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盼盼 《全科护理》2014,(13):1245-1247
胸腺瘤较为少见,其发病率为0.15/10万,但却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占前纵隔肿瘤的20%,成人可达50%[1]。胸腺瘤常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重症肌无力症(myasthenia gravis, MG)最为常见。胸腺瘤有10%~30%伴MG,而MG 病人15%~60%伴胸腺瘤[2]。胸腺瘤完全切除术后复发率为5%~50%,胸膜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3]。2013年4月我科成功救治1例胸腺瘤术后复发伴重症肌无力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胸腺瘤是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约10%~50%的胸腺瘤患者可伴发重症肌无力?MG?。而MG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75%的MG患者合并有胸腺瘤,两者互为影响,目前胸腺切除是治疗MG的重要手段之一[1],我科从2002年1月~2007年2月共手术治疗胸腺瘤合并MG患  相似文献   

3.
钭国英 《现代护理》2001,7(5):35-36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间神经传递障碍的一种慢性病 ,目前主张不管有无合并胸腺瘤均行胸腺切除术 ,可取得较好效果[1] 。 1995年 12月~ 1999年 10月 ,我科共收治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 9例 ,经胸腺瘤切除术加纵膈脂肪清扫术后均治愈出院。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例中男 3例 ,女 6例 ,年龄 12~ 6 4岁 ,平均年龄 37岁。其中眼肌型 4例 ,混合型 2例 ,全身型 3例。术前发生肌无力危象 1例 ,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 2例 ,3例术后均呼吸机支持 7~ 2 8天 ,发生频发室性早搏 1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例 ,心动过缓 2例。 9例均经…  相似文献   

4.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间神经传递障碍的一种慢性病,目前主张不管有无合并胸腺瘤均行胸腺切除术,可取得较好效果[1].1995年12月~1999年10月,我科共收治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9例,经胸腺瘤切除术加纵膈脂肪清扫术后均治愈出院.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3例,女6例,年龄12~64岁,平均年龄37岁.其中眼肌型4例,混合型2例,全身型3例.术前发生肌无力危象1例,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2例,3例术后均呼吸机支持7~28天,发生频发室性早搏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心动过缓2例.9例均经胸腺瘤切除加纵膈脂肪清扫术及抗胆碱脂酶药治疗,同时应用激素、有效的抗生素、支持、对症治疗,住院23~69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行胸腺切除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7月~2004年8月,选择3例胸腺相关疾病患者,应用电视胸腔镜(VATS)行胸腺切除。结果胸腺瘤1例,恶性胸腺瘤1例,胸腺增生1例。其中伴重症肌无力2例。所有手术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胸者。结论符合适应证病例采用VATS技术进行完全的胸腺切除是可行的,与胸骨切开胸腺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胸腺瘤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的护理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重,术后易发生呼吸衰竭,术后护理至关重要。1998年6月-2004年6月,我科通过16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术后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41岁。术后出现呼吸衰竭在1~3d发生,表现为:(1)呼吸无力、困难;(2)紫绀;(3)伴或可伴意识障碍;(4)动脉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可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1]。全部病例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呼吸衰竭,立即经气管插管,用西门子900C或900E人工呼吸机进行通气。并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呼吸…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胸腺瘤的CT征象分析,探讨胸腺瘤CT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CT诊断为良性胸腺瘤22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良性胸腺瘤19例,3例为恶性,符合率为86.3%;术前CT诊断恶性胸腺瘤7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恶性,符合率为100%。良性胸腺瘤平均直径为4.5cm,类圆形17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均表现为密度均匀,包膜完整,与周围纵隔大血管界限清楚。恶性胸腺瘤平均直径为9.6cm,5例呈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1例呈不规则浸润性生长;5例包膜不完整,2例无包膜;肿瘤密度不均匀,合并有其他侵袭征象:纵隔胸膜受累、瘤体邻近心包受累和通过种植播散而致心包积液、胸膜种植、侵及大血管、胸腔受侵(胸腔积液)。结论 CT对胸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危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月11月至2018年1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58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改良Osserman标准分为I型15例,IIa型27例,Ⅱb型12例,Ⅲ型4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近期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危象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58例患者手术后症状缓解者16例,无效者18例,恶化者9例,发生危象15例。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按胸腺瘤病理分期Massoka标准:I期者中10. 3%发生危象,Ⅱ期及以上者中15. 6%发生危象,术后近期的危象发生率胸腺瘤I期和Ⅱ期及以上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按重症肌无力的分型,I型者中3. 5%发生危象,Ⅱ型及以上者中22. 4%发生危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危象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严重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病理类型与危象发生无影响;有无胸腺瘤类型及肌无力分型两个因素与术后危象发生有关,合并胸腺瘤的患者、肌无力等级较高的患者术后发生危象的概率明显偏高。结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行胸腺瘤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显著,能有效控制重症肌无力症状,完善围手术期相关措施,减少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危象的发生与有无胸腺瘤、肌无力分型等级有着密切的联系,肌无力等级越高,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发生危象的可能性就越高。  相似文献   

9.
