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行为的影响。方法:以181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于健康教育前后,应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童口腔保健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家长都有口腔保健的常识,但对龋齿的饮食预防认识欠缺;通过此次健康教育,认识有所提高,大多数家长在此次健康教育活动中认识到了有效刷牙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前后能够督导幼儿坚持早晨和睡前刷牙,能够做到有效刷牙的幼儿人数有所增加(χ2=4.2395,P=0.039 5)。结论:学龄前儿童预防龋齿的健康教育活动应以学校和家庭为主,教育的内容应重点放在饮食干预上,并且需要采取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并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陕西省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现状,为开展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提供基线资料支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陕西省5岁儿童家长,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案》中5岁儿童家长问卷,由调查员现场面对面调查,并现场收集所有资料。结果儿童每天进食至少1次以上的食品主要是碳酸饮料(81.11%)、果汁(78.33%)、糖水(64.44%)、糖果或巧克力(53.61%)、甜点心(33.89%)。50.0%的儿童曾有睡前吃甜食的行为。46.9%儿童刷牙频率为每天1次以上。使用含氟牙膏者为56.67%。77.8%的家长没有带孩子看过牙,儿童看牙主要原因为外伤(29.1%)、牙痛(18.2%)和牙齿有问题(58.2%)。结论陕西省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家长对儿童的口腔健康不够重视,家长和儿童的保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小学生的日常刷牙行为及其与家长口腔卫生健康素养的关联性,为该类学生和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选取上海、广州、北京34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四年级学生4 166名和家长3 941名,问卷调查基本人口学特征、家长口腔卫生健康素养水平和学生刷牙行为.结果 家长口腔健康素养普遍较低,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素养持有率分别为16.2%,60.0%和12.9%."六龄牙的重要性"、评价"牙齿健康的自我保护能动性"和评价"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这三项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0.7%,85.2%和94.5%.知晓"含氟牙膏的抗龋作用"、家长做到"经常帮助孩子刷牙"和做到"经常帮孩子检查牙齿是否刷干净"报告率较低,分别为26.4%,19.1%和27.9%.口腔健康素养高的家长其子女刷牙行为较好.家长口腔评价能力素养和运用素养持有率与学生正确刷牙有强相关性(调整OR值分别为1.42和1.37).结论 进城务工家长口腔卫生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家长口腔卫生健康素养与小学生子女刷牙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深圳市松岗街道学龄前流动儿童龋齿患病情况及口腔保健行为对龋齿的影响,为开展流动儿童口腔保健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问卷调查3 000名学龄前儿童抚养人,对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及其抚养人的口腔保健行为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流动儿童患龋率为58.18%,高于户籍儿童的3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的饮食(经常吃甜食、喝碳酸饮料)、刷牙(3岁前刷牙、正确的刷牙方法等)、就医(定期检查牙齿、窝沟封闭)行为对儿童龋齿患病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抚养人是祖辈及其文化程度、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经常指导儿童刷牙行为等对儿童龋齿患病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吃甜食、喝碳酸饮料、祖辈为主要抚养人”是儿童龋齿的危险因素,“每天早晚刷牙、使用含氟牙膏、经常提醒孩子刷牙”是儿童龋齿的保护因素。结论 流动儿童与抚养人口腔保健的相关因素与儿童的龋齿发生有关,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更要加大对流动儿童抚养人(特别是祖辈)的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健康教育的力度,让家长与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保护乳牙,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郭洪菊  张佩如  罗敏  陈华  罗磊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67-4569
目的:了解绵阳市5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现状和口腔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和口腔卫生服务项目效果评估提供信息支持。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不等比、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绵阳市5岁常住人口734名,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案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了解5岁儿童的饮食行为、口腔卫生行为以及利用口腔医疗服务行为。结果:每天进食至少1次的食品主要是新鲜水果、甜点心和糖果/巧克力,72.5%的儿童有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的行为,近80%每天刷牙1~2次,含氟牙膏使用率仅为15.9%。42.5%的儿童近2年未接受口腔检查。城乡5岁儿童相比,睡前吃甜点、开始刷牙年龄、刷牙频率、家长帮助刷牙和家长检查刷牙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绵阳市儿童口腔健康行为有待改善,有必要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促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丽水市莲都区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开展儿童口腔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6年丽水市莲都区9岁儿童共5 200例,检查儿童的牙齿健康情况,并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相关生活习惯及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5 200例受检儿童总体牙齿患龋率为66.06%,其中男童患龋率为66.32%,女童患龋率为65.74%;总体龋均为(2.62±0.05)颗,其中男童龋均为(2.63±0.02)颗,女童龋均为(2.61±0.03)颗,不同性别该地区儿童龋均、患龋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患龋率与开始刷牙年龄、每天刷牙次数、吃甜食、喝碳酸饮料、睡前进食、家长文化程度、监督儿童刷牙、牙膏类型、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获取、定期带儿童就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天监督儿童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获取多、定期带儿童就医、开始刷牙年龄≤3岁是儿童龋齿的保护性因素,经常吃甜食、经常喝碳酸饮料、经常睡前进食是儿童龋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加强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和观念,教导儿童保持良好的饮食及口腔卫生习惯,有利于减少儿童龋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南宁市幼儿母亲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面向南宁市社区2.5~4.5岁儿童母亲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方案,及构建南宁市母子口腔卫生健康促进社区网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宁市两个社区的6所幼儿园中2.5~4.5岁幼儿834名,对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影响因素。