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 遵医嘱服药是患者病情稳定和全面康复的基本保障,服药率是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质量的核心指标。了解本地区居家患者的药物治疗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对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进一步提高患者服药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对无锡市12个街道/乡镇的1 285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服药依从性问卷(自行设计)、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共1 220例患者完成全部调查,有效应答率为94.9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率为75.33%(919/1 220),其中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服药依从率分别为78.56%(667/849)、75.49%(154/204)、69.57%(16/23)、47.06%(8/17)、35.71%(25/70)、85.96%(49/57)。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监护人关系、监护人对疾病认知、疾病诊断、病程、住院次数、是否参加社区健康讲座、家庭与精神专科医院距离、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评分、病耻感水平患者服药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监护人对疾病认知、疾病类型、病程、住院次数、是否参加健康讲座、家庭离精神专科医院距离、自知力与态度评分、病耻感水平9个因素为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待提高,增设精神卫生服务网点、重点关注精神发育迟滞及新发病患者、加强健康宣教、消除病耻感是提高服药依从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上海市远郊某镇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现状,为加强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远郊某镇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现况研究分析。结果 上海市远郊某镇共有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70例,以≥60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和精神分裂症为主,构成比分别为43.58%、54.03%、41.97%和51.19%。病程以≥20年为主,构成比为72.69%。大多起病缓慢、无家族史,构成比分别为65.22%和91.19%。治疗以门诊和定期就诊为主,构成比分别为54.33%和48.66%,仍有45.37%的患者未接受治疗。多数患者与家庭医生签约,签约率为82.99%,由配偶监护的构成比为43.28%,参与残疾评定的构成比为54.78%,能参加正常工作的构成比为13.43%。城镇与农村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主要在学历、发病前职业、疾病种类、治疗及时性、家庭医生签约、残疾评定、参与社会情况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77、109.745、13.588、13.301、9.561、22.413、16.178,P均<0.0...  相似文献   

3.
葛聪聪  张伟波  杨莉  张琼  蔡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9):2365-2369
背景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症状缓解或改善后回归社区康复。我国社区精神卫生资源服务利用率不高,患者满意度低,无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需求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精神康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12月—2017年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18个区249个居(村)委2 285例社区在册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特征与治疗情况调查表、无锡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需求调查问卷。比较不同特征患者康复需求总评分,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服务需求总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2 285例患者总需求评分为(2.93±1.07)分,需求评分较高的6个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保障(3.57±1.42)分、情绪管理(3.50±1.42)分、治疗依从(3.47±1.43)分、症状管理(3.39±1.39)分、精神卫生知识(3.33±1.34)分、心理社会关怀(3.12±1.49)分。性别、城郊类型、文化程度、居住状况、主要照料者、就业状态、由家人经济供养情况、疾病支出费用、残疾证持有情况、家族史、服药情况、门诊随访情况、精神症状缓解程度不同的患者康复需求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总需求得分与年龄、病程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0.139,P<0.05);康复总需求得分与疾病复发次数、接受过康复服务的项数、服务满意度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3、0.469、0.330,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郊类型、就业状态、家人经济供养情况、疾病支出费用、门诊随访情况、年龄、疾病复发次数、接受过康复服务的项数、康复服务满意度评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服务需求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上海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多个领域均存在康复需求,城郊类型、就业状态、家人经济供养情况、疾病支出费用、门诊随访情况、年龄、疾病复发次数、接受过康复服务的项数、康复服务满意度评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服务需求总得分的影响因素,社会和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患者情况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择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3 579例,统计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临床治疗、合并疾病、认知能力等临床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3 579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67例,感染率为1.87%。2组年龄、精神分裂症病程、住院时间、电休克治疗、管理方式、认知障碍、自我照顾、合并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认知障碍、合并糖尿病、病程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高龄、病程长、认知障碍、合并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因自知力欠缺及高复发性、高致残性等特点,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做好社区面访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定期面访患者本人,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目的了解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患者的面访服务管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10—12月,利用2019年底江苏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系统中建档管理的无锡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础档案及随访管理信息,分析当年度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规律面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7 778例研究对象,其规律面访率为81.08%(22 523/27 7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本地户籍〔OR(95%CI)=0.704(0.640,0.775)〕、年龄≤44岁〔OR(95%CI)=0.522(0.472,0.578)〕、学历为高中及以上〔高中/中专OR(95%CI)=0.493(0.446,0.545),大专及以上OR(95%CI)=0.470(0.415,0.532)〕、目前有正式工作〔OR(95%CI)=0.715(0.668,0.766)〕、未婚〔OR(95%CI)=0.746(0.665,0.838)〕、经济状况为非贫困〔OR(95%CI)=0.587(0.517,0.666)〕、没有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OR(95%CI)=0.491(0.440,0.548)〕、服药时长0~10年〔OR(95%CI)=0.881(0.778,0.998)〕、不是"以奖代补"监护补助对象〔OR(95%CI)=0.807(0.704,0.926)〕、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OR(95%CI)=0.844(0.716,0.996)〕是患者规律面访的消极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率尚需进一步提高,应重点关注非本地户籍、年龄≤44岁、高中及以上学历、目前有正式工作、未婚、经济非贫困、没有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服药时长0~10年、不是监护补助对象和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通过制定倾斜性政策、开展宣传教育、降低患者病耻感、改善患者疾病认知、加强患者社会支持等措施提高患者规律面访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患病人群庞大与收治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多数患者长期生活在社区,因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该人群提供及时、有效的初级精神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2011—2021年北京市某社区新增与死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特征,为开展社区精神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1月,通过北京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某社区6类(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障碍、持久性妄想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情况和建档情况。