磨矿回路的稳态模拟,预测利用现有磨矿回路处理岩芯样时改善选矿细度、提高磨机产能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扩大磨机回路产能的瓶颈在于半自磨机,减小半自磨机给矿粒度可显著提高半自磨机和球磨机的磨矿效率,使磨矿回路的处理能力最大能提高35%。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工业型棒磨机的给矿速率、给矿浓度、给矿粒度分布和矿物分布、解离度分布为主要条件变量,在广西某锡选矿厂的棒磨机与螺旋分级机组成的磨矿回路中进行了34组条件试验,建立了工业型棒磨机中矿物分布模型和单体解高度模型。对某一给矿条件下,磨机排矿产品的粒度分布、矿物分布、解高度分布以及各矿物的总单体解高度分别用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Ф8.8 m×4.8 m大型半自磨机首次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某铜钼矿山的应用,其生产能力15 000 t/d。投产初期,生产能力在短期内达到预期能力的100%。但半自磨机的衬板磨损严重,顽石破碎机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使SABC工艺没有完全达到设计的初衷。由于半自磨机的钢球充填率、顽石窗的开孔面积、直线筛的筛分效率、顽石破碎机的开启时间等制约了处理能力的提升,使半自磨机的磨矿效率和球磨机的磨矿效率不相匹配,增加了球磨机的功率消耗等。为了解决SABC工艺的平衡问题,增加生产能力,采取了从半自磨机中排出更多的顽石、改变钢球补加数量和调整球磨机的钢球尺寸、调整直线筛的筛孔形状、开孔面积和冲洗水、调整半自磨机给矿粒度的配比、调整破碎机HP 800的排矿口一系列措施等。这些措施的实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系统生产能力目前达到35 000 t/d。  相似文献   

12.
半自磨按比例放大及半自磨回路设计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叙述了直径为0.69m湿式半自磨机连续运转情况,并采用各种模型来预测按比例放大的半自磨机的性能特性,使用这种小型磨机一直是众多作者所争论的问题,然而由它所提供的试验数据的优点,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按照这种试验思路继续研究,其优点:所需的试料少;具有使用钻机获取岩芯来测试矿石易变性的影响;便于在不同操作条件下记录磨机内物料量的变化,容易倒空磨机内的物料,使用这种试验方法,每批试验仅需500kg矿  相似文献   

13.
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内选矿厂磨矿分级流程中应用已有将近40年,为促进磨矿分级控制系统的工业化应用和深入研究,对磨矿分级控制系统的发展进行了综述。目前磨矿分级检测仪表主要分为给矿量、矿浆流量、矿浆浓度、矿浆粒度、矿仓料位、磨机负荷量等六个方面;检测手段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磨矿分级控制策略从传统控制策略发展为现代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相互结合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厂是以矿浆形式给矿为主的选矿厂。为做到均匀给矿,已制成了电光指示型矿量自动报数器,与链条式自动取样机配合使用,每5分钟自动报数一次。操作人员可以在指示灯上直接看出放矿量的数字,根据数字大小,及时调整放  相似文献   

15.
我矿对MQG1200×1200球磨机进行了两项技术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球磨机给矿方式的改革在运转中联合给矿器有一偏心负荷,电流波动大,能耗增加,动球荷不均匀,同时返砂勺头极易磨损,影响运转率和磨矿效率,有必要改革。我矿MQG1200×1200与FLG500的机组配置,原来分级机坡度为14°,排矿流槽坡度17%,返砂流槽坡度40%。前年九月,我矿重新调整了分级机的配置,使球磨机和分级机中心线尽量靠近,分级机坡度为19°,球磨机排矿流槽坡度10%,返砂流槽坡度25%,从而取消了联合给矿器,实现了球磨机自流直接给矿。  相似文献   

16.
莱芜铁矿选矿厂原两段磨矿流程负荷不平衡,第二段磨机长期处在低负荷状态下运行,通过流程考查确定,将第二段磨机由格子型改为溢流型,两段磨机由2∶2配置改为2∶1配置,使第二段磨机利用系数由0.47t/m3h,提高到0.99t/m3h,钢球消耗降低0.36kg/t原矿,电耗降低2.18kWh/t原矿。  相似文献   

17.
作为磁铁矿石预选中的重要在数,回收界限应以价格法则确定,计算时湿选回收率不能取定值。在生产实践中要力求减少给矿粒度,水分和给矿量的影响,使回收界限接近计算值,以便取得良好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半自磨机磨矿介质由钢球和矿石自身组成,随着矿石硬度及块度的增加,造成半自磨机排矿速度偏慢及排矿粒度组成不合理,影响系统台效及电力、钢球等消耗。半自磨机为强制排矿碎磨设备,可通过改变排料端设计,将直形排料端改为弧形结构,优化半自磨机的排矿速度及粒度组成,达到提高半自磨系统磨矿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某铜渣选矿厂采用半自磨+球磨的磨矿工艺流程,球磨机采用中信重工的ф5.03×7.5 m溢流型球磨机,日常生产中球磨机的电耗占到全厂总电耗的40%以上。通过一系列的技改优化:磨机衬板优化改造、磨机电机更换改造、磨矿介质优化替代、一段溢流快速浮选技改,有效地降低了球磨机的吨矿电耗,磨机吨矿电耗从27.27 kW·h降低至20.71 kW·h,吨矿电耗下降6.56 kW·h。按年处理渣量75万t、电费0.55元/kW·h计算,一年可节约电量492万kW,电费约270.6万元,获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城门山铜矿磨矿基础自动化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磨矿流程是选矿生产中一道重要生产工序,其受来料矿石性质、磨机衬板损耗、钢球与给水大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同时磨矿产品粒度、浓度对后续浮选流程具有重大影响。城门山铜矿磨矿流程历经多次技术升级改造,已具备了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给矿、给水等稳定控制。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陆续进行多项技术改造,采用变频技术控制磨机,安装新型仪表等多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磨矿流程的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