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添加SrO使La2O3/CaO催化剂的碱性增强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C2产率提高,但反应温度随SrO含量增而升高,反应活性高的SrO-La2O3e/CaO催化剂,容易被CO2中毒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表面活性位实在碳酸盐覆盖,催化剂失活之前,反应气中添加CO2可抑制产物中CO2的生成,提高C2产率。  相似文献   

2.
添加SrO使La2O3/CaO催化剂的碱性增强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C2产率提高,但反应温度随SrO含量增加而升高.反应活性高的SrO-La2O3/CaO催化剂,容易被CO2中毒.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表面活性位被碳酸盐覆盖.催化剂失活之前,反应气中添加CO2可抑制产物中CO2的生成,提高C2产率  相似文献   

3.
Fe-Mn-K催化剂FT合成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Fe-Mn-K催化剂FT合成动力学及产物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反应条件对(CO+H_2)转化率及α-己烯/正己烷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产物分布需用两个α才能较好地描述;反应温度及反应气氛下H_2/CO比对α-己烯/正己烷比具有较大影响:最后获得的动力学方程为:-r_(H_2+CO)=aP_(CO)P_(H_2)/(P_(CO)+bP_(H_2O)),从活化能的角度看,该粒度催化剂存在着内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Mn2O3-Na2WO4/SiO4催化剂上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可用Rideal-redox机理描述,它包括均相及多相两个步骤.甲基自由基的生成是一个多相过程(表面反应),C2烃的生成是一个均相过程(气相反应).催化剂的活性同氧化速率(k1)和CH4与表面氧种的反应速率(k2)有关,C2烃的选择性与甲基自由基氧化速率常数和甲基自由基偶联速率常数的比值(k/k4)有关,这些常数均可从实验中求得.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甲烷在LC和SLC催化剂体系上氧化偶联反应过程的热效应现象和反应气中添加CO2对催化剂反应行为的影响.在不使用稀释气的情况下,当反应温度由873升至923K时,反应活性存在一个突变点.这主要是由CH4燃烧反应放出大量热使催化剂床层的局部温度很高,形成一个局部过热区,因此引发甲烷氧化偶联.此即所谓热点温度效应,它严重影响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在反应气中添加CO2对LC几乎无影响;由于SLC中各组分与CO2作用生成碳酸盐,使催化剂表面氧浓度显著减少,导致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大大降低和严重失活.  相似文献   

6.
在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条件下,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SrO-La2O3/CaO催化剂,结果表明,晶格氧使甲深度氧化,La2O3和CaO具有活泼的晶格氧,SrO的晶格氧比较稳定,气相氧通过催化剂表面消耗掉的晶格氧,加速甲烷了深度氧化,另一方面,催化剂表面的碳酸根物种在氧气氛下分解,在La2O3和LC催化剂中,催化剂表面La2O2(CO3)的分解形成配位不饱和的晶格氧O^2-,并为气相氧吸附提供氧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Pt/Al2O3和Pt/CeO2/Al2O3催化剂对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的催化活性,发现Pt/CeO2/Al2O3显示了比Pt/Al2O3更高的甲烷转化率和合成气选择性。用H2TPR,H2TPD,SEM和XRD等手段和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CeO2与Pt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SMSI),这种作用促进了Pt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抑制了Pt在催化剂表面的迁移,大大降低了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完全燃烧活性,提高了催化剂的部分氧化活性和选择性,避免了因催化剂床层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或失活,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在反应过程中,CeO2通过促进水蒸气变换反应(WGSR)的进行使反应体系迅速达到平衡,提高了催化剂对H2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用BOCMP方法及MonteCarlo模拟技术,对H2S导致Cu基催化剂失活的原因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料气中存在H2S时,WGS反应的活化能明显高于无H2S时的活化能,随着表面H2S浓度的增大(θ=0,0.10,0.25),反应的活化能也逐渐变大(其大小比为1∶1.34∶3.3),究其原因可归结为H2S的存在使得反应物分子的吸附热减小,从而使H2O的解离吸附(WGS反应的速控步骤)活化能增大。  相似文献   

9.
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反应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程序升温反应(TPR)及质谱分析表征了CaO,Sm2O3,0.5-10%Sm/CaO催化剂上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特性。谱图分析表明,在400-1000℃范围内,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产物的变化呈现三个反应温度区域:(1)完全氧化区,反应主要为CH3·在催化剂表面完全氧化形成COx和H2:(2)偶联区,主要为CH3·的氧化和偶联竞争反应,H2谱线出现明显的低温峰;(3)氧耗尽区,反应为高温气相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10.
抑制动力学分析法测定痕量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何荣桓  姜华 《分析化学》1997,25(5):616-616
1引言研究了铈(Ⅲ)阻抑H2O2氧化水杨基荧光酮(SAF)褪色的反应。反应对铈(Ⅲ)为一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8.75kJ/mol。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铈的动力学分析法。测定条件为:SAF:4.0x10-5mol/L,H2O2:0.010%,NaOH:2.0x10-2mol/L,50℃。线性范围0.04~0.44mg/L,检测限为0.02mg/L。当溶液中的铈含量为0.16mg/L时,3~8倍量的轻稀土,5~11倍量的重稀土及同倍量铀和钍不干扰测定。2实验部分2.1试剂和仪器铈(Ⅲ)标准溶液:20…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硫酸化氧化钛催化剂(表示为TiO_2-SO_4~(2-)),实验表明在低于300℃的反应温度下,它能有效地降解二氯甲烷(浓度为42.8μmol/L),如在275℃,二氯甲烷的转化率达100%,降解产物为CO、CO_2和HCl.该催化剂含2%硫酸根,氨的吸附量为每克催化剂3.4mmol.与未经硫酸化处理的TiO_2对比,硫酸化后的催化活性显著提高,表明二氯甲烷降解反应发生在固体酸的酸性活性中心上.水汽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催化活性,提高了反应活化能.在TiO_2-SO_4~(2-)上负载CuO后可显著提高降解产物中二氧化碳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Cu(OAc)2.H2O与两个Schiff碱[水杨醛缩邻氨基吡啶(HSPy),水杨醛缩邻氨,基苯酚(H2SAP)]在室温下的固相化学反应,用元素分析、XRD、DTA、UV漫反射和磁化率测定等方法表征的固相产物,其组成分别为Cu(SAPy)2和Cu(SAP),后者为双核结构,通过等温电导法得到固相反应的活化能为:H2SAP(35.25kJ/mol<HSAPy82.31kJ/mol,并初步讨论了  相似文献   

