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患者术前与术后 1 年三维步态参数的差异及其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 2019 年 4 月至 2019 年 11 月,于我院行 TKA 的 61 例患者,于术前及术后 1 年进行三维步态测试及 WOMAC、李克特五点满意度评分,采用步速、支撑相时间百分比、步幅、膝关节屈伸范围、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对患者步态进行评定。根据术后 1 年满意度将患者分为五组,使用有序 Logistic 回归分析各步态参数与患者满意度之间的潜在联系。结果患者 TKA 术后 1 年步速由术前(1.09±0.09) m / s 提高至 (1.20±0.23) m / s,步幅由 (1.08±0.24) m 提高至 (1.21±0.08) m,膝关节屈伸范围由 (45.46±8.26) °提高至 (48.35±7.59) °,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由 (48.06±6.31) °提升至 (50.56±5.9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支撑相时间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3)。患者满意度与上述步态有序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与患者满意度存在显著性相关 (P 0.05)。结论患者 TKA 术后 1 年步态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是影响患者 TKA 术后 1 年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1例成人膝关节内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S)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膝关节内GCTS的临床特点及关节镜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4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1例成人膝关节GCTS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18~49岁,平均36.3岁,左膝4例,右膝7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随访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HSS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11例均获12~48个月的门诊随访,平均30.1个月。术后8周时,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较术前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SS评分:术前(33±5.1)分,术后8周(93±3.7)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93±3.9)分;术后1年(94±2.8)分;术后2年(94±2.5)分;术后4年(95±1.6)分,与术后8周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至末次复诊均未见复发。结论膝关节内GCTS极易漏诊误诊,术前通过仔细查体,并结合核磁共振、彩超检查,显著提高膝关节内GCTS的诊断准确率。关节镜下彻底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外翻膝患者行外侧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并髌骨置换,分析髌骨置换对其术后髌骨轨迹及膝前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膝外翻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共34例(35膝),其中男11例(11膝),女23例(24膝),平均年龄(63.6±7.4)岁,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股胫关节外翻角、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外移角、髌骨评分以及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前痛发生率进行疗效评价。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4例均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22.4个月。股胫关节外翻角:术前(21.46±8.15)°,术后(6.11±1.05)°;髌骨外侧倾斜角:术前(8.94±2.95)°,术后(4.11±0.93)°;髌骨外移角:术前(12.54±5.99)°,术后(4.17±2.02)°;髌骨评分:术前(14.23±3.44)分,术后(24.89±2.91)分;HSS评分:术前(42.31±11.11)分,术后(83.14±6.25)分;膝关节活动度:术前(81.20±17.47)°,术后(100.94±8.27)°;膝前疼痛发生率:术前54.3%,术后5.7%。患者术前与术后股胫关节外翻角、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外移角、髌骨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前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翻膝患者行髌旁外侧入路膝关节置换并髌骨置换,可明显改善患者髌骨轨迹,提高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减少膝前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使用肩袖外排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2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17~61岁,平均(34.3±10.1)岁.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  相似文献   

5.
周瑶  贺景国  宋慧敏 《癌症进展》2018,16(8):1048-105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情况,提高技术配合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的术中配合情况和对其手术前后的访视结果.结果 102例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术后1 h的疼痛评分为(3.31±0.03)分,术后1 d的疼痛评分为(2.78±0.10)分,术后3 d的疼痛评分为(2.40±0.23)分,患者术后1、3 d的疼痛程度均较术后1 h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0.01);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1.10±3.11)分、(33.25±3.07)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47.10±2.86)分、(49.36±2.27)分(P﹤0.01).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52例,占51.0%(52/102);良50例,占49.0%(50/102);中0例,占0(0/102);差0例,占0(0/102);优良率为100%(102/102).结论 术前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术后综合护理,可缓解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5E康复护理模式对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假体置换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5E康复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24. 87±16. 94)分和(78. 02±6. 32)分,高于对照组的(110. 03±14. 81)分和(65. 14±7. 3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7. 61±7. 24)分,高于对照组的(75. 02±6. 3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5E康复护理模式能提高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假体置换术后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行内轴型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保留后交叉韧带型(cruciate retain,CR)假体与不保留交叉韧带型(cruciate substitute,CS)假体的早中期疗效。方法调取我院就诊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采用上述两种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资料。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内轴型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其中CR组171例,CS组20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的KSS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和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KSS评分,CR组:术后3个月(89.61±0.91)、6个月(88.68±0.95)、1年(87.61±1.09)、2年(89.38±0.97)、3年(88.18±0.89)、5年(89.63±0.89)高于术前(50.72±1.55)(P0.05);CS组:3个月(87.63±0.93)、6个月(89.48±1.12)、1年(89.68±0.99)、2年(88.48±0.96)、3年(91.61±0.95)、5年(90.61±0.94)高于术前(51.54±1.48)(P0.05)。