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北沿海焦氏舌鳎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氏舌鳎过去利用价值较低,但随着渔业捕捞能力的增强,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日益突出,焦氏舌鳎的生态优势逐步显现。通过对河北省沿岸焦氏舌鳎近年资源状况进行研究,发现近两年其生态优势度有所提升,群体组成存在小型化、低龄化的特点,就此提出了渔业资源养护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北省近海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资源状况进行研究发现,近几年夏季斑鰶生物量存在较大波动,其相对重要性表现为重要种,分布海域集中在天津和沧州海域。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发现,整个群体组成小型化问题突出,根据现有的资源状况提出了相关养护意见。  相似文献   

3.
1 资料来源笔者使用的资料主要来自1999-2001年监测船调查数据。监测船分两种:一种是16kW的定置网船3条;另一种是58 8~88 2kW的游动渔具船3条。利用他们的渔捞日志和笔者每月一次的定期测定,汇总而成。2 结果与分析2 1 定置网渔获物的变化表1~表3给出瓦房店市沿海定置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东部附近海域地处大鹏湾东北部和大亚湾海域西南部,岛屿众多,岸线曲折,水交换良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因此成为许多水生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许多经济鱼类(特别是鲷科)的产卵场、繁育场所和索饵场,也是重要增养殖水域。为较全面地掌握深圳市东部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状况和变动趋势,深圳市海洋与渔业服务中心于2008年对深圳市东部附近海域渔业资源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5.
6.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放流增殖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周永东 《海洋渔业》2004,26(2):131-139
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沿海渔业资源的放流和增殖(移植)工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20年来实施对虾、海蜇、石斑鱼、大黄鱼、黑鲷等增殖放流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05,26(2):35-35
根据农业部渔业局调查,长江流域实行禁渔期制度三年来,有效地削减了捕捞强度.改善了鱼类生存环境,减缓了渔业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衰退趋势。禁渔期间,禁止一切捕捞作业,有效地遏制了非法、有害渔具、渔法作业。电毒炸鱼、迷魂阵、布围子、深水张网等有害渔具渔法.在禁渔期间被基本禁绝.不仅给了渔业资源一个实实在在的休养生息机会,还畅通了洄游通道,有效保护了渔业资源和水生野生生物资源。禁渔期结束开捕后,生产情况普遍较好,局部还出现了银鱼、鳜鱼鱼汛,一些水域多年不见的中华鲟、江豚以及洄游性鱼类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8.
9.
<正> 保护和增殖水产资源,建设和改良沿海渔场,走海洋渔业农牧化的道路,是发展海洋渔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振兴海洋渔业,就必须重视水产资源的保护和增殖工作。舟山治海建立资源增殖保护区有很多有利条件:如自然环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水产资源丰富,鱼类品种多,捕捞作业种类多,增养殖事业迅速发展。为此,建议在舟山群岛附近的部分海域,设立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区。通过投放人工鱼礁、人工放流苗种等方式,逐步建立海洋牧场,以便在增殖和保护水产资源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利用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并保证渔业经营的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0.
1现状我省地方性渔业资源增殖工作始于1989年,先后进行了10多个品种的增殖试验工作,增殖试验海域分布在日照沿海至渤海南部的整个山东半岛沿海,共投入资金330万元人民币。乌贼增殖是农业部下达的研究课题,1989~1991年进行了增殖试验。采用人工育苗投放和收放鸟贼产卵笼提高产卵数量两种方法。试验表明,收放鸟贼产卵笼在提高产卵数量和乌贼成活率方面效果较好,并将此法延续实施。自1991年至今,投入资金99万元,收放乌贼笼331753个,截止1998年,10年累计增加产量18500吨。日本对虾增殖放流于1993、1995年在黄海北部的乳山沿海进行,1…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沿岸水域银鲳资源监测及渔业经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曹正光 《水产学报》1995,19(4):374-378
长江口沿岸水域银鲳资源监测及渔业经济分析曹正光,赵利华(上海市水产研究所,200433)关键词银鲳,资源调查,渔业经济分析,长江口RESOURCEMONITORINGOF PampusargenteusInTHEOFFSHOREWATERSOFCHA...  相似文献   

