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二尖瓣反流(MR)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目前,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已成为MR经导管治疗的重要方案, 为广大无法接受外科手术或外科手术风险高的MR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方式。TEER的适应证已逐渐从退行性MR拓展到功能性MR, TEER相关器械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代表产品MitraClip已经演变至第4代;在亚洲地区TEER器械的研发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国就有数十款TEER器械正在进行临床试验。TEER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如适应证的选择以及术者的培训等。该文对TEER的发展历史、应用现状和未来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EER)已经成为二尖瓣反流/二尖瓣关闭不全介入领域中最热门、认可度最高的修复技术之一。欧美指南将外科手术高风险、解剖合适列为二尖瓣反流的适应证, 然而目前符合TEER技术适应证的患者仍相对较少。国内尚无学者对TEER疗效相关因素进行总结。该文基于当前已有的临床证据, 主要从临床、解剖、操作、术后因素4个方面综述TEER疗效的预测因素, 期待有助于心脏团队对病例的选择、手术过程中细节的把握、术后病例的随访及药物调整等, 促使这项技术更成熟、更长远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对功能性和退行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6个月的瓣膜功能、心脏逆重构和心功能变化情况,并总结超声心动图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TEER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93例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组和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瓣膜特征参数、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瓣膜功能、心腔容积和心功能指标。评估手术疗效,并总结超声心动图应用经验。结果:93例患者中,FMR患者71例,DMR患者22例。与FMR组比,DMR组患者二尖瓣前叶长度较短,对合缘高度较低,对合深度较浅,瓣叶栓系比例较低,瓣环内外径较短,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高、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绝对值较高(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二尖瓣反流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均<0.05),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较术前有所升高(P <0.05)。其中,FM...  相似文献   

4.
目的《中国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临床路径(2022全文版)》旨在推动我国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edge-to-edge repair, TEER)安全、规范地开展和普及, 提高我国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患者诊疗水平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本临床路径主要依据目前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临床医生在真实世界中积累的经验, 专家组针对我国MR患者在经导管介入诊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撰写了此临床路径。结构 TEER已成为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MR的重要治疗选择, TEER的手术流程复杂, 团队协作要求高, 在中国尚缺乏规范的临床路径。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 针对TEER团队的构成和建设, MR临床评估和治疗策略, TEER相关器械的应用、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术规范流程、复杂特殊病变的处理、围术期综合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康复随访路径等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临床路径做出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为TEER在我国临床实践中规范开展和推广普及提供全面指导, 并为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和建立MR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型诊疗模式提...  相似文献   

5.
二尖瓣反流(MR)是我国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多数患者伴有心脏或非心脏的合并症。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已成为指南推荐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用于治疗严重的原发性或继发性MR患者。随着我国TEER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相关器械已得到研发并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其中包括我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JensClip系统,其独特的滑块锁定设计实现了二尖瓣夹锁定模式的创新。现报道JensClip用于治疗退行性MR(DMR)患者1例。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或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是由于左心扩张导致二尖瓣前后叶闭合不全,它常与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存在,并与心脏重塑形成恶性循环,加快心衰进程导致不良预后。目前,指南推荐的优化药物和器械治疗对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已有证据显示在多学科心脏团队共同决策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10年至2017年,成人冠心病合并重度IMR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二尖瓣成形/置换术共106例,其中二尖瓣成形56例,二尖瓣置换50例。研究主要终点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二级终点:死亡、中风、二尖瓣再次手术、心力衰竭、NYHA分级恶化、二尖瓣再次反流、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1年复合心脏事件终点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术后1年LVESVI及LVEF改善、基于SF-12评分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二尖瓣成形组再发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明显高于二尖瓣置换组(P=0.002)。结论:对于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效果;全瓣保留二尖瓣置换术更低的远期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发生率可能使患者更多的获益,但要权衡人工瓣膜置换的利弊。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已成为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TEER的手术流程复杂,团队协作要求高,在中国尚缺乏规范的临床路径。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针对TEER团队建设、患者临床评估、影像评估、手术规范流程、复杂病变处理、围术期管理、全生命周期康复随访等临床关注的关键问题,专家组有针对性撰写了此临床路径,以推动我国TEER安全、规范地开展和普及,进而提高我国二尖瓣反流的诊疗水平以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多模态影像是指联合多种影像学成像技术不同模态的图像信息,多种学科优势互补,交叉验证,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综合成像模式。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已经发展成为外科高风险二尖瓣反流患者外科修复的一种替代方案。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对多模态影像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该文主要对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心脏磁共振及二尖瓣3D打印模型在TEER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回顾。  相似文献   

10.