胸腺与重症肌无力有密切关系,约10%~45%胸腺瘤患者并发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患者中8%~20%合并胸腺瘤.因此运用手术的方法切除胸腺及胸骨后脂肪、淋巴组织来治疗重症肌无力,行而有效[1].我院胸外科于2004年6月成功为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施行了胸腺切除术,经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例AB型胸腺瘤术后5年肝转移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B型胸腺瘤术后5年,在肝脏组织内查见转移瘤,病理诊断为肝脏组织内转移的AB型胸腺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Kpan(+)、CD3(+)、CD2(+)、TdT(+)、CD5(+)、p53(+)、Hep‐1(-),Ki67阳性细胞数(10%~15%)及Galectin‐3阳性表达强度高于5年前纵隔胸腺瘤。结论 AB型胸腺瘤可复发及远处器官转移,为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 p53、Galectin‐3和Ki67的高表达可能共同影响着胸腺瘤的发生、发展和恶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5%的胸腺瘤患者可伴发单纯红细胞生成不良(PRCA),少数伴发单纯中性粒细胞生成不良(PWCA)和周围血淋巴细胞增多。PRCA 发生原因可能是胸腺瘤与幼红细胞存在共同抗原、胸腺瘤产生抑制红细胞分化的T 淋巴细胞或共同原因导致胸腺瘤和PRCA 同时发生。患者多死于PRCA相关性疾病。认为PWCA 的发病机理是自家免疫,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可缺如,短期内死于脓毒血症。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增多预后良好,增多的淋巴细胞可能直接来自肿瘤的OKT_4~+细胞。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胸腺上皮性肿瘤分成5种主要的组织学亚型(A型、AB、B1、B2和B3)以及其他少见亚型的胸腺瘤和胸腺癌,包括具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虽然在部分MNT中可见A型胸腺瘤成分,但文献中对这两种肿瘤同时存在的情况描述极少,检索国内外文献,国外Kibler等[1-4]报道了4例由A型胸腺瘤和MNT混合组成的胸腺瘤,而国内仅有2篇相关文献,且均未作详细描述(表1)[5-6]。本文报道l例发生于前纵隔的MAMNT,并作文献复习,以期提高病理医师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胸腺瘤多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 ,亦可位于中纵隔或后纵隔 ,常见于成年人。发病年龄多在 2 0~ 4 0岁之间 ,9%~ 38%的胸腺瘤患者发生重症肌无力[1] ,自 1998年以来 ,我科共收治胸腺瘤5 8例 ,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 15例 ,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5例中男 10例 ,女 5例 ,32~ 6 5岁 ,平均 4 8岁。病理类型 :9例为良性 ,6例为恶性。术前均合并肌无力 ,术后均得到缓解。术后 10例经鼻气管插管 ,5例行气管切开 ,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平均带机天数为3d ,均未发生感染。2 护 理2 1 术前护理2 1 1 心理护理 重症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腺肿瘤的生存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01年5月~2009年3月手术病理活检证实为胸腺肿瘤患者共48例,根据2004年WHO病理学分型分为胸腺瘤及胸腺癌两大类:A型,AB型,B1型,B2型,B3型为胸腺瘤;C型为胸腺癌.结合1994年Masaoka分期系统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随访时间至少为24个月,单因素分析胸腺瘤患者2年生存率96.67%.胸腺癌2年生存率22.22%.结论 病理学分型和Masaoka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放疗对于组织学类型不同的肿瘤敏感性存在不同:对B型胸腺瘤疗效较好,对胸腺癌疗效欠佳.胸腺癌恶性程度高,首选以活检术后基因检测的个体化化疗,纵膈姑息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化疗在晚期胸腺肿瘤患者中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胸腺瘤病理与重症肌无力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行胸腺瘤分类标准的临床研究,以探讨胸腺瘤最新 WHO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 MG)发生率、 Osserman分型及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 1974/2000 105例因胸腺瘤行胸腺切除的患者,分别应用胸腺瘤的传统病理分类法、 Levine Rosai分类法及最新 WHO分型标准对胸腺瘤分类,并在 MG发生率、 Osserman分型及手术预后等方面统计比较.结果 ( 1) A型+ AB型良性例数较多, B型恶性例数较多,体现出 A型及 AB型胸腺瘤良性的特点.( 2) B3型较 A型及 AB型易合并 MG(χ 2 = 3.294 8, P= 0.07), C型 13例均未合并 MG. B3型胸腺瘤合并 MG的手术危象发生率比 A型+ AB型、 B1+ B2型高,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3)手术危象与 Masaoka分期的良、恶性程度明显相关(χ 2= 4.218 8, P= 0.04) ,主要集中在 Osserman改良分型Ⅱ b型及Ⅲ型(χ 2= 13.099 4, P< 0.001).