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发生及复发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初发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1 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7例,对照组339例.2组基本二级预防措施一致.治疗组实施双嘧达莫餐后即服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实施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3、5年随访后对其功能健康水平、终点事件、不良反应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随访3年、5年治疗组功能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年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头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不良反应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脑梗死发生及复发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治疗患者个体化管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发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依据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给予治疗个体化管理,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1年的终点事件、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和复发、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责任血管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治疗个体化管理可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最佳目标血脂水平预防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的效果,并进行安全性观察及超声评价。方法 初发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6例,对照组101例。治疗组将LDL-C调治在1.82~2.10 mmol/L范围内,对照组控制LDL-C<1.82 mmol/L。随访3年、5年后对其功能健康水平、终点事件、超声学参数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3年、5年后治疗组功能健康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及5年总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年和5年超声复查斑块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稳定(P<0.05),颈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PSV、SR、PI、EDV、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将血脂调治在1.82~2.10 mmol/L的最佳目标血脂水平对预防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发生及复发效果显著;利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便捷、可靠,重复性好,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二级预防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强化健康教育对预防老年人脑梗死再发个体化高血压调治技术行为依从性、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初发老年脑梗死给予个体化高血压调治技术治疗的患者216例随机分为强化健康教育组126例和对照组90例,随访2年对2组的服药依从性、失访率、功能健康水平和终点事件进行评定.结果 强化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内科疗法与支架植入对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2014年5月-2015年1月选取我院7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将其分为试验组(n=37)及对照组(n=38),两组分别接受支架植入及内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改善率、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改善率为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65.79%(P0.05)。治疗6个月内,试验组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发生率为5.41%,显著低于对照组21.05%(P0.05)。结论:采用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低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6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脑卒中中心收治的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组(观察组)51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57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6、12个月神经功能预后(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观察记录终点事件(卒中复发、死亡)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903,P<0.001;t=-3.006,P=0.003),术后12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091,P=0.039);2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7.84%vs. 10.53%,χ~2=0.231,P=0.746;术后12个月:11.76%vs. 14.04%,χ~2=0.455,P=0.565)。2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脑梗死高血压调治技术预防脑梗死再发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初发脑梗死患者2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个体化5个层次的目标血压)和对照组(目标血压18.7/12.0 kPa左右)各133例.治疗组实施5个方面个体化的最佳目标血压水平,保持长期持续性稳定;对照组实施的目标血压为18.7/12.0 kPa左右,2组基本二级预防措施一致,随访3年对2组的功能健康水平和终点事件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功能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年后治疗组脑梗死再发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心肌梗死及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项技术对初发脑梗死二级预防疗效显著、可靠安全,明显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将9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和药物组,各48例。支架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药物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性脑梗死或短暂脑缺血的发生率。结果支架组6个月内、6个月~1年和1~2年的症状性脑梗死或短暂脑缺血发生率分别为2.1%、0和0;药物组分别为18.8%、14.6%和12.5%。支架组均低于药物组(P<0.05或P<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减少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梁友云 《河北医学》2015,(4):627-629
目的:通过对11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2个月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脑梗死进展率和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2%,高于对照组的78.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脑梗死的进展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可以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脑梗死的进展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黄芪葶苈子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疗效、心脏彩超参数变化及其对不良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温州市中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接诊的92例气虚血瘀兼水饮型CHF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以黄芪、葶苈子为基础的益气活血利水方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脏彩超参数、6个月内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组和不良终点事件未发生组患者的心脏彩超参数,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心脏彩超参数变化对不良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71.7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悸乏力、气短喘息、倦怠懒言、口唇紫暗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房前后径(left arial diameters,LAD)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内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2.17%)低于对照组(19.57%)(P<0.05)。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组患者的LVEDD、LAD均高于不良终点事件未发生组;LVEF低于不良终点事件未发生组(P<0.05)。LVEDD、LAD、LVEF联合预测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12,95%CI:0.734~0.968;联合检测敏感度(93.42%)高于单独检测(71.52%、75.11%、79.62%)(P<0.05);联合检测特异性(82.27%)与单独检测(70.19%、73.07%、77.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黄芪、葶苈子为基础的益气活血利水方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心悸、乏力等症状,降低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且心脏超声参数联合检测可提高对不良终点事件的预测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巢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7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1.7%,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1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3例,血压下降15例,血管痉挛7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各1倒。随访3个月-1年,共有9例复查了DSA,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2.
