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根据颅脑MRI的结果,将160例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96例和单纯性高血压组64例,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V)、24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V)、白昼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V)、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V)、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V)、晨峰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结果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24 h SBPV、dSBPV、nSBPV、24 h DBPV、dDBPV、nDBPV均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0.15±0.03比0.11±0.02、0.14±0.02比0.10±0.03、0.14±0.03比0.10±0.08、0.13±0.08比0.11±0.04、0.14±0.02比0.11±0.07、0.14±0.05比0.0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晨峰收缩压-SD、晨峰舒张压-SD、晨峰收缩压-CV、晨峰舒张压-CV均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15.37±4.55) mmHg(1 mmHg=0.133 kPa)比(13.53±2.26) mmHg、(13.64±4.95) mmHg比(9.80±3.46) mmHg、0.141±0.048比0.113±0.037、0.145±0.056比0.105±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BPV水平,尤其是晨峰BPV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BPV增大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6年5月在陕西省渭南市第二医院治疗的17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8例)和联合治疗组(86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指标及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指标及内皮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和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均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4 h SBP、d SBP和n SBP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 DBPV)和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 SBPV)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4 h SBPV、24 h DBPV、d SBPV和d DBP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SICAM-1)、内皮素(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且联合治疗组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可改善患者的血压、血压变异性以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接受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给予乌拉地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NIHS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血肿体积、NIHSS评分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尼莫地平可有效减少血肿体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升血压对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符合动脉溶栓标准并在进行动脉溶栓过程中全脑血管造影提示血管开通的91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血压干预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血压干预组将患者收缩压在入院前基础血压的基础上提升20mmHg左右,对照组则一般不干预血压。对入选患者进行为期90d的随诊,收集其在该时间段内是否发生继发性脑出血、血管再闭塞等不良反应,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标准(NIHSS)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治疗后24h,血压干预组NIHSS评分[(3.72±4.80)分]较对照组[(6.24±4.80)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90d时,血压干预组mRS评分预后良好者(89.4%)较对照组(70.5%)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继发性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卒中过程中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再通的患者适当提高收缩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头部降温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给予患者常规脑出血治疗同时,观察组患者采用头置冰帽措施,密切关注患者血肿体积、水肿体积以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变化。结果:入组后7天两组患者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天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分别为(12.54±1.23)ml、(18.47±1.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7天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4天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头置冰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预后质量,减轻出血部位水肿,有效促进患者血肿周围水肿早日消退,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神经的缺损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相关因素,探讨其控制与治疗方法。方法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血压变异型的独立相关因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0例给予非洛地平降压治疗,观察组570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治疗,观察两种药物对BPV的影响。结果 SBPV独立相关因素有24hSBP、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100、甘油三酯、年龄、性别、尿酸;DBPV的独立相关因素有24hDBP、年龄、体重指数、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100。苯磺酸氨氯地平在控制BPV方面优于非洛地平,治疗后观察组SBPV与DBPV分别为(10.3±2.8)mm Hg(1 mm Hg=0.133 kPa)、(5.9±2.1)mm 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控制体重和尿酸水平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患者的BPV,减少器官损伤。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能有效降低BPV,是治疗高血压比较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钙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2例。入院后行头颅CT检查,计算血肿体积。入院24 h内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血清钙水平,分为低血钙组(<2.1 mmol/L)、正常血钙组(2.1~2.7 mmol/L)、高血钙组(>2.7 mmol/L)。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1年再出血率和1年病死率,计算总预后不良率;同时,随访期间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 根据血钙水平,将患者分低血钙组17例、正常血钙组20例、高血钙组15例。男性比例、年龄、入院至发病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在各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钙组患者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明显低于正常血钙组和低血钙组,1年再出血率、1年病死率、总不良预后率明显低于低血钙组,随访GOS评分明显高于低血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血钙组患者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1年再出血率、1年病死率、总不良预后率明显低于低血钙组,随访GOS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为ACI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收集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278例,入院后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溶栓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24hSBP标准差(24hSBPsd)、24hDBP标准差(24hDBPsd)等指标。根据溶栓后24 h行头颅CT复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分为sICH组(n=34)和非sICH组(n=244);对不同组别血压监测指标及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ICH组溶栓前SBP及24hSBPsd、24hDBPsd均明显高于非sICH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溶栓前SBP、24hSBPsd均是ACI患者溶栓后sICH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BPV与ACI患者溶栓后预后密切相关,BPV越大,溶栓后sICH风险越高,对预后越不利。  相似文献   

9.