目的:EMVP技术将脱垂的二尖瓣叶相对应的前后叶缝合起来,形成一个双孔二尖瓣,从而改变了二尖瓣的解剖形态,本文旨在研究组织多普勒在"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作用.方法:3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根据成形方式被分成A、B组,A组:15例二尖瓣后叶脱垂患者接受后叶楔形切除;B组:15例前叶或双叶脱垂患者接受"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二尖瓣环成形.术前及术后1周,运用彩色多普勒、组织多普勒测定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包括:术前和术后E峰与A峰血流速比值(E/A),舒张期E峰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的比值(E/Em), 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的比值(Em/Am).结果:A组与B组成形术后二尖瓣口面积及二尖瓣反流程度均明显减小,E/A、E/Em及Em/Am在手术前后组间及组内之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组织多普勒能较好客观地评价"缘对缘"二尖瓣成形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技术效果良好,对左心室的舒张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是治疗重度二尖瓣反流的重要手段。基于TEER病理生理特点的全程心脏康复可减少TEER患者手术并发症、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为了规范TEER患者心脏康复,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介入治疗和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心脏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制订本专家共识,为TEER患者提供从住院到居家全流程综合康复管理方案,对个体化康复评估、康复教育、运动康复、药物治疗,营养、心理、睡眠和戒烟等相关问题干预提供有证据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治疗中重度或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使用MitraClip系统对10例有症状的中重度(1例)或重度(9例)二尖瓣反流患者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分析10例患者手术即刻效果和30d随访结果.结果 1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4±10.6)岁,功能性反流8例,器质性反流2例.所有手术均成功开展,顺利置入1个(5例)或2个(5例)MitraClip.手术即刻效果提示,5例患者二尖瓣反流下降3级,5例患者下降2级,未发生相关并发症.30d超声心动图随访提示,所有患者二尖瓣反流较术前降低≥2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40.2±11.9)%提高到(44.8±11.6)%,左心房内径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径分别由(6.4±0.5) cm和(6.1±0.8) cm缩小至(6.0±0.5) cm和(6.0±0.8) cm.所有患者的主观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纽约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提高1级,生活质量评分和6 min步行试验分别由(0.7±0.2)和(279.0±123.0)m提高到(0.9±0.1)和(347.0±91.0)m.结论 本中心初步经验提示,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可以带来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善和早期的临床获益,是安全有效的,但中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反流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0%,其中大部分为功能性反流。室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V-FMR)患者是由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弱合并左心室扩大,导致瓣环扩大及相对性的腱索牵拉拴系所致,由于该类患者心功能及基础情况较差,手术风险及预后均不如常规二尖瓣反流患者。近年来,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逐渐发展为一项成熟的二尖瓣反流介入技术,在V-FMR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为V-FMR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及术后二尖瓣反流(MR)是否改善对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的反应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7年6月首次接受CRT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56例,根据基线MR程度分为无或轻度MR组(MR-组,73例)和中重度MR组(MR+组,183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两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二尖瓣反流,探讨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5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3例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二尖瓣反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3.2±15.5)岁。其中25例患者置入二尖瓣成形环(成形环植入组),所置入的二尖瓣人工瓣环平均直径为(29.5±1.5)mm,8例患者行交界环缩术(交界环缩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患者二尖瓣病变均为中度或重度关闭不全,成形环植入组反流面积为(8.5±4.1)cm2,交界环缩组反流面积为(5.7±1.3)cm2。成形环植入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4.2±29.3)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8.2±23.4)min,交界环缩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1.9±28.4)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77.8±22.2)min。结果:术后无死亡,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成形环植入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为(23.0±12.5)h,交界环缩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为(23.0±8.8)h。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成形环植入组少量反流8例,无或微量反流17例;交界环缩组少量反流4例,无或微量反流4例。结论:二尖瓣反流合并主动脉根部瘤时可以经房间隔切口或房间沟切口行成形环植入术和经主动脉切口行交界环缩术。