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哺乳类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自然排核现象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探讨红细胞自然去核机理的形态学基础,本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小鼠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自然去核现象及相关的细微结构变化。贫血小鼠骨髓中晚幼缸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和皱襞,核异染色质聚集成异染色质块,胞质中细胞器退化,结构趋于简单。晚幼成红细胞经历一个特殊的排核过程,包括核偏位、出现细胞突起和伪足样结构,线粒体及其他细胞器团集于偏位核一方,胞核排出时表面带有一薄层胞质而并不完全裸露。伴随胞核排出的细胞表面最明显变化是微绒毛消失、小皱襞变成大皱襞。排核后的胞质体(网织红细胞)由不规则状逐渐演变为成熟红细胞的双凹盘状结构,排出的核表面先出现小孔或空洞,继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动情期家兔输卵管上皮。证实分泌细胞和纤毛细胞都有分泌功能,共分泌三种分泌物质。本文对这些分泌物质的分泌方式、分泌活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另外,发现上皮基膜下方始终有一层成纤维细胞形成的胞质膜伴行,据此,对血一输卵管腔屏障的构成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光敏剂在肿瘤细胞的胞内分布,观察光敏剂的亚细胞光化学作用位点。方法: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光敏剂5-ALA和HMME在结肠癌SW480细胞及红白血病K562细胞的胞内分布。结果:5-ALA及HMME在进入肿瘤细胞早期主要分布于胞膜。而在后期主要以颗粒状荧光分布于胞质,5-ALA分布相对弥散,HMME分布相对集中,核内分布极少。结论:光敏剂5-ALA和HMME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胞质,这表明它们的光化学作用位点首先在胞质内细胞器,而不是细胞核。  相似文献   

4.
细胞融合时,其质膜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细胞质与核也有一定的变化。为了用立体定量的方法研究这种变化,我们用鸡红血球这种比较单纯的融合系统,在仙台病毒介导下进行融合处理1小时,得到大量的融合细胞。对于融合细胞超薄切片的电镜图象,我们用立体定量的方法进行了测算,得到如下的结果:我们得到的融合细胞一般有3—4个核,平均为3.3个(图1,2。融合过程中,质膜内化,融合后的质膜只有原来的66%。细胞质膨胀到2.6倍。细胞核由椭园扁盘形变为长椭球形,但体积无明显变化。因此,核质比由19.4%下降到8.4%。结果表明,融合过程的主要变化发生在质膜上和细胞质内,这可能和质膜通透性的变化有关。在融合  相似文献   

5.
小麦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在旗叶衰老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麦叶片生长发育是受基因调控的 ,到了一定阶段衰老基因就开始启动、表达 ,叶片开始衰老 ,人们已经分离出一系列与衰老有关的基因[1] 。细胞核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 ,载有全部基因组的染色体 ,它是基因复制、RNA转录的中心。衰老过程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 ,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 ,如衰老材料经特殊染色后用普通光镜观察 ,细胞核固缩、核细胞模糊不清、染色加深等 [2 ]。九十年代以来 ,有人报道用石蜡切片经处理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 [3] ,利用这一技术对小麦旗叶衰老过程中的细胞核进行动态观察 ,将从超微形态学角度阐明叶片衰老时核的动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用电镜结合光镜较系统地观察了小鼠受0.5GY×14次,1GY×7次和7GY×1次~(60)CO照射后睾丸生精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损伤及修复过程。 0.5GY组~(6”)CO照射后3天部分精管内各类生精细胞全部消失,只留有精子及沿管壁分布的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部分精管内的精细胞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细胞核染色质凝聚,核膜分离及核固缩,胞质内线粒体空化,内质网扩张等病变,照后15天部分精管内虽有新生精原细胞出现,但精原细胞核不规则,核染色质质间颗粒增加,  相似文献   