计算2011—2021年历年的患病率、死亡率、生命损失年(YLL)率。以截至2010-12-31的患者信息为基础数据,统计2011—2021年历年新增与死亡患者信息。结果 2011—2021年历年新增患者例数多于死亡患者例数,患病率从2012年开始逐年上升,至2021年达3.77‰。与基线时相比,2021年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处于在职状态者占比更高,≥60岁老年患者占比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占比降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占比升高,未建档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7.
胡天兰  何芳 《安徽医学》2017,38(3):354-356
目的 对某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现状调查,探讨其出现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全管理的办法.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武汉市某社区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53例,进行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等)、服药情况、危险级别评估等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讨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44例患者为危险行为级别患者(22.1%),以精神分裂症居多(87.44%),单因素分析显示危险行为与患者性别、婚姻、家族史、病程、受教育程度、服药依从性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婚姻、家族史、病程、受教育程度、服药依从性6个因素对危险行为的影响较大(P<0.05).结论 男性患者、未婚、文化程度低、有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病程超过10年,服药不依从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现危险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精神残疾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水平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4月在衡水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Ⅱ)评估患者的精神残疾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比较不同精神残疾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评分情况。结果 重、中、轻度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总分分别为(82.28±8.87)、(78.54±9.24)、(76.32±9.08)分,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48,P=0.000)。重、中、轻度三者阳性、阴性量表总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同残疾水平者阳性量表中的妄想、夸大、猜疑/被害、敌对性,阴性量表中的抽象思维困难,一般精神病理量表中的焦虑、自罪感、冲动控制缺乏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精神残疾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评分不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可能与精神残疾程度有关,其中妄想、夸大、猜疑/被害、敌对性、抽象思维困难、焦虑、自罪感、冲动控制缺乏等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严重精神障碍主要照料者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其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 取新乡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料者 300 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主要照料者接 受精神科主治医师的心理干预,主要采用集中讲座和活动讨论的方式,1 次 / 月,为期半年。干预前后所有对象 均接受抑郁自评量表测试,影响因素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严重精神障碍主要照料者抑郁倾向阳性率为 75.67% ; 主要照料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及与患者关系等因素间抑郁倾向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0.05) ; 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主要照料者年龄增加、文化程度加深、病程的迁移及女性是 主要照料者抑郁倾向的高危因素。高人均纯收入、与患者关系疏远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为保护性因素。干 预后干预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 P <0.05) ,同组比较,干预组干预后得分低于干预前( P <0.05) 。结论??严重精神障碍主要照料者心理现状较差,抑郁倾向阳性率较高,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照料者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肇庆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情况。方法:选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3 23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并且进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评估,按照不同危险级别分为:低危组(0~2级)为23 016例患者,高危组219例患者。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精神障碍患者危险等级进行评估、分析两组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有无危险行为作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危险行为多因素情况。结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等级评估中,低危组(0~2级)23 016例患者,占99.06%;高危组219例患者,占0.94%。两组患者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病程、家族史、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病程、家族史、服药依从性是患者危险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病程、家族史、服药依从性是肇庆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影响因素,应关注相关影响因素,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心理状况与吸烟有一定联系,心理问题可能是启动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目的 探讨吸烟与心理行为特征的关系,为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控烟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无锡市主城区年龄18岁及以上的居民2 498例作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吸烟情况、心理状况。共发放问卷2 498份,回收有效问卷2 3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92%。结果 2 396例居民中,吸烟者600例,占25.04%。不同性别、年龄、户籍性质、婚姻状况、职业性质、饮酒情况、主动获取健康知识情况、心理状况的居民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性质、饮酒情况、心理状况是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P<0.05)。对是否觉得自己有决断力、是否处于紧张状态、能否解决问题、是否享受生活、能否面临问题、是否感到痛苦忧虑、是否感到没有价值的认知不同的居民吸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锡市主城区居民吸烟率较高,心理状况是居民吸烟的影响因素。在针对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吸烟行为危险因素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时,应考虑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早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治疗,以便更好地控制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12.