李杰  罗香国 《河北医学》2012,18(9):1205-1209
目的: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有61例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其中41例有明显症状,20例无明显症状。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接受CTP检查。我们计算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和脑血流量(CBF),然后分别计算出患侧与正常侧的CBV和CBF比值(rCBV和rCBF)与MTT差值(dMTT)。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脑灌注的影响。结果:在有症状的患者中支架治疗后所有灌注参数都出现显著改善:rCBF值从0.82增加至0.94(P<0.001),rCBV值从1.03下降到0.96(P<0.05),dMTT从1.30下降到0.15(P<0.001)。在无症状患者组,仅rCBF值变化显着从0.93增加至1.04(P<0.05)。支架治疗前rCBF值在有症状的患者组较无症状的患者组显著降低。支架治疗后rCBV值在有症状患者组较无症状患者组显著降低下降。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的患侧脑血流量均有改善。在有症状的患者中,治疗前rCBF显着降低,治疗后rCBV显着降低,治疗前CBF的受损更明显。治疗前代偿性充血的症状(rCBV值>1)变成治疗后低氧血症提示自动调节功能严重受损。CTP参数的分析可以用来识别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血管重建前的差异性,以及他们的治疗反应的差异性。CTP参数的分析有助于支架植入术前患者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脑动脉狭窄(闭塞)的血管分布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308例经DSA和/或CTA诊断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其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特征及特点等进行比较,同时测血压、血糖(GLU)、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及同型半胱氨酸,与无脑动脉狭窄组比较以上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率(54.6%)明显高于颅外动脉(35.12%),比较脑动脉存在狭窄与无狭窄的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GLU、TG、TC、同型半胱氨酸、年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狭窄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脑动脉狭窄均相关,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应用自膨式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5%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球囊预扩后满意后,将自膨式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78例患者共治疗80支血管,置入81枚支架,配合使用56枚保护伞,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7±10)%下降至(13±6)%,狭窄血管最大血流速度从(190±14)cm/s下降至(84±6)cm/s。21例发生短暂性血压及心率下降,29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及心率下降,1例(未使用保护伞)术中出现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事件,紧急溶栓、碎栓后血管开通,其余77例术中无中风并发症。13例围术期出现过度灌注表现,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6~3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77例支架内无再狭窄,1例出现再狭窄(〈50%),但患者无症状,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应用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临床效果好,只要正确选择适应证,围术期处理得当,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脑血管造影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5例症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对136支狭窄的血管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不同时期进行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共存在136处狭窄血管,支架治疗术后70处血管狭窄恢复了正常血管直径,54处残余狭窄小于20%,7处残余狭窄界于50%~80%之间,有5例因支架不能到位,放弃手术。术中血栓保护伞完全被封堵住1例。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70例患者获得术后1~24个月的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颈动脉再狭窄2例,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6例,颅内动脉再狭窄6例。结论:术前进行充分的脑血管造影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脑血流CT灌注成像(CTP)特点及其预测颈动脉狭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脑过度灌注(CH)危险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1—12月诊治的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行单侧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行CTP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术侧血管);并根据责任血管对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组:A组为颈动脉闭塞(狭窄率100%)10例;B组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5%~99%)17例;C组为颈动脉中度狭窄(狭窄率50%~74%)7例;D组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50%)4例;E组为颈动脉血管正常26例。采集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即局部脑血容量(rCBV)指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指数、局部平均血流通过时间(rMTT)指数和局部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3例发生CH(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轻度头痛、头晕),1例发生CHS(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明显头痛、恶心、颅内出血);30例未发生CHS/CH;术后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1.6%(33例)。A、B组发生CHS/CH患者的rCBV、rTTP指数高于C、D、E组发生CHS/CH患者(P<0.05);各组发生CHS/CH患者rCBF、rMTT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若术前rCBV指数及rTTP指数增加,特别是rCBV>0.20、rTTP>0.25,提示术后发生CHS及CH趋势。术前rCBV、rTTP指数为预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CEA术后发生CHS及CH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赵忠江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63-964,966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入的患者共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给予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及经颅多普勒超声(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均显著改善,轻度狭窄的TCD与DSA相符率为56%,中度与重度的相符率分别为75%与78%.患者术后1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的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和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相比,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