7.
剑尾鱼肝脏结构的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肝脏的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剑尾鱼肝细胞存在双态现象,根据其胞质内的电子密度不同可以区分为D细胞和L细胞2种类型。剑尾鱼肝细胞具单核,核仁显著;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相邻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成纤维细胞、贮脂细胞和枯氏细胞参与构成。并讨论了硬骨鱼类肝脏的一般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8.
油菜霜霉病叶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感染霜霉菌后,病叶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叶绿体细长,双层膜不完整,基粒片层排列不规则,有的消失,嗜锇颗粒数目增多;出现质膜体,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核及其它细胞器也有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9.
用松胞素B(cytochalasin B)配合高速离心技术的细胞群体去核方法制备的胞质体,体积大小差异很大,经贴壁培养后,根据它们铺展面直径的大小,我们将IB—RS—2细胞的胞质体分为三种类型:直径小于5μ的称为微胞质体,,直径介于5μ到10μ之间的称为中胞质体,直径大于10μ的称为大胞质体。对获得的各型胞质体作扫描电镜观察,大胞质体总是平坦地铺展在生长基质面上,其表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四周伸出网织的丝足;中胞质体的表面形态特征基本与大胞质体一致,但微绒毛数量明显减少;微胞质体与大、中型胞质体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四周虽伸出丰富的丝足,表面微绒毛几乎见不到。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2例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的超微病理结构特征,并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电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特点为癌细胞细胞核内以常染色质为主,核仁明显,胞质内含较多的线粒体及张力原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1.
小鼠肝细胞核调亡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胡萝卜细胞胞浆制备的非细胞体系中,加入纯化的小鼠肝细胞核并以细胞色素C诱导细胞核发生调亡。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都观察到凋亡的细胞核呈现典型的调亡形态学特征,例如染色质的凝集及趋边化,细胞核表面形成空泡化结构并有大量的凋亡小体结构出现。在此基础上对调亡小体结构在形成及排出核外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稳恒磁场(SMF)处理后,悬浮生长细胞(K562人白血病细胞)、贴壁生长细胞(人结肠癌SW480细胞)、小鼠肝癌细胞Hepal-6和原代小鼠肝细胞表面精细结构的变化,以了解SMF杀伤肿瘤细胞的可能机制.观察结果显示:随曝磁时间延长,SMF可在肿瘤细胞表面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膜上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凹陷,且凹陷数量和直径随着曝磁时间延长而增加.与MTT检测相比,AFM观察到的各类细胞表面损伤远早于细胞的生长抑制.实验观察显示,悬浮生长细胞比贴壁生长细胞对磁场处理更为敏感,小鼠肝癌细胞比肝细胞对磁处理更敏感.实验结果显示,AFM能够及早观察到细胞表面因SMF作用而产生的精细结构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小鼠肝细胞核凋亡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胡萝卜细胞胞浆制备的非细胞体系中 ,加入纯化的小鼠肝细胞核并以细胞色素 C诱导细胞核发生凋亡。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都观察到凋亡的细胞核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 ,例如染色质的凝集及趋边化 ,细胞核表面形成空泡化结构并有大量的凋亡小体结构出现。在此基础上对凋亡小体结构在形成及排出核外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呼肠病毒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SARS患者生前咽拭子和尸检肺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的培养细胞超薄切片中,在电子显微镜下不仅发现了呼肠病毒,而且还查见具有超微结构形态特征的凋亡细胞。凋亡早期的感染细胞,其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显著,胞浆内尚可查见病毒包涵体的残迹。多数凋亡细胞胞浆内未查见呼肠病毒及其包涵体。在早期,凋亡细胞胞核形状变化不大,核染色质呈不规则的边集、浓缩,或呈平台状。继而,凋亡细胞胞核形状高度不规则,染色质浓缩、致密,可见核孔残迹,但细胞轮廓尚保存完好,外周可查见含核质凋亡小体。到后期,凋亡细胞高度皱缩.核固缩并碎裂成细小的片块或颗粒,胞质稀少,胞体呈芽球状,细胞膜外围可查见大小不等、形状多样的含核质凋亡小体。此研究结果提示:与SARS相关呼肠病毒所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可能在SAR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髓质细胞在刺激分泌耦联过程中 ,胞质内游离 Ca2 + 浓度升高是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原因之一。胞内 Ca2 + 浓度升高的原因 ,可以是质膜上钙离子通道开放 ,导致细胞外 Ca2 + 内流 ,也可以是细胞内钙库向胞内释放 Ca2 + [1] 。本实验通过激动剂作用于分离的肾上腺髓质细胞 ,以引起离体细胞的刺激分泌耦联过程 ,运用电镜 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测量用药过程中颗粒内钙含量的变化 ,并对嗜铬颗粒数进行形态计量 ,结合测量细胞悬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以反映细胞的分泌水平 ,进而从肾上腺素分泌和颗粒钙含量二者变化关系来探讨激动剂…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磷微蠕蚓(Microscolex phosphoreus)的体腔细胞进行观察,基于各种细胞的形态特征、胞质内细胞器和颗粒组成、伪足形状及行为特征等将其归纳为三类:黄色细胞、阿米巴样细胞、粒细胞.从外现土看,黄色细胞由几个个体较大的黄色细胞体组成,其细胞质内缺少细胞器;阿米巴样细胞呈明显球形或椭圆形的花朵状,经常可见几个至十几个细胞形成聚合体,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粒细胞胞质的颗粒是其主要特征,其星状伪足常处于细胞一端,细胞质内细胞器含量比较丰富.本文将磷微蠕蚓的三类细胞与其它种蚯蚓中相关体腔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异同比较.  相似文献   