汪苗  潘庆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1):3963-3970
背景 焦虑是影响老年人健康老化过程的常见心理问题。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对象多为局部地区的城市或农村老年人,针对全国老年人焦虑发生状况展开的调查较少,且较少研究行城、乡老年人焦虑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目的 调查全国老年人焦虑发生状况,比较并分析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旨在为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2月采用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选取年龄≥60岁、接受了焦虑状态调查且关键变量值完整的老年人14 417例作为研究对象。焦虑状态的测量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以居住地分层(城市/农村),比较不同特征(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生活方式和医疗服务可及性)老年人焦虑发生情况的差异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城、乡老年人焦虑发生的因素。结果 14 417例老年人中,1 751例出现焦虑症状,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2.15%。其中轻度焦虑者1 400例(79.95%),中度焦虑者256例(14.62%),重度焦虑者95例(5.43%)。农村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高于城市老年人〔13.05%(1 459/11 183)比9.03%(292/3 234),χ2=37.946,P<0.001〕,且农村焦虑老年人焦虑严重程度高于城市焦虑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2,P=0.02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为西部地区、自评经济状况为困难、自评健康状况为一般和不好、自评生活满意度为不满意及不吸烟是城市老年人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睡眠时间7~8 h是城市老年人焦虑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01)。女性、居住地为中部地区、自评经济状况为一般和困难、自评健康状况为一般和不好、自评生活满意度为一般和不满意、患重病不能及时就医及饮食口味偏咸是农村老年人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睡眠时间7~8 h和>8 h是农村老年人焦虑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01)。结论 我国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较高,农村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高于城市老年人,且城、乡老年人焦虑状况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在对老年人焦虑状况进行干预时应考虑城、乡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社区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治需求和疾病负担增大,而全科医生对其的诊治却存在较多欠缺。目的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角,对全科医生识别社区门诊精神障碍患者的紧急处置指标进行构建,以提高全科诊治率,促进患者健康。方法 于2020年5-6月,针对全科医生实际工作需求,通过德尔菲法构建用于全科医生识别需紧急处置的社区门诊精神障碍患者的系统指标。首先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全科医生需紧急处置的社区门诊精神障碍患者的体系框架和潜在指标,而后选取15名从事全科医学、精神心理卫生医学的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结合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指标筛选和完善,保留重要性赋值均数>3.5分、变异系数<25%、满分率>20%的指标,最终明确需紧急处置的评估判断指标。结果 15名函询专家中,13名具有研究生学历,10名具有高级职称。专家积极程度:两轮问卷回收率皆为100.0%。专家权威程度:6个一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均>0.70。第1、2轮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245(χ2=73.597,P<0.001)和0.278(χ2=100.197,P<0.001),第二轮大于第一轮。指标确立:经两轮评议最终获得包含精神症状、精神疾病诊断、精神疾病严重程度、人格异常、躯体情况、家庭社会背景共6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结论 对社区门诊急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的识别体系指标构建可以帮助全科医生高效地识别和评估需紧急治疗或转诊者,有待进一步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潘伦  凌斌  何坪  成撒诺  胡彬  吴建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3):1550-1554
目的 了解重庆市2016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情况,为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根据重庆市社区与农村卫生协会数据库中的“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相应报表,收集并比较重庆市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4类功能区的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数据。结果 4类功能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情况得分率分别为(0.97±0.02)%、(0.98±0.10)%、(0.88±0.13)%、(0.83±0.14)%,4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总体情况得分率高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4类功能区在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健康管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健康管理方面的得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卫生监督方面的得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质量未达“均等化”,不同功能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乡镇卫生院是开展农村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主要力量,研究其精神卫生服务效率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对推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罕有相关文献。目的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广西乡镇卫生院的精神卫生服务效率,为基层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为DEA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6月,按广西的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随机抽取15个样本县;在每个样本县,以人口作为标识,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乡镇卫生院;最终共抽取45个乡镇卫生院(分别为A1~A45)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乡镇卫生院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绩效评估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2017年广西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精神卫生经费投入、精神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档、规范管理、规律服药、病情稳定情况。