结果 38.5%的儿童每天刷牙两次及以上,34.0%的儿童有过口腔就诊,20.9%的儿童使用含氟牙膏,74.1%的儿童有睡前吃甜食。幼儿母亲的文化程度、帮助儿童刷牙、检查刷牙效果、定期口腔检查认知、含氟牙膏对牙齿影响认知等因素与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有关。结论 南宁市幼儿口腔健康行为尚不完善,有针对性的提高母亲口腔保健知识,加强母亲干预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并分析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儿童口腔保健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杭州市中医院口腔科口腔门诊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实施口腔保健综合健康教育将所有体检儿童分为未行口腔保健综合健康教育的对照组与行口腔保健综合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比两组儿童健康教育前后刷牙行为、进甜食行为、不良口腔干预效果及龋齿、牙龈炎发病率.结果 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相比每日刷牙≥2次比例升高,每日1次、很少或从不刷牙比例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23、6.23、6.11,均P<0.05),且观察组儿童行健康教育后,小儿每日刷牙≥2次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x2=4.87,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相比,经常主动进食甜食及偶尔主动进食甜食比例降低,从不主动进食甜食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89、5.12、5.82,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对照组相比经常主动进食甜食及偶尔主动进食甜食比例均明显偏低(x2值分别为5.32、6.11,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相比睡前含奶嘴、舔唇、咬手指降低,无不良习惯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50、5.71、5.39、5.24,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对照组相比睡前含奶嘴、舔唇、咬手指降低,无不良习惯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23、4.81、5.38、5.92,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牙龈炎及龋齿的发病率较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11、6.43,均P<0.05).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儿童及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度,提升口腔教育行为,所采取的健康教育模式应以学校及家庭为单位,结合多种教育方法开展,以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患龋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及其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龋病儿童健康宣教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5年1至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儿科就诊的400名学龄前儿童及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学龄前儿童在甜食类食品、睡前进食、首次刷牙年龄、每天刷牙次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761、11.403、12.579、13.577,均P<0.05)。饮食习惯:学龄前儿童58.64%喜欢甜类食品,睡前进食占54.67%;口腔行为习惯:3岁前首次刷牙为30.88%,每天2次刷牙为44.48%;就医情况:以牙齿有洞为主诉的患儿为59.49%,定期检查占13.03%,有18.98%做过干扰措施;家长的认知情况:态度积极,但口腔知识相对不足,有73.65%的家长关注预防保健知识,54.67%的家长通过网络、电视了解口腔卫生知识。结论患龋的学龄前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腔行为习惯,家长的保健知识有待提高,应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儿童的口腔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瑞  程敏  宋为真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7):3840-3842
目的:收集有关口腔健康护理行为的资料,调查有关家长对牙患的认识及家长对其子女口腔健康的态度。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对吉林省3个城市、3个农村地区的792例5岁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对半数接受了口腔健康检查的5岁儿童的家长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半数儿童从4~5岁开始刷牙,每天刷牙2次的儿童占10.6%,城市好于农村;5岁儿童含氟牙膏使用率为44.4%,经常在睡前进食含糖食品的儿童为7.1%;儿童口腔科就诊原因主要是急慢性牙疼和其他口腔问题,定期检查的儿童为10.7%,就医接受的治疗主要是拔牙和补牙;10.6%的家长知道窝沟封闭的防龋作用,只有极少数家长每天帮助孩子刷牙或检查其刷牙效果。结论:吉林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尚不完善,有必要加强父母的口腔健康教育,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山东省东营地区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保健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6至12月在东营市鸿港医院口腔科检查的7至12岁儿童共310例,将其按照不同口腔保健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保健,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指导,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牙龈出血发病率、龋齿发病率、饭后漱口率、正确刷牙率、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结果 两组干预后分别与干预前相比,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饭后漱口率及正确刷牙率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8~8.34,均P<0.05).两组干预后分别与干预前相比,牙龈出血发病率、龋齿发病率及龋齿总数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5、8.37、6.87、8.29;t值分别为7.33、9.36,均P<0.05).两组干预后分别与干预前相比,牙龈指数与菌斑指数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1、6.89、4.25、6.56,均P<0.05).结论 在儿童口腔保健过程中加用健康教育可提高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降低牙龈出血发病率,促进健康口腔行为,改善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幼儿园园医的口腔知识水平,评价对园医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讲座的效果。