17.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木薯初生、次生须根和3个时期的块根韧皮部进行了亚细胞结构的观察,目的在于为其同化物卸载研究提供细胞学证据。结果发现初生须根时期的细胞胞间连丝数量较少,韧皮部和皮层的细胞间间隙较大,特别是薄壁细胞间较明显,多数韧皮部细胞发生质膜内陷等质外体卸载证据。块根时期的伴胞细胞器丰富,伴胞液泡碎片化,胞间连丝数量大增,薄壁细胞内逐渐出现淀粉累积,到成熟期淀粉粒最为密集。同样发生次生生长的次生须根内虽然有少量淀粉累积,但随着其膨大活动的终止,其胞间连丝的密度和初生须根的差别不大。这些结果说明胞间连丝的数量和密度与淀粉的累积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样也是其共质体卸载路径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8.
林娜  梁平 《电子显微学报》1990,9(3):105-105
我们观察了25例巨核细胞呈良性或恶性增殖的疾病,重点观察巨核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3例,红白血病5例,慢拉15例,观察结果及讨论如下: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增生的巨核细胞多数为巨型巨核细胞,体积超常,核分叶较多,常见核质发育不平衡,胞质内细胞器发育不同步,2颗粒及分离膜呈不均一的区域性分布。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巨核细胞核肾形或分叶状,常染色质为主,多个核仁,胞质内有少数2颗粒及成簇小泡状或稀疏细管状分离膜;另一种大小类似小淋巴细胞的前原始巨核细胞核圆形,细胞器不发达,2颗粒及分离膜均未分化,但少数具有胞质性突起;小巨核细胞亦可见到(图1)。  相似文献   

19.
自60年代发现细胞松驰素B对细胞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效应,并能进行脱核以来,希望借此获得胞质体和微细胞,应用于细胞工程学的研究。而植物细胞具有发展成完整植株的全能性,为细胞工程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们利用艽菜原生质体做材料,在研究细胞学效应的同时,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细胞松驰素B对植物原生质膜的作用。现简报如下: 细胞学效应:植物原生质体,在细胞松驰素B的作用下,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可看到细胞萎缩,表面褶皱空泡化和细胞融合,浓度愈大融合率愈高。每毫升100微克时融合率可达41.3%,也同时出现原生质体破碎现象。当每毫升75微克时,可看到排核现象。发育早期的叶肉细胞原生质体松软、弹性大、反应明显,而成熟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平滑、致密、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20.
刺参体腔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腔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刺参体腔细胞可分为四种类型: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淋巴样细胞。大颗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5~10μm,胞内充满1.5~3μm的高电子密度颗粒;小颗粒细胞圆形,直径约7—8μm,细胞颗粒0.5—1.5μm;透明细胞形状不规则,直径约5~7μm,胞质较透明,细胞核大、着色浅,细胞表面常有伪足形成;淋巴样细胞多呈圆形,直径5μm左右,细胞核大、着色深,胞质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