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义成 《新闻战线》2022,(12):112-115
在关注媒介更迭融合技术的同时,也要看到国产美食类纪录片在叙事内容和话语表达上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具有小众化特色的美食类纪录片《早餐中国》进行深度剖析,与其他同类型美食类纪录片进行对比,从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以及叙事艺术多维度展开解读,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方向。  相似文献   

2.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电视纪录片越来越重视对悬念叙事表现手法的应用。悬念叙事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视纪录片的观赏性,有效促进了电视纪录片的传播。主要分析悬念叙事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应用,阐述电视纪录片运用悬念叙事的必要性,以及对悬念叙事应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于电视纪录片美学的一点思考──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中介詹慕陶在艺术领域,千古以来就存在着一种幻想:希望能记录下生活的原貌实情,以便让真实自身来说话。无数现实主义的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绘画,正是在朝此方向努力。然而由于媒介物质的原因,它们各自只能以...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悬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之国 《当代传播》2007,(6):122-123
本文阐述了电视纪录片运用悬念叙事的必要性,指出应该依据电视纪录片本身的叙事风格来建构悬念,充分利用电视语言来表现悬念.在悬念中叙事,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作为电视叙述领域的一种重要类型,叙述者的角色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纪录片叙事文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结合纪录片内容,探讨叙述者在纪录片中的角色类型及其与文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洁 《新闻世界》2014,(3):66-67
纪录片作为电视叙述领域的一种重要类型,叙述者的角色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纪录片叙事文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结合纪录片内容,探讨叙述者在纪录片中的角色类型及其与文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跨媒体叙事生态,无论是在媒介种类、文本内容的选择或是创作创意的流程上均有其特色之处。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叙事形式,跨媒体叙事具有较强的生态特征,因此,对于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体叙事生态研究具有较大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体叙事生态,再从工程理念与跨媒体叙事的结合两个方面分析媒介融合与传播的具体表现,最后从影响群众的思想观念、带动群众创作和草根创作两个方面分析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体叙事生态所产生的影响,以供相关人士交流。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随着新媒体的兴盛而出现,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内热论的话题,媒介融合是指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各媒介例如电视、报纸、网络等,为满足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目的下通过合作、整合和合并等手段,实现多媒介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向。笔者将从媒介业务的融合、媒介传播渠道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的三大路径,来浅析全媒体大型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在媒介融合上的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发展推动下的信息传播综合作业模式,正重塑我国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业态。目前学界的研究大多以媒介中心视角观察纪录片产业的媒介融合实践,但缺少受众中心视角的思考。本文从媒介融合时代受众需求的特点出发,通过对近年来几部优秀纪录片融合实践的分析,发现以受众为中心将能够更加行之有效地促进媒介融合的深化发展,为纪录片产业的融合提升找到可行的进路。  相似文献   

11.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创作主体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构。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给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还需要注意实现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创作主体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构。平列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给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还需要注意实现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少,而电视专题片却越来越多,有纪录片融入专题片的倾向和趋势,二者融合形成了纪实性的电视专题片。这种纪实专题片在选题事件、人性化人物和现实语境等叙事元素方面形成了独具的特色,是典型的"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14.
吴健 《传媒》2021,(6):53-55
融媒体时代,清晰地把握不同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特征,有助于提高其传播效果.目前国内纪录片的创作主要是针对院线、新媒体、电视进行投放,在叙事视角上各有特点.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2013年以来中国纪录电影、新媒体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包括谁在讲(角度),讲了何人、何事(内容),以及不同的叙事视角给观众带来的不同感受(效果),同时解释为什么这三者会使用不同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朱阿强 《中国传媒科技》2014,(10):98-98,100
<正>每部电视纪录片都有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整部电视纪录片的内容脉络,通过合理选择叙事结构能使纪录片更具吸引力、激发观众观看兴趣以及带给观众良好的观看体验。就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进行探讨分析。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电视已成为大众日常娱乐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电视的普及,促进了影视业发展,电视纪录片也随之得到普及。区别于传统电视剧,电视纪录片具有真实性、记录性以及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自媒体的兴起,受众更加追求视觉的享受和娱乐消费,部分媒介为了牟取利益,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抑制了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使娱乐功能得到强化.在这种形势下,纪录片的创作者为了不失去原来的受众,使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开始从新闻片、专题片向“故事化”的纪录片转型.本文主要从叙事技巧、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必要性来研究人文类纪录片,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从而探究如何才能制作出一部能吸引观众眼球的纪录片,且有助于未来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电视传媒向产业化、市场化大力推进的今天,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市场尚处于弱势。在海外传播时,我国电视纪录片也因在讲述故事时缺乏悬念等叙事技巧,以致不得不被重新加工。因此,从增强吸引观众注意力来看,加强电视纪录片叙事悬念技巧的研究和运用,是当下电视纪录片创作不容忽视的问题。悬念:吸引关注的电视诱饵悬念作为叙事的一种技巧和方式,往往通过表现某种具有吸引力的不确定性来吸引观众,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电视产品化"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纪录片的创作风格也日益多样化。动画作为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视听手法,能否介入以真实性为本质属性的纪录片值得探讨。动画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对于言说纪录片的真实属性而言是一定意义上"解构—颠覆—重构"的过程。在事件真实的前提下,动画纪录片的动画表现形式只是视听语言的一种手段,不会触及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李涵鑫 《今传媒》2023,(1):83-86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伪纪录片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20世纪20至50年代伪纪录片电影开始出现到90年代末成为票房商业神话,厘清了它的发展概况,并结合不同国别的不同影片类型,总结阐述了伪纪录片电影的媒介美学策略与媒介叙事策略,旨在明晰伪纪录片电影的独特美学风格,并思考它今后在媒介美学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电视纪录片的观赏性,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电影或电视剧的叙事手法,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本文结合纪录片的实际拍摄过程.阐述了纪录片的“故事化”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