结论胸腺瘤最新 WHO病理分型对于区别良恶性肿瘤有指导意义;不同类型的胸腺瘤 MG易患性不同,并且结合 Osserman临床分型、 Masaoka病理分期对提示术后危象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90~ 1998年 ,我们对 2 1例重症肌无力 ( MG)患者进行了外科治疗 ,效果较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12例 ,女 9例 ;年龄 3~ 6 1岁。病程 1个月~ 7年。按Monden改良的 Osserm an分型 , 型 (眼肌型 ) 6例 , a型(轻度全身 ) 6例 , b型 (中度全身型 ) 8例 , 型 (急性暴发型 ) 1例。 3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前均行 CT检查 ,13例为胸腺瘤 ,8例为胸腺瘤增生。术前均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 ,6例使用激素。术后病理诊断 :上皮细胞型胸腺瘤 1例 ,淋巴细胞型胸腺瘤 5例 ,混合细胞型胸腺瘤 3例 ,恶性胸腺瘤 1例 ,胸腺增生 11例。均在全麻下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伴胸腺瘤或胸腺增生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118例和伴胸腺增生重症肌无力患者42例,统计并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临床分型、受累肌群、肌无力危象、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及完全稳定缓解资料。结果与伴胸腺增生重症肌无力患者相比,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大,Ⅲ型比例高,术后完全稳定缓解率低(P0.05),更易发生呼吸肌受累(χ~2=6.364,P=0.011)及肌无力危象(χ~2=5.455,P=0.022)。不同病理分型胸腺瘤伴发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之间呼吸肌受累(χ~2=8.532,P=0.036)和肌无力危象(χ~2=8.956,P=0.030)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以B3型最高,A+AB型最低。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重复神经电刺激阳性率高于伴胸腺增生重症肌无力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χ~21.357,P0.05);不同病理分型胸腺瘤重症肌无力患者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χ~26.623,P0.05)。结论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重,易有呼吸肌受累和肌无力危象,伴胸腺增生重症肌无力更能从手术中获益。重症肌无力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阳性率与胸腺病变类型无明显关联。重症肌无力呼吸肌受累和肌无力危象与胸腺瘤病理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胸腺瘤是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1],约30%~65%合并重症肌无力(MG).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胸腺切除、前纵隔脂肪组织清除术.因此术后采取合适的机械通气治疗的尤为重要.我院2008年1~12月,采取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的方法,使1 2例胸腺瘤并肌无力切除术患者成功脱机,并安全度过并发肌无力危象高峰期.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本组共12例胸腺瘤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3.7岁.所有12例胸腺瘤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经新斯的明试验阳性或肌电图递减试验阳性诊断重症肌无力.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 1 992 - 0 1~ 2 0 0 2 - 0 1共行胸腺瘤切除术 7例 ,术后疗效满意 ,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5例 ,女 2例 ,年龄最小 2 5岁 ,最大 49岁 ,平均年龄38.4岁 ,7例均行胸腺瘤切除术 ,除 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外 ,其余 6例均治愈出院 ,治愈率为 85.7%。2 术前护理2 .1 心理护理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吐字不清及四肢无力等 ,造成患者思想负担重对手术及术后恢复极为不利 ,术前一定要作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表示同情和理解给予安慰并告知患者术后肌无力症状是完全可以治…  相似文献   

20.
顾晖  张伟英 《现代护理》2004,10(11):1073-1073
胸腺瘤切除作为治疗胸腺瘤、胸腺增生和 /或伴有重症肌无力的一种常规手术方法 ,其术后护理已较为熟悉 ,而胸腺瘤同时又合并心脏瓣膜病变则较少见 ,我科于 2 0 0 2年 7月收治1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 ,成功地同期为该患者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