裴敏 《药物与人》2014,(8):180-180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0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者和120例无血肿扩大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特别是舒张压)、血肿形态、再出血发生时间、血肿量、出血部位、呕吐、应用20%甘露醇情况、肝肾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早期存在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有舒张压增高、血肿体积大、靠近中线、血肿形态不规则、频繁呕吐、肝肾功能异常、早期应用20%甘露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方法 入选人群均为老年男性,共100例,其中对照组(A组)40例,2型糖尿病组(B组)60例.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收集其HRV时域指标、BP及BPV长时变异性指标,之后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HRV时域指标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BPV增大(dSBPSD、dSBPCV等,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组HRV时域指标减少及BPV增大,提示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这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预后进行判断、指导和评估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s)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Schelten量表进行WMHs评分,出血转化包括出血性梗死(HI)型和脑实质出血(PH)型,改良Rankin评分2~6分定义为不利的神经功能结局。结果132例溶栓治疗共26例(19.7%,26/132)发生出血转化。其中17例为HI型,9例为PH型。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舒张压及WMHs评分与HI型出血转化无关(P〉0.05);WMHs评分与PH型出血转化亦无相关性(P〈0.05),而基线NIHSS评分、舒张压是PH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MHs评分是不利的神经功能结局独立危险因素(OR=1.136,95%CI1.037-1.245,P=0.008)。结论严重WMHs不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但与卒中后不利的神经功能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控制性强化降压的疗效.方法 88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控制性降压组(48例)和一般性降压组(40例),分别给予积极降压和按指南降压治疗,比较两组入院后颅内血肿体积、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入院后24 h内手术率和入院后30 d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初始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降压组入院后24h颅内血肿体积、颅内血肿增长率、颅内血肿增大比例均低于一般性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3±11.6) ml比(30.5±10.9) ml,(17.8±12.7)%比(37.1±25.7)%,16.7%(8/48)比47.5% (19/40)](P< 0.05或<0.01).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后1,7,14d行GCS和NIHSS评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降压组入院后24 h内手术率显著低于一般性降压组[8.3%(4/48)比25.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入院后30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早期控制血压不能改变其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死率,但可以显著延缓血肿的扩大和减少手术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给予氨氯地平5 mg/d(4周),4周后血压仍不能控制的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9例,A组患者服用氨氯地平剂量加倍(10 mg/d);B组在服用氨氯地平的基础上加服培哚普利4 mg/d.A、B两组患者均在加服药前与加服药8周后采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24 h动态血压,以测量值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作为血压变异性的指标.结果 A组加服药8周后,24 h收缩压变异度(24 h SSD)、白天收缩压变异度(dSSD)、夜间收缩压变异度(nSSD)、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CV)、24 h舒张压变异度(24h DSD)、白天舒张压变异度(dDSD)、夜间舒张压变异度(nDSD)均较加服药前降低[(13.22±1.10) mmHg(1 mmHg=0.133 kPa)比(15.97±1.65) mmHg、(12.04±2.21) mmHg比(15.15±2.89) mmHg、(10.22±3.29) mmHg比(12.23±3.21) mmHg、0.093±0.021比0.104±0.017、(11.33±2.09) mmHg比(13.27±1.43) mmHg、(10.64±1.81) mmHg比(12.57±1.43) mmHg、(9.56±1.32) mmHg比(11.23±2.2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CV)、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dSC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CV)、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dD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CV)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加服药8周后,与加服药前比较,24 h SSD、24 h SCV、dSSD、dSCV、24 h DSD、24 h DCV、dDSD、dDCV、nDSD均显著下降[(10.23±4.72) mmHg比(15.27±3.23) mmHg、0.083±0.032比0.106±0.019、(10.85±3.29)mmHg比(15.09±3.21)mmHg、0.080±0.028比0.096±0.025、(10.13±2.43)mmHg比(13.37 ±3.13) mmHg、0.111±0.035比0.136±0.032、(9.58±2.49) mmHg比(12.29±3.27) mmHg、0.112±0.036比0.123±0.041、(9.46±2.78) mmHg比(11.19±4.2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SSD、nSCV及nDCV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服药8周后,B组24 