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介绍大鼠清醒状态下尾静脉注射的快速操作技巧与体会,提高操作成功率。方法 采用自制大鼠束缚衣结合操作者轻按的方法固定大鼠,一人辅助固定,一人穿刺,一人注药,在注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鼠尾的损伤和对大鼠产生的应激,严格规定进针点和穿刺次数,限制一次性最大给药剂量和注射速度,并采取将进针与注射药液的部位分开等方法避免药物污的染和浪费。结果 本法操作快速、可靠、稳定、重复性好、动物配合度高。结论 本法避免了药物的浪费和污染,对于药物昂贵的尾静脉注射实验此做法尤为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大鼠清醒状态下尾静脉注射的快速操作技巧与体会,提高操作成功率。方法采用自制大鼠束缚衣结合操作者轻按的方法固定大鼠,一人辅助固定,一人穿刺,一人注药,在注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鼠尾的损伤和对大鼠产生的应激,严格规定进针点和穿刺次数,限制一次性最大给药剂量和注射速度,并采取将进针与注射药液的部位分开等方法避免药物污的染和浪费。结果本法操作快速、可靠、稳定、重复性好、动物配合度高。结论本法避免了药物的浪费和污染,对于药物昂贵的尾静脉注射实验此做法尤为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树鼩抓取和保定、采血、灌胃基本实验技术方法进行探讨,逐步规范树鼩实验技术.方法 选用成年树鼩进行抓取和保定,分徒手法和器具法(自制捕捉保定袋),对130只树鼩采用尾静脉、股动(静)脉两种采血方法;采取人用8号胃管可对树鼦经口灌胃给药.结果 所采用徒手、器具的方法抓取和保定树鼦均能有效地控制动物,不会发生动物死亡或很少逃逸;两种方法都顺利采集到所需血量,股动(静)脉单次最大采血量可达2 mL而不损伤动物;12只树鼩连续灌胃10 d,成功率100%.结论 自制的捕捉保定袋经济实用,摸索的几种树鼩实验技术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快捷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小鼠尾静脉注射提供一种实用的装置与使用方法。方法利用自制装置上的恒温部分、照明部分以及固定部分进行小鼠尾静脉注射操作,对比使用装置进行操作前后注射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的差别。结果使用自制装置进行尾静脉注射更准确更快速。结论该自制装置在小鼠尾静脉注射操作过程中能明显提高注射成功率,缩短注射时间。  相似文献   

5.
大鼠、小鼠给药及采血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大鼠、小鼠的灌胃和静脉注射给药及采血方法的经验,提高动物实验的成功率。方法 自制灌胃器,探索大鼠、小鼠灌胃及静脉注射给药的最佳方法,摸索动物眼眶、尾尖采血的技巧。结果 大鼠、小鼠灌胃及静脉注射给药能保证剂量,确切给人体内。经眼眶采血大鼠可取3~5ml,小鼠可取0.5ml。用尾尖采血大鼠可取1.5~2ml。结论 经多次探索实践免和减少了操作中的失误,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匡德宣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3,23(11):68-71,F0003
目的采用腹部横切手术及肝门静脉注射法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迅速足量注射接种到树鼩体内肝脏,提高HCV对树购的感染率。方法采用横切打开树购腹腔,找到肝门静脉,进行肝门静脉注射接种HCV,手术后1周进行采血、ALT检测、HCV病毒载量检测、肝脏病理检测及HCV-RNA抗原检测。结果横切手术及肝门静脉注射20只树鼩,手术后经护理恢复,树购伤口恢复良好,手术成功率及肝门静脉注射准确率均达100%,保证HCV完全快速进入树鼩肝脏。有60%(12/20)树鼩出现一过性的病毒血症或间歇性病毒血症,感染树鼩的病毒载量最高可达到1×10^5拷贝/mL,肝功能中ALT指标最高可达到192μ/L,肝脏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发现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肝组织能检测到HCV-RNA抗原。结论腹部横切具有充分暴露肝门静脉、操作方便、符合解剖生理、组织创伤较小、伤口易于愈合等优点,适用于肝门静脉注射,同时提高了感染率,该技术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HCV感染树鼩奠定基础,对于其它相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具有一定借鉴经验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恒古骨伤愈合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OPF)模型树鼩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  雌性滇西亚种树鼩双侧卵巢及子宫切除术建立骨质疏松(OP)模型,180 d后,对树鼩进行骨密度(BMD)测定,将20只OP模型造模成功的树鼩随机平均分为给药组(3 mL/kg)、模型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10只仅切除同体积大网膜树鼩分为正常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将给药组和模型组树鼩进行右侧后肢胫骨骨折术建立OPF模型。给药组每2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90 d,其余组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处死树鼩后,进行双能X射线吸收法检测实验以及股骨三点弯曲实验。