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建构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保障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举措。以青海为例,西北民族地区基于民族性、欠发达性等区域特征,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提出完善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理论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2.
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北少数民族的心态是和谐的、积极健康的,这可以从文化、民族、爱国、变革四个方面的心态加以证明.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公务员、学生、商人、农牧民问卷调查,运用统计检测的方法,分析调查样本的角色特征,发现缺乏足够的创造力是西北少数民族心态的最大"软肋",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新的、重要的、可能会改变民族地区的有用信息的错失、对新的信息的发现权和使用权的错失.解决的方法是创造新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3.
西北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人口聚集的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自然和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西北信仰伊斯兰教民族聚居区发展不协调,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的问题较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西北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正确认识伊斯兰教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积极挖掘其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其正能量,对于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等,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形态、功能及其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性质不同,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可划分为新型农民合作社和传统农民合作社两大类型.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基本功能是农户间的团结协作和互利互惠,它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抵御农业经营风险;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从我国的情况看,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种模式--综合型模式、合同型模式和合作社型模式中,合作社型模式更适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当前在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社中存在的,诸如合作的认识不够明确、合作的环境不够优良、合作的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这需要通过教育普及国际公认的合作经济理论和实务知识;尽快出台<农村资金合作社法>,明确各类农民合作社的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合作社"三会"制度及议事规则.  相似文献   

5.
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体.自然环境、制度性因素、当地的贫困文化和整体较低的农民素质等都对西北民族地区的贫困有深远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制度性因素是造成当前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当下,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在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实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个案研究显示,目前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存在覆盖面积少、保障程度低、发展不平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魏丽莉 《兰州学刊》2014,(12):185-190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是质量的全面提升。文章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五个维度构建了衡量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为各个具体指标赋以权重,对临夏州七县一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与评价,提出了可供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借鉴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多维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问题,必须在多维背景下进行分析,对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判断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不仅要着眼于长远,而且必须将之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和背景当中.即便这样,其发展进程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主要包括:生态环境问题,民族社会成员的观念问题,尤其是西部开发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复杂性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爱情为主题的"花儿"是西北高原区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因其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基本伦理价值判断而超越了爱情。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发掘"花儿"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有利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丰富生活德育教育的形式,有利于西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稳定。保护和传承该民族精品,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到该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西北民族地区地域广阔,战略地位重要,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相时滞后的地区,西北民族地区的稳定关系着全国的大局.由于社会转型以及地理条件、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需要多方面努力,寻求新型产业发展,转变地区生产生活方式是重要的抓手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产业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地区的稳定,只有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功效,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西北地区一个农村社区为案例,分析了税费改革前后政治性子网络、经济性子网络、社会性子网络等三个子网络的变迁,研究农村社区网络与农民合作社生成的关系,解释出现"假合作社"和"空架子合作社"的原因。在农村社区创立农民合作社,需要社区中的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三种子关系网络的共同支撑。单纯依托经济性网络,农户建立的是经济效率更高的企业组织。一些经营大户将这种投资者独占利润的企业注册为农民合作社,是为"假合作社"。而依托于村组织建立的政治性子网络,仍然具有外生的、垂直性的等级网络的特性。村干部为获得政府项目资金而成立的合作社,在没有得到项目前,没有实际的服务和经济活动,是为"空架子合作社"。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广大地区 ,绝大部分省区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成为西北经济开发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 ,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和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一般社会文化形态发展理论 ,结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民族文化特点 ,对西北地区的社会结构转型的文化整合问题进行一般性的哲学研究 ,从整体上把握西北民族地区文化整合的特征 ,为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新发展格局中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实现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在农村金融供给约束条件下,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在化解经营主体融资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运行机理的不清晰、运行困境的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民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作用的发挥。应构建包含"强有力的组织分工、高效有序的业务运作、系统性的风险防范"三位一体的整体运行机制,真正解决农民合作社内部融资困境,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农业与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特色农业的发展。文章对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特色农业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实现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何晓波 《理论界》2014,(1):65-67
民族地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民族同胞通过开发、传承具有悠久历史和本村特色的民族手工业,而走上"一村一业"的传统农村产业结构重大转型的新型乡村社区发展方式。这种模式不仅仅带动乡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带动乡村既保留浓郁乡土特色、本真民族文化,又走上与现代城市生活等值的新型乡村生活。这种模式对类似同质性的农村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回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及其扶贫开发的特殊历程,探讨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源环境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构建了扶贫开发与民族地区生态恢复重建及环境保护的耦合机制,提出关于扶贫开发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恢复重建及环境保护之间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生态经济系统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运用和实践 ,它是解决我国人口、粮食、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其对西北民族地区的迫切性更加突出。西北民族地区构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 ,不仅仅关系着当地各民族利益 ,也与长江、黄河流域所有人口的利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聚居地区扩大和完善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适应和推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民主是保证农牧民政治参与和实现民主权利的前提。西藏农牧区基层民主的发展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实施的重要样本,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实现了最广泛基层群众的自治,西藏农牧区经济体系、教育医疗、社会救济等事务逐步纳入民主管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本文通过入境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态模型,对西北多民族地区5个省(区)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市场发展与动态演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西北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规划与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