膝关节最大屈曲度CR组:术后3个月(100.4±11.4)、6个月(115.2±21.5)、1年(117.6±11.7)、1年(118.2±11.2)高于术前(70.6±12.7)(P0.05);CS组:术后3个月(100.6±11.3)、6个月(101.4±15.3)、1年(121.1±12.3)、1年(121.3±12.4)高于术前(74.8±12.8)(P0.05)。两组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指标同组术前、术后相同时间点比较(P0.05);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术后各时间点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后早期两种假体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膝关节畸形、提高屈曲度,有较高的满意度。然而,比较两组假体置换术后,早期效果、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及患者主观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一期置换在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周围骨折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假体行一期置换的21例(21膝)65岁以上伴有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例,其中男12例(57.1%),女9例(42.9%),左膝11例(52.4%),右膝10例(47.6%),股骨远端骨折3例(14.3%),胫骨近端骨折18例(85.7%)。平均年龄68~88(78.1±6.0)岁,随访36~48个月,平均(41.5±4.1)个月,自骨折发生至关节置换3~10天,平均(5.5±2.3)天。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评价骨关节炎严重程度与骨折分型。随访时评估膝关节KSS评分、HSS评分,测量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常规拍摄术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下肢力线、假体位置。结果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评分66~95分,平均(80.5±7.9)分,其中优7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81.0%;HSS评分68~92分,平均(80.5±6.8)分,其中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5.7%;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95°~128°,平均(112.6±8.7)°。术后无病例出现膝关节屈曲挛缩及伸直受限。术后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溶栓治疗后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感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外伤前已存在骨关节炎的老年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行一期全膝关节假体置换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膝关节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带线锚钉治疗,术后给予膝关节屈曲30°石膏固定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后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7~11个月随访,平均9.2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59.4±8.1)分,(86.4±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86.8±13.5)°(13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50.6±6.1)分,(92.8±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锚钉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内固定可靠,安全有效,可早期有效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与膝关节皮温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行单侧TKA且术后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并记录基本信息、手术前后膝关节皮温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KA术后KSS评分改善值高的对应组患者的年龄、BMI以及双膝皮温差分别为(63.2±7.91)岁、25.5±2.93、(1.6±0.24)℃,另一组患者的年龄、BMI以及双膝皮温差分别为(72.4±7.79)岁、26.6±2.77、(2.3±0.20)℃,两组间的年龄、BMI、双膝皮温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0.01、0.01;KSS评分改善值与双膝皮温差高峰值呈负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BMI、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KOA患者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与术后皮温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对56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患者年龄18~52岁,平均32.7岁。男30例,女26例。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评分(46.6±3.7)分,Lysholm评分(50.5±4.2)分。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IKDC评分(89.2±2.3)分,Lysholm评分(91.5±2.7)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切口(mini open)联合膝关节镜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确诊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行膝关节镜辅助下联合窝后正中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骨折,同时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术后予伸直位支具固定配合功能锻炼,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随访指标包括:关节稳定性,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年行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及IKDC功能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1个月,平均15.4个月;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提示骨折复位良好,无骨折不愈合,行后抽屉试验及反Lachman试验阴性;3例患者诉上下台阶关节稍不适、研磨感,考虑与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有关、余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至伤前正常水平.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53.2分,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96.3分,术前与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数据行两组对照 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从术前全部明显异常(D级)改善至术后正常(A级) 17膝、接近正常(B级) 1膝.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联合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该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严重骨关节炎环境下评价利用新型支架复合向软骨诱导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BMSC)修复陈旧性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新型兔OA模型42只,随机分成3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钠(CFH)组,髓腔钻孔(drilling,D)组,单纯支架(fibrin—hyaluronate,FH)组。CFH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分离培养并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后,同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钠和氨甲苯酸混合制作可注射的细胞三维支架复合物,利用共推针具注入14只模型兔膝关节股骨髌沟部软骨缺损处;D组:膝关节股骨髌沟部软骨缺损底部作深达髓腔的钻孔治疗;FH组:单纯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钠和氨甲苯酸混合注入软骨缺损处。每组在术后第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获取膝关节股骨髌沟部,标本进行组织学评分及统计分析。结果CFH组股骨髌沟部软骨包括新生软骨退变明显减慢。3组间各时间段组织学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FH组6周评分同12周和24周评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5和0.032)。