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给药组和模型组全身(含头部)、腰 + 盆骨、颈椎-尾椎、左骨盆、右骨盆、腰椎、腰 + 骶骨、全身(不含头部)BMD均有不同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全身(含头部)、腰 + 盆骨、颈椎-尾椎、左骨盆、腰椎、腰 + 骶骨BMD均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右骨盆、全身(不含头部)BMD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骨生物力学方面,与正常组相比,给药组能量吸收能力显著提升,而最大载荷和结构刚度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模型组最大载荷、结构刚度、能量吸收能力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给药组相比,模型组最大载荷、结构刚度、能量吸收能力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恒古骨伤愈合剂对OPF模型树鼩的BMD和骨生物力学方面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小鼠静脉注射多采用尾静脉。小鼠采用此法较易 ,大鼠较困难 ,成功率较低 ,反复多次注射就更加困难。常常因为给药困难使实验陷于困境。我们摸索出一种隐静脉注射方法 ,此方法操作简单可靠 ,成功率高 ,可达到无菌注射要求 ,能反复多次静脉注射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穿刺方法或尾静脉穿刺失败的补救方法。现介绍给同仁参考。1 注射方法①将大鼠麻醉 (乙醚或氯胺酮 ) ,仰卧固定 ,暴露后肢内侧 ,剪去局部鼠毛 ,酒精、碘酒常规消毒皮肤。②沿后肢内侧中线切开皮肤约 0 5~ 1 0cm ,由于张力作用 ,自然裂开切口能见到一条深红色血管即大鼠隐静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小白鼠球后静脉注射法。与尾静脉注射法进行凝血和快速注射氯化钾的实验比较,解剖观察球后静脉注射墨汁和胎盘兰的器官分布情况,认为球后静脉注射法简便、实用、可靠;并且讨论了球后静脉注射的循环通路。小白鼠尾静脉注射法是医学动物实验常用的方法,在药物的筛选、LD_(50)~-测定和效价比较中均占有重要位置。小鼠的其它静脉给药尚未见有记载。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发现由小鼠眼内眦静脉丛给药(简称球后静脉注射法)比尾静脉注射法操作简便,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不同形态食物灌胃予树鼩、大、小鼠,观察排泄时间及解剖消化系统各器官的解剖学特点,了解树鼩消化特点.方法 给空腹12h的大、小鼠、树鼩灌不同食物,观察排泄时间;麻醉后解剖观察树鼩胃、小肠、大肠、总消化道全长并与大、小鼠相比较.结果 同龄动物树鼩与大、小鼠消化道比较,树鼩消化道较短差异极显著(P<0.01),同一食物树鼩排粪便的时间最快(P<0.05).同食物在树鼩体内消化吸收的时间最短;不同形态的食物:食物糊、牛奶、油,树鼩对油类排泄最快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树鼩的胃肠解剖及功能与大、小鼠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作一种新型的清醒大鼠固定装置, 并规范其使用方法, 以弥补现有固定方法的不足。确保无论使用者有无经验均能高效完成清醒动物固定及后续操作。方法 用透明塑料薄膜, 塑料封口机, 海绵等材料设计制作大鼠固定装置, 利用大鼠的逃匿天性, 达到自束缚的效果。并通过固定与注射实验比较该新型方法较传统方法的优点。结果 与传统的固定方法相比, 使用该新型固定装置不仅更节约时间, 其中固定操作平均耗时由18.13 s减少到10.03 s,, 提高了44.7%;固定与注射平均耗时从139.33 s减少到52.26 s, 提高了55.3%, 并能显著降低大鼠应激反应。结论 该装置和方法适用于清醒大鼠固定及注射, 并能由单人完成尾静脉注射和采血操作, 可显著减少操作时间并降低大鼠的应激反应,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可靠。特别适合缺乏动物实验操作经验的人群, 值得在教学和科研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恒古骨伤愈合剂(OK)对骨质疏松(OP)树鼩肾组织CD34和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树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摘除树鼩双侧卵巢和子宫6个月确认骨质疏松后,治疗组树鼩灌胃OK[0.3 m L/(100g.次)],2 d 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3个月后,在乙醚麻醉下心脏采血处死动物,甲醛固定肾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组织CD34和VEGF的表达。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模型组树鼩肾组织中CD34和VEGF平均灰度显著下降(P <0.05)、阳性单位显著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树鼩肾组织中CD34和VEGF平均灰度显著升高(P <0.05)、阳性单位显著降低(P <0.05)。治疗组VEGF和CD34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能有效调控骨质疏松雌性树鼩肾组织CD34和VEGF的过表达,保护肾组织。  相似文献   

13.