h SSD、24 h SCV、24 h DSD、24h DCV、dSSD、dDSD、dSCV及dDCV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SSD、nDSD、nSCV及nD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单药加倍剂量和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均能有效降低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且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发生规律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对5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老年患的心房颤动发作阵次及持续时间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老年人血压变异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并随心房颤动频次的增加和持续时间的延长血压变异性增加更明显,但以收缩压变异为主,阵发性心房颤动与2Ah平均收缩压也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老年人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加,尤以收缩压变异更为明显,且心房颤动的严重程度与血压变异性呈正相关,与24h平均收缩压也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职业应激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 从填写了有效问卷的电冰箱厂装配线生产工人中随机选择30名无高血压等疾病史的健康男性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付出-回报失衡模式、工作内容问卷和职业应激测量工具等问卷进行职业应激测评,使用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测定.使用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职业应激相关因素对动态血压参数的影响.结果 (1)职业应激因素中,角色冲突评分高者收缩压变异性、平均动脉压变异性和班后30min心率均高于评分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技术利用评分高者班后30min收缩压均值高于评分低者,决定自由度评分高者舒张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均值高于评分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性工作需求评分高者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和平均动脉压变异性均高于评分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付出评分高者心率血压乘积和收缩压变异性均值均高于评分低者.回报评分低者心率均值和班后30 min心率均值均高于评分低者.ERI高者班后30 min舒张压和心率均值均高于ERI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不同职业应激因素评分组间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性特征中,外控性评分高者舒张压均值和平均动脉压均值均低于评分低者.忍耐性评分高者班后30 min收缩压均值低于评分低者,组织归属感评分高者班后30 min心率均值低于评分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余不同个性特征评分组间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应激缓解因素中,控制策略评分高者心率变异性均值低于评分低者,上级支持评分低者心率血压乘积和平均动脉压变异性均高于评分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缓解因素评分组间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逐步同归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职业应激因素和每日紧张感、抑郁症状、心理卫生、负性情感对动态血压部分参数有较大预测力(R~2>0.05).结论 职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缓解因素和应激反应对动态血压存在影响;动态血压参数可用于现场研究中职业应激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分析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以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氨氯地平治疗的观察组40例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0例。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进行持续监测,同时观察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CREA)、血糖(GLU)及甘油三酯(TG)的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氨氯地平治疗后,ALT、CREA、GLU、TG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氨氯地平具有良好的降血压效果,且对患者血脂、血糖、肾脏功能及电解质不造成不良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尹仕红 《中国校医》2014,28(10):728-729
[摘要]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与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在高校招生体检中收集92名男生的身高、体 质量、收缩压、舒张压等体检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体质量超标肥胖组的收缩压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 正常体质量组的收缩压显著高于消瘦组(P<0.05),体质量指数与收缩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体质量 指数与舒张压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体质量指数与血压关系密切,青年男生体质量指数与 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另予醒脑静注射液。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肿体积、水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水肿体积小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血肿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状态,减轻脑水肿,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