结论新型可注射支架复合ABMSC能够很好修复严重骨关节炎所致的陈旧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骨-髌腱-骨复合体重建损伤的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6年~2007年间我科在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骨-髌腱-骨复合体重建损伤的前交叉韧带的患者16例,其中单纯ACL损伤9例,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1例合并内侧副韧带(MCL)和后交叉韧带(PCL)损伤。对其术前和随访过程中的症状、体征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的分级标准评定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22个月。16例患者术前弹响、交锁和打软腿症状均消失,无关节不稳主诉。浮髌试验均为阴性,均无过伸、过屈痛,Lachman征、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残留关节轻度疼痛4例。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58.72分,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评分92.16分(P〈0.01)。优秀率75%。IKDC评定结果明显优于术前。结论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骨-髌腱-骨复合体重建损伤的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稳定性;减少自体肌腱移植的供区损伤;解决了多根韧带损伤带来的重建材料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射治疗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疗效。方法26例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同时6例伴有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1例关节僵硬患者行关节松解术,1例软骨剥脱患者行微骨折术。手术后4周关节外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型加速器6my—X线,照射范围包括患膝关节及手术切口上下缘3cm,每次2Gv,每周5次,总剂量30Gy。术后定期随访并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未见复发及放射性治疗并发症,Lysholm评分术前43.28-4-4.1分,术后6个月85.73±3.4分,术后12个月94.89±5.1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射治疗是治疗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减少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DPVN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经病理确诊并行手术切除的膝关节DPVNS患者术后行关节外放射治疗DT36.0Gy/18~20f。结果:术后随访5个月~10年,3例失访,16例均无复发,放疗皮肤反应Ⅰ度。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36.8±5.8)分,放疗后至末次随访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87.5±6.6)分,且术后联合放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VNS患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可有效预防复发,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韧带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前交叉韧带损伤178例,其中运动伤63例,军事训练伤61例,交通伤54例;部分断裂35例,韧带松弛16例。男119例,女59例,年龄为17~46岁,平均28岁。所有病例经关节镜检查证实,其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127例,部分束支断裂35例,韧带松弛1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器定位于原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残迹的中心点偏内、偏后,即外侧半月板前角游离缘的延长线、胫骨内棘前方2mm,关节外定位于胫骨结节内侧2cm,胫骨骨道定位器标定45°方向,钻入导针,根据移植肌腱的直径选择相应的胫骨钻头,沿导针钻孔建立胫骨隧道。膝关节屈曲90°,通过胫骨隧道放置合适股骨隧道定位器,于右膝10~11点左膝1~2点位置打入导针,选择与移植肌腱直径相同的钻头钻取股骨隧道,深度为3cm。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者不对胫骨端或股骨端的残端进行清理,移植的肌腱穿过胫骨或股骨残端,残余韧带似套袖样包裹于重建韧带的表面。前交叉韧带单束支损伤者除了保留断裂束支的残端外,对因受损而出现松弛的另一束支也予以保留。对于前交叉韧带明显松弛者,将移植的肌腱穿过松弛韧带胫骨或股骨附着点附近,使移植的肌腱与原韧带重叠或缠绕。股骨端采用Rigidfix固定,胫骨端采用Intrafix固定。术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8.6±5.1)分,其中完全断裂组(67.4±6.2)分,部分束支断裂组(71.1±4.6)分,韧带松弛组(72.7±4.1)分;术后平均(94.9±0.9)分,其中完全断裂组(94.6±5.5)分,部分束支断裂组(95.3±3.8)分,韧带松弛组(96.4±4.2)分。术后较术前平均提高26.3分。对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本体感觉的建立和减少关节液渗入骨隧道,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结合Tomofix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及短期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采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内翻9例10个膝关节.术前、术后、术后2个月、6个月行X线片检查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胫骨股骨角、Insall-Salvati指数、并行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患者术后随访2-10个月,平均6.2个月.胫股角从术前185.8°±2.5°降至 174.4°±2.7°,术前与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Insall-Salvati指数、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患者术后3-4周基本恢复负重行走,术后6个月截骨处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不愈合、膝关节不稳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终末随访无膝内翻复发,术后疼痛及行走功能改善显著.结论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操作较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对关节正常解剖影响较小,可作为治疗膝内翻畸形和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关节镜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我院为31例膝(33个膝1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行单髁置换中的常规关节镜探查清理。对比其术前查体、影像学检查、术中情况及术后结果,分析关节镜在单髁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镜检发现所有患者病变主要位于内侧室,内侧室关节面软骨呈现OuterbrigeⅢ~Ⅳ度退变,外侧室关节面软骨正常或退变〈OuterbrigeⅡ度(5个膝关节外侧室关节面软骨退变OuterbrigeⅠ~Ⅱ度)。24个膝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内侧半月板损伤及退变,10个膝关节合并OuterbrigeⅠ~Ⅱ度髌股软骨退变,6个膝关节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及退变,1个膝合并前交叉韧带后外束部分断裂,患者改行全膝置换术。HSS评分:术前平均(67.56±2.929)分,术后平均(90.22±3.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92,P〈0.05);膝关节屈曲度:术前平均(103.16±6.802)°,术后平均(114.75±4.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66,P〈0.05);负重位膝内翻角:术前平均(12.16±2.102)°,术后平均(8.75±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46,P〈0.05);屈曲挛缩:术前平均(11.36±1.902)°,术后平均(6.75±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36,P〈0.05);关节镜探查清理时间平均(9.54±2.019)min。结论(1)尽管关节镜探查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在筛选手术适应证方面具有更严谨的作用;f2)对于选择单髁置换合并其它间室病变的患者,关节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f3)对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查体提示合并其它间室病变的患者,关节镜探查清理应是单髁置换前的常规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