方法采用讲座前后分别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并对比461名园医在口腔健康教育前后口腔保健知识、态度与行为的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前防龋方法和乳牙反原因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28.10%、23.23%,健康教育后分别提高到35.84%、29.42%,与教育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健康教育后口腔保健知识其余知识点的回答正确率比教育前均显著提高(P〈0.01)。健康教育前认为需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园医占51.11%,刷牙时间和牙刷更换频率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66.81%和54.20%,健康教育后分别提高到67.70%、87.39%和77.65%,较健康教育前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深圳市幼儿园园医的口腔知识存在不足,应加强园医的口腔保健知识教育,改善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口腔保健意识及行为,为加强妊娠期女性口腔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调研哈尔滨、长沙、上海三地妊娠期女性口腔保健意识及行为方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地妊娠期女性口腔保健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尚可,对于龋病及牙周病相关问题的调研中,能够答对半数及以上的受访者分别占50.17%及46.79%。而三地妊娠期女性口腔保健行为习惯有待提高:仅有3.78%的妊娠期女性达到每日3次刷牙,13.29%的妊娠期女性每日使用1次以上的牙线,27.34%的妊娠期女性有漱口水使用习惯。三地牙周病相关知识掌握、刷牙、牙线使用和漱口水使用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12.010、18.311、9.975、9.828,均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口腔保健工作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孕妇口腔教育,减轻口腔医疗负担,强化孕期女性口腔保健,提升女性妊娠期口腔健康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职医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的状况,为学校口腔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统一问卷,对912名高职医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问卷调查。结果53.6%的学生每天刷牙2次。6.6%的学生每次刷牙时间达到3min以上,28.2%的学生采用竖刷法,4.9%的学生使用过牙线;学生主要通过电视(42.6%)和书本(31.8%)获得口腔健康知识,53.6%的学生不常吃零食;85.3%的学生经常食用蔬菜;牙病需就医、甜食对牙齿有害、刷牙可预防蛀牙的正确认识率高,达85.6%~95.8%;而对刷牙方法、窝沟封闭、水中加氟、牙线、牙龈出血该就诊及牙周病主要病因的正确认识率低,为5.6%~21.6%。结论高职医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促进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预防儿童龋齿患病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口腔门诊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首次参与龋齿检查的儿童,按照口腔健康教育干预的不同分为常规健康教育组(简称常规组)及综合健康教育组(简称综合组),对两组儿童实施6个月健康教育后,观察两组龋齿发生率、口腔保健行为及知识调查结果。结果综合组与常规组相比,上颌乳中切牙、上颌第一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下颌第二乳磨牙部位龋齿患病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5、6.34、5.78、5.92、5.63,均P<0.05)。综合组与常规组相比,含着奶瓶(奶嘴)睡觉比例降低,正确刷牙姿势、每日刷牙2次以上比例升高,饭后漱口、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升高,每次刷牙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6、5.12、5.54、5.56、5.09,t=5.23,均P<0.05)。结论通过口腔综合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不同部位龋齿患病率,纠正口腔保健行为,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及口腔健康行为,为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张家港市16所幼儿园的1 405名学龄前儿童,对其进行口腔检查并发放问卷,由家长填写后统一收回。结果 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 61.99%,龋均为2.81,龋失补充填率为3.54%;男、女童患龋率分别为63.21%、6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患龋率分别为60.86%、6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龋率升高,在不同年龄组间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0,P<0.05);3岁以前开始刷牙的儿童占30.25%,从长第一个牙就开始刷牙的仅占1.00%, 18.78%的儿童只是偶尔刷牙甚至不刷牙。饮食方面仅有23.42%的儿童不在睡前吃甜食。睡前高频进食甜食和开始刷牙的年龄较大是儿童龋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740、14.913,P<0.05)。结论 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较高,口腔健康行为较差,应加强对儿童和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干预效果,探索适合儿童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 方法 利用自行编制的健康教育教材和配套玩教具,实施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儿童及家长关于预防单纯性肥胖、龋齿及维生素A缺乏等的知识、态度及行为变化。 结果 健康教育后,家长及儿童大多数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有改善。尤其家长对维生素A缺乏相关问题正确回答率由19.34%~80.66%,增加到66.85%~92.27%,儿童对维生素A缺乏相关问题正确回答率由14.36%~46.96%,增加到67.96%~80.11%,预防维生素A缺乏所有知识及行为的持有率显著提高(P<0.01)。 结论 针对学龄前儿童身心特点,以儿童为主体,家长和儿童共同参与、医教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可明显提高儿童及家长对于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有效改善其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职医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的状况,为学校口腔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统一问卷,对912名高职医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问卷调查。结果53.6%的学生每天刷牙2次,6.6%的学生每次刷牙时间达到3min以上,28.2%的学生采用竖刷法,4.9%的学生使用过牙线;学生主要通过电视(42.6%)和书本(31.8%)获得口腔健康知识,53.6%的学生不常吃零食;85.3%的学生经常食用蔬菜;牙病需就医、甜食对牙齿有害、刷牙可预防蛀牙的正确认识率高,达85.6%~95.8%;而对刷牙方法、窝沟封闭、水中加氟、牙线、牙龈出血该就诊及牙周病主要病因的正确认识率低,为5.6%~21.6%。结论高职医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促进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