12.
比较分析了相同规格银鲳与翎鲳幼鱼肌肉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结果显示,银鲳与翎鲳肌肉中氨基酸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91、2.77 g/100 g湿物质,色氨酸含量最低,分别为0.17、0.18 g/100 g湿物质;银鲳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呈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8.08、9.32与6.84 g/100 g湿物质,翎鲳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呈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7.25、8.80与6.60 g/100 g湿物质;银鲳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为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6.02∶3.12∶5.66∶9.45∶4.33∶4.50∶2.56∶11.15∶7.06∶1.00,翎鲳肌肉必需氨基酸中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5.64∶2.42∶5.18∶8.74∶4.12∶4.13∶2.46∶10.28∶6.65∶1.00。统计分析表明,银鲳与翎鲳间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以及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银鲳仔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出膜后1~12 d银鲳(Pampus argente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在水温为22~24℃和盐度25~28情况下,初孵仔鱼具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管腔狭窄,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接通。3 d仔鱼消化系统分化加快,在卵黄囊凹陷部位出现2~3个弯曲,已初步分化出食道、胃、肠和肝脏,肠管也变粗。4 d仔鱼消化系统各器官初步形成。5 d仔鱼出现侧囊,并见部分卵黄囊和油球。7 d卵黄囊和油球基本被完全吸收,仔鱼主动摄食轮虫和小球藻,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过渡基本完成。12 d以后仔鱼肝脏明显分为两叶,体积增大;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增加到几十根;食道、胃和肠的黏膜皱褶明显增多和加深,肠黏膜上皮细胞高度增加,游离面纹状缘发达;胃黏膜的单层柱状上皮高度和胃腺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加;但整个消化道的黏膜下层、肌肉层均不发达,说明12 d仔鱼已具初步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养殖银鲳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每月定时取人工养殖子代银鲳(Pampus argenteus)样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样本卵巢发育情况进行周年观察。期间共采集到雌性银鲳样本92尾,叉长范围为113.1~185.7 mm,体质量33.6~187.5 g。按照各个时相形态特征和卵巢周年变化情况,养殖银鲳卵子发生分为6个时相,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研究表明,养殖条件下的银鲳群体与野生群体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结构无明显差异,且繁殖季节基本一致,但养殖群体卵巢成熟系数明显低于野生群体。推测养殖过程中温度、光照和营养等因素对银鲳性腺发育和成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为银鲳人工繁育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5.
银鲳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银鲳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种之一,开展银鲳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和人工育苗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海水养殖品种的结构调整、提高养殖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银鲳生物学以及育苗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归纳了银鲳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银鲳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6年,在舟山海域银鲳繁殖季节(4~5月),随流刺网和张网捕鱼船出海,捕捞性腺成熟的银鲳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运回岸上在孵化桶中继续孵化,得到初孵仔鱼并移入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温19.0~24.0℃、盐度25.0~28.0的人工育苗条件下培育苗种。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孵化后3 d仔鱼开始开口摄食。银鲳初孵仔鱼~12日龄为仔鱼期,13~40日龄为稚鱼期,41日龄起转为幼鱼期。经50 d培育,获得20~27 mm叉长的银鲳幼鱼。育苗成活率为5%~14%。  相似文献   

17.
运用扫描与透射电镜对银鲳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银鲳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3部分组成。精子全长约39.51±1.64μm,头部长约1.98±0.30μm,表面粗糙。头部的主要结构包括细胞核和中心粒复合体。细胞核位于头部腹侧,卵圆形。细胞核中染色质致密,存在着不规则的网络状间隙。近端中心粒为9组三联微管结构,与远端中心粒相互垂直。中段的主要结构为袖套和线粒体。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含有4~5个线粒体及少量囊泡。尾部细长,长约37.52±1.68μm,至末端逐渐变细。尾部的主要结构为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尾部具有波纹状侧鳍,排列不对称。  相似文献   

18.
饲养密度对银鲳幼鱼增重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饲养密度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5.33±0.07 g)增重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共设4组饲养密度,分别为5、10、15、25 ind.m-3,依次编为D1、D2、D3、D4组,实验周期为60 d。研究结果显示,饲养密度对银鲳幼鱼的增重率具有显著性影响,4组密度组中以D3组银鲳的增重率最高,且均显著高于其它3组密度组(P<0.05)。最高密度组(D4组)的增重率与D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D1组(P<0.05)。4组密度组间银鲳胃蛋白酶活性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则在不同密度组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密度组(P<0.05)。D3和D4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D1和D2组(P<0.05)。综合分析可知,饲养密度可显著影响银鲳幼鱼的增重率与消化酶活性,本实验条件下的适宜饲养密度范围内(15 ind.m-3左右),银鲳幼鱼具有较好的生长速度及较高的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低盐胁迫对银鲳幼鱼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尹飞  彭士明  孙鹏  施兆鸿 《海洋渔业》2010,32(2):160-165
通过逐级降低水体盐度的方法,将银鲳幼鱼分别在盐度25、20、15和10的条件下饲养至120 h,检测不同盐度下、不同时间点银鲳幼鱼肠道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脂肪酶的活力总体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0.05);淀粉酶的活力呈升高的变化趋势(P0.05);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不同,胰蛋白酶的活力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而胃蛋白酶活力呈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说明盐度降低会对银鲳幼鱼肠道的消化酶产生激活作用,从而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达到补充机体所损失的能量的目的。但对于不同种酶,激活的顺序和程度却不尽相同,甚至当超出一定的耐受范围后,酶活力反而被抑制。在本研究中,随着盐度的下降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脂类物质首先被大量消耗,然后是淀粉类物质,而蛋白类物质在整个过程中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建议,在雨季来临之前,提高脂类和淀粉类物质的投喂量,将有助于提高幼体对低盐度的耐受性及其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