13.
在温度30~140C空速1000~5000h1和常压下,利用固定床反应器测定了三种氧化铝基催化剂上COS和CS2的水解活性。结果表明,COS和CS2水解反应速率与其浓度呈一级。低温时三种催化剂上COS和CS2表观反应活化能依次分别为57.80及52.50,44.71及55.53,38.70及35.0kJ/mol。三种催化剂中,负载K2O和Pt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稳定性和最高活性。  相似文献   

14.
用BOC-MP方法及Monte Carlo模拟技术,对H2S导致Cu基催化剂失活的原因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料气中存在H2S时,WGS反应的活化能明显高于无H2S时的活化能,随着表面H2S浓度的增大(θ=0,0.10,0.25),反应的活化能也逐渐变大(其大小比为1:1.34:3.3),究其原因可归结为H2S的存在使得反应物分子的吸附热减小,从而使H2O的解离吸附(WGS反应的速控步骤  相似文献   

15.
将聚苯乙烯(PS)和乙基纤维素(EC)溶于CH_2Cl_2中,利用水中干燥法制备PS-EC复合膜微胶囊。当复合膜的微孔中含有磷酸三丁酯(TBP)时,微胶囊膜对Cr_2O_7~(2-)具有传输功能。芯材采用高浓度NaOH时,可使Cr_2O_7~(2-)逆浓差传输。研究了PS和EC的比例、微胶囊粒径、NaOH浓度及TBP含量对传输的影响.在适当条件下,10min内Cr_2O_7~(2-)的浓度由1×10~(-4)mol/L降至1×10~(-7)mol/L以下。  相似文献   

16.
在Pd(Ⅱ)-Cu(Ⅱ)/活性炭催化剂上水汽对CO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CO在Pd( Ⅱ) - Cu( Ⅱ)/ 活性炭催化剂上的催化氧化反应,发现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时催化活性大大提高。并对CO 络合催化机理进行了讨论,求得总包反应级数约为1 .3,表观活化能为50 .46kJ·mol- 1 。  相似文献   

17.
在2.9%(wt)Ni/Al2O3催化剂上用insituFTIR研究了CH4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活性碳物种与化学吸附的O原子反应生成CO;CH4/O2(2:l)混合气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的IR谱图表明只有H2O和CO2存在,说明CH4和CO2的重整反应没有发生。因此,我们认为CO和H2是一级产物。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Fe-P-O催化剂对甲烷氧化偶联(OCM)的低温催化活性,考察了催化剂组分的优化,最适宜的反应温区,反应过程参数,助催化剂组分,催化剂的晶型结构和活性相以及F:元素键合状态的XPS谱.确定了8%LiNO3-0.8Fe/P催化剂在650℃,CH4:O2:Ar=2:1:2及GHSV=3000h-1条件下,可获得甲烷转化率为11.90%和C2烃选择性为69.81%的结果.添加LiNO3为助催成分,可有效改善催化剂表面酸活性中心的分布,防止OCM中深度氧化和表面积炭,提高C2和C2烃选择性.该催化剂为可变价型,是六方形和料方形两种晶型结构的复合磷酸铁,活性相为斜方形FePO4物相.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改变 Al/ Zr 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 分别考察了 Cp2 Zr( O Ar)2/ E A O ( Ar= C6 H5、p  C6 H4 M e、m  C6 H4 N O2、p  C6 H4 N O2) 4 种体系对乙烯齐聚的催化作用. 发现用 Cp2 Zr( O Ar)2 代替 Cp2 Zr Cl2 作为主催化剂, 对于 Kam insky 型体系 Cp2 Zr L2/ E A O 催化乙烯齐聚, 具有调变作用,在提高催化活性的同时, 可使低碳烯烃的选择性明显改善. 在 Cp2 Zr( O Ar)2/ E A O 的4 种催化体系中, 当酚基对位带有强吸电子基团时( Ar= p  C6 H4 N O2), 对乙烯齐聚的催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0.
CO2部分氧化乙烷制乙烯Pd—Cu/MoO3—SiO2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青  钟顺和 《应用化学》1998,15(6):49-52
用化学吸附-红外光谱、化学吸附-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微型反应技术研究了Pd-Cu/MoO3-SiO2(MoSO)催化剂对CO2和乙烷的吸附活化和部分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乙烷以C—H键中的H吸附于MoSO载体表面MoO键的端基氧上;Pd-Cu/MoSO催化剂对CO2有良好的化学吸附活化性能,CO2的吸附除有线式吸附态和剪式吸附态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Pd-Cu/MoSO催化剂的晶格氧参与了化学反应.探讨了在Pd-Cu/MoSO催化剂上CO2的部分氧化乙烷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