通过政策研究和文献研究选取精神卫生经费投入和精神卫生人员(含兼职人员)为投入指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档率、规范管理率、规律服药率和病情稳定率为产出指标,运用产出导向的BCC模型分析精神卫生服务效率的相对有效性,并计算各项指标的目标值。结果 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45个乡镇卫生院精神卫生服务的平均技术效率(综合效率)为0.450,其中A7最低(0.109);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956,其中A8最低(0.710);平均规模效率为0.462,其中A38最低(0.125)。只有6个乡镇卫生院(A3、A21、A22、A28、A34、A36)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为1.000,即精神卫生服务效率相对有效,占13.3%。有23个乡镇卫生院的纯技术效率达到相对有效(纯技术效率=1.000),占58.97%。从规模报酬来看,有39个乡镇卫生院规模报酬处于递减状态,占86.7%。39个非DEA有效乡镇卫生院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档率还可以平均再提高0.2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还可以平均再提高8.6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服药率还可以平均再提升8.0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情稳定率还可以平均再提升6.06%。结论 广西乡镇卫生院的精神卫生服务效率整体较低,存在当前精神卫生资源利用不足、结构和配置不合理、规模效率低下、精神卫生服务产出的增长速度低于投入的增长速度等问题,且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不到位,乡镇卫生院的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存在不足,精神卫生服务的产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有效利用当前精神卫生资源,并优化结构,改善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提升精神卫生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残疾问题不仅影响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预测其在失能状况方面可能也存在差异。目的 研究我国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失能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把握老年人养老需求、实现健康老龄化提供可鉴之据。方法 2017年10月,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追访调查数据中,选取≥60岁的空巢老人2 023人和非空巢老人2 141人,运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进行失能判定。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失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大多配偶健在、喜饮酒、有更高的文化程度且分布在东/中部、城镇地区(P<0.05)。空巢老人总失能率为8.1%,非空巢老人为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自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沮丧)是空巢和非空巢老人失能的共同影响因素(P<0.05),睡眠障碍和饮酒情况是空巢老人失能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慢性病患病种数则是非空巢老人失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失能率无差异,但影响因素却不尽相同。在对老年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的同时,还应针对其是否空巢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重点人群精神健康促进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548例住本院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为研究组,550例健康人群家属为对照组,采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家属除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及抑郁因子分较高(P〈0.05)。患者家属的文盲、准文盲(小学三年级以下)占比高达9.27%,而健康家庭家属仅O.91%。对照组大学文化程度显著高于研究组(P〈0.01)。[结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其受教育程度相关部门和社会应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重庆市慢性病管理系统中城乡高血压患者的知识-态度-行为(KAP)情况,并分析其差异,为今后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及建议。方法 2017年9—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重庆市3个区(县)慢性病管理系统中的城乡高血压患者900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及KAP问卷的自制问卷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慢性病管理系统中城乡高血压患者知识、态度、行为的差异。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831份,其中农村患者421例,城镇患者410例。城镇高血压患者知识、态度、行为的及格率均高于农村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高血压患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KAP总分均高于农村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慢性病管理系统中城镇高血压患者的KAP水平优于农村,但两地区总体KAP水平均有待提高。应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重要作用,对城乡高血压患者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城乡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贵州省城乡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为老年人卫生服务在城乡的开展和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阳市城区和正安县的4535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城市和农村社区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29.7%和64.7%,两周就诊率为9.5%和34.7%,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62.1%和56.4%;城市老年人就诊地点主要以县市级和省级医院为主,两者所占比例为66.9%;农村则以个体诊所或村卫生室为主,占73.3%;两周患者未就诊原因在城市主要是自感病轻(占21.7%)和自我医疗(占51.6%),在农村主要为经济困难(占40.8%)和自感病轻(占25.9%);影响老年人两周就诊的因素在城市为年龄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农村是患慢性病与否。结论:我省城乡老年人卫生服务需要偏高,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均存在低利用的特点,农村低利用情况较城市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