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观察及其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措施。方法:观察116例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116例PICC置管患者出现并发症40例,其中导管堵塞10例,管腔内返血8例,穿刺点渗血8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脱出4例,穿刺点感染4例。经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后,继续留置PICC管32例,拔管8例。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措施的掌握,可有效减少PICC临床应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对于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是安全可靠的选择.癌症患者化疗间歇期一般为2~3周,在此期间患者会出院回家休养,带管出院不可避免.癌症患者由于化疗后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严重受抑制,机体抵抗力下降,对于带管出院的患者,如何避免院外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出院后的管道护理尤为重要.随着PICC输液治疗护理领域的实践不断拓展,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现有医疗制度和水平的护理实践标准及带管回家的护理规范.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跃  郝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1244-124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在X线下进行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志及导管末端的移动性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化疗周期长,化疗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患者难以承受药物外渗及反复穿刺的痛苦,为了减轻病人的不适,顺利完成整个化疗周期,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路是必不可少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安全性好、损伤小,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我科自2008年2月到2009年8月共有58例患者选用PICC置管化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粉无菌手套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行PICC置管的首次化疗患者126例,将置管时未使用无粉手套者6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无粉手套者6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程度:0级56例,2级2例,3级2例,4级6例;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程度:0级56例,3级2例,4级2例。两组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u=-2.017,P=0.04)结论使用无粉无菌手套可有效减少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无痛、安全、有效并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但二者在临床应用时各有优劣,就二种置管方式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日—2012年1  相似文献   

7.
周劼  毛丽莉 《右江医学》2005,33(6):682-68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的置管方法,它具有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保护病人外周静脉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1]。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多数化疗药物的使用途径为静脉给药。因此,建立一条良好的、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的波形变化辅助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准确定位的效果.方法 60例ICU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采用NVECG法引导PICC置管,通过特征性的P波变化,辅助PICC准确定位,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穿刺后床旁X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2例导管尖端易位于颈内静脉.以X线胸片结果为“金标准”,NVECG法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度为98.3%,特异度为100%.结论 NVECG用于辅助PICC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措施。方法:观察116例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116例PICC置管患者出现并发症40例,其中导管堵塞10例,管腔内返血8例,穿刺点渗血8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脱出4例,穿刺点感染4例。经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后,继续留置PICC管32例,拔管8例。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措施的掌握,可有效减少PICC临床应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任松静  傅国英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1410-1411
化疗是血液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大,多次注射或药物渗漏会引起静脉周围组织炎症或坏死[1],因此建立一条安全的静脉输液通路是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完成治疗的保证。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可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和破  相似文献   

11.
张艳玲  王丽  李亚 《中原医刊》2009,(20):67-67
在肿瘤护理工作中,化疗药物刺激以及因反复穿刺造成的机体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而且使肿瘤治疗不能顺利进行。自2007年1月以来,我院内科对48例肿瘤患者在静脉化疗中应用了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亚  岳静  米爱  许芳  周巧林  陈斌   《四川医学》2022,43(6):593-597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的危险因素及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可评价的117例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确诊已发生PICC-RVT患者进行血栓风险量表评分。结果 (1) 117例患者中,19例(16.2%)发生PICC-RVT。(2)与无PICC-RVT组相比,PICC-RVT组患者年龄较大(60.2±15.0岁vs. 51.2±17.6岁,P=0.039),体质指数(BMI)、糖尿病患病率较高(25.7±4.1 kg/m2 vs. 22.6±4.2 kg/m2,P=0.007;26.3%vs. 8.2%,P=0.0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是PICC-R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18,95%CI 1.019~1.456,P=0.030)。(3)ROC曲线分析法评价不同血栓风险评分量表对PICC-RVT的预测价值,Caprini量表诊断价值最大,曲线下面积为Caprini量表0.683(95...  相似文献   

13.
李萍  李云 《广西医学》2015,(1):127-129
目的分析妇科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326例妇科肿瘤患者置入PICC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ICC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42.02%(137/326),其中前3位分别为穿刺部位渗血、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感染,其发生率分别为17.18%(56/326)、12.27%(40/326)、6.75%(22/326),其余依次为导管破损漏液3.68%(12/326)、导管堵塞1.23%(4/326)、血栓性静脉炎0.92%(3/326)。结论妇科肿瘤患者应用PICC化疗,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应针对不同的并发症,有效地进行护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而血管的破坏,往往会影响患者下一个周期的治疗。因此,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化疗过程顺利的完成。  相似文献   

15.
肿瘤患者行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常用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因其疗程长、化疗药物刺激性强及反复多次的静脉给药,使血管内膜受到损伤,轻者出现静脉走向皮肤颜色改变或发生静脉炎.重者常因药物外渗而致局部组织坏死。这样,往往会影响患者的远期治疗,给患者带来痛苦。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tented Centra Catheter 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经患者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大剂量化疗.结果 108例患者中102例一次穿刺成功,6例第二次穿刺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8~192d,化疗过程中共发生静脉炎4例,无1例出现渗漏性损伤.结论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患者痛苦,而护患双方的共同参与才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疑难病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成功率提供技术支持与经验指导。方法对82例疑难病例进行护理会诊行床旁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会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2例患者中39例穿刺失败后请求会诊,评估为无法实施盲穿,直接申请会诊43例。置管成功80例,置管成功率98%。结论提高疑难病例会诊置管成功率的八个关键点:选择最佳置管方式与时机、特殊病例置管前预见性处理、构建力学三角、临终患者动静脉识别与选择、局麻时机、判断穿刺成功方法、扩皮技巧及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其优点为穿成功率高,使用时间长(一般为3~6个月),感染率低,便于护理,而且液体流速不受体位影响,特别适用于长期输液、化疗患。2004年10月,我科应用PICC进行化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规范化培训对降低肿瘤患者堵管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2010年我科行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145例,2009年的67例作为对照组、2010年的78例作为观察组,对比经过规范化培训和未经规范化培训的护士为患者护理PICC,防止堵管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堵管发生率及未通致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导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可降低PICC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正>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恶性肿瘤患者80例,均施行了PICC置管术。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用新型固定方法进行导管固定的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60.0±2.8岁,对照组为传统的缝合固定方法进行导管固定的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076岁,平均60.0±2.8岁,对照组为传统的缝合固定方法进行导管固定的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082岁,平均62.0±3.1岁。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