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药性寒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寒”与药理作用、药味、归经、功能、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最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最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其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寒性药的基本功能为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寒性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炎、抗肿瘤、解热、利尿、影响心血管系统、降血压、镇静、镇痛、抗癌;寒性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痈肿、咽喉肿痛、黄疸、丹毒、外治湿疹、疔疮、湿疹、风热感冒、热淋、热淋涩痛、喉痹、衄血、目赤、疮毒、吐血、痄腮、便血、水肿胀满;寒性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烧伤、湿疹、银屑病、细菌性痢疾、肝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便秘、胆囊炎、带状疱疹、宫颈糜烂、扁平疣、胃溃疡、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与寒性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甘、苦;寒性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心、肾;寒性药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有机酸、生物碱、糖类、无机物、氨基酸、苷类、黄酮类、酯类、鞣质、挥发油.结论:确定药性寒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寒性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寒性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62种,其中寒凉药92种,温热药70种。二者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性平的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平”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性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最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最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平性药的基本功能为解毒、止血、止痛、活血、祛风、清热、安神、消肿、利水、通络、化瘀、化痰;平性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炎、镇痛、抗肿瘤、镇静且影响心血管系统等;平性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风湿痹痛、经闭、吐血、咯血、痛经、尿血、尿频、遗精、肠燥便秘、便血、心悸、瘰疬、癥瘕、崩漏、遗尿、跌扑损伤、失眠、内热消渴、眩晕、外伤出血、心神不安、脾虚食少、小儿惊风、带下、衄血;平性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湿疹、糖尿病、出血、神经衰弱、百日咳、风湿性关节炎、腰痛、慢性支气管炎、钩虫病、银屑病、高脂血症、癫痫、丹毒、痛经、胃溃疡、水肿、带状疱疹、小便频数、跌打损伤、肺结核、心绞痛、冻伤、遗精、斑秃、十二指肠溃疡、失眠、扁平疣、流行性腮腺炎、皮炎、精神分裂症;与平性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甘、苦、辛;平性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肾、脾、心;平性药的基本化学成分为糖类、有机酸、黄酮类、苷类、酯类、挥发油、氨基酸、无机物、生物碱、蛋白质、鞣质、萜类、皂苷.结论:确定药性平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平性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平性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药性平特点及其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舒雁  白明  苗明三 《中医学报》2013,28(6):860-862
  相似文献   

7.
8.
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药母八法的具体含义和理论来源。药母八法通过“体、色、气、味、形、性、能、力”八个维度对药品进行解析,试图寻找中药药性的根本组成规律与解构方法,认为药母八法在传统中医理论层面上建立了对中药药性评价的综合体系,在解释中药“性-效-用”关系,搭建多元药性理论研究体系上,有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者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对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中数据分析工作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归纳。认为数据分析挖掘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科学解析中药性-效-物质关系的表达特征,合理推断其总体规律性,归纳中药药性判别要素、配置模式及其体系框架。工作指导原则包括根据数据特点和研究要求制定研究方案、根据数据类型和分析功能选择相应分析方法、注重生物信息学类相关数据的分析挖掘、注重药性表达数学模型的研究创建四方面。同时,对中药药性-药效-物质关系贝叶斯模型构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9种目前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11.
目前我国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一些常用中药进行了药理、化学研究,若及时推广运用其成果,可有利于提高中医的治疗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笔者就临床如何结合运用中西两种药学理论方面的问题谈点自己的肤浅体会,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天冬在中药学中的价值逐渐被认同,作为一种应用价值广泛、药效显著的中药材,在中药配伍中的发挥了较强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前景。本文主要对天冬四性进行分析,给出了天冬临床配伍规律,为天冬在医学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绍友 《大家健康》2014,(8):216-217
近年来,天冬在中药学中的价值逐渐被认同,作为一种应用价值广泛、药效显著的中药材,在中药配伍中的发挥了较强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前景。本文主要对天冬四性进行分析,给出了天冬临床配伍规律,为天冬在医学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中医基础研究"近代模式"的形成及其对中药理论嬗变的影响,分析了基于博物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在当代科学背景下进行基础研究的困惑与出路,提出了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指导下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性研究概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中药药性研究热潮越来越高.在回顾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药药性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指出中药药性研究在近期内要取得重大突破,应进一步凝练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规范研究方法.寒热药性可作为首要突破口;建立寒热药性的客观评价方法,阐明寒热药性的客观真实性将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首要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基于还原整合和热力学表达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药性赋释义的角度讲,针对当前现存的中医药古籍应当探析其中蕴含的药性赋内涵。经过综合性的对比探究,可以得知《珍珠囊药性赋》以及《淑景堂药性赋》涉及到较少的药典继承性内容。与此同时,《珍珠囊药性赋》较多关注了某些寒性的常见药物,而《淑景堂药性赋》侧重于增减药物的实用性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从历代本草记载及临床应用可见柴胡具有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等特点,能够解表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适用于肝郁气滞证、中气下陷证、少阳证、外感发热等,常与黄芩、黄芪、升麻、香附等药物配伍以增效。现代研究多认为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等功效,适用于外感发热,病邪在少阳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所致胁痛、乳胀、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相似文献   

18.
蚯蚓中药名为地龙,地龙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蚯蚓在医学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国内外医药工作者对蚯蚓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效果的研究不断有新的进展和成果.本文将就此对药理作用及临床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品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唇蚓等的全体.成,寒,无毒,归肝、脾、肺三经.具有清热息风,平喘利尿,通络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降压,收缩血管,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抗凝血及溶血栓,抗生育,免疫增强,促进创伤愈合,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改善红细胞变形性,抑菌,抗肿瘤,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参药性及功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神农本草经》关于寒凉之性、方剂配伍的研究,认为凡言参之微寒者,皆为《神农本草经》上党所产,言参之微温者多指高丽所产;人参之功甚广,能补五脏、通行十二经,能升、能降、能通、能泻,其功效与配伍密切相关,并阐述了人参药性随配伍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