小鼠内眦静脉丛注射与尾静脉注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小鼠内眦静脉丛注射与尾静脉注射进行比较。方法对4—6周的BALB/c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其操作的难易程度以及操作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小鼠内眦静脉对于刚刚开始操作的实验人员来说更容易上手;小鼠尾静脉注射相比内眦静脉注射难度稍高,且实验之前需多次训练方可熟练操作。结论小鼠内眦静脉注射是一种操更简便,且成功率更高的小鼠静脉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小鼠内眦静脉丛注射与尾静脉注射进行比较。方法对4~6周的BALB/c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其操作的难易程度以及操作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小鼠内眦静脉对于刚刚开始操作的实验人员来说更容易上手;小鼠尾静脉注射相比内眦静脉注射难度稍高,且实验之前需多次训练方可熟练操作。结论小鼠内眦静脉注射是一种操更简便,且成功率更高的小鼠静脉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小鼠尾静脉注射固定方法。方法 20只BALB/C雄性荷瘤裸鼠,由实验员A和实验员B用笼盖压制法固定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观察注射完成时间和成功率。结果两位实验员100%均可完成尾静脉注射。结论笼盖压制法为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提供了一种简易方法,特别对于特殊形态的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epA-1)、乙型肝炎疫苗(Hbv)以及HepA-1、Hbv分别与佐剂硫酸乙酰肝素(HS)联合对树鼩进行免疫后树鼩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按照疫苗种类、佐剂以及免疫途径将树鼩随机分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末次免疫后的4周、8周、12周、16周和20周尾静脉采血,用ELISA法检测树鼩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除空白对照组外,实验组均在末次免疫的第四周检测到抗甲型肝炎病毒(HAV)及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抗体,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并于12周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同时,联合HS佐剂组的体液免疫效果均优于单纯疫苗免疫组.并且不同抗原以及联合佐剂采用不同的免疫途径免疫树鼩其免疫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对树鼩进行疫苗免疫原性和增强免疫效果检测,证实以树鼩作为动物模型进行疫苗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一种简易、多用途的小鼠固定装置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方法:选用废弃的50 mL离心管,按设计方案进行切割、组装制成简易小鼠固定装置。选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研究组则采用本装置固定,先后对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断尾采血、膝关节腔内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和成功率等指标。结果:单个50 mL离心管仅重约12 g,制作时间约15 min。对照组和研究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时间分别是(32.10±1.97)s和(30.27±2.20)s,成功率均为100%,断尾采血时间分别是(30.10±1.73)s和(28.67±1.55)s,成功率也均为100%,两组在操作时间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成功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膝关节腔内注射时间分别是(40.77±2.73)s和(38.73±2.16)s,成功率分别为83.33%和95.00%,两组在操作时间及成功率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小鼠固定装置具有材料易得、制作简单、携带方便、用途多样等优点,为实验小鼠的固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参照大鼠心功能测量方法,应用7T心脏磁共振二维组织追踪技术(CMR-TT)评价树鼩心功能的潜在价值。  方法  随机分别选取8只正常成年雄性树鼩及8只正常成年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两组动物均使用相同成像线圈及磁共振序列分别进行7T磁共振心脏左室短轴位磁共振电影扫描,图像数据由专业心脏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二维组织追踪分析,分别测量两组动物的射血分数(EF),左心室收缩峰值径向应力(Err)和周向应力(Ecc),左心室收缩峰值径向位移(DR),并计算左心室心肌质量(LVM)以及与体质量(BM)的比值LVM/BM。  结果  参照大鼠成像方法对树鼩进行心脏磁共振成像,成功率达到100%,图像可清晰显示树鼩心脏各构成要件。树鼩与大鼠之间EF、Err和Ecc、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树鼩的EF、Err和Ecc均明显低于大鼠,并且树鼩的Err,Ecc出现在左室收缩期第15时相,大鼠的Err,Ecc出现在左室收缩期第10时相,树鼩LVM/BM高于大鼠LVM/BM(P<0.05)。  结论  采用7T心脏磁共振二维组织追踪技术可以对树鼩心功能进行评价,树鼩与大鼠不同物种之间心功能存在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利用重组8型腺相关病毒介导1.3拷贝HBV基因组(1.3HBV,ayw亚型)在树鼩肝脏表达,建立HBV急性感染树鼩模型。 方法 通过大腿内侧静脉注射将携带有1.3 HBV的重组8型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8,rAAV8-1.3HBV)导入树鼩肝脏,通过ELISA检测树鼩血清中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荧光定量PCR检测树鼩肝脏和血清中HBV D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水平,并观察感染后肝脏的病变情况。结果 HBV感染主要血清标志物1-2周内均检测阳性;30天后肝组织仍可检测到病毒抗原阳性细胞;55天时肝组织HBV DNA拷贝数仍可达到104 -105 ;树鼩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持续一个月高于正常组;肝组织炎细胞略增多,血清ALT水平持续升高。 结论 rAAV8所携带的HBV基因组高效专一导入树鼩肝细胞并复制表达,成功建立HBV急性感染树鼩模型,为进一步探索rAAV8树鼩慢性感染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树鼩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和基因组等方面近似于人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部分来自野生,实验树鼩尚无国家质量控制标准。为了保证树鼩引种、驯化、饲养、繁殖、质量控制及福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及实验动物科学的角度,对野生树鼩的捕捉、运输、检疫、饲养及繁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和福利要求作一简述,为从事树鼩工作的有关人员及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