上述两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效果确切,对于二尖瓣反流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经主动脉切口行交界环缩术,以减少体外循环和阻断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探讨“缘对缘”联合人工瓣环修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42例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缘对缘”联合人工瓣环修复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12~69岁(36.42±14.28岁),其中先天性二尖瓣病变12例,瓣膜退行性病变20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前叶病变27例,前叶 后叶病变17例;二尖瓣重度反流19例,中度至重度14例,中度反流9例;42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应用“缘对缘”联合人工瓣环修复术进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应用250mL注射器向左心室注冰盐水观察评价成形后二尖瓣反流情况,脱离体外循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成形结果。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二尖瓣反流面积、二尖瓣开口面积、左房内径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应用t检验,研究手术前后二尖瓣反流、心脏大小变化、心功能改善情况。检验水准α=0.05。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出院时心脏功能(NYHA分级)I级32例,Ⅱ级10例。随访39例,随访时间1-60(24.6±18.2)个月。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前二尖瓣反流面积为11.0cm2±3.8cm2,术后1年无或微量反流13例,轻度反流17例,轻度至中度反流9例,轻度二尖瓣狭窄1例,反流面积为4.1cm2±1.4cm2;术前二尖瓣开口面积4.14 cm2±1.54cm2,术后一年为3.58 cm2±1.10cm2;术前左心房内径为48.6mm±12.4mm,术后1年为36.5 mm±9.4mm;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径为64.3 mm±11.4mm,术后1年为50.6 mm±7.6mm;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4.6%±6.2%,术后1年提高为63.4%±4.0%。结论“缘对缘”联合人工瓣环修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方法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外科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完成经导管介入封堵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患者。技术成功定义为封堵器稳定植入于瓣周漏部位, 不影响人工二尖瓣功能以及周边组织;无介入相关并发症, 如新发溶血或溶血加重等;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二尖瓣瓣周反流程度减轻1级以上。于介入术后30 d, 1、3年对患者进行随访, 主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因介入失败或严重并发症转为外科手术, 并记录封堵器介导性溶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发生情况, 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 年龄(54.3±22.9)岁, 男性38例。患者术前均有心功能下降和(或)溶血。技术成功率72.0%(54/75)。术后新发溶血或溶血加重者14例(18.7%)。随访期间全因死亡7例(9.3%), 其中心原性死亡3例。3年无临床终点事件生存率为81.3%(61/75)。再次外科手术的比例为9.3%(7/75), 原因包括封堵器介导性溶血(3例)、人工瓣膜干扰失功(2例)及中度以上残余反流(2例)。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 封...  相似文献   

18.
二尖瓣反流是成人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二尖瓣反流诊断技术不断提高,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及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人们对二尖瓣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外科及介入手术治疗推陈出新,以Mitral Clip缘对缘修复术为代表的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提升了疗效及安全性,使更多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综合应用二尖瓣成形术矫治复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14年3月,综合应用多项成形技术修复23例复杂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瓣膜,患者年龄14~71(45±23)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6例,重度17例,均存在2个以上的反流点;联合应用后瓣矩形切除、前叶三角形切除、腱索缩短、腱索转移、缘对缘二孔化、置入人工腱索、置入人工瓣环等技术修复二尖瓣。术中采用注水试验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成形效果。手术后每年进行1次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术后随访期死亡率和无二尖瓣反流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死亡,随访时间为(71±37)个月,2例患者失访(9%),1例患者于术后3年死于心力衰竭,预计11年总体生存率为95%。根据最近一次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22例存活患者中,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72个月和96个月发生中度二尖瓣反流,免于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预计发生率为76.4%。无患者因为二尖瓣反流复发或者其它原因进行二次心脏手术。结论:正确判断二尖瓣闭锁不全的病理改变,综合应用多种成形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二尖瓣成形中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8):728-731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腱索(Loop)技术应用于二尖瓣成形术的近期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使用Loop技术行二尖瓣成形术,观察患者术中情况与术后心功能等。结果:31例患者使用Loop技术二尖瓣成形术均成功,手术中未发生二尖瓣置换或再次二尖瓣成形,平均植入Loop数为(2.2±0.6)个;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87.4±8.8) min,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0.7±7.9) min。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新发心房颤动2例,低心排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随访1~18个月,平均(10.7±2.3)个月,无死亡病例。与手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半年的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口面积(MVA)、二尖瓣跨瓣压差(MVG)、每分输出量(CO)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TEE结果显示,二尖瓣无反流或微量反流30例,轻度反流1例;术后1周无反流或微量反流30例,轻度反流1例;术后1个月无反流或微量反流29例,轻度反流2例;术后半年无反流或微量反流28例,轻度反流3例。结论:Loop技术应用于二尖瓣成形术对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易行,重复性好,便于学习掌握